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它的配置如下:机身后部壹号本 壹号工程师PCA1机身左侧机身右侧

要说到“不同寻常”的PC品牌,壹号本绝对排的上号,之前他们推出过一台“外星人掌机”,这次我们又拿到一台超小型笔记本。

它不仅支持手写笔翻转屏,甚至机身上还出现了串口

搭载这种“小众接口”的笔记本电脑,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壹号本 壹号工程师PCA1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1)

机身左侧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2)

机身右侧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3)

机身后部

它的配置如下:

M3-8100Y 处理器

8G 内存

256G 固态硬盘

7英寸 1920x1200分辨率 72%NTSC色域 16:10比例 IPS触屏

电池容量 31Wh

厚 18.4mm

机身重 544g

适配器重 140g

当前售价3999元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4)

它的优缺点如下:

优点!

1,支持旋转触屏,且附赠手写笔

2,机身小巧重量轻,便携性高

3,接口丰富,支持RJ45网口 RS-232串口

缺点!

1,CPU性能弱,难当主力机

2,键盘布局极度紧凑,需要熟悉

3,原装充电线较短,长度1m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5)

左滑看底面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6)

机身底面

【升级建议】

这台笔记本电脑拆机并不难,卸下D壳的螺丝后即可轻松取下后盖。

机器搭载8GB单通道板载内存,且内存为板载不可升级。

256GB固态硬盘是群联的PS5013,M.2 2242规格,支持PCIe3.0x4,本机的M.2接口速率为PCIe 3.0x2,硬盘性能受到限制。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7)

【购买建议】

1,需要近乎极致的便携体验

2,对串口与RJ45网口有需求

3,不考虑当主力机使用

壹号工程师PCA1的最大特点就是体型小 串口 网口,整机只有544g,配合这个接口种类,着实少见。

屏幕方面,它本身支持旋转翻折,还附赠了2048级手写笔,非常适合实地操作,例如通过串口调试设备、在施工现场勘探图纸等工作。

这块7英寸的屏幕色域容积85.4%sRGB,色域覆盖79.9%sRGB,平均ΔE为3.07,最大ΔE7.91,此外屏幕色温达到了7900K,观感偏冷。

续航方面,它的PCmark10续航测试成绩为5小时2分钟,符合31Wh电池的表现。

噪音方面,它的满载人位分贝值为41.2dB,声调偏尖锐。

这台电脑的针对人群很明显,就是日常工作需要用到串口 网口的运维人员,且工况比较复杂,没有空间操作大尺寸电脑的人。

如果你正好符合这种需求,那我建议你把这篇文章转发给负责采购的同事,反正这种电脑一般也轮不到你自己掏钱买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8)

但如果你只想要一台日常上网办公的笔电,那建议选择传统的、十几英寸屏的笔记本电脑。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9)

【猪王的良心结语】

上图是壹号工程师PC的拆机实拍图,单风扇单热管的组合。

室温25.5℃

反射率1.0

BIOS版本:5.12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10)

对于无独显的轻薄本,我们使用负载较低的Stress CPU进行压力测试。

在满载状态下,CPU温度最高75℃,维持在72℃,功耗约7W,频率维持在2.6GHz。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11)

左滑看背面温度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12)

机身背面

表面温度如上图所示,最高温度出现在开机键附近,WASD键为40.1℃,方向键34.6℃,背面中心点40.3℃。

总的来说,壹号工程师PCA1的散热表现中规中矩,M3本来是为无风扇笔电设计的,有风扇后不用担心太多。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现在笔吧评测室负责商务对接的同事,曾经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做过两年的铁路运维,根据他的自述,这份工作说好听点是现场工程师,说难听点就是个售后

运维工程师适合的笔记本(聊一台微型运维笔记本)(13)

当时他用的运维笔电,是一台惠普的上古工作站,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支持串口。

工作时,串口接线处位于驾驶舱下方的设备柜里,需要趴在地上才能正常连接,此时抱着个厚砖机,非常折磨。

壹号工程师PCA1就是解决这类人群需求的产物,他们对性能的需求或许极低,但对于电脑的尺寸、接口要求很特殊,你想想,谁没事需要趴地上用电脑呢?运维就需要这样。

在我看来,这类产品注定成不了主流,它也不想成为主流,只要能解决好固定的应用场景,那它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