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山东省农科院348名农业科技人员驻村助农背后的故事

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山东省农科院348名农业科技人员驻村助农背后的故事2018年6月,视察山东时再次强调,“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让农业借助科技的翅膀腾飞起来。”时间回拨到2013年11月27日,在山东考察期间,专门来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在这次考察中,他首次提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专题背后,既有对“如何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探索,也有对“打造什么样的齐鲁样板”的思考,还有对“怎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描述。深入挖掘山东省农科院近年来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经验做法,或能助推山东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进展。一年多来,山东省农科院先后有348名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企业,探索“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方法和路径。“把科研人员赶到生产的主战场上去”

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山东省农科院348名农业科技人员驻村助农背后的故事(1)

大众网·海报新闻重磅推出融媒体专题《博士下乡——348名农业科技人员驻村助农记》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满倩倩 济南报道

“三农”工作历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坚决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努力夯实“三农”这块“压舱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提供坚实支撑。

刚刚过去的2021年年底,大众网·海报新闻重磅推出融媒体专题《博士下乡——348名农业科技人员驻村助农记》。作品以卷轴水墨画卷的形式,聚焦“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一主题,全景式讲述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下文简称山东省农科院)将农业科研人员“赶”到生产的主战场上,扎扎实实探索整县域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的模式,真正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难题的实践故事。

专题背后,既有对“如何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探索,也有对“打造什么样的齐鲁样板”的思考,还有对“怎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描述。深入挖掘山东省农科院近年来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的经验做法,或能助推山东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进展。

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山东省农科院348名农业科技人员驻村助农背后的故事(2)

一年多来,山东省农科院先后有348名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企业,探索“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方法和路径。

“把科研人员赶到生产的主战场上去”

时间回拨到2013年11月27日,在山东考察期间,专门来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在这次考察中,他首次提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2018年6月,视察山东时再次强调,“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让农业借助科技的翅膀腾飞起来。”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端连着“农业”这一立国之本,一端连着“科技”这一强国之路,将农业与科技两大关键问题有机融合,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实现。

2020年年初,山东省农科院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确定为农科院的总战略,以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为着力点,以“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为总基调,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开展“三个突破”战略行动——即在全省东中西部选择三个县,把科研人员“赶到”生产的主战场上去,集中探索整县域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的模式。

在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看来,未来几年,省农科院要解决四个问题:如何让农业科技的翅膀硬起来?翅膀要插在什么地方?要以什么方式插翅膀?插上翅膀能不能飞起来?

2020年6月,山东省农科院召开动员大会,提出利用3年时间,选派300人,投资3个亿,在烟台招远、临沂费县、菏泽郓城3个县(市),打造30个单体示范样板。

全院2000多名科研人员突然意识到,“农科院改革,要动真格了!”

为了调动院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省农科院采取“抽硬人、硬抽人”的原则,要求新入职的青年科技人员必须到一线去,已入职但没有在基层锻炼过或是锻炼时间不够的青年科技人才,也要到三个示范县(市)服务至少1年。同时,所有的制度、考核、表彰、奖励等,统统向一线人员倾斜。

很快,首批选派的82名科研人员即刻到位,其中45岁以下的占了85%。

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山东省农科院348名农业科技人员驻村助农背后的故事(3)

一年多来,山东省农科院的农科人员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真心实意地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

“要干就真干,要干就大干”

“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形成特色,三年基本完成”,奔着这个目标,山东省农科院真抓实干,倒排工期,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和责任人,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落地,紧紧聚焦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这一核心命题,不断探索、调整、推出各种办法、经验、路径和措施,努力走出适合在全国推广的新模式、新路子。

若要破题,首先要认清问题。

这就不得不提山东省农科院在行动之前,举行的一场关于“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

推倒四面墙,就是要重新定位省级农科院的主责主业,集中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解决农业和科技融合不够、解决科研体制机制不顺、解决科研环境优化四大难题;而迎来八面风,就是要让山东省农科院的发展回归本质,让科研人员弄清楚搞科研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研究、技术推广和市场开发服务。

勇于破题,还要善于解题。

山东省农科院使出的“法宝”就是举全院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全面压上人财物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搭建起改革创新的“四梁八柱”。

比如连续两年举办农业科技成果拍卖会,两次拍卖会总金额均过亿元,其中七项成果拍卖过千万。在全国首创农业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制,意味着山东省农科院以往“撒胡椒面”似的科研服务方式要告一段落,开始转向由市场来选择技术、由市场来选择成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真正送到农民手中,应用到田间地头,服务于企业生产。

推行“揭榜挂帅制”和“首席专家组阁制”。对企业来说,“揭榜制”是为其量身打造的发展解决方案;对科研人员来说,“揭榜制”就是科技成果“交钥匙”的过程,让科研人员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让双方的合作效率更高、成果更好、转化更快。

除此之外,山东省农科院还摸着石头过河,在人才制度、科研组织方式、科研成果转化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只为把科研成果真正送到千家万户。

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山东省农科院348名农业科技人员驻村助农背后的故事(4)

菏泽郓城胡庄村的阳光玫瑰葡萄迎来了大丰收。

“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的齐鲁样板”

解决问题是基础,探索模式是关键,提质增效是根本。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回望“博士下乡”行动开展之初,三个示范县(市)的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并没有把这次行动当回事,他们都以为这只是一次“蜻蜓点水”走过场的培训活动。

谁能想到,一年以后,临沂市委、市政府拿出了1个亿在费县开展“三个突破”各类项目,烟台市和招远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亿元推进项目落地,郓城也决定拿出1个亿加以扶持。“三个突破”行动投资的3个亿,直接撬动了三个县(市)的3个亿。

在与省农科院挂职人员的座谈中,“85后”王鹏飞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他在挂职期间直接被提拔为葡萄研究院副院长。王鹏飞认为,“博士下乡”并不是让博士去基层单纯做一名技术员,而是要将博士多年来系统的科学思维训练和研究转化为科技成果,反过来进一步提升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

如今,“三个突破”战略行动的目标任务,已经换成了300个项目、3个亿的科研经费、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30个利益共同体,主推品种、有效技术、人才培训在3个示范县(市)全覆盖。

为了进一步强化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能力,山东省农科院再出“新招”,将在全院展开种地大赛。在李长胜看来,种地比农民种得好,这是科研人员的基本功,只有种地种得过农民,才能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山东省农科院更加明确的是,“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山东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模式,就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把科技这个核心驱动力、核心要素注进去、长进去,同时要与其他要素紧密融合,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使更多“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农业科技成果走入寻常百姓家,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