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点评:手机的出现改变了摄影的方式,自拍随之风靡。摄影师捕捉了女孩们与拿着农具的老人一起自拍的瞬间,表情和神态被清晰刻画,欢乐的氛围充满了整个画面,多样统一的构成方式使照片的主体更加明确。作者利用长焦镜头拍摄,细看画面,每个人物表情都很到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构图,抓拍到较好的瞬间值得称赞。喜自拍 陈亚谊 摄改革开放以来的这40余年,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最雄伟壮丽的篇章之一,也是一段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历史。历史,被数以万计的摄影者以个体的视角真实记录着。通过摄影,我们观察并记录时代发展的脉动,海量照片中却很少能看到陌生化的表达。例如,很多人注意到“低头族”现象并有意识地拍摄进而形成系列,甚至想作为一个长期项目去操作。然而,由于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等因素,这些照片终流于千人一面,变成了“冗余信息”。时代需要纪实摄影和文献摄影,但针对“低头族”这一主题可以另辟蹊径。美国摄影师埃里

时间倒回至1986年,香港,洪金宝拍完电影《富贵列车》,风头无双,被同行称为“大哥大”,一同得名的还有他手里长砖形的手机。一年后,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时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在天河体育中心,接听了内地第一通移动电话,人称“天河第一声”。热风从体育场四散吹出,“大哥大”成为时代之梦。1993年,十大流行语评选,“大哥大”排名第四。

那些年间,很多摄影师记录了“大哥大”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影像,也成为人们回望时光的标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40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我们经常会看到摄影家王学成拍自四川成都市大科甲巷服装一条街、叶健强摄于广州江南大道的用“大哥大”打电话的时髦女子身影,这些影像让时光具象,扑面而来。

多年后,2007年6月29日,在海的那边,互联网媒体人称,iPhone划分了两个时代。自那时开始直至今日,握着手机的人们,开始了新大陆的拓荒。2011年,微信上线,人们登上开屏画面那颗孤独星球。那年起,飞机降落滑行尚未结束,便是一片开机声,人们迫不及待连回世界。

也就是从那时起,全民摄影的时代随之到来,小小的手机铭刻着时光。越来越多的人用手机记录着生活点滴、星辰大海,也有越来越多的摄影人开始用镜头关注被手机重塑了的生活方式。人类科技树进化的微小片段,覆盖了几代人的人生,而这一个个片段中鲜活的照片,手持手机拍照、阅读信息、收听观看音视频,打发时间的人,连同每个故事发生的背景,藏着时代的经纬。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40余年,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最雄伟壮丽的篇章之一,也是一段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历史。历史,被数以万计的摄影者以个体的视角真实记录着。通过摄影,我们观察并记录时代发展的脉动,海量照片中却很少能看到陌生化的表达。例如,很多人注意到“低头族”现象并有意识地拍摄进而形成系列,甚至想作为一个长期项目去操作。然而,由于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等因素,这些照片终流于千人一面,变成了“冗余信息”。

时代需要纪实摄影和文献摄影,但针对“低头族”这一主题可以另辟蹊径。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曾拍摄了名为《删除》的系列照片,展现人们紧盯手机的场景,但皮克斯吉尔将照片中的手机“删除”,导致照片中的人的行为看起来非常怪异,以此凸显人们对手机上瘾的现象。中央美术学院学生曾推出过一部动画短片《低头人生》,让人印象深刻。短片夸张地描绘了新时代智能手机一族的生活状态,以蝴蝶效应的手法将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这些表现方式可以给人以启发:用黑色幽默表现这一主题也不失为是一种可操作的路径。

此外,如果想作为一个长期纪实项目来表现手机对生活的“侵蚀”,便不能忽略图片说明等文字信息的采集。此前提到的叶健强拍摄的照片,相较于这张照片在很多场景出现时只留下《用“大哥大”打电话的年轻女子》这一标题,在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影像见证40年”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摄影大展亮相时,被标注上“足量”的信息:1987年,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士,在广州市江南大道上,捧着一台“大哥大”打电话。1987年11月,广东省开通全国第一个移动通信网,首批700名用户用的就是这种手机。如今,“大哥大”已躺进了博物馆。毕竟,只有标题的照片“打开”后,不可靠的记忆与不充分的材料相遇,很可能难以成为信史。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1)

喜自拍 陈亚谊 摄

点评:手机的出现改变了摄影的方式,自拍随之风靡。摄影师捕捉了女孩们与拿着农具的老人一起自拍的瞬间,表情和神态被清晰刻画,欢乐的氛围充满了整个画面,多样统一的构成方式使照片的主体更加明确。作者利用长焦镜头拍摄,细看画面,每个人物表情都很到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构图,抓拍到较好的瞬间值得称赞。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2)

各得其所 张亚娟 摄

点评:摄影师记录了生动而有趣的画面,照片中两位顾客正悠闲地享受采耳,手中却拿着手机“忙碌”,这似乎成了当下的一种社会现象。摄影者在拍摄时可以调整拍摄角度和构图方式,留下左下部的画面信息,剪裁上部的冗余空间,并适当调整避免画面倾斜。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3)

又一春 林海涛 摄

点评:手机成为便携的拍照工具后,给暮年的老人带来了许多乐趣,摄影师记录了两位老人春日游园拍摄郁金香的瞬间,人物神态捕捉到位,红色的郁金香作为前景使照片充满了生机,背景的绿色更是衬托了老人快乐的晚年时光。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4)

吸引 胡海祥 摄

点评:这是一张真实的生活场景图片,很考验摄影师的观察能力和抓拍能力。在拍摄时可以看得出作者很用心地关注到孩子使用手机这个点,照片以小见大表现了一个社会问题。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5)

瞧这一家子 姚宏 摄

点评:手机阅读成为人们的日常,照片呈现了一家三口在公园中依次坐着看手机的情景,景致在前却充耳不闻。三人统一的举止,与环境形成了反差,增强了照片的可读性。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显得日渐缺失,照片反映出一个社会话题,能引发观者的思考。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6)

休闲 刘洪兵 摄

点评:即使在水中我们也与手机形影不离。在摄影者记录的画面中,人们趴在泳圈上,双眼紧盯着被防水罩保护着的手机。照片是时代的切片,照片也在说话:大量的信息需求使手机占据了人们的生活。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7)

网红打卡地 姜晨璐 摄

点评:网红打卡经济在年轻群体中风靡,热闹的气氛充满了整个画面,人们用手机记录着活动场面。仔细端详,每个人举起的屏幕的内容都是一致的,但拍摄的角度和构图的方式都不尽相同,凸显了别样的意趣。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8)

痴迷忘食 杨康忠 摄

点评:一名少年蹲在路边边吃面条边看手机的状态引发了观者的思考,摄影者用写实的手法拍摄了这张照片,将人物的状态生动地呈现出来。这一画面无法让人们联想到孩子的童真,反而产生了对未来的担忧。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9)

暖阳下 戴静霞 摄

点评:暖阳明亮,三名女性用彩色的围巾遮盖住光线,虽然看不到她们脸上的表情,但服饰交代出人物的特征,让画面具有较大信息量。这一生动的瞬间,也从侧面表现出手机已经成为生活的日常。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10)

各忙各的 徐拥军 摄

点评: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似乎都可能被手机所填充。演出间隙,演员们纷纷拿起手机“忙碌”着。中景景别将被摄人物的样貌及细节很好地交代出来,她们的专注似乎筑起了人与人之间的屏障。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11)

纳凉 夏帮旗 摄

点评:无所不能的手机“变身”为游戏机,春游的学生们坐在一起组队游戏,他们的身后是在小溪中玩耍的游人。摄影师客观记录了这一十分普遍的现象,前景与背景内容上的反差使照片更具现实意义。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12)

信息社会 徐宪成 摄

点评:这是一幅形式感很强的照片,摄影师采取了较高的角度拍摄在长椅上休息的人们,手机便成了这休闲时光的必备物品,摄影师重点关注人的日常状态,最平常的画面往往带给观者更加细致的观感。

手机产品体验:点评手机时代(13)

聚焦 赵晓林 摄

点评:无论何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用手机留住动人的时刻。曾经扒着墙头观望的行为,在当下变成了拍摄。摄影者采用仰拍的角度,聚焦了这一诙谐瞬间,背景处的参天大树和校舍交代了环境,烘托了氛围。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1年·第16期·4版

文、点评:郭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