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ai志愿填报靠谱吗?AI志愿填报软件是最优解吗

ai志愿填报靠谱吗?AI志愿填报软件是最优解吗在某高中执教的高三班主任肖老师称,今年高考后,一些AI填报志愿软件在师生群体展开营销,确实吸引到学生使用其进行填报参考。“但不能过于依赖,有学生过于信赖AI去填志愿,最后‘滑档’(即未被录取)的情况。有的AI推荐会脱离实际,比如一个分数可以填比较好的二本院校,它却让你去报一本院校,容易误导学生。”肖老师表示,相比AI软件,她的学生更喜欢到社交平台寻找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获取更精准的信息。搜索引擎也在推荐AI志愿助手。南都记者注意到,无论收费与否,这些填报软件的核心服务内容之一,就是整理近几年全国高校的录取情况,再与考生报出的分数进行比对匹配,给出所谓的“录取率”建议和推荐报考的学校。推荐学校按照软件计算出的录取率,由低到高分为“可冲击”“较稳妥”“可保底”三个档次。但在不同软件之间,录取率计算结果、三档学校推荐数量也存在较大差别。记者以考生身份在多个软件进行体验,有软件给出“可冲击”院校1

ai志愿填报靠谱吗?AI志愿填报软件是最优解吗(1)

全国各地的高考分数已陆续出炉,对考生来说,接下来的填报志愿环节尤为重要。南都记者发现,有商家已嗅到其中的商机,陆续推出各种志愿填报软件,加以“AI(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分析”“大数据参考”等卖点,向考生及家长出售服务。这些工具是否靠谱?有软件开发人士认为,此类软件与真正的AI技术相去甚远,实际技术含量不高。专家则提醒考生、家长,不要过于依赖工具,填报志愿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去判断,以免耽误升学机会。志愿辅助工具琳琅满目花百元即享“精准填报”

在各大软件商城输入“志愿填报”,南都记者搜到数十个志愿填报软件,下载量最高的达300多万次。在电商平台,同样用“填志愿”关键词搜索,可搜到大量志愿填报卡、志愿填报VIP正在销售。在一款售价200多元的志愿填报卡销售页面,商家宣称“使用智能AI技术,为你的志愿提供保障”“7年服务600万考生,录取成功率达到99.2%”。当记者咨询客服该服务能否确保被录取,对方回复称“这个肯定不能”。另一商家则表示:“我们提供参考并不是帮你把志愿填好,具体的学校还是要你自己挑选。”

在一些主流短视频平台、资讯软件甚至是浏览器里,也有志愿填报软件的身影。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关键词,弹出的第一条结果就是一个志愿填报小程序,考生可输入成绩、意向专业地区等信息,小程序会根据近几年的招生情况,向考生推荐报考学校。如果考生支付98元,还能在2022年8月31日前享受AI辅助精准填写志愿表等增值服务。此外,还有软件甚至声称,考生开通VIP后,可享受“30多位顶级专家联合解读成绩报告”。

还有不收取费用为考生提供服务的平台。例如,某款知名浏览器今年高考期间投放了大量广告,推广其开发的高考辅助软件,为考生免费提供推荐学校、填写志愿表等服务。该软件主页同时也强调“正式填报须考生和家长多方参考、谨慎决策”。

ai志愿填报靠谱吗?AI志愿填报软件是最优解吗(2)

某志愿填报软件主页。

“录取率”是核心内容不同软件间差异较大

南都记者注意到,无论收费与否,这些填报软件的核心服务内容之一,就是整理近几年全国高校的录取情况,再与考生报出的分数进行比对匹配,给出所谓的“录取率”建议和推荐报考的学校。推荐学校按照软件计算出的录取率,由低到高分为“可冲击”“较稳妥”“可保底”三个档次。

但在不同软件之间,录取率计算结果、三档学校推荐数量也存在较大差别。记者以考生身份在多个软件进行体验,有软件给出“可冲击”院校11个,录取率在26%至52%,有的软件列出71个“可冲击”院校,录取率均在35%以上。同样的一所高校,记者体验的三款软件给出的录取率也存在很大差别,最低26%,最高49%,落差高达23%。

考生的实际使用体验如何?经历了两次高考的谢同学告诉记者,去年她在AI推荐下,选择了几所“可冲击”院校优先填报,结果没有被录取。不过今年再次高考后,她表示依然会使用这些软件作为参考,“虽然给出了推荐院校,但还是要自己去作分析,不能过于相信AI。”

ai志愿填报靠谱吗?AI志愿填报软件是最优解吗(3)

搜索引擎也在推荐AI志愿助手。

在某高中执教的高三班主任肖老师称,今年高考后,一些AI填报志愿软件在师生群体展开营销,确实吸引到学生使用其进行填报参考。“但不能过于依赖,有学生过于信赖AI去填志愿,最后‘滑档’(即未被录取)的情况。有的AI推荐会脱离实际,比如一个分数可以填比较好的二本院校,它却让你去报一本院校,容易误导学生。”肖老师表示,相比AI软件,她的学生更喜欢到社交平台寻找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获取更精准的信息。

互联网行业观察者张书乐认为,对于越来越复杂的志愿填报而言,志愿填报软件确实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放眼全国范围的志愿填报,各地情况不一,考生们个性化需求不同,填报工具的参考能力很难达成有效筛选,只是提供设定条件下的一些相对较优选择。因此,考生和家长应当将其视作参考辅助,绝不能全信或依赖。

是否真的“人工智能”?业内人士:技术门槛不高

虽然志愿填报软件多打着人工智能的旗号,但有业内人士对其技术含量并不认可。张书乐对此直言:“它们本质上都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而是各厂商通过算法来进行的优选”。在北京某科技企业从事软件开发的算法工程师江合(化名)也认为,多数此类软件通过机器学习预测的“录取率”,技术门槛并不高,“和根据数据预测股市的算法、原理类似。如果软件算法不同,分析出的结果也有区别,说不定区别还很大。”根据记者的观察,多数填报软件并未公开其测算录取率的原理。

在有六年招生经验的湖南某高校老师王乐(化名)看来,软件更像是一种资源整合工具,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不算真正的智能。从招生老师的角度出发,王乐认为一些软件整合了高校的各方面资料,能够替代招生老师解答考生和家长的部门问题,“希望将来有企业能跟高校合作,提高我们的招生工作效率。”

声音: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仍有规范空间

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193万,比去年增加115万。艾媒咨询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考志愿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产业的规模也在逐年增大,从2016年约1.6亿元的付费咨询市场规模,到2019年发展至7.9亿元,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今年该市场规模预计超过8.8亿元。网上的“志愿填报软件”虽然仅是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产业中的一类,但其逐年发展的态势已越发清晰。

张毅认为,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产业逐年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旺季太短(每年仅有一两个月)、竞争激烈等缺点。他提醒考生和家长,目前高考志愿咨询琳琅满目,选择服务时仍需擦亮眼睛,“总体来说行业还存在两个不规范现象,一是服务的基础数据相对较弱,二是后续增值服务有踩坑风险,这些都是值得考生和家长注意的地方。”

而在张书乐看来,受限于每年旺季太短,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产业化发展之路还长。“主流互联网大厂推出此类工具,主要是通过蹭热点,给自己的人工智能技术刷存在感,没有盈利需求。而一些小众应用,良莠不齐,未必不会出现误导情况。”

采写:南都记者 魏志鑫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