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视野的经验分析:如何透过人文视角
金融视野的经验分析:如何透过人文视角人要有三观。什么叫有三观?意思是有一个中心、一套核心哲学,可以向自己解释世界是怎么运转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以忽略的。底层代码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哲学视角能帮助我们理解金融市场呢?因为哲学研究的是事物最本质的逻辑和规律,是复杂现象背后的那套“底层代码”。而这套代码就是我们三观的三关。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从哲学、历史和文学角度,结合大量历史典故和哲学理论框架,来解释当下热门的宏观金融现象,包括金融海啸中银行的危机求生、对冲基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等。每篇文章自成独立的部分,聚焦于某个单独的金融现象,用人文观点来透视金融现象,解读现象背后的本质。为什么要用人文视角来看金融呢?这本书告诉我们,金融市场本质上是由人和人的行为构成的;许多金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人性的驱动。而借助文学、历史、哲学这类人文视角的帮助,我们能够透过千变万化的金融表象,看到它们背
本文字数4413,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羊群的共识》。
作者,肖小跑,原名肖蕾。旅居英国、泰国、新加坡及香港十四年。毕业于英国雷丁大学ICMA(国际证券市场研究会)学院国际证券投资与银行学专业。特许金融分析师 (CFA) ,国际固定收益及衍生品分析师(IFID)。曾在泰国及香港主要商业银行负责银行战略规划、金融机构及海外业务、宏观经济分析师等工作。现任香港某金融科技公司首席市场战略总监。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从哲学、历史和文学角度,结合大量历史典故和哲学理论框架,来解释当下热门的宏观金融现象,包括金融海啸中银行的危机求生、对冲基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等。每篇文章自成独立的部分,聚焦于某个单独的金融现象,用人文观点来透视金融现象,解读现象背后的本质。
为什么要用人文视角来看金融呢?这本书告诉我们,金融市场本质上是由人和人的行为构成的;许多金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人性的驱动。而借助文学、历史、哲学这类人文视角的帮助,我们能够透过千变万化的金融表象,看到它们背后那些不变的真相。
接下来我们按照作者的思路,通过哲学思维和文学思维这2个方面来了解一下这本书。
01、哲学思维看金融为什么哲学视角能帮助我们理解金融市场呢?因为哲学研究的是事物最本质的逻辑和规律,是复杂现象背后的那套“底层代码”。而这套代码就是我们三观的三关。
人要有三观。什么叫有三观?意思是有一个中心、一套核心哲学,可以向自己解释世界是怎么运转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以忽略的。底层代码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套底层代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地方,不管是做交易、做生意还是做人。在市场上,代码就是您的宏观逻辑线,或者看问题的框架。每个人的底层代码不同,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去找。作者在书中分享自己寻找底层代码的过程,称之为“共识”。
1、共识
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市场参与者们患上了“创伤后遗症”,开始觉得,银行不可靠,信托券商不可靠,交易所不可靠......总之,人们都觉得金融机构不再可信了,这是当时的一种“共识”。
然后紧接着,出现了“区块链”这么一种新技术。它能通过复杂的算法,使得各个数据节点具备匿名、可追溯、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等特点。它的理念是,建立信任的唯一办法是不信任何人,只信技术。一时间,市场中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共识,那就是:区块链可以重建信任。
但是,这个共识一定是正确的吗?把一个数据放在一个去中心化、加密、可验证、不可篡改的数据库里,就可以推导出数据可信吗?并非如此。那为什么我们会有“区块链可以重建信任”这个念头呢?
2、被共识
作者告诉我们,事实上,在很多这样的时刻,我们都是在“被共识”。也就是说,我以为某个认识是我自己的,实际上只是被别人的认识“同化”了;我以为某个行为是我自发的,实际上只是被别人的行为带动了。
而当市场中的许多人都在“被共识”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就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羊,是一种“眼睛余光从不离同伴”的动物。一只羊,对羊群里其他羊的情绪和行动,敏感度惊人。它的情绪和行动完全取决于其他羊。社会学中有个词,叫“他相关性行为”,能够解释羊的行为。
比如,有一只羊看到一根绳子,以为是蛇,很惊恐;旁边的羊感知到了这种惊恐,也会变得惊恐,尽管它们并不清楚那只羊到底在怕什么。结果,就是整个羊群都开始惊恐,然后乱挤乱撞,一片混乱。
有时候,处在市场中的我们,感觉自己是一匹特立独行的狼,早已看穿一切;其实更有可能,我们只是羊群中的一只羊。那么,牧羊人是谁呢?作者告诉我们,是市场上的卖方,也就是把各类金融产品卖给我们的人。而他们在做的事情,本质上就是在为自己卖的东西“创造共识”。
比如,1872年,基利汽车(Keely)创始人约翰·基利宣布,他的团队研发出了一款引擎,只需要一桶水,就可以产生一种叫“以太振动能”的新能源,让一艘轮船绕着地球转圈。这样颠覆式的创新迅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资本。
在没有产品,只有表演的26年里,基利成功完成了多轮融资,甚至把公司上了市。然而,他的引擎永远停留在样品阶段。只有实验室里密布的仪器和机关,以及地下室里几吨重的牵引铁球,还在尽职尽责地扮演着故事里的角色。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每个年代都会出现。比如,2020-2021这两年,当市场上各种加密货币的价格上蹿下跳的时候,当特斯拉的股价一飞冲天的时候,似乎总会有人在问:现在的某个币价格合理吗?特斯拉的估值合理吗?等等。
但是,这种合理性,或许根本就无法证明。因为在2021年这个时点上,这些事物最大的价格支撑不是价值,而是故事。加密货币背负着“硬通货”“新黄金”等各种尚未证实的猜想,承载了人们关于去中心化、自由、自主的希望;特斯拉作为一家不盈利但拥有几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最值钱的资产可能只是一个去火星的伟大梦想。然而,不管它们是否会在未来真的实现,但只要故事不断讲下去,羊群的幻觉、共识的力量就能持续发挥作用。
那么,如果讲不下去了呢?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泡沫、2000年的美国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次贷危机、2016年的中国P2P泡沫,都可以给出回答。简言之,当牧羊人创造了共识,当羊群达成了共识,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就可能会偏离真实价值。一次投机狂热的开始可能仅仅源于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而它的结束,也只是因为我们不再相信或者不再感兴趣了而已。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将自己抽离到羊群的外部视角,看清自己什么时候正在“被共识”,避免无意识地被牧羊人牵着走;但另一方面,又要融入羊群之中,找到当下的共识,学会和市场说同一种语言。也就是说,你要猜的是,大多数人对于这件事的共识是什么。
02、历史思维看金融想象一下,您家客厅里有盏吊灯。有一天,您一抬头,看到灯上盘着一条大蟒蛇。它就在那里,安安静静,向空气中散发暴力气味,唤出您内心的恐惧,不动声色地逼您就范。传递出来的信息只有一个:该怎么做,您自己定。
您会如何反应?可能大概率会在压力下崩溃,做出正中它下怀的举动。作者指出,这条盘踞在房间上空的蟒蛇,就像此时正俯瞰着世界市场的美元——人们的神经被它紧紧牵系着,人们的财富被它时时影响着。
比如,2017年,美元一路跌去10%,紧接着在2018年开年又跌去4%。当时,全球笼罩在一种逆来顺受的氛围中。国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降低,一些利润偏低的外贸企业面临破产;手持美元资产的人们心如刀割;中国手里的美国债凭空消失八千亿,日本和沙特阿拉伯也被美元贬值割了韭菜......美元的价格波动,影响的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财富。
但是仔细想想,自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它就已经不再是“世界货币”了。那么,它又为什么会拥有这种在全球“呼风唤雨”的能力?这挣饭票的方法,两千多年前,管仲早用过很多回了。
春秋时期,齐国挑起尊王攘夷的大任,包括给周朝空空的国库找钱。去哪儿找?管仲伸出三根手指:
第一步:江淮一带有“白茅草”。请周天子派军队圈地,全部控制。
第二步:发消息。天子上泰山祭神,要参加的,自带江淮白茅草织成的垫子,届时没垫子的,或不是白茅草编的,请离场,取消会籍。
第三步:等各国派人去江淮取白茅草织垫子,军队早在那里候着:要取白茅草,黄金来换,一捆草一百两。
三天之内,天下黄金自动归集于国库,钵满盆满,十年无忧。正如国库空空的周朝,美国这个崭新的国家,其实从成立起就破产了。跟英国没完没了地死磕,华盛顿要筹军费:给法国和荷兰那一张张欠条,就是后来的美国国债。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欠条一共多达五千多万美元。
怎么还?汉密尔顿出场了:既然没钱还债,那就想办法把债留下来,捂在兜里。“适量的债,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他也向美国国会伸出三个指头。
第一步:发新币。按票面价格一比一换旧美元。旧币退出,新币进场。
第二步:财政部再发新债,规定新债只能用新币买。让刚发的新币再流回财政部。
第三步:财政部用新币回购战争期间的所有债券和借条。新债换旧债,国家信用续期了。
不到一年,新发的债“还”掉了六成旧债。如您所知,这就是“汉密尔顿旋转门”。二战之后,世界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跟黄金之间保持固定的兑换比率;各国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通过美元间接地与黄金兑换。二十年后,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内通货膨胀严重,GDP负增长,黄金储备跌去三成。
美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个事实,它只能在“充分就业”和“维持美元跟黄金的固定兑换比率”这两个经济目标之间二选一。因为它们从经济运行逻辑上是不相容的:如果要保持固定汇率,美国必须避免通货膨胀,因为这会削弱美元价值。然而,要促进就业,它就必须接受通货膨胀,因为,根据菲利普斯曲线,不断上涨的物价会持续提振经济中的就业人数。
而在当时的美国,“充分就业”这个目标的优先级要高于“维持固定汇率”,因此美国选择了通货膨胀这条道路。这削弱了世界对美元的信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制度逐渐走向崩溃。终于,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放弃金本位制——全球货币秩序。
虽然秩序不管了,但老大我们还是要做的。那怎么办呢?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沉思许久,伸出三根手指,说:分三步来做。
第一步:沙特阿拉伯一带盛产石油,现在那边正闹战争,请总统派军队过去,主动提出军事保护。
第二步:跟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达成协议,让它们接受美元作为出口石油的唯一计价和结算货币。
第三步:等到各国需要石油的时候,您必须拿美元来换。
三步之后,石油输出国们卖油的钱,一换美国国债,二换美国武器,全部流回美国户头,盆满钵满,百岁无忧。
目前,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美元已经控制中东95%以上的石油结算,再加上美国本身强大的综合国力所提供的信用支撑,全世界都把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外汇储备和结算支付货币,这便让它拥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
因此,虽然历史中并没有一个像公式一样的,能让我们推导出一个精准结果的规律;但有时候,短时间内正在发生的一切,它的来龙去脉也只有观看历史,才能真正看懂一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说:现在这架世界货币机器的问题,是您必须指望美国人能管住放在印钞机上的手。但这显然很难,因为美元就像是美国人的“免费饭票”,它可以换来商品和资源,换来财富和储蓄,可以轻易地改变借条和财报上的数字。美元这条巨蟒静静地盘踞在我们的上空,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便会吐出信子。
但是,不要忘记,在二战之前,这条巨蟒的国籍,还归属于英国,再往前,是荷兰。当我们切换到历史视角,就会发现,近乎“必然”的稳定状态通常只在短时段内存在 ,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变的。在这个不确定性升级的世界里,历史或许是你我能抓住的、最坚韧的一根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