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会变成熟悉的宫斗剧吗?清平乐华丽登场
清平乐会变成熟悉的宫斗剧吗?清平乐华丽登场刘太后去世后,仁宗一度沉迷美色,非常宠爱尚美人,后来在大臣的劝告下,迫于压力才不得不把尚美人送出宫,而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主动送她出宫。之后,仁宗自己看中了一个陈姓茶商的女儿,也就是剧中陈熙春的原型(张天爱饰演),但因为门第太低,大臣们认为她无法母仪天下,极力反对,于是才改选了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曹皇后。史料记载,曹皇后很端庄,但她生活上比较无趣,也不够温柔,所以仁宗不喜欢她。 《清平乐》里,韩琦对曹皇后一句“貌丑不至惑君”的形容上了热搜。著名宋史学者吴钩接受采访时介绍:和明代相比,宋代的宫斗不激烈,后妃都比较受礼法的约制。仁宗先后立了2位皇后,但都不是他喜欢的人。第一任郭皇后是刘太后安排的,性格比较泼辣,爱管皇帝。刘太后去世后,仁宗在内侍和吕夷简的怂恿下,废了郭皇后。 不妨看看剧中几位名人登场的安排。欧阳修的出场意气风发,乡试、会试都是头名,只待殿试之后“连中三元”。他大笔一挥就在市集贩售的
湘江
《清平乐》终于揭开面纱。4月7日在湖南卫视和网络平台开播至今,短短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豆瓣评分达8.2。作品改编自米兰Lady的历史小说《孤城闭》,以宋仁宗的一生为线索,一方面展现北宋前期的经济繁荣、名士辈出,一方面刻画了作为帝王的仁宗赵祯在出身、情感与抱负等方面的受困与求而不得。随着剧情的展开,关于历史剧是严格还原历史还是戏说演义的讨论再次上热搜,被热议。
那些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走进了剧里
历史普遍评价,仁宗时期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领域均实现了繁荣,几乎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文学艺术最为璀璨的时期。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文彦博、韩琦、吕夷简、黄庭坚、米芾、包拯等青史留名的人物,都涌现在仁宗执政时。编剧朱朱说:“我们写宋仁宗的一生,肯定会涉及名臣名相。希望《清平乐》能抛砖引玉,让大家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去看看真正的历史和文学。”
不妨看看剧中几位名人登场的安排。欧阳修的出场意气风发,乡试、会试都是头名,只待殿试之后“连中三元”。他大笔一挥就在市集贩售的袍子上题词“状元袍”,文人的风流桀骜可见一斑。可太后和吕夷简都旁敲侧击,写了艳词的状元怕是有违朝堂体面。仁宗审度后,把欧阳修摘出前三,判为十四名。范仲淹的第一幕戏故事情节也很生动。他辞官为母守丧,受被贬为应天知府的晏殊提携,往应天府执教。那天,站在学府小厮面前的范仲淹,草帽、草鞋、旧衣衫、不修边幅,一架小驴车装了全部家当,一副筚路蓝缕的打扮。小厮上下打量,以为是冒名顶替的,只想将其打发走。争执不下间,晏殊赶到为其正名。
《清平乐》虽然有别于一般的戏说,但并不十分注重历史事实的考证。可以说是一部以历史为蓝本的古装传奇故事。
做皇帝,做不来一件快意的事情
《清平乐》里,韩琦对曹皇后一句“貌丑不至惑君”的形容上了热搜。著名宋史学者吴钩接受采访时介绍:和明代相比,宋代的宫斗不激烈,后妃都比较受礼法的约制。仁宗先后立了2位皇后,但都不是他喜欢的人。第一任郭皇后是刘太后安排的,性格比较泼辣,爱管皇帝。刘太后去世后,仁宗在内侍和吕夷简的怂恿下,废了郭皇后。
刘太后去世后,仁宗一度沉迷美色,非常宠爱尚美人,后来在大臣的劝告下,迫于压力才不得不把尚美人送出宫,而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主动送她出宫。之后,仁宗自己看中了一个陈姓茶商的女儿,也就是剧中陈熙春的原型(张天爱饰演),但因为门第太低,大臣们认为她无法母仪天下,极力反对,于是才改选了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曹皇后。史料记载,曹皇后很端庄,但她生活上比较无趣,也不够温柔,所以仁宗不喜欢她。
宋仁宗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如果说宋朝有哪个皇帝在位时达到最佳状态,那就是宋仁宗。但宋仁宗本人并没有太多的故事,在中国皇帝中,他既不是奋发有为的英主,甚至也不是声誉卓著的明君。他的性格有柔弱游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软,早年对后宫女色也有相当的兴趣。
宋神宗曾说过:做皇帝,做不来一件快意的事情。这恐怕也是仁宗的真实写照吧。
历史正剧与历史演义剧的区别
这些年,每每有历史剧播出,关于剧情与真实历史的比对总会被翻出来讨论,关于历史正剧与戏说演义之间的讨论也从没停止过。历史正剧是以真实的历史事实、历史资料作为题材进行改编拍摄,拍摄的时候会有演义的成分,但基本是按照真实的历史事实进行拍摄的,剧情中涉及的较大事件都是历史中发生过的。戏说则可随心所欲地拍。
知乎上关于历史正剧和历史戏说剧的界限讨论也提供了某种“参考答案”。第一个标准是,作品是否为其人物构建了贴近真实的历史环境。这里的环境并不仅仅指一城一域的景观,还包括饮食、衣着、用具、摆设,以及礼仪、风俗,甚至于当时的气象条件和适宜生存的动植物。其次,历史文学和影视作品必须符合基本历史道德。历史文学创作关注于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灵感,融入艺术加工,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文学和影视的创作者可以肆意“发挥”所谓的艺术加工。
从第一个标准观之,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戏说演义剧在服、道、化上下苦工,力求还原一城一域的景观。《清平乐》就是如此,还原度非常高。演义剧广为诟病的短板通常出现在第二点:必须符合基本历史道德。有些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历史剧与历史出入太大,因此也“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