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代起义介绍:古代起义第24讲瓦岗起义

古代起义介绍:古代起义第24讲瓦岗起义李密及瓦岗军击败宇文化及后,实力大损,同时王世充在洛阳城内灭掉异己,九月率精兵两万、战骑两千进逼偃师,在通济渠南岸安营扎寨,在洛水上架设浮桥,准备与瓦岗军决战。李密命王伯当据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仓城,亲率精兵到偃师迎战。但李密心存轻视,未作充分准备,被王世充在邙山打败,随后部将出卖,一路败退,瓦岗军遂至分散。瓦岗军活动范围大业十三年(617)二月,瓦岗军攻取隋朝zui大的粮仓——洛口仓,随后向百姓开仓放粮,进一步获得了百姓的支持。在洛阳的越王杨侗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军二万五千人前往镇压,但翟让、李密预先侦知隋军动向,作了周密部署不久大败隋军,获得了大量辎重器甲,声威大振。因李密威望越来越高,翟让于是主动推举李密当首领,李密于是祭天登位,称魏公,年号永平。四月,瓦岗军逼近东都城郊,攻破回洛仓,致使东都粮食缺乏并陷入困境;九月,瓦岗军又攻破黎阳仓 (在今河南浚县东南)。这时,瓦岗军达数十万之

隋大业七年(611年),在王薄长白山起义不久,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人翟让因畏罪逃亡到瓦岗寨(今滑县南)聚众起事,不久同郡的王伯当、单雄信、徐世绩等豪强加入,控制永济渠沿岸并劫夺来往船只,以致"资用丰给,附者益众",势力逐渐增强。

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瓦岗军攻克郑州、商丘等郡县,缴获大批军械物资,控制了从梁(开封)至黎阳(浚县)永济渠。大业十一年(615年),瓦岗军被齐郡通守张须陀打败,被迫撤离宋、郑,坚守瓦岗,不久击退张须陀,而后韦城周文举、雍丘(今杞县)李公逸、内黄王伯当率部投瓦岗。

古代起义介绍:古代起义第24讲瓦岗起义(1)

翟让与李密

大业十二年(616),参加杨玄感起兵失败后的李密投奔瓦岗军,建议翟让发展势力。翟让率军首先攻取了荥阳,进逼荥阳、洛口仓乃至东都洛阳。隋炀帝再派张须陀为荥阳通守,以镇压瓦岗军,但瓦岗军在李密周密筹划下将其诱入埋伏,击败隋军并杀掉张须陀,沉重打击隋炀帝政权。

大业十三年(617)二月,瓦岗军攻取隋朝zui大的粮仓——洛口仓,随后向百姓开仓放粮,进一步获得了百姓的支持。在洛阳的越王杨侗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军二万五千人前往镇压,但翟让、李密预先侦知隋军动向,作了周密部署不久大败隋军,获得了大量辎重器甲,声威大振。因李密威望越来越高,翟让于是主动推举李密当首领,李密于是祭天登位,称魏公,年号永平。

四月,瓦岗军逼近东都城郊,攻破回洛仓,致使东都粮食缺乏并陷入困境;九月,瓦岗军又攻破黎阳仓 (在今河南浚县东南)。这时,瓦岗军达数十万之众,控制了中原广大地区,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还公开宣布了隋炀帝的十大罪状,表示要推翻隋朝政权。十一月,瓦岗军出现严重内讧,翟让虽主动将瓦岗军领导权让给李密,但其亲信劝说要重新夺回,李密就设宴杀死了李密及其亲信,让瓦岗军内部产生分裂,虽然表面上仍如以往,但为失败埋下了种子。期间,隋炀帝派王世充任十几万援洛大军的总指挥,但多次被李密及瓦岗军打败,剩余仅一万多人,仅能固守洛阳城待援。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在江都弑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率十几万隋朝御林军——骁果军自江都返回关中,直达瓦岗势力范围。李密为避免两线作战,一方面答应被王世充等人拥立的杨侗封赏,并从洛阳撤兵;一方面亲率2万步骑赴黎阳(今河南浚县)迎战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军兵多粮少,难以持续,李密用计诱骗并击溃隋军zui后一支官方力量,多位骁果军部将投降,宇文化及率残军流窜,并于魏县称帝,国号许,建元天寿,随后被窦建德、王薄联手击败并杀死。

古代起义介绍:古代起义第24讲瓦岗起义(2)

瓦岗军活动范围

李密及瓦岗军击败宇文化及后,实力大损,同时王世充在洛阳城内灭掉异己,九月率精兵两万、战骑两千进逼偃师,在通济渠南岸安营扎寨,在洛水上架设浮桥,准备与瓦岗军决战。李密命王伯当据守金墉城,邴元真守洛口仓城,亲率精兵到偃师迎战。但李密心存轻视,未作充分准备,被王世充在邙山打败,随后部将出卖,一路败退,瓦岗军遂至分散。

李密随后率两万残军投奔李渊,被封邢国公,不久受命出征时叛唐被杀;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裴仁基、单雄信等瓦岗大将投降王世充,而后李世民击败王世充,除单雄信被杀外其余又投靠李世民,成为其夺取天下的良将贤才。


【文殳子云】

一山难容二虎,诚哉斯言!李密、翟让一为gui族、一为县吏,翟虽短于计略,却有自知之明、容人之心、让贤之举,而李虽有能力见识,却无容人之量,终做杀人占巢之事,其身死时仅其学生王伯当相从,不知有悟乎?

瓦岗是zui大的反隋力量,自然会吸引隋朝攻击,先败张须陀、后败王世充、再败宇文化及,自身已实力大减,加上内部队伍不稳、李密盲目轻视,终为王世充所败,其良将贤才终为李世民所用,不亦叹惜!

后世《说唐》、《隋唐演义》为瓦岗浓墨重彩,令天下周知、千年流芳,十八好汉泉下有知,亦足慰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