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再看战国时期的纵横派)
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再看战国时期的纵横派)苏秦本来一直在读书的,后来十上秦书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满脸晦气,回到家里,受尽冷落,父母连话也不跟他说。苏秦觉得错在自己,因为他没有取得一官半职回来,怎能责怪家人?如果按照孟老先生的学说去做,不论过去或现在,立刻会引起哄堂大笑,而被冷酷的现实所否决;如果按照纵横家略去做,也可能在一时一地取得成功,然而政治也永与道德绝缘了。苏秦在赵国受重用时,张仪曾去拜访他。苏秦起先不接见,后来接见了,又用言语刺激他,“子不足收也”,要张仪离开赵国。张仪觉得故人怎么如此无情,又想能击赵的只有秦国,于是而西入秦,苏秦却又使人暗随张仪器,同宿一房,给以车马金钱,尽他使用。苏秦苏秦主张合纵摈秦,在东方。张仪主张联横事秦,在西方。各为国相,互相默契。这样,大家都有戏可做,都可以施展权谋术数而长保禄位,后世的政客便师其故智。
战国时代的纵横派游士,其实就是后世政客的雏形。
他们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却没有真才实学。仆仆风尘,周旋廊庙,择主而事,志在利禄,以百诞成一信。他们凭藉的主要是三寸不烂之舌,利用一些历史的经验来印证现实,分析利害。《史记·平原君传》毛(遂)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就是游士说客。
孟子
孟子也是一个游士,他很有口才,他自然己也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为什么不得已?他念念不忘的是治乱,是仁义。他攻读的是《诗》、《书》,苏秦攻读的是《阴符》。孟子最痛恨杀人盈野,杀人盈城的流血现象,主张“善战者服上刑”。春秋无义战,何况战国,所以孟子这样痛心疾首。苏秦向秦惠王举了渺渺茫荘的神农、黄帝等征服故事以后,得出结论说:“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所以,纵横家唯恐天下不乱,这话没有过分,有史为证。
苏秦在赵国受重用时,张仪曾去拜访他。苏秦起先不接见,后来接见了,又用言语刺激他,“子不足收也”,要张仪离开赵国。张仪觉得故人怎么如此无情,又想能击赵的只有秦国,于是而西入秦,苏秦却又使人暗随张仪器,同宿一房,给以车马金钱,尽他使用。
苏秦
苏秦主张合纵摈秦,在东方。张仪主张联横事秦,在西方。各为国相,互相默契。这样,大家都有戏可做,都可以施展权谋术数而长保禄位,后世的政客便师其故智。
如果按照孟老先生的学说去做,不论过去或现在,立刻会引起哄堂大笑,而被冷酷的现实所否决;如果按照纵横家略去做,也可能在一时一地取得成功,然而政治也永与道德绝缘了。
苏秦本来一直在读书的,后来十上秦书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满脸晦气,回到家里,受尽冷落,父母连话也不跟他说。苏秦觉得错在自己,因为他没有取得一官半职回来,怎能责怪家人?
这时他打开书箱,取出了《太公阴符》,埋头苦读,读疲倦时,又用锥刺股,血流至足。经过反复揣摩,领会了书中的奥妙以后,自语说:“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他很有自信心,这一回,一定能达到目的。
于是他到赵国,与赵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授以相印,金银财宝,不计其数。
后来苏秦曾到燕国,与燕王之母私通,他恐怕日后要被杀,便托辞到齐国,齐王待以客卿之礼,又与齐国的大夫争宠,因而派人暗刺苏秦,苏秦受重创而未立即死去。齐王下令捉凶手,却捉不到。及至苏秦将死时,乃对齐王说:“我就要死了,干脆后来苏秦曾到燕国,与燕王之母私通,他恐怕日后要被杀,便托辞到齐国,齐王待以客卿之礼,又与齐国的大夫争宠,因而派人暗刺苏秦,苏秦受重创而未立即死去。齐王下令捉凶手,却捉不到。及至苏秦将死时,乃对齐王说:“我就要死了,干脆将我车裂后宣示于街布,说是苏秦在为燕国做间谍,这样,凶手马上可以得到。”齐王照苏秦的话去做,凶手果然出来,齐王就把他杀了。这是苏秦带血的绝命之计,临死还在动脑筋。
这一段故事是根据《史记》,其余大都据《战国策》。《战国策》里有关苏秦的故事,有的虚构,有的夸张,游说之词更不可信,我们从上面叙述的故事看,有的就像是小说中所写的,但编造合纵连横故事的心理背景以及世态人情,却是真实的。喜欢的读者大大们欢迎留言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