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厚照事迹:明朝不靠谱皇帝朱厚照
明朝朱厚照事迹:明朝不靠谱皇帝朱厚照朱厚照喜欢外出打猎,比如他带着人到了宣府,一看这个地方山清水秀,还行,所以就建造一座“镇国府”。有镇国府谁住呢,皇帝住在这里不像话,所以他又为自己更名为朱寿,并且又加封自己为“镇国公”,这个镇国公以圣旨的形式昭告兵部要存档,户部要按时给这个镇国公发放军饷。武宗,这个谥号,对于皇帝来说,并不是一个很正面的总结。而且在明史中,还白纸黑字的记载着这样的话:《明史·武宗本纪》“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比如因为懒,三十年不愿意上朝的万历,嘉靖是二十年不上朝,万历打破嘉靖的记录。还有爱做木匠活的朱由校。还有嘉靖的上一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这个人,有两个爱好比较奇特,一是既喜欢男人,又喜欢女人,比如在宫中组建了豹房,里面就有钱宁、江彬等人陪伴。而外出作战时,又喜欢让士兵们去强强民女。第二个爱好就是爱打仗和打猎,而对于这项活动,简直达到了痴迷的地步。经常外出打仗或者打猎,
明朝不靠谱的皇帝人数,要远远超过历史上的其他朝代。而且明朝的皇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短命,除了朱元璋、朱棣、(朱厚熜)嘉靖、这三个人活的时间长一点,剩下的十三位皇帝中,很少有活过四十五岁的。
其中最可惜的是万历的接班人,本来就因为出身不受万历待见,朱常洛为万历和一个宫女所生,后来因为皇后和贵妃都没生下孩子,所以不得已之下,将朱常洛立为了太子。
朱常洛盼望着,盼望着,好不容易盼望来了春天,将万历送到了西天,自己登上了皇位,不料仅仅在皇位上坐了一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去西天找万历去了。
当然,明朝比较奇特的皇帝还远远不止这一个。可以说除了朱元璋、朱棣、崇祯这三个还算靠谱以外,剩下的皇帝,都几乎把当皇帝看作是自己的副业。
比如因为懒,三十年不愿意上朝的万历,嘉靖是二十年不上朝,万历打破嘉靖的记录。还有爱做木匠活的朱由校。
还有嘉靖的上一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这个人,有两个爱好比较奇特,一是既喜欢男人,又喜欢女人,比如在宫中组建了豹房,里面就有钱宁、江彬等人陪伴。而外出作战时,又喜欢让士兵们去强强民女。第二个爱好就是爱打仗和打猎,而对于这项活动,简直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经常外出打仗或者打猎,文臣们没办法,只得拿着奏折跟着跑。所以朱厚照后来在史书中的评价也不是很好,谁让他得罪了掌握笔杆子的文臣。
武宗,这个谥号,对于皇帝来说,并不是一个很正面的总结。而且在明史中,还白纸黑字的记载着这样的话:《明史·武宗本纪》“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朱厚照喜欢外出打猎,比如他带着人到了宣府,一看这个地方山清水秀,还行,所以就建造一座“镇国府”。有镇国府谁住呢,皇帝住在这里不像话,所以他又为自己更名为朱寿,并且又加封自己为“镇国公”,这个镇国公以圣旨的形式昭告兵部要存档,户部要按时给这个镇国公发放军饷。
当时看到邓超在《天下第一》中饰演的明武宗,面对曹正纯、诸葛神侯一直唯唯诺诺的样子,真是有损我武宗的光辉形象,别说什么护龙山庄,刘瑾那么厉害一太监,当年发动宫变,被武宗动动小手指就灭掉了。
对自己培养起来的刘瑾都可以这么心狠,对于外人,就更不用说了,比如正德十二年,蒙古王子伯颜在边关得瑟。朱厚照听到这个消息后,非但不感到害怕,反而对此大为兴奋。
听到这个消息后,朱厚照也不在镇国府住了,因为对于他来说,终于等到一件好玩的事情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火速回到京城,开始准备亲征的事情。朝臣们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不愿意了,你是皇帝啊,打仗自然是有会打仗的人去,怎么能轮到你这个皇帝上场,皇帝有个伤寒感冒,都要举国念经祈福,你这是出去打仗,万一被敌人误杀了可怎么办?
文臣们拿出礼仪纲常来约束朱厚照,但是朱厚照从来就是那种听不进去别人劝的主,反而就喜欢和这群文臣们对着来,不等粮饷拨付,便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统兵出战,留下圣旨,粮饷武器,一定要足额配发,要是不给我粮饷,我打了败仗,史书上也有你户部和兵部主管的骂名,说完,不等文官们反应过来,便一骑绝尘,去着他的敌人了。
因为文人们的这种做法让他非常反感,所以在这一次出征中,不准任何文官随驾出征。
朱厚照在边关遇到了要入侵的蒙古王子,两人一见面,朱厚照就压抑不知自己那一颗想要切磋的心,拉着蒙古王子在边关一直大战三天三夜,最终的结果是杀敌十六名,己方伤五百六十三人,死亡二十五人的战,这个战绩说不上有多漂亮。但是也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说蒙古王子那边伤亡十六七,这样来说,朱厚照也算得上是一场大胜。
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朱厚照,有没有后悔多带几个文人去看看自己亲自指挥的这场战事,要不然也不会记载的这么简陋。
这次御驾亲征之后,朱厚照与文臣之间的矛盾,已经到达了一种不可调和的地步,朱厚照也从此常住镇国府,朝臣们有事,只得拿着本子去镇国府找这个不太靠谱的皇帝。
比如王阳明,抓了造反的宁王,这可是大功一件,恰逢朱厚照那段时间出巡,所谓的出巡,就是打猎兼喝花酒。王阳明将请示处置宁王的意见报了上去,朱厚照看了,留中不发,一直搁置不理,王阳明接连发了几道折子,朱厚照就当作没看见。
王阳明对于这件事很苦闷,这个宁王到底怎么处置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不得已之下,只得贿赂朱厚照身边的太监,大概王阳明和太监之间有过这样的对话:
王阳明站在镇国府门口:“公公,我那道折子,陛下看了没有?”
太监斜着眼睛看了一下天上。
王阳明知趣的递上了散碎银子。
太监看了一下银子,回答道:“看了。”
王阳明挠了一下快要秃顶的头:“看了怎么不让内阁票拟呢?”
太监撇嘴一笑:“都说你的心学厉害,咱家看来也不过如此吗。陛下为什么不批,你心里还不清楚吗?”
王阳明又挠了一下头:“请公公说个明白。”
公公说:“你那折子上写了什么内容啊。”
王阳明说:“是小人和战士们的一点尺寸之功,当然还是仰赖陛下圣恩庇护。”
公公说:“这样写就不对了,你上面是谁啊?”
王阳明说:“陛下啊。”
公公:“你和陛下之间有谁啊?”
王阳明挠头。
太监等不及了,指了一下牌匾上的“镇国府”三个大字,闭门谢客。
王阳明看了一会儿牌匾,才终于明白了朱厚照的意思。
王阳明回家重新上了奏折,在奏折中,将自己的功劳全数略去,而是大书特书护国大将军朱寿的功劳。
奏折到朱厚照手里时,朱厚照当时是怎样开心的不知道,反正这道奏折批的很快,当天就批复完毕。
而且还发生了一件让人膛目结舌的事情,朱厚照还打算将宁王放回去,嫌弃宁王这次造反规模太小,放回去,继续培养一下,让其实力壮大,再收拾一次。当然,那个时候能出征平叛宁王的就不是王阳明了,而是护国大将军朱寿。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朱厚照也有失误的一次,这一次失误,也间接要了他的命。在南巡作乐路过清江浦的时候,朱厚照看到这边风景独好,一时起了乘坐扁舟,穿蓑衣钓鱼的雅兴,不料他撑船的水平不高,小船翻了,落下了肺病。
久治不愈,正德十六年三月,驾崩于豹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