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和慈禧谁是正宫:两宫太后靠啥打动恭亲王与她们一起死心塌地扳倒顾命大臣
慈安太后和慈禧谁是正宫:两宫太后靠啥打动恭亲王与她们一起死心塌地扳倒顾命大臣实现母亲生前的愿望,告慰母亲在天之灵,是恭亲王答应合作的主要动因。同治元年也就是1862年,两宫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为静太妃加谥为“孝静成皇后”,升祔太庙,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为此两人闹掰,关系疏远,基本不往来。这件事成了恭亲王的一大心病,心中的一大遗憾。两宫太后对当年此事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所以答应日后为静太妃正名,这是最让恭亲王动心的条件。如果只为权位,恭亲王不一定会去破坏祖制家法,但为了母亲,孝顺的恭亲王可能会挺而走险。可想而知,两宫太后一定承诺了事成之后,给予恭亲王足够高的权位。后来封恭亲王为“议政王”,成为领班军机大臣,就是证据。当然,作为交换条件,恭亲王必须支持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然而,垂帘听政是违背家法祖制的。恭亲王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他不会轻易为了权位而破坏祖制家法。议政王的职位,也不足以打动恭亲王。那么,两宫太后拿出什么条件,开出了什么价码呢?一定是为恭亲王的母亲正名。恭亲王母
大家都知道,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的第74天,慈安、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势力联手,从咸丰帝生前指定的顾命大臣手中夺了权,史称“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是晚清高层发生的一起政治地震,标志着清朝家法中顾命大臣的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太后垂帘、亲王议政制度,也为日后慈禧排除异己,独揽大权埋下了伏笔。
在清廷的真实生活中,作为皇帝弟弟的亲王和皇帝妻妾的后妃,不是说见面就能见面的。亲王虽然是皇帝的血亲,但毕竟是外臣,平常不可能没事就跑到后宫里找嫂子们唠嗑扯家常。也就是逢年过节,能在皇室家宴上远远见上一面外,几乎就没有什么交流。
也就是说,叔嫂之间平日里并没有深入了解的机会,更谈不上有感情基础。说白了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联手之前,对对方的底细并不十分了解,达成合作的可能性极低。而且恭亲王与两宫太后相见只有“一时许”的时间,大概是现在两三个小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两宫太后靠啥让恭亲王死心塌地与她们合作?不禁让人头脑中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
可想而知,两宫太后一定承诺了事成之后,给予恭亲王足够高的权位。后来封恭亲王为“议政王”,成为领班军机大臣,就是证据。当然,作为交换条件,恭亲王必须支持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然而,垂帘听政是违背家法祖制的。恭亲王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他不会轻易为了权位而破坏祖制家法。议政王的职位,也不足以打动恭亲王。那么,两宫太后拿出什么条件,开出了什么价码呢?一定是为恭亲王的母亲正名。
恭亲王母亲的封号问题,是恭亲王的一个软肋,是让他感觉自己最无能最不孝的一件事。当年其母静太妃临终前,希望咸丰帝能封她为太后,但咸丰帝没有答应,恭亲王无奈就假传圣旨,让礼部晋封其母为太后。咸丰帝对此十分不满,虽然默认了其母的太后身份,但只封为“康慈皇太后”,既不系宣宗谥,也不祔太庙,等于没有承认其正式的太后地位。
为此两人闹掰,关系疏远,基本不往来。这件事成了恭亲王的一大心病,心中的一大遗憾。两宫太后对当年此事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所以答应日后为静太妃正名,这是最让恭亲王动心的条件。如果只为权位,恭亲王不一定会去破坏祖制家法,但为了母亲,孝顺的恭亲王可能会挺而走险。
实现母亲生前的愿望,告慰母亲在天之灵,是恭亲王答应合作的主要动因。同治元年也就是1862年,两宫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为静太妃加谥为“孝静成皇后”,升祔太庙,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更多精彩,请关注【下午历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