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对刘太后的清算,步步集权宋仁宗vs后宫
宋仁宗对刘太后的清算,步步集权宋仁宗vs后宫1、 亲情博弈然而冲动过后,宋仁宗回想起从宋真宗病重到刘太后去世的十几年来,国家没有发生过动乱,自己也没受到威胁,不由又对刘太后产生了感激之情。宋仁宗的一生,他的纳谏、节约、勤政,比唐太宗少了一份权宜,多了一份真诚。宋史上关于他的仁慈、节约,字里行间可谓隔三差五不胜枚举。如果仅以文韬武略为标准,宋仁宗不是最“伟大”的皇帝。才华、谋略、经历、军功都算不上十佳。且他的盛世,士大夫和制度起到的作用很大,不像李世民对贞观之治的强大影响。但人格上,可以说宋仁宗是中国少有的“好”皇帝,他创造的盛世也是古代最成功的盛世之一。宋仁宗是宋真宗唯一继承人,从出生后就被刘娥据为己子,刘娥在宋仁宗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的是一个严母的形象,处处保护着小皇帝。并视其为全部的希望和依靠,成长过程中的宋仁宗对这位“大娘娘”充满了敬畏之心,特别是从宋仁宗登基到刘太后去世的十一年中,宋仁宗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所以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
导读:《清平乐》以宋代为背景,主线是宋仁宗的一生,呈现北宋朝堂风云,剧中大量的情节来自于正史,注重细节考据,并非单纯的言情小说,颇有几分通俗史书的味道,但却比传统正剧更加有趣,作为一部影视作品,《清平乐》绝对难能可贵的一股清流。
《清平乐》一方面讲述了宋仁宗的雄才大略,另一方面也讲述了他不为人知的家庭琐事,在宋仁宗执政的四十一年中,他先后与章献太后刘娥、郭皇后、曹皇后、兖国公主四个女人之间有过亲情与政治上的博弈。而这几场博弈,宋仁宗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树立了自身威望,达到了政治目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正史之中的宋仁宗,看看他是如何与这几位女人相处,并一步步树立皇威,加强皇权的。
一、宋仁宗其人
“仁”是对帝王最高的评价,宋仁宗的时期的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文教最发达、科技最兴盛、政治最廉洁、春秋以降言论最开放的时期之一。仁宗盛治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宋仁宗的一生,他的纳谏、节约、勤政,比唐太宗少了一份权宜,多了一份真诚。宋史上关于他的仁慈、节约,字里行间可谓隔三差五不胜枚举。
如果仅以文韬武略为标准,宋仁宗不是最“伟大”的皇帝。才华、谋略、经历、军功都算不上十佳。且他的盛世,士大夫和制度起到的作用很大,不像李世民对贞观之治的强大影响。但人格上,可以说宋仁宗是中国少有的“好”皇帝,他创造的盛世也是古代最成功的盛世之一。
二、通过与刘太后政治及亲情的博弈,初掌大权
宋仁宗是宋真宗唯一继承人,从出生后就被刘娥据为己子,刘娥在宋仁宗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的是一个严母的形象,处处保护着小皇帝。并视其为全部的希望和依靠,成长过程中的宋仁宗对这位“大娘娘”充满了敬畏之心,特别是从宋仁宗登基到刘太后去世的十一年中,宋仁宗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所以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变革,对刘太后生前的内外势力进行了打压,从而既表达了对刘太后的不满,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然而冲动过后,宋仁宗回想起从宋真宗病重到刘太后去世的十几年来,国家没有发生过动乱,自己也没受到威胁,不由又对刘太后产生了感激之情。
1、 亲情博弈
大中祥符三年,宋仁宗降生,刘太后视宋仁宗为己子,凭借着母以子贵,刘娥在大中祥符五年晋封为德妃,同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后。
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宋真宗“崩于延庆殿”,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事权取皇太后处分,从此时到明道二年去世,刘太后一直掌握宋朝的最高权力。刘太后将宋仁宗视为己子,在宋仁宗的生活和教育等各方面尽心尽力。
其一、刘太后照顾宋仁宗起居
刘太后让宋仁宗未纳皇后之前都居住在自己宫内,细心照顾宋仁宗起居和保护其安全,十几年的朝夕相处中刘太后和宋仁宗也培养了很好的母子感情,司马光言:
“章献明肃太后保护仁宗皇帝,最为有法,自即位以来,未纳皇后以前,仁宗居处不离章献卧内,所以圣体充实。在位最为长久”
其二、刘太后注重宋仁宗饮食
刘太后禁止宋仁宗吃虾蟹也是为了保护宋仁宗的饮食安全,宋仁宗能成为宋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可能与其幼年的健康饮食不无关系。
“章献禁虾蟹海物不得进御”
“章献临朝,仁宗起居饮食ꎬ,章惠必与之俱,所以保佑扶持,恩意勤备,然则章惠保护仁宗,乃章献太后之意也”
其三、刘太后重视对宋仁宗的教育
宋仁宗刚刚即位,刘太后挑选近臣给宋仁宗讲读儒家经典,刘太后也亲自对宋仁宗进行教育。
“皇帝听断之暇,宜诏名儒讲习经史,以辅其德”
2、 政治博弈
刘太后垂帘时,宋仁宗对她来讲不仅具有亲情意义,更具有政治意义。刘太后“襁褓而孤”先跟随龚美,又跟随宋真宗,但一直没有生子,只有养子宋仁宗,宋仁宗成为刘太后政治地位合法性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刘太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须保护宋仁宗的安全。
刘太后让少年宋仁宗逐步地参与朝政,使辅政大臣陪同解答疑惑,逐渐提高宋仁宗的执政能力和辨察力。这里包含着政治博弈,宋仁宗是刘太后身后荣辱的有力保证。如果宋仁宗执政能力较弱被近习谗言所惑。那么刘太后的外戚家族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昔章献明肃有保佑先帝之功,特以亲用外戚小人,负谤海内。”
司马光对刘太后的评价,既肯定了刘太后保护宋仁宗的功劳,也指出了内降任人的缺点,不光是“外戚小人”,甚至宰执的任免都出于刘太后之手。
“王钦若于天圣三年殁,王曾继为首相,张知白入为次相,陈尧咨出镇天雄军,又迁升于己有恩的张耆为枢密使。”
宋仁宗在刘太后的背后经过了十余年的历练,“益习天下事”,学到很多处理事务的方法,并对一些事件的处理提出自己意见。对朝中大臣忠奸也很清楚,宋仁宗曾对章得象说:
“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然识之。”
也就是说这时的宋仁宗对朝廷大事已有了很好的把握,在刘太后的指引下,宋仁宗已经拥有了很强的执政能力。这也是刘氏外戚没有受到严重打压的关键原因。
3、刘太后死后,宋仁宗的清除计划
明道二年三月二十五日,章献明肃皇太后崩,宋仁宗正式亲政。宋仁宗亲政后首要任务就是展开对刘太后的政治博弈,即打压刘太后重用之人,提拔刘太后贬谪之人,以此证明自己才是大宋帝国真正的主人。
其一、更换刘太后执政时期的宰执
宋仁宗清除刘太后时期的宰辅势力,任命完全忠于自己的新一届宰辅,可以亲自处理国家大事。
“帝与夷简谋,以耆、竦等皆太后所任用,悉罢之。”
其二、清除刘太后的宫中势力
刘太后去世后,参知政事薛奎认为应该尽快清除刘太后的宫中势力,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动乱。至此,宋仁宗摆脱刘太后生前所遗留下来的残余势力。
“供备库副使杨安节、东染院使张怀德并除名,配隶广南,技术人张永信杖脊配沙门岛,娄文恭配儋,又降内侍高品陈思忠为西京高品,上清宫道士韩文成配广南”
其三、打压刘氏外戚
宋仁宗取消了避刘太后父亲刘通名讳。
“国子监说书贾昌朝言:‘礼,母之讳不出于宫。今庄献明肃太后易月制除,犹讳父名,非所以尊宗庙也。’甲辰,诏勿复避”
其四、提拔当年提出还政被贬责的官员
“以流人林献可为三班奉职,明道初,献可抗言请皇太后还政,太后怒,窜于岭南,至是特录之”
宋仁宗对这些人的提拔,不仅是感谢他们要求刘太后还政,更是向外界发出一种政治信号。
刘太后和宋仁宗的权力交接中没有出现流血事件,这是因为双方在这场亲情和政治博弈中实现了双赢,刘太后执政十一载。在满足自己权力欲的同时,也培养了宋仁宗的执政能力。身后家族也没有受到屠戮。宋仁宗亲政之后通过不流血的方式打压刘氏势力,树立了自身威望,达到了政治目的。
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已经成年的仁宗形同虚设,仁宗心中虽极为不满,但惧于刘太后在朝中的权势,只能隐忍。
明道二年(1033)三月甲午,皇太后刘氏崩,遗诰尊杨太妃为皇太后。此时仁宗已24岁,可以自行处理军国政事,而章献太后遗诏还让杨太妃与仁宗同议军国事,御史中丞蔡齐对执政说:
“上春秋富,习天下情伪,今始亲政事,岂宜使女后相踵称制乎?”
此时的仁宗已不可能再遵章献太后遗诏。亲政后的仁宗如欲掌控朝政,自如地施行皇权,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太后的余威,废黜章献太后为其选立的皇后。
“初,庄献太后称制,郭后恃太后势,颇骄横,后宫多为太后所禁遏,不得进。太后崩,上始得自纵。适美人尚氏、杨氏尤得幸。尚氏父自所由除殿直,赏赐无算,恩宠倾京师。郭后妒,屡与之忿争。尚氏尝于上前有侵后不逊语,后不胜忿,起批其颊,上自起救之,后误批上颈,上大怒。阎文应劝上以爪痕示执政大臣而谋之。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因密劝上废后。……十二月乙卯,称皇后请入道,赐号“净妃”,居别宫……上直以一时之忿,且为吕夷简、阎文应所谮,故废之。”
以上史料传递给我们如下信息:
第一,章献太后去世后,仁宗宠幸尚、杨二美人,而郭皇后因与尚杨二美人争宠误打仁宗脖颈,仁宗大怒,由此招致被废。
第二,仁宗废郭皇后是因为一时之忿,而吕夷简、阎文应则起了主导作用。
从事情的表面看,确实这样,但事实果真如此?废后仅仅只是为了消除太后的余威吗?宋仁宗废除皇后到底意欲何为?
1、 仁宗借助废后笼络朝廷重臣
明道二年(1033),仁宗亲政后,宰相吕夷简对朝廷积弊手疏陈八事,“曰正朝纲、塞邪径、禁贿赂、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其劝帝语甚切”。吕夷简提出的绝女谒、正朝纲,正中仁宗下怀,仁宗亲政后,对吕夷简信赖有加,并和其谋划罢黜张耆、夏竦等太后所用之人,吕夷简对仁宗做法亦表示赞同。
当吕夷简得知郭皇后与尚、杨二美人争宠,误批仁宗颈,仁宗大怒,有废后意后,提出两条有利说辞支持仁宗废后,一是立后九年无子当废,二是古亦有之,废之未损圣德。而吕夷简在仁宗废后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帮仁宗封堵言路,减弱朝野舆论压力。
吕夷简附和仁宗废黜郭皇后,除了因第一次罢相私怨,更主要的是不希望再次失去宰相之位。仁宗废后过程中,宰相吕夷简支持仁宗废后之议,并帮助仁宗封堵言路,有效控制台谏。而与吕夷简同在相位的李迪和参知政事宋绶等人亦支持仁宗废后,仁宗在宰相吕夷简等宰辅大臣的支持下,郭后最终被废黜。
2、 仁宗通过废后打压控制台谏势力
仁宗在废后过程中,深感台谏势力的庞大及其拥有的巨大影响力,意识到如果想加强皇权,有力控制朝政,就要对反对自己的台谏势力进行压制。这样,才能树立亲政后的皇帝权威。
明道二年(1033),仁宗亲政后,四月范仲淹出任右司谏,十二月因伏阁谏请仁宗不要废后遭贬。仁宗废后理由不充分,无法说服台谏官,就将范仲淹、孔道辅等人贬黜出朝。但仁宗明白范仲淹等人并没有错。
为消除章献太后影响重掌政权,仁宗废黜郭皇后是亲政后第一次强行贯彻自己意志,却受到台谏势力阻碍。仁宗自即位起,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十余年,太后去世后,始亲政的仁宗急于在前朝后宫贯彻自己意志,但废后事件台谏官员的反对,让仁宗知晓,这一时期台谏势力是其亲政后树立皇帝权威的一大阻碍。对台谏官员在执政上设限反对行为,仁宗是不满的。亲政之始的仁宗,需要朝政上的支持者,而不是反对者。
于是,仁宗为有效控制朝政借废后事件,打压台谏势力,树立皇威,加强皇权。反对仁宗废后的台谏官范仲淹、孔道辅分别被贬于睦州、泰州,和他们一起伏阁请对的知谏院孙祖德,侍御史蒋堂、杨偕、郭劝等人皆被惩处。
三、肃清后宫风气、弱化后宫权力、尤其是公主的权力
宋仁宗执政期间,通过与章献太后博弈、废黜郭皇后等行为,逐渐肃清了后宫的风气,后宫干政的现象得到了消除。在此基础上,宋仁宗更是主张削弱公主的权力,使宋代公主的权力弱化。
1、加强“家法"管束
宋代皇帝一般都不娇纵自己的子女,开国之君尤其谨慎。
“前代以来,皇子娶妇,皇女出降,固自有典礼,乃为奢僭,岂所宜也。唐太平公主置邑司,备官属;成通、同昌恩泽隆厚,不可胜言;懿宗惑于邪说,穷奢极侈;皆朕所鄙而不取者。当令礼官博士参酌奢俭之宜,著为永制,以示后世。”
宋太祖、宋太宗的言论从“家法”层面对皇室管理皇子、皇女提出了具体意见。宋太宗特别指出皇室子女享有的礼节仪制、官员配备不可奢靡僭越。这一意见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当宋仁宗要给女儿举行“册封礼”时,遭到大臣的极力反对。
“公主受封,降制有册命之文,多不行礼,惟以纶告进内。至嘉祜二年(公元1057年),封福康公主为兖国公主,始备礼册命。”
宋代公主出生后第二年可得到以嘉美之字命名的封号,如兖国公主生于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二年封“福康”;成年出嫁前以国名封之,福康于嘉祜二年六月进封兖国,七月行册礼,八月出嫁盯。因开国以来从未有公主行册封礼,翰林学士胡宿上书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大长公主——仁宗之姑——太祖、太宗的女儿们受封不曾行册礼,且此时仍有健在者;仁宗之姊卫国长公主,亦不曾行册礼,今施于兖国公主,在礼节上有以幼凌长之嫌。
第二,本朝没有先例,不宜行此礼。
第三,因公主受封并即将出嫁,生母淑妃苗氏进封贤妃,却并不举行册礼,只以纶告进内,母子之间一行礼一不行礼,理有未安。
兖国公主婚礼的花费也遭到后世皇帝、大臣的批评。其婚礼所费本传未录,整部《宋史》也无详细说明,但可从一些零星记载中得知。熙宁中神宗与王安石议论财政问题说:
“今财赋非不多,但用不节,何由给足?宫中一私身之奉有及八十千者,嫁一公主至费七十万缗,沈贵妃料钱月八百缗。闻太宗时宫人惟系皂纳檐,元德皇后尝用金线缘檐,太宗怒其奢。仁宗初定公主奉料,以问献穆,再三始言初仅得五贯尔,异时中宫月有止七百钱者。”
这里神宗提到“嫁一公主至费七十万缗”,虽未言公主名号,但不难推猜,正是兖国公主。.宋代虽然出现了像兖国公主这样册封礼、婚礼方面都逾越一般规制的公主,但由于宋代整体上来说对皇室子女管束较为严格,多数公主也能以德自守而不任性妄为,故而并没有形成难以约束的势力。
2、 公主在政治上贵而不骄
宋代的公主也会依照其年龄、身份被授予各种封号,地位尊崇,但不像唐代的公主那样拥有很多实际权利,关键在于宋代公主“不开府”。兖国公主由于仁宗的宠爱,公主宅官员数量超过了当时朝廷允许的编制。于是就有台谏官上疏弹劾:“主第内臣数多,且有不自谨者。”宋仁宗虽然“不欲深究其罪”,但公主宅10名官吏被全部贬逐,并下诏“省员更制”:
“兖国公主宅都监、入内供奉官梁全一以下九人,并远小处监当,入位祗候梁怀吉配西京洒扫班,自今勿置都监,别选内臣四十以上、三班院使臣五十以上无私罪者二人在宅勾当,内臣年五十以下二人为入位祗候,并不得与驸马都尉接坐。”
3、 宋代公主无法外权利
兖国公主也有骄横之行,但并未如此漠视法纪,且在公主非常之举前已有人及时谏止,如公主在处理与驸马关系中的表现。驸马李玮为仁宗舅家子,仁宗因不及奉养母亲李宸妃,故对李宸妃弟李用和褒宠特厚,然仍觉不足以弥补对母亲的思念,
“既而追念不已,顾无以厚其家,乃以福康公主下嫁用和之子玮”
李玮“平生喜吟诗,才思敏妙,又能章草、飞白、散隶,皆为仁祖所知”¨。驸马才情深得仁宗赏识,仁宗以为这门婚事于亲于人皆称意,应该和谐美满,然而事与愿违。李玮虽才情不凡但相貌不佳,性格又质朴淳厚,不被公主所喜。
“梁怀吉等给事公主阁内,公主爱之。公主尝与怀吉等闲饮,李玮之母杨氏窥之。公主怒,殴伤杨氏”
此事发生后,公主受到责罚,故有“省员更制”之事。可见公主虽然骄纵,但并不敢超越朝廷法纪为所欲为,皇帝对公主超越常度的无礼请求也不会依从。
4、 限制驸马权利
很多情况下公主的婚姻作为政治棋子,是皇帝稳固自己与臣僚集团关系的一种手段,这种情况下驸马的家世和能力大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主的势力与地位。
宋代整体上对驸马都是封以寄禄官虚衔而不给予实际职事,只让他们享受优厚待遇而少参与朝廷政务,仁宗朝以前曾有多位驸马官至使相并担任地方官、军职或在枢密院任职,如高怀德、王承衍、石保吉、魏咸信、吴元康、柴宗庆、王贻永,太宗婿李遵勖虽未至使相但曾任地方官。
仁宗朝及以后只有潘正夫官至使相,李玮曾任地方官,王师约官至枢密都承旨,杨镇曾任提举。一般担任较高职务的驸马,其家族整体影响也较大,公主也会得益于驸马在政务中的建树与功劳。兖国公主夫婿李玮所任卫州知州,乃因与公主不和谐而贬之职。
结语:
回顾宋仁宗的一生,儿女情长也是朝堂大事。
正是通过宋仁宗的这些手段,章献太后刘娥最终没有成为“武则天”,兖国公主也没有成为“太平公主”,他们对朝堂的影响,在宋仁宗正确的决策下,越来越小,最终宋仁宗得以全面掌控朝堂。
只是可怜了郭皇后,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