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浣溪沙去荆州赏析:滚滚长江东逝水
张孝祥浣溪沙去荆州赏析:滚滚长江东逝水葛陌的炊烟,笼罩了几顷田?几株桑? 牧马山上,谁在屯兵,牧马? 刘皇叔,到底魂归何处? 籍田又是咋回事? 黄龙见赤水,是谁将刘备推上了龙椅?
滚滚长江东逝水,广都大地寻三国
李文旭 / 文
据说,牧马山是成都平原的龙脉。江安河与杨柳河从西北蜿蜒而来,绕山而过。
这条静卧了亿万年的蛟龙,在三国时期却是腾空而起,在蜀国的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几笔。
刘皇叔,到底魂归何处?
籍田又是咋回事?
黄龙见赤水,是谁将刘备推上了龙椅?
牧马山上,谁在屯兵,牧马?
葛陌的炊烟,笼罩了几顷田?几株桑?
至今,古老的广都大地上,仍遗留了众多三国的痕迹,和如风的传说。
2018年11月8日,阳光明丽。我驾车,顺着牧马山的走势,从北向南,试着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几片蜀国孑遗的贝壳。在阳光下,晒一晒。
葛陌桑田今何在
我追踪史迹,第一站来到双流县东升镇葛陌村。
站在葛陌路上,举头四望,没有桑树,也没有薄田。有的只是车水马龙,和熙熙攘攘,行色匆匆的行人。
天,那么蓝,那么纯。
而在1800年前,三国的狼烟,却染红了古中国的天空。也染红了成都的天空。
话说建安十九年夏天(公元214年),牧马山沉睡的龙头旁,又来了一条龙。他,就是卧龙,诸葛亮。
诸葛亮随刘备入主成都。军政繁忙之余,总想寻个安静之处读书品茗。后来他在成都南门外,江安河南,白河东,牧马山起脉处,寻了快宝地,买田十五顷,栽桑八百株,将家人安顿下来。
关于这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曾上书后主刘禅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诸葛亮,贵为丞相,好廉洁。
《元和郡县志》又说:“诸葛亮旧居在双流县东北八里,今谓之葛陌。”
“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不仅体现了诸葛亮身为丞相仍保持的那份简朴,而且在那个以农立国的时代,能以身作则,积极务农,为人民作出表率,殊为可贵。自汉以来,双流(簇桥)即为蜀中丝绸生产和贸易的中心,与诸葛亮的大力推动不无干系。
▲双流葛陌社区
相传,诸葛亮的第三子诸葛怀,就在其父的葛陌自耕自食,过着清净澹泊的生活,终老天年。西晋泰始五年(269年),王览为晋太傅,受诏访录天下故汉名臣的子孙,要他们服务于晋王朝,赴阙封官受秩。传说,他也曾经到过双流葛陌,在诸葛亮的旧宅拜访过诸葛怀,请他出山做官,被婉言拒绝。
诸葛亮的女儿,诸葛果,据传也生长在葛陌。
后世蜀人敬仰诸葛亮,在葛陌建有诸葛庙,四时祭拜。今诸葛庙已毁,田园已无,眼中仅存一片钢筋水泥的幢幢高楼。
查光绪《双流县志·地理全图》,县城北部,赫然有“葛陌”之地,且画有两个土堆。难道当年诸葛亮真的在这里找到了牧马山起脉的源头?
前日,欣闻双流人民要在白河东畔,复建诸葛故里,想必卧龙先生在九泉之下,也可摇扇而笑了。
诸葛井台旧栏栅
井,在蜀中并不少见,每个林盘少则一眼,多则几眼。
而诸葛井,却不多。
葛陌原来就有一口诸葛井,口沿八角。如今和诸葛庙一样,早已湮没了。
现在,成都地区的诸葛井,知名的有三处,一口在成都大慈寺附近。如今这里叫东锦江街,原名诸葛井街。井相传是诸葛亮所凿,井口为八卦形。
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记载说:“诸葛井在成都府大慈寺以西一里许,自井上窥之,只见其三边,更一边不知其际涯也。昔孔明凿此以通井络王气,传有人入井,辄闻其中有鸡声。”……明人杨名曾著有《诸葛井祠记》:‘成都诸葛井,其制与他井不同,大约中虚方丈,深二丈,口径尺许,精工坚固,非俗工所能为,以创自诸葛忠武侯,故托之名。’”明代所建诸葛祠在清末尽毁,1964年 这里改作小学 当时诸葛亮像仍在 祠宇被改建成教室。文革中 诸葛亮像被毁 井也被封存。到上世纪末 北糠市小学分校将其土地出卖 诸葛井被填平 在上面修建了“江南大楼”。
第二口在青白江区弥牟镇老横街l号铺左侧,始建于三国时期,砖石结构,井台为方形,井口为圆形,上井腹成八角形,由上至下撕宽,下井腹与上井腹成等距的错位八角形,由宽渐窄,井壁用条石砌成,井面至井底水面为2.02米,并台座东北向西南,井台正中有一摇架,高0.92米,宽0.25米,厚0.1米,有三孔。井口上有提水的摇架。如今被列为青白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北伐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事业。青白江弥牟镇为成都北门驻兵重地,兵营内挖井自然重要。
▲牧马山庄内的诸葛井
第三口在双流胜利牧马山庄,却是许多人所不知。
我走大件路从云岭路上山,刚上山坡,就看到了路边牧马山庄的大门。
山庄内冷冷清清,早没有了前几年的繁华。一口老井静静地卧在林木的深处。雕花的井口,可有简体的行书“诸葛井”三字,显然是近年重新修整过。
揭开木板的井盖,一汪清澈的井水展现在我眼前,波光摇曳。井壁为卵石砌成,没有青苔。
井还可用。
不远处,有一小亭,已经倒塌。一个刻有“草庐”字样的木匾,歪在木头上。周围黄叶纷纷,一幅破败的样子。看来,已经很久没有人打理过这里了。
这里为什么会有一口诸葛井?
《双流县志·山川》(光绪版)记载有一丝线索:“宜城山在治南十里,出紫芝。《太平寰宇记》:宜城山在县南一十里。李膺《蜀州记》:宜城山,今名紫草山。汉蒋琬,宋布衣李甲宅,俱在宜城山下。茂林清泉,今犹然也。”
由此可见,牧马山庄所在山头,古时就是宜城山。此地有当年蜀汉广都令蒋琬旧宅。有一口诸葛井,就自然而然了。
也有人说,可能是当年诸葛亮屯兵牧马在此,开挖的井。但我站在云岭路上,望着茂林修竹,这半山腰上,怎么看,都不像屯兵的地方。作一个退休士大夫的别院,倒是挺好的,背靠山峦,山清水秀。川西平原像美丽的蜀锦在山下展开,而白河在山脚蜿蜒而过。多好的地呀,难怪如今靠着山麓,修了一片又一片别墅。都是跟蒋琬学着呢!
南山马鸣风萧萧
秋风起,旌旗猎猎。
在双流胜利镇云岭路与牧华路口,我站到了“诸葛亮屯兵牧马山”群雕前。有一刻,我仿佛听到了战鼓咚咚,混着士兵们震天的呐喊。仿佛看到了,羽扇所指,樯橹,灰飞烟灭。
牧马山,原来的名字叫“女几山”,这在《山海经》中有记载。
▲诸葛亮屯兵牧马群雕
关于牧马山的得名,双流新津一带山间流传有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在三国以前,牧马山是个大草原。一到春天,绿草长得嫩幽幽的,硬是爱人。那个时候,山上住的是藏民,靠养羊子为生,羊子长得很肥壮。
刘备到成都后,一天,他和军师诸葛亮一起,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去查访民情。刘备军中的马很瘦,想寻一个放马的地方。二人走到牲畜市场,看见一头头长得像牛一样壮的羊,就问藏民羊为什么长得这么肥壮?是在哪里放养的?藏民老打老实地告诉了放羊的地方。刘备就想到这山上放马,叫诸葛亮去和藏民头头商量,要他们让出一箭远的地方。藏民头头见蜀国势力大,不敢不听。哪晓得诸葛亮办法多,在射箭前,就悄悄派一员将官骑马把箭插到了打箭炉(康定)。诸葛亮一箭射出,派兵飞马去找,当然……
藏民们就只好搬到那里去了。
藏民们走后,刘备就把这山用来放战马,所以这山就叫“牧马山”。
传说,如风。
其实,牧马山作为成都南屏,诸葛亮屯兵于此,一牧马,二练兵,实在是情理之中。
但山上少平地,牧马尚可,练兵却有诸多不便。所以,历来研究者,都认为诸葛亮屯兵演练的地方是在傅家坝(双流永安镇)。那里背山靠水,山前一马平川。又扼锦江水运之咽喉,上保成都,下临江口,是进出犍为郡,乃至水路进出四川的战略要地。
秦灭古蜀国,西汉经营蜀地,甚至明末张献忠大西政权的覆灭,都在这一带沿江有恶战。
精通军事的诸葛亮,不会不明白这点。
黄龙赤水应天命
出双流永安镇傅家坝,顺牧马山向南,就是黄龙溪。
在黄龙溪老街前的桥头,我寻到了那块“黄龙甘露之碑”(仿古)。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或黑,或灰,或青,没有白。
手指从凹凸的字节抚过,历史的脉搏仿佛在指间跳动。
碑顶的穿孔,像一柄单筒的望远镜。我把眼睛凑近,再凑近。悠远的故事被一点点拉近,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刘备,是有帝王之心的。《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少孤……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黄龙在此渡清江
他,在等待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机会出现在黄龙溪。
众所周知,黄龙溪有两条河,一条叫府河,一条叫鹿溪河(又名赤水)。两河在大榕树下交汇。府河从平原蜿蜒而来,所经之田多为黑土,故其水缓而青。鹿溪河从龙泉山奔突而下,所经之山皆为黄土,故其水浊而黄。特别是夏天洪水季节,至今你站在大榕树下,仍可以看到这一泾渭分明的景象。
话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黄龙溪发生了一件轰动乡里的怪事,某一天 当赤水河的浊水注入府河清水后 突然呈现出一条黄龙形 有头有尾 活灵活现 整整在江中持续了9天9夜,方才隐去。此事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黄龙渡清江”。
晋朝历史学家常璩最早将此事记入《华阳国志·蜀志》:二十四年 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
三国时,武阳为蜀国犍为郡治所,就在今黄龙溪南面不远。太守为李严。聪明的李严,抓住这事,做足了政治文章。乱世出英雄,谁都知道刘备想做皇帝,可他苦于没有找到“天命”啊。这不,“天命”来了。
老祖宗的《孝经援神契》说了:“‘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干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
黄龙溪瞬间成了蜀汉政治家们关注的焦点。
任务落到李严身上。
他要一步步将“黄龙见武阳赤水”的传说神圣化、宗教化。
第一步,铸龙鼎。
龙,既然来了,就不能走。李严抓住契机,铸一龙形大鼎 由诸葛亮亲笔隶书“龙见武阳赤水九日帝王之象” 沉于水中。
▲府河东畔的龙鼎
古时,鼎乃国之重器。铸鼎沉江,其象征意义非同寻常。这叫“留住黄龙,帝象永存”。(《诸葛亮集.鼎录》)
如今你去黄龙溪游玩,还能在府河东岸,看到一座龙鼎(仿制),立在荒草亭中。
第二步,建黄龙庙。
香火供奉,永续龙气。
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4载:“黄龙庙在县(彭山县)(东)[北]二十八里 在长江村导江东岸。”也就是在府河和鹿溪河之间。要知道,黄龙溪从汉到明,集镇一直是在两河之间,直到明末张献忠乱蜀,毁于火中,才移到府河西岸,牧马山脚,今天的位置。
庙,关乎国家社稷。修好了,当然要让老大刘备来开光。
于是,刘备来了。黄龙庙落成的那天早晨,露水很大,刘备从草地上走过,鞋裤都被打湿了。机智的李严见了,急忙上奏刘备,说这是甘露,是天大的祥瑞,益州定有帝王之气。
▲黄龙溪桥头的黄龙甘露碑
啊哈,黄龙有了,甘露也有了,于是李严立了一座黄龙甘露碑。后来又立了块小碑。
总计约有150位蜀汉大臣在“黄龙甘露之碑”上题名 他们以这种集体签名刻碑的方式向蜀汉王朝表忠心 无非是让后人记住 他们曾经是蜀汉王朝的开国功臣 是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人。联系到《三国志》中所载的“群下上书者八百余人” 这两块碑无疑是最好的文物见证。
大碑侧面题有犍为郡太守南阳李严、郡丞宋远、武阳县令阴化的名字 表明此碑是由犍为郡武阳县的官员在自己的辖区———黄龙溪树立的。立碑时间当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南宋人洪适《隶续》卷16载)
黄龙溪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话说刘备心里乐开了花。暗暗地给李严记了大大一功。
有了李严的层层铺垫,刘备不想坐上龙床都不行了,天意不可违啊。
终于,建安二十六年,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等人上书:“……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征。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宜即帝位。”(《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于是,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四月,刘备在几番“推辞”之后,“经不住”群臣的百般“请求”,“无奈”称帝,改年号为章武。
犍为太守李严,在此一役中,铸鼎,建庙,刻碑,居功至伟。后来深得刘备信任,成为刘备白帝托孤的两重臣之一,另一位当然就是诸葛亮啦。此事记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李严从一位刘璋手下降臣小县令(成都县令),终成蜀国之重臣,才华如何不说。“黄龙”之事,当是关键。
天子籍田社稷事
黄龙溪往东就是籍田镇。籍田镇,古属犍为郡,后划归广都。历史上多次在双流和仁寿之间摇摆。而籍田名称的起源,也是来自三国。
《诗经.周颂.载芟》里就有:“春籍田而祈社稷也。”
而在《通典.礼六》里,有进一步的解说:“天子孟春之月,乃择元辰,亲载耒耜,置之车佑,帅公卿诸侯大夫,躬耕籍田千亩于南郊。冕而朱纮,躬秉耒,天子三推,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
古礼,自不可废。刘备既然以汉室正统自居,老祖宗的礼数,自然还是要行的,并且要大行而特行。
话说当年在李严安排下,去,又是李严。在李严安排下,刘备到成都以南,百里之外,武阳地界,也就是“黄龙见武阳赤水”之地附近,行了一次正式的天子籍田之礼。
关于此事,《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说:“籍县,本汉武阳县地。因蜀先主籍田地为名。隋大业二年省,永徽四年复置。”《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五:“沐马川,在州北一百二十五里,蜀先主于此置籍田,牧马于此江中,俗因名沐马川,今割属广都县。”
刘备籍田的细节,古籍不见记载,但籍田的程序在古代大体是相似的,不外乎祭天、祭地、祭农神,然后天子像征性的举举锄头,动动泥土,耕耕田而已。
其地,就在现今鹿溪河畔籍田镇。
刘备在位时间不长,又恰逢战乱。故只有一次籍田活动。时间就在建安二十七年初春。
因为,刘备坐上皇位第三年,就在白帝城驾崩了。
皇坟迷雾牧马山
《三国志》说,“(刘备遗体)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而民间谣传,成都的刘备墓是空的。而牧马山上,却有二十四座皇坟。
几年前,我们曾访问过胜利镇白塔村九十多岁的朱大爷,他曾对我说,牧马山上,有许多大坟包,传说都是刘备的墓,但谁也不知道哪一座才是真的。
他带着我们探看了其中的三座。都在九倒拐一带。其中一座,多年前生产队里修建砖厂,推开土层,现出了累累的老砖。另一个在林盘后的树林里。
最后,朱大爷带着我们走过一段水沟,走过几段田埂,指着一丛灌木林,说:“就在这儿,最大的皇坟。”
▲刘备墓的石阶
一个巨大的土堆呈现在我们面前。拽着灌木和杂草,我攀上了坟顶。坟顶平的,长满了构树,桑树,柞树等灌木,荒草丛生。长和宽都有近二十米。枯黄的树叶间,有几堆新土,几个幽幽的小洞伸向暗处。“洛阳铲。”有人开玩笑似的说。
“老人们传说,这样的坟包,牧马山上有二十四座。”朱大爷说。
而传得最煞有介事的,是黄龙溪附近的一座皇坟。虽然这座皇坟在彭山境内的莲花村,隔彭山县城却有三十多里,反而隔黄龙溪很近,只有几里地,处在牧马山尾段的深处。
车从黄龙溪停车场出发,开了几分钟,就到了。蜀国秋日的太阳收工早,渐渐地隐入西天的薄云中。
八十多的彭婆婆,告诉了我当地流传的一首歌谣:
“要看刘备坟,新津出东门,离城三十里,金陵埂上寻”。
彭婆婆指着面前杂树丛生的山头对我说:“这就是金陵更,这就是皇坟山。”
路边的一款石碑刻着“莲花坝皇坟”字样。眉山市政府2001年9月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石碑后的石阶而上,走了一段,就不通了,路被灌木和杂草侵蚀。
彭婆婆告诉我,这里原来是一座大山丘,周围有9座小山丘环抱其间,当地人称为莲花的9片花瓣。这座不起眼的大山丘,就是皇坟,被称为“莲心”。 古代风水先生还有一种说法这就叫做“九龙回头望”
好风水。
有关牧马山有皇坟的文字史料,《彭山县志》载:“治北四十里莲花坝有皇陵,并传莲花坝有皇庄。墓依山势,封土呈覆斗形,传此为刘备坟。民国时期,有自称刘备后裔的刘冬冬在此结庐守墓,言留有刘氏族谱,此人已死,族谱难觅……”
“我们这儿的人家,好多都姓刘。”末了,彭婆婆说。
也许,是真的吧。
那武侯祠内的刘备墓又咋说呢?还有奉节白帝城的传说呢?
▲莲花皇坟远望
牧马山像一尊黄龙,静静地卧在双流的土地上,卧在成都平原的南面,亿万年。
孔明将自己的家园觅在龙头,将刘备的陵墓安在龙尾。有意,还是巧合?天也,命也?
三国的故事代代流传。被写成小说,搬上舞台,走进银屏……
而传说,却如山涧的茅草,年年割,年年新。
可谁知道,刘备当年打草鞋,可曾用过茅草三根?呜呼。
【来源:瞿上 编辑:罗斯 审核:孙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