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杯与普通杯区别(它居然是一款自带历史光环的吸管杯)
摇摇杯与普通杯区别(它居然是一款自带历史光环的吸管杯)目前收藏界见到的秋操杯为荷花式,花蕊作器底,花瓣为器身,花梗作器柄。以粉彩饰花瓣,淡绿釉饰花梗。杯身花瓣为下深上浅的渐变粉色,纹络清晰,釉色娇嫩可爱。器柄荷梗为绿色,散布点状墨彩拟梗表小刺,形制为管状中空,从梗端直通花蕊内,可做吸水之用。器柄背面书墨彩“大清光绪八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楷书题字。但是起义军连安庆城也没打下来,被救援而来的秋操新军镇压了。太湖秋操大概也因为这种种变故而草草收场。不过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批清政府重点训练想要挽救帝国颓势的新军,后来却成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主力。当时的秋操影像资料里,还能看到两江总督端方。解释了那么多,大家大概都能明白“秋操”是什么意思,何以由来。杯上的吸管有款识,留有“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的字样。从款识可以看出,这类杯子是为了纪念“秋操”而定制的。文字中出现“太湖附近”,这“太湖”指的是安徽安庆的太湖县,不是那个真正的
陶瓷是古代先民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产物,源于生活而贴近生活。千百年来,盆钵在演化,还有不少新奇有趣的瓷种横空出世。可以是并不起眼的瓷杯瓷勺,还可以是出神入化的瓷鼎瓷炉。前些天,艺美君在喝着豆浆时,突然想到古人会不会在瓷杯上加根吸管?您还别说,真就有这种自带吸管的瓷器具,今天就让艺美君带大家见识见识。
吸管杯:最重要的是实用说起吸管杯,相信大家瞬间想到的倒 不是古代珍贵的文物,反倒是大家经常喝的奶茶。如今,吸管杯确实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而且很多人品饮时已经离不开吸管了。不过其实早在唐朝就已经有吸管杯的存在,不仅外形的设计独具匠心,而且还功能性十足!在当时,有一种三彩吸管杯,可以说是后来带吸管瓷器杯具的鼻祖,非常有特点。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陶瓷业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精致的瓷器杯碗具越来越成为饮茶过程中获取精神满足的重要元素。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瓷器杯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拙朴到精巧,由混用到专用的过程。而吸管杯就是当时的人为了方便品饮,与精致瓷器具相结合,所创造出的一种陶瓷器具。
元朝因游牧民族统治,当时流行扁壶,直到明清时期,这种带吸管的瓷器杯碗具再次被人们搬上历史的舞台。一直到光绪时期有一种造型很怪异的杯子,做荷花形,旁边有一个类似吸管的柄,可以用来吸印杯中酒水,一般称其为吸杯。这类杯子的“吸管”上,留有“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的款识,所以也称作“秋操杯”。
杯上的吸管有款识,留有“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的字样。从款识可以看出,这类杯子是为了纪念“秋操”而定制的。文字中出现“太湖附近”,这“太湖”指的是安徽安庆的太湖县,不是那个真正的太湖。早前有人联想到杯的样子为荷花,而此处又写太湖,其实杯子设计成荷花状,和太湖荷花多没有一点关系,不必牵强附会。
“秋操”指秋季军事操练,用现代人的话讲,就是军事演习。晚清甲午战争惨败以后,清政府决定改编军队,学习西方的训练和编制,装备洋枪洋炮,组建称作“新军”的新式陆军。历史上新军一共进行过三次军事演习,分别是1905年的河间秋操,1906年的彰德秋操,和1908年的太湖秋操。还有一次1911年的永平秋操,因武昌起义而终止。
众所周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分别于11月14日和15日相继去世,而太湖秋操的时间节点很特殊,于1908年11月18日开始,秋操遇上了国丧,又是权力交替之际,所以规模自然大不如前。两日后(1908年11月20日)马炮营起义爆发了,起义军想要趁国丧之际,占领安庆,策反旁边太湖秋操的新军,进而推翻清政府。
但是起义军连安庆城也没打下来,被救援而来的秋操新军镇压了。太湖秋操大概也因为这种种变故而草草收场。不过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批清政府重点训练想要挽救帝国颓势的新军,后来却成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主力。当时的秋操影像资料里,还能看到两江总督端方。解释了那么多,大家大概都能明白“秋操”是什么意思,何以由来。
目前收藏界见到的秋操杯为荷花式,花蕊作器底,花瓣为器身,花梗作器柄。以粉彩饰花瓣,淡绿釉饰花梗。杯身花瓣为下深上浅的渐变粉色,纹络清晰,釉色娇嫩可爱。器柄荷梗为绿色,散布点状墨彩拟梗表小刺,形制为管状中空,从梗端直通花蕊内,可做吸水之用。器柄背面书墨彩“大清光绪八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楷书题字。
据说还有一种是粉彩牡丹花式,一种是绿釉荷叶式,这两种也均以叶茎为柄,柄为中空与杯相通。在柄的背面用墨书写着相同操练时间和地点。所以说,“秋操杯”其实就是光绪年间为纪念清军秋季操练而特制的纪念杯。光绪年间曾经举行过几次秋季军事操练,秋操纪念杯,是当时操练后的纪念品。不过秋操遇上了国丧,时间节点敏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基本可以推断这批纪念杯是光绪去世之前,也就是秋操之前就烧好了的。但是短短几年以后,清朝灭亡,秋操杯因为独特的纪念意义,在民国被大量仿制。这种基本可以算是同时代的仿品,有时候很难区分。所以现在市面上虽可以看到大量的秋操杯,但真正光绪三十四年做的,却寥寥无几。所以各位一定要下准工夫。
落款“光绪五年”的民国仿品
陶瓷吸杯还可以不用嘴吸?文章开头我们已经讲过,唐朝开始便有吸管杯。后面讲的秋操杯是荷花式吸杯品种,创制于康熙时期,系以荷叶杯为原型而制,为中国官窑史上十分少见的带有纪念性质的官窑作品,带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烙印。根据此拍品杯柄题字可知,是为当时军队太湖秋操的纪念品,且造型新颖、制作精细、外观完整,有一定的历史和收藏价值。
吸杯的历史其实非常悠久,起码在唐代就有这个造型。著名的黑石号沉船里,就有一些精美的长沙窑吸杯。当时工匠还特意在杯子里设计了鱼、乌龟等等贴塑,盖住出水的小孔,充满情趣。但是历史上器物的用途往往很难讲。光绪的吸杯,那个吸管是用嘴来喝的。而唐代长沙窑、巩县窑,甚至宋代定窑偶尔能见到的吸杯,却不一定是用嘴喝的。
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里有这样的记载:“南边人习鼻饮,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浆。暑月以饮水,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邕州人亦如此。记之,以发览者一胡卢也。”说南方少数民族有一种杯子,旁边有个小吸管,人们通过吸管,用鼻子来吸饮杯子里的酒。可以看出,记载中的“鼻饮杯”,和长沙窑定窑发现的吸杯很相似。
我国历代先民尚茶饮,以品饮为雅的风气,进一步推动了陶瓷器具的发展,与前代相比,形制还愈来愈精。所以说历史上器物的用途有时很难讲,不能看见吸管就说是用嘴吸的,据说现在越南还有鼻饮的习俗流传,也是非常奇特了,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些带吸管的杯具,无疑是古人的创造性发明。
中国茶酒饮料文化的深远影响,便在此体现出来。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