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孙权是个心软的人吗(历史的尘埃孙权能贤亮不能尽亮吗)
三国里孙权是个心软的人吗(历史的尘埃孙权能贤亮不能尽亮吗)
对于袁准所记,我们姑且视其为史事,然而,当我们翻开史籍,思想中不能不对此产生异念,其一:诸葛亮早就对孙权的情况了如指掌,在《隆中对》中他就有言:“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显然,诸葛亮对孙权“尽贤任能”的作风早有认识。基于此,诸葛亮何能产生答张昭之言。对于诸葛亮,孙权亦欲招贤,据《江表传》记载:玄德昔遣孔明至吴,孙权曾对诸葛瑾说:“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于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他招贤孔明不用之于我,不使诸葛亮为东吴尽展器能,难道仅让他凑凑人数?其二,孙权曾经说过:“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基于这种思想,孙权“亲贤贵士,纳奇录异。”试看:
(一)、对于老臣,“权敬重之。”“待遇尤重。”“每事必咨。”展其器能。作为顾命大臣的张昭,当孙策死后,孙权待“以师傅之礼。”⑩并复为“长史,授任如前”。然而,就是这个老臣“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孙权亦曾因此“案刀而怒”。但,仍“遣中使劳问,”张昭因而“避席谢”,并发出感慨:“(我)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论,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与张昭同时受命的周瑜,“英俊异才”,乡他认为“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不难理解,倘若孙权没有给他留下“任才尚计”的印象,那么,他必然有言:不可与权成就大业,也就不可能委心服事孙权。而孙权也认为周瑜“有王佐之资”,故有“天以君授孤”的感慨。有“独断之明”乡的鲁肃,有人曾“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当周瑜死后,权“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身为诸葛亮之兄的诸葛瑾,孙权不以为嫌,反而“重之,大事咨《江表传》有记孙权与陆逊论及诸葛瑾道:“子瑜与孤从事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还说:“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也。”至于朱治,孙权“拜安国将军,金印紫绶”,不仅如此,而且,“治每进见,权常亲迎,执版交拜,飨宴赠赐,恩敬特隆。,’至于顾雍,孙权力排众议,辟为相,并“常令中书郎诣雍,有所咨访。若合雍意,事可施行。至于步骘,“单身穷困”“然为当时英俊”,“赤乌九年”,(权任其)代陆逊为相。”
(二)、对于年轻将领,孙权听之任之。陆逊“忠诚恳至,忧国忘身,”“权嘉逊功德,”并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公元221年,吴蜀夷陵之战,孙权力排众议命逊为大督都,迎战,迫使刘备败兵退守白帝城。“赤乌七年,(权以逊)代顾雍为丞相。”当刘禅继位时,“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此外,孙权临终嘱年轻将率诸葛恪、腾胤、孙峻等以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