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划分的依据(古代汉语词法)
古代汉语词类划分的依据(古代汉语词法)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⑤“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③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④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二、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等。
①我、予(余)都可作主、宾、定语。
②“吾”可以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作宾语。如:今者吾哀我。《庄子·齐物论》
③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
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④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⑤“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①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② “而、乃”只作定语,一般也不用作主语,且绝不用作宾语。
3、第三人称代词:其、之
“其”字一般用作定语,“之”字一般用作宾语,第三人称不用做主语,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
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作主语,在这种情况下,或重复前面的名词作主语,或省略主语。
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收。《左传·襄公十五年》“子罕”重复出现作主语;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趋而避之”的主语是“接舆”,“不得与之言”的主语是“孔子”,都省略了。
4、两个注意点
①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同形的。我们仍用“吾”“我”表示,你们仍用“女”“而”表示,他们的仍用“其”表示,他们仍用“之”表示。
第一、二人称代词或部分尊称、谦称后,加” 侪、等、属、曹”表复数,相当于“这些人”等。但这些字并不是表复数的形态,和”我们”” 你们”不但结构不同,意义也有差异。
②古代汉语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尊称和谦称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受代词规律的限制,但它们在词义上又代表了“我”或“你”。
如: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 秦》先生尊称
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尊称。
如: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少卿为任安的字。
5、古代人称代词用得少原因有:古代省略主要的地方多,第三人称不作主语;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