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③助力魏文保国防(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③助力魏文保国防)

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③助力魏文保国防(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③助力魏文保国防)但不得不说的是,曹丕写书的目的是把自己藏起来,告诉父亲我没有篡党夺权的野心,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玩文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您老人家尽可放心。后世文化大家对于曹丕的这部专著评价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别被故事会级别的文摘报忽悠了,站在曹植的立场上看不起曹丕。能青史留名的,哪能没两把刷子,况且仅有两把刷子是远远不够的。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率军又一次征汉中和刘备大战的时候。把杨修给砍了。表面上是因为杨修因为那句口令“鸡肋”而窥得丞相想撤军,所以把自己给嘚瑟死了。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他和曹植走的太近,利用相府主簿的有利地位,积极为曹植出谋划策,渐渐在夺嫡战中赢得上风。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作为父亲,他不能看着自己的儿子在外人主导下互相残害;作为帝王,他不能容忍臣下结党营私。所以他找了这么一个茬把杨修砍了。预示着曹植势力被打击,老二曹植

前文说到,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

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③助力魏文保国防(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③助力魏文保国防)(1)

晋了魏王的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指派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辅导太子,陪太子读书。

曹丕这个太子做的有点战战兢兢。他本不是嫡长子,只是因为老大死了才轮到他当老大,所以他不是天然的接班人,能不能被立为太子,完全出于父亲的一念之差。讨厌的是,人们总是拿他和下面的三个弟弟作比较,论文才,他不如老二曹植;论武功,他不如老三曹彰;论天资,他不如十来岁就能秤象的曹冲。可是,这都是以弟弟们的长项来和曹丕比较啊。曹丕六岁学箭,八岁骑马,十岁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老二有这个武功吗?论文才,被推为文坛领袖,可不因为他是曹操的儿子,而是靠的真本事,诗词歌赋文,样样精通。一组《燕歌行》是中国七言诗的开山之作。这些老三曹彰行吗?而没有超人的天赋,能够上马攻城夺寨,下马填词赋诗吗?更可气的是,铜雀台落成时,曹丕、曹植各做了一篇《铜雀台赋》。只是因为老二赋中那一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被诸葛亮利用了,所以才传遍天下,好像只有他才能做出这么华丽的赋似的。

可是这些能给谁说啊,曹丕心里苦啊。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率军又一次征汉中和刘备大战的时候。把杨修给砍了。表面上是因为杨修因为那句口令“鸡肋”而窥得丞相想撤军,所以把自己给嘚瑟死了。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他和曹植走的太近,利用相府主簿的有利地位,积极为曹植出谋划策,渐渐在夺嫡战中赢得上风。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作为父亲,他不能看着自己的儿子在外人主导下互相残害;作为帝王,他不能容忍臣下结党营私。所以他找了这么一个茬把杨修砍了。预示着曹植势力被打击,老二曹植还是写诗作赋去吧。

虽然曹丕在夺嫡之争中险胜,但是他更低调了,只要父亲还活着,就不能表现出锋芒。自古以来,嘚瑟人就没有好下场。

司马懿被分配来陪太子读书的时候,曹丕正在闭门写书,写的这本书取名《典论》是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篇文学专论,所谓建安七子,建安风骨,就是从曹丕这里流出来的。

后世文化大家对于曹丕的这部专著评价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别被故事会级别的文摘报忽悠了,站在曹植的立场上看不起曹丕。能青史留名的,哪能没两把刷子,况且仅有两把刷子是远远不够的。

但不得不说的是,曹丕写书的目的是把自己藏起来,告诉父亲我没有篡党夺权的野心,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玩文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您老人家尽可放心。

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③助力魏文保国防(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③助力魏文保国防)(2)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

司马懿比曹丕大八岁。他老爹司马防繁殖能力非常强,一家伙生了八个儿子。因为名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如司马懿字仲达,他哥哥司马朗字伯达,所以他们哥儿八个被世人称作司马八达。目前的司马家没有帝业可夺,兄弟反倒和睦。因之司马懿有丰富的团结兄弟的经验。使孤独的曹丕感受到了兄友弟恭的温暖情谊。更由于司马懿来太子府上班是官方指派的,也不怕被曹操指责结党。于是,“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两个人的友谊迅速升温,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君臣关系。

虽然汉献帝正值壮年,还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实际上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孙刘死磕曹魏,在三个战区展开厮杀。

东南战区江淮一线为主战场。曹魏主帅是夏侯惇,张辽为辅,东吴方面战区司令是徐盛,战役则大多是孙权亲征。

中部襄樊战区,比较复杂,荆襄九郡被孙曹刘各占一部分。曹魏主帅是曹仁,刘备集团是关羽,东吴方面前是鲁肃,鲁肃去世后是吕蒙。防区犬牙交错。孙刘名义上结盟,但暗地里小动作不断。

西部战区在汉中,刘备方面主帅是马超,曹魏方面是夏侯渊。这边由于地形复杂,山高路长,曹、刘两家暂时都取守势。

对于曹魏方面来说,在蓟辽还有一个战区,主帅是曹彰,驻守幽州,主要防范的是北方的乌桓。

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③助力魏文保国防(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③助力魏文保国防)(3)

随着老一辈谋臣死的死、杀的杀,司马懿渐渐开始挑大梁,曹操任命司马懿为军司马,担负起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职责。

司马懿在其位谋其政,从经济政策、人事组织几个方面,

司马懿向曹操建议:现在官家豢养的官、兵超过二十余万。吃财政的人多,从事生产的人少。这些吃财政饭的不从事耕作还要靠国家调粮、征税养活。征粮就要征夫运输,运输途中来回还要吃粮,如此恶性循环开销太大,国家财政迟早会破产。还是应该让戍边的士兵屯田,闲时耕作,战时上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曹操采纳了这个经济措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前线不那么紧吃了,民生也不那么吃紧了。

在人事方面, 他向曹操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郡太守傅方骄奢,共同点是工作简单粗暴。由于他们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冷兵器时代,镰刀斧头既是生产工具又是革命武器,安顺良民和造反的盗贼,真的很难区分。尤其是在战乱时代,战争的费用都要靠老百姓在土地里刨出来,税费本就高得离谱,老百姓还得出丁出夫支援战场。这就要求地方官真的得有父母心,耐心细致的做工作,安抚住百姓,才能一茬一茬地收割。要不然,你手里有武器我手里也有武器,和你丫死磕。

荆州是军事前线,三方控制地区犬牙交错。土地没有腿但种地的人都是有腿的。所以这些地区的老百姓更容易被煽动。而地方行政官员的简单粗暴,促使本就浮动的人心更加浮躁。所谓盗贼四起,都是施政不当造成的。你这边把百姓逼上绝路,就等于是资敌啊。所以司马懿认为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不适合在前线地区主政。

一般领导都比较忌讳部下插手人事。能随意的调配干部,这是一把手宣告绝对权力的第一媒介,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才能保障治下的忠诚。所以曹操没听司马懿的人事建议。战争打起来证明司马懿是对的。当然曹老板是不能认这壶酒钱的。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是刘备集团大获全胜的一年。消化下益州的刘备进攻汉中,斩了名将夏侯渊,曹操亲率大军增援。正面战场刘备坚壁不出,打持久战。暗自派赵云率轻兵奇袭了曹军后方。善于断敌粮道的曹操这一次被人家断了粮道,无奈只得退兵。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各种艺术作品把曹刘的对抗说演绎得淋漓尽致,非常热闹。其实细究起来,两个人真正的成规模的争战,就只有这么一次。过去两人交手,刘皇叔基本都是望风而逃。

对照现代地图上看,从山东、江苏交界的徐州打到湖北,又从湖北绕着四川打到汉中,刘备被曹操追打了一辈子,追打了半个中国,这一次终于算是出了一口鸟气。

这是玄德公一生最扬眉吐气的日子,顾不得汉献帝还在朝堂上上着班呢,就自己给自己弄了一个汉中王的王冠扣在头上。自己成王了,跟着打江山的弟兄也得分点红利了。于是,大封群臣,关羽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捷报和封赏令送到荆州。没想到关帝爷却非常不爽。原因是老黄忠也被封将军,紧跟在他后边。关帝爷很生气:“大丈夫不和老兵同列”。

关帝爷人长得威风,手里的青龙偃月刀也威风,盛名之下,就难免有点飘,就经常爱搞点面子工程。

四年前,马超从汉中投奔刘备,为刘备夺取了成都。留守荆州的的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武艺是个什么水准?跋千山涉万水送一封信,就是为了扯这么个淡。

诸葛亮什么人啊,还不明白这点小心思?连忙回信,说马孟起文武兼备,一代俊杰。可以和张翼德并驾齐驱,但是还是比不上美髯公你绝伦逸群。

就这么一句奉承话,就能让关帝爷高兴的轻飘飘,把诸葛亮的信时刻放在旁边,逢人就出示一下,你看看,你看看。

这次来送信的人名字叫费诗。人家是四川新入伙的,虽然听闻过关帝爷的大名,但是不像诸葛亮那样惯着他。于是引经据典,给关帝爷上了一课。

关帝爷接受了前将军的印信,随后就发动了襄樊战役。

这场战争发动的时机,也不可谓不好。西线曹操刚刚战败,退出汉中。虽然曹操只是因为被劫了粮道,主动退军,并没有伤筋动骨。但是败了就是败了,至少对士气不是鼓舞。何况还折了百战名将夏侯渊。

而在东线,孙权亲自引兵攻打合肥,双方正厮杀得难解难分。

按照隆中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刻天下是有变,但只是常规之变,只是物理的量变,而不是化学的质变。当然这还可以归结为对于变的理解问题。但是另一方面,这场战役发起前,关羽没有向刘备请示是可肯定的。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没有提到刘备对于这场战役的指示,也没有记载益州、荆州双方对于战役的互相呼应。只有关将军带着荆州之军向宛、洛,刘将军却没有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

虽然如此这般,这场仗还是打起来了。

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③助力魏文保国防(三国归晋之司马懿③助力魏文保国防)(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