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著名三大战役在哪里(规模远超三国三大战役)
三国著名三大战役在哪里(规模远超三国三大战役)对付王凌,司马懿又使用当初对付曹爽的伎俩,下书劝降王凌。王凌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军,只能无视曹爽的前车之鉴,向司马懿投降。但司马懿内心当中并没有赦免王凌的想法,王凌自知求生无望,饮药自尽。司马懿来到寿春,处死与此事相关人员,逼死曹彪,“淮南一叛”彻底失败。同年八月,司马懿病逝。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正月,王凌以东吴为借口,请求调动军队,司马懿此时已经察觉王凌的计划,没有允许。王凌派杨弘联络继任的兖州刺史黄华,希望共同行废立之事。但其实杨弘和黄华都是司马懿一派,二人将王凌的计划告发。先有兖州治中从事杨康,后有兖州刺史黄华,司马懿笃定王凌叛乱,在同年四月亲率大军讨伐王凌。一、淮南一叛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引起曹魏老臣王凌的不满。王凌与其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都掌有淮南地区的兵权。二人认为曹芳年幼,容易受制于司马懿,希望拥立楚王曹彪为帝。在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没过多久,令
曹操、刘备、孙权从东汉末年的众多军阀中脱颖而出,分别奠基或创立魏、蜀、吴三个政权,鼎足而立。但是最后统一天下的却并不是其中任意一个,而是异军突起的西晋。魏明帝曹叡去世之间,将司马懿和曹爽安排为曹芳的辅政大臣。
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政治倾轧。司马懿先是示敌以弱,然后趁曹爽陪同拜谒高平陵时发动兵变,消灭曹爽,司马氏逐步掌握曹魏的政权。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司马氏还是要面临一些波折和挑战,比如小编下面要说的“淮南三叛”。
什么是“淮南三叛”?“淮南三叛”就是在淮南地区三次对抗司马氏掌权而发起的兵变,又称为“寿春三叛”。三次兵变的领导者分别为:王凌、毌丘俭、诸葛诞。
司马氏架空魏室的行为,引起魏臣的不满;司马氏打击异己的行为,也刺激到政治投机者的敏感神经。淮南地区是与东吴对抗的前线,部署大量的兵力和粮饷,为“淮南三叛”提供充足条件。但司马氏掌权以后,也抽调边防部队扩充中央军,直接掌握一股数量庞大、实力强劲的军事力量,成功遏制、平定“淮南三叛”。“淮南三叛”从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历经七年,但真正平叛的时间不足一年,可以这样说,“淮南三叛”并未真正动摇司马氏的统治权威。
“淮南三叛”的过程一、淮南一叛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引起曹魏老臣王凌的不满。王凌与其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都掌有淮南地区的兵权。二人认为曹芳年幼,容易受制于司马懿,希望拥立楚王曹彪为帝。在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没过多久,令狐愚派部将张式联络曹彪,商议起事的事宜;王凌又派舍人劳精到洛阳联络儿子王广,有里应外合的打算,但没有得到王广的支持。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再派张式联络,但这次还没等张式回来,令狐愚就病死。
令狐愚在病中时,其治中从事,也是心腹杨康应召到洛阳,向司马懿告发王凌、令狐愚之谋。但具体时间不明。不过很有可能是在令狐愚病死之际。如果是这样的话,司马懿早已经对王凌提高警惕,并有充足的时间制定针对王凌的计划,比如在嘉平元年十二月拜王凌为太尉加以安抚;派儿子司马昭镇守许昌,防备曹彪生事(曹彪在许昌附近的白马,王凌的计划就是拥立曹彪在许昌自立)。
嘉平三年(即公元251年)正月,王凌以东吴为借口,请求调动军队,司马懿此时已经察觉王凌的计划,没有允许。王凌派杨弘联络继任的兖州刺史黄华,希望共同行废立之事。但其实杨弘和黄华都是司马懿一派,二人将王凌的计划告发。先有兖州治中从事杨康,后有兖州刺史黄华,司马懿笃定王凌叛乱,在同年四月亲率大军讨伐王凌。
对付王凌,司马懿又使用当初对付曹爽的伎俩,下书劝降王凌。王凌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军,只能无视曹爽的前车之鉴,向司马懿投降。但司马懿内心当中并没有赦免王凌的想法,王凌自知求生无望,饮药自尽。司马懿来到寿春,处死与此事相关人员,逼死曹彪,“淮南一叛”彻底失败。同年八月,司马懿病逝。
二、淮南二叛
在正元元年(即公元254年),中书令李丰、外戚张缉、夏侯玄密谋除掉司马师,掌控权柄。事情败露后尽数被诛戮。曹芳参与了这次政变,司马师于是将其废掉,拥立曹髦为帝。这次曹魏上层巨大的政治动荡,也引起了“淮南二叛”。
镇东将军毌丘俭素与夏侯玄、李丰等人交好,内心不自安,在其子毌丘甸的劝说下,于正元二年(即公元255年)与曹爽故人、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联合,假称奉太后密诏讨司马师,在寿春正式发动兵变。
为了这次兵变,毌丘俭和文钦做了诸多准备,一是将矫诏送往各州郡,希望联合其他曹魏忠臣反抗司马氏;二是将淮南地区其他将领士吏控制在寿春,消除不安定因素,凝聚力量;三是遣子到东吴为质,希望得到东吴的支持(也有人认为毌丘俭并未与东吴联合)。但按战争过程来看,毌丘俭、文钦的手段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毌丘俭与文钦留老弱士兵守寿春,二人率领五、六万士兵渡过淮水,攻占寿春西北方向的项城。毌丘俭守备项城,文钦统兵在城外游击,与毌丘俭里外呼应。二人打算以项城为前站,缓缓以图许昌、洛阳。
面对毌丘俭、文钦的兵变,在王肃、傅嘏、钟会的劝说下,司司马师留司马昭镇守洛阳,自己亲率大军东征。除了中央军以外,诸葛诞率领豫州军队,胡遵率领青州、徐州军队,一左一右两翼包抄毌丘俭的后路;王基率领许昌军队,作为前锋抢先占据南顿,逼退毌丘俭还保项城;邓艾率领泰山军进驻乐嘉城。相较于十余万之众的中央军,各州郡的守军,毌丘俭、文钦实在显得有些势单力孤。
另外有一点,曹魏有“质任制”,在外戍守的将士,他们的家眷要在中央的控制之下。毌丘俭、文钦挟裹起事的淮南将士,他们的家眷大都在曹魏北方。这样一来,起事的时间越长,军心越容易涣散,对毌丘俭、文钦越不利。在数路大军的堵截、切割包围,以及军队内部存在巨大隐患的情况下,毌丘俭、文钦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稳住态势,扭转局面。
起初屯于乐嘉的泰山军只有一万多人。毌丘俭选择乐嘉为突破口,派文钦、文鸯父子夜袭乐嘉。但乐嘉的弱小只是假象,司马师已经偷偷来到乐嘉,与邓艾合兵一处。文钦来到乐嘉,发现乐嘉的军力反而强于己方。文鸯劝文钦趁对方立足未稳,分为两队强攻乐嘉。文鸯率领精锐首先擂鼓进攻,司马师眼珠子都被吓得掉了出来(这并不是夸张说法,司马师患有眼疾,刚刚做完手术),忍痛指挥战斗。文鸯的冲击成功造成敌军的骚动,但文钦认为无法取胜,后期并没有发动进攻呼应文鸯。最后文钦、文鸯引军撤退。
司马师派出一支精锐部队追杀文钦。文鸯带领十几个骑兵断后,在敌军中往复冲杀,暂时挫败敌人的追击。司马师又派出八千骑兵兼大队步兵击溃文钦,文钦只能逃回项城;另一方面,王基得知毌丘俭分兵攻打乐嘉的消息,从南顿发兵进逼项城,毌丘俭得知文钦兵败的消息,不敢再守项城,先撇弃文钦逃往寿春,结果在路上被杀。文钦回到项城,也不敢再守,逃往寿春。但此时寿春已经被诸葛诞攻占,文钦无奈之下投降东吴。
东吴方面孙峻、吕据、留赞等趁乱攻打寿春,但已经被诸葛诞捷足先登,毌丘俭、文钦也已经覆败。东吴撤军。至此淮南二叛基本被司马师平定。但因为一目突出,司马师不久后去世。
三、淮南三叛
因为毌丘俭的兵变,诸葛诞由都督豫州,改为都督扬州,接替了毌丘俭的位置。虽然诸葛诞并没有响应毌丘俭匡扶曹魏的号召,还斩杀来使以明其志,但他并非忠于司马氏。恰恰相反,诸葛诞到任之后开始积蓄力量,打算割据淮南,与司马氏对抗。
诸葛诞在任期间收买游侠,宽赦囚犯,将这些桀骜悍勇的人收编为死士。在甘露元年(即公元256年)冬,诸葛诞借口抵御东吴的进攻,请求调集十万军队到寿春,又请求依托淮水建筑城坞,这些加强淮南地区军事力量的请求引起司马昭的注意。司马昭派贾充以慰劳的借口到寿春刺探情况。贾充与诸葛诞相见,以禅让一事探查其态度,结果遭到强烈的反驳。
贾充知道诸葛诞不愿彻底依附司马氏,回洛阳后劝司马昭征调诸葛诞到朝中加以控制。在甘露二年(即公元257年)五月,朝中征诸葛诞为司空,钟会认为诸葛诞必然不会从命,劝说司马昭,但事已至此,司马昭并没有收回成命。这件事果然成为逼反诸葛诞的导火索。
诸葛诞攻杀扬州刺史乐綝,聚拢淮南、淮北屯田口的十多万官兵(邓艾曾献《济河论》,指点屯田之策:淮北安排两万屯田兵,淮南三万,还有四万常备轮休。这个政策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军粮,也为诸葛诞的兵变提供充足的兵源),又临时征募四万人,总共十五万左右的大军。诸葛诞并没有像毌丘俭一样北上勤王,而是外连东吴,收缩兵力,囤积粮草,呈固守寿春之势。
为了平复诸葛诞的兵变,司马昭挟持曹髦亲征,调集青州、徐州、荆州、豫州、兖州、关中以及中央的军队,合计二十六万;东吴为了救援诸葛诞,派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王祚等率领三万人到寿春。司马昭派王基围攻寿春,但没有完全围死,文钦等人从缺口进入寿春城。
随后王基等人完成对寿春的合围;另外石苞、州泰、胡质率领一支精兵在外防备东吴的进攻。东吴方面先是朱异率三万军屯安丰,与寿春呈掎角之势,但被州泰挫败;后大将军孙綝派朱异、丁奉、黎斐率领五万人进攻寿春,朱异等人将辎重留在都陆,五万轻兵屯在黎浆,但被石苞、州泰击败;同时泰山太守胡烈率领五千人偷袭都陆,烧毁朱异军的辎重。孙綝又给朱异三万军队,令其死战,朱异抗命不从,被孙綝斩杀。东吴军队自杀大将,士气低落,孙綝以调集军队为由回江东,只有其弟孙恩尚为诸葛诞、文钦的外援,对寿春的威胁大大降低。
东吴撤退,诸葛诞、文钦只有寿春城中一支孤军。当然,这支军队的数量相当庞大,但是他们每日消耗的粮食同样也是个大数字。此时诸葛诞有三种选择:一、固守等待东吴救援;二、决死突围;三、节省军粮补给,“耗”死司马昭的二十六万大军。司马昭针对这三种选择,作出相对完备的措施。司马昭作出军粮不济的假象,又扬言东吴马上就要救援寿春,成功麻痹诸葛诞、文钦的神经,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困死诸葛诞。另一方面,为了应对东吴可能的救援,司马昭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坚守三面”,如果有东吴军队从陆路支援,则用骑兵袭扰粮道,有点“围点打援”的意思。
在寿春城中,诸葛诞军已经起了内讧。诸葛诞部将蒋班、焦彝认为,孙綝不会再积极救援寿春,建议诸葛诞趁士气可用的时候,立刻从一面发起突围,放弃寿春,保存有生力量。但诸葛诞和文钦都不愿意放弃寿春,坚持等待东吴的救援和曹魏内部生变。蒋班、焦彝苦劝不止,无奈之下投降司马昭;同时运气对司马昭也“锦上添花”一把,全辉、全仪(全怿之兄全绪的儿子),在建业与家族不合,于是带着部曲投奔曹魏。钟会向司马昭献计,让全辉、全仪写信给寿春城中的全怿、全端及兄弟全静,谎称东吴欲以全怿等人救援不利为由夷灭全家,全怿等人信以为真,率领部曲投降司马昭。接二连三的投降,不仅削弱了诸葛诞、文钦的实力,对士气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部将和全家兄弟的投降,让诸葛诞和文钦终于从固守寿春,割据淮南的美梦中惊醒。文钦认为,接连的得利会让司马昭降低防备,此时正是突围的有利时机。但这只不过是穷军陌路的一种幻想。文钦、诸葛诞、唐咨等人向南方发起突围,鏖战五、六天无果,只好退回城中。此时不仅仅是士气的问题,城中的粮食已经匮乏,又有几万人投降。面临断粮的危机,文钦打算将曹魏的军队赶出城,由东吴军队全面负责城防。这个提议有架空诸葛诞之嫌,当然遭到反对,也引起诸葛诞的猜疑。于是诸葛诞趁机杀害文钦,文鸯投降司马昭。
文鸯作为文钦的儿子,在“淮南二叛”中表现得很活跃,也直接造成司马师之死。此时投降,正好可以作为司马昭的宣传工具。就如刘邦给雍齿封侯一样,司马昭不仅不问罪,还上表曹髦赐文鸯关内侯(曹髦就在身边,这回倒是方便了),派几百骑兵向城中喊话:“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馀何惧!”司马昭通过这种手段,进一步消磨寿春将士的斗志,分化诸葛诞的力量。
后来司马昭亲自来到寿春城下,城上守兵连箭都懒得射。这样的军队早就没有了战斗力。司马昭当机立断,四面攻城。寿春果然轻易告破,诸葛诞在突围时战死。唐咨、王祚等吴将投降。从甘露二年(即公元257年)五月,到甘露三年(即公元258年)二月,淮南地区第三次兵变彻底被平复。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诞战死后,其部曲数百人宁死不降。司马昭每斩一人劝降一次,竟然没有一人投降,口称:“为诸葛公死,不恨。”或许就是当时由游侠和死刑犯组成的死士;吴将于诠脱下铠甲,向司马昭的军队冲击取死。这些人自然无法扭转诸葛诞的败局,但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出三国史上最为慷慨悲壮的一笔。
结语
“淮南三叛”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尤其是第三次,牵扯到魏、蜀、吴三个国家(姜维趁司马昭调拨关中守兵北伐,与司马望、邓艾相据,诸葛诞覆灭后撤兵),三方投入的兵力高达五十万之巨,远超三国时期“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淮南一叛”中王凌准备不足,所托非人,曹爽不得人心,王凌对抗司马氏缺乏力量,其打出的“废曹芳,立曹彪”的旗号更有损其兵变的合理性;事情败露后,王凌没从曹爽的前车之鉴中总结教训,轻信司马懿的承诺,最后自杀而死。种种因素导致“淮南一叛”以极小的代价被平定。
“淮南二叛”中毌丘俭准备更加充足,但相对于司马氏的力量还是有些薄弱;由于“质任制”的原因,毌丘俭在项城踌躇不前,也使军队士气日渐低迷;同时毌丘俭没有成功联合东吴的力量,本身势单力孤的情况下还要分兵出击,其迅速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
“淮南二叛”中诸葛诞本身有十五万大军,能够维持一年的粮草,并且取得东吴的支持。但东吴方面的失败令诸葛诞成为一支孤军,在身陷重围的情况下,诸葛诞和文钦不但不愿意放弃寿春,及时突围,更是被司马昭作出的“粮草不济”的假象迷惑,没有控制粮食的消耗,加速自己的灭亡;同时诸葛诞与文钦本来就有恩怨,在后期两个人又自相残杀,进一步削弱自身的力量。最后诸葛诞赖以自立的寿春城像纸一样被司马昭轻易攻破。
其实“淮南三叛”均没有争取到其他州郡的支持,仅以淮南之地对抗司马氏,胜算非常渺茫。“淮南三叛”不仅没有动摇司马氏的统治,其失败反而让司马氏加强对淮南地区的控制,树立威望,为篡魏的事业添砖加瓦。
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以魏臣的身份反抗司马氏的统治,被视为节义之臣。但王凌欲行废立之事,在许昌新建朝廷,有野心家之嫌;诸葛诞被逼而反,独守寿春,企图割据自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三人之中只有毌丘俭算是没有争议的忠臣良士。当然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忠奸真伪,还是靠读者自行判断取舍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