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应该是谭延闿(历史上的今天1880年)

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应该是谭延闿(历史上的今天1880年)谭延闿的时代,是中国现代的转型时期。可是,转型转成了文官沦为骄兵悍将的摆设,只有像冯道一样,心平气和、唾面自干,才能文运长久,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悲哀。 谭延闿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候,赶上了一个武人当家的时代,遍地烽火,到处打仗。谭延闿一介贵胄公子,不幸又是读书种子,虽然据说在第一次做都督时曾经在武人面前露过一小手,可以双手使枪,而且枪法极准,但依然没有武人拿他当自己人。他也没有亲自下部队带兵打仗,所以尽管他顶着那么多貌似军阀的头衔,却从来掌不了实权。在那个时代,文人混在武人堆里,往往带有很大的危险性,弄不好就会被上下左右的野心家们给牺牲掉。可是由于谭延闿的好脾气,这种危险对他来说却似乎不存在。下面的武夫可以架空他,出卖他,驱逐他,但没有人敢冒湖南乡里舆论的大不韪杀掉他。至于上面和左右的武人,由于他的圆通、对人不构成威胁,也会安全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谭延闿是近代的冯道,苟安于乱世,靠的就是心平气

1880年的1月25日,有一位湖湘名人诞生,他就是被称为“文甘草”的谭延闿: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美食家。

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应该是谭延闿(历史上的今天1880年)(1)

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组庵湘菜创始人。谭延闿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 。去世后,民国政府为其举行国葬。谭延闿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著述有《组庵诗集》等。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为介绍人 。

文甘草谭延闿

在明清两朝,士大夫能够中进士而且点翰林,是科举途上最荣耀的事情。做了翰林之后,不仅可以有机会外放考官,收若干门生,而且升迁特快,用不了多少年就可以位列卿相。不过,清末却有两位翰林公参加推翻帝制革命,一位是蔡元培,另一位是湖南的谭延闿。

谭延闿本是贵胄公子,父亲谭钟麟是清末的地方大员,不过面目相当保守。谭延闿是谭钟麟晚年得的儿子,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似乎不利于优生,但这个老来子却非常聪明,书读得好,是光绪三十年会试的第一名,即会元。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老子和儿子唱反调的事特多,老子保守,儿子往往就激进,越是有出息的儿子就越有激进的可能。中进士入翰林之后,谭钟麟死了,回家守制的谭延闿很快就跟鼓吹改革的立宪派搅在了一起,高票当选湖南咨议局议长。接下来发生了辛亥革命,“山大王”焦达峰做了湖南都督,没多长时间就被刺杀,谭延闿被推上都督的椅子,从此落入“革命阵营”。此后在湘督位置上几番上下,时而省长,时而督军,时而总司令,时而军长,最后做到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院长。

谭延闿在国民党内人缘极好,因他是文官,人称文甘草。中药配伍各有禁忌,唯有甘草跟什么药都能配合一起用。凡被人叫作甘草的人,往往有特别好的脾气,谭延闿为人之随和,是出了名的。做官时下属进门不用报告,有座便坐,有烟自取享用,而谭延闿不论什么时候,都和颜悦色,了无怒容。即使被部下卖阵,差点做了俘虏,也不过是苦笑着摇摇头而已,所以,他的第二个外号叫谭婆婆。大革命时期,国共时有摩擦,左派右派,壁垒分明,但是唯有谭延闿,左派大他站在左边,右派大他站在右边,两边的攻击炮火,都擦不到他的边。反过来说,这种人的用处也不大,做到行政院院长也不过是国民党内各个实力派都能接受的作为缓冲用的沙袋,一个军人政权的点缀。

谭延闿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候,赶上了一个武人当家的时代,遍地烽火,到处打仗。谭延闿一介贵胄公子,不幸又是读书种子,虽然据说在第一次做都督时曾经在武人面前露过一小手,可以双手使枪,而且枪法极准,但依然没有武人拿他当自己人。他也没有亲自下部队带兵打仗,所以尽管他顶着那么多貌似军阀的头衔,却从来掌不了实权。在那个时代,文人混在武人堆里,往往带有很大的危险性,弄不好就会被上下左右的野心家们给牺牲掉。可是由于谭延闿的好脾气,这种危险对他来说却似乎不存在。下面的武夫可以架空他,出卖他,驱逐他,但没有人敢冒湖南乡里舆论的大不韪杀掉他。至于上面和左右的武人,由于他的圆通、对人不构成威胁,也会安全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谭延闿是近代的冯道,苟安于乱世,靠的就是心平气和,处世圆通。据说,谭五十岁那年,有人做祝词曰:“茶陵谭氏,五十其年,喝绍兴酒,打太极拳,写几笔严嵩之字,做一生冯道之官,立德立功,两无闻焉。”谭氏闻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连称奇才。说实在的,这祝词虽然刻薄了一点,但对于谭确实再贴切不过了。

谭延闿的时代,是中国现代的转型时期。可是,转型转成了文官沦为骄兵悍将的摆设,只有像冯道一样,心平气和、唾面自干,才能文运长久,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悲哀。

美食家谭延闿

谭延闿是民国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曾做过湖南督军、国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长,除了这些耀眼的头衔外,谭延闿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美食家。

所谓美食家,无非有这么几个意思:一是有钱有闲,因为只有达到这个层次,才能在吃喝上下功夫;二是会吃会喝,必须吃过一些好的菜肴,嘴巴上的功夫要灵敏;三是要有文化,能懂得菜肴中不同一般的道理,或者是其中所蕴含的的文化意味,也就是说,文字语言上须有功夫,那些拿惯了菜刀,只会做不会说的人还不能叫美食家。

按这几条硬杠杠衡量,谭延闿算得上是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谭延闿好吃的基因来自父亲谭钟麟,谭钟麟做过两广总督,好美食,家里的厨子以粤厨为主,谭延闿年轻时随父亲住在任所,吃遍了岭南名吃。因为这段经历,谭延闿对粤菜始终念念不忘,广东高要人梁寒操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和宣传部长,与谭延闿相熟,他曾经回忆:“谭祖庵(谭延闿字祖庵)先生生前跟我说过,他对广州最留恋的,第一就是太平馆的油淋乳鸽,他一人曾吃过八只。”

油淋乳鸽是广东名菜,是广州一家老馆子太平馆研究出来的。太平馆做油淋乳鸽的工艺十分讲究,先把肉鸽买回来,用少许酒糟和蛋黄、绿豆拌在饲料里喂鸽子,等摸到鸽子胸脯三叉骨软硬适度的时候就可以宰杀了。收拾干净的鸽子挂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阴干,让内外水分完全消失后,再把卤汁和芫荽汁调匀后抹在鸽子身子。一切收拾停当后,将鸽子放进一个特别的紫铜罩子里面,左手提梁就锅,右手用勺子舀了滚烫的热油,往鸽子身上反复淋浇,直到皮酥肉烂。经过这么多复杂工序做出的油淋乳鸽外焦里嫩,酥软可口,异香扑鼻,难怪谭延闿一下就要吃八只呢。

谭延闿到广州时恰逢新婚,夫人方榕卿是江西布政使方汝翼的女儿,温柔贤惠,体贴夫君,小两口感情甚笃。方榕卿有个经事不调的毛病,又不肯服药,谭延闿便别出心裁,要家里的厨子做一道玫瑰母鸡汤给妻子吃。厨子不会,谭延闿便亲自下厨指导,先熬鸡汤,后放入玫瑰,再调入适量蜂蜜,结果方榕卿喝了几次后竟然完全好了。这事儿被府里的人传出去,成为一时佳话,后来“玫瑰母鸡汤”也被改为“玫瑰情人汤”,成了广州菜里的一道名汤。

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特别是一些豪门世家在饮食上是非常讲究的,很早以前,孔子就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语。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在贾母的宴席上,刘姥姥吃了一道名叫“茄鲞”的菜,据说是用茄子做的,但需要十来只鸡来配它,把出身小门小户的刘姥姥惊得“摇头吐舌”。

谭延闿在这方面与贾府能有一拼,今人李六如在《六十年的变迁》中介绍,当年谭府有一份菜叫“烧菜心”,白菜必须用晚上收割的,因为这时的白菜最嫩,去掉外面菜叶,只用最里边的几片菜心,这一盘菜需耗两担白菜。据说每当做这菜时,周围百姓就可以从谭家的垃圾堆里捡很多白菜叶吃。

谭延闿特别喜欢吃“神仙鱼羹”,这道菜是谭家厨子曹敬臣研制出来的,据说他第一次做时,很神秘地将自己关在一间密封的屋子里,一天后端出一碗汤,既有鱼的鲜美,又有鸡的浓香,味道十分美妙。大家跑到那间屋子一看,只有一条完整的鱼刺挂在砂锅的上方,别无他物,后经曹敬臣讲解,大伙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道菜也没有其他什么讲究,只是要费功夫,先用砂锅炖土鸡,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文火炖三四小时将鸡捞出,然后在鸡汤上方悬挂一条鲫鱼,让鸡汤的热气把鲫鱼蒸熟,鲫鱼蒸熟以后会慢慢脱骨掉进鸡汤,直到只剩下鱼头和鱼刺。最后用牛皮纸将砂锅密封好,再慢炖四五小时,形成的鱼羹兼具鸡鱼之鲜却不见鸡肉和鱼肉,令人叹为观止。

能这样吃的人,你敢说他不是美食家?

民国楷书大家谭延闿

民国时期,政界领域涌现出许多书法高手,尽管他们不是以书法家自称,但是若以书法家标准衡量,恐怕是绰绰有余。在这批仁人志士中有四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并以精湛的书法享誉书坛,这四位书法家就是吴稚晖、胡汉民、于右任、谭延闿。其中以颜体书法享誉书坛的当推谭延闿,很多公共场所都留下了谭延闿的墨迹,让人赏心悦目,记忆犹新。

湖湘三公子 政坛不倒翁

谭延闿(1880-1930年)是民国初期著名政要、书法家,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当时“湖湘三公子”。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其父谭钟麟为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等职。他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其父规定3天要写一篇文章,5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1893年,谭延闿到长沙参加童子试,考中秀才,谭父当时年事已高,谭延闿在陪同父亲安度晚年的同时,继续跟从各地名师学习。1904年,谭延闿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元,4月参加殿试,列为二等第35名,赐进士出身,从此具备迈入政坛的资本。1907年,他组织“湖南宪政公会”,积极推行立宪,成为立宪派首领。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湖南省都督。

写字如其人 市场潜力股

谭延闿善诗精书法,自小就开始攻颜书,可以说谭延闿是一位书法功力很深的书法家,并以颜书著称于世。有专家认为,谭延闿字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不论擘窠榜书,还是蝇头小楷均极精妙。从民国至今,写颜体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据笔者观察研究,民国很多重要的公共场所都有谭延闿题字题匾,像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和南京“总统府”就是出自谭延闿之手,由此可见当时谭延闿的书法的声誉。此外,谭延闿生前有时还与绘画名流张大千、徐悲鸿合作书画。在市场上,谭延闿的字民国时期就在市场上流通,由于政治地位高,加上颜体写得特别好,很受藏家的青睐。1949年后,谭延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被人所遗忘。上世纪90年代艺术拍卖兴起后,谭延闿的书法很难在市场上见到。步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书画收藏的急剧升温, 谭延闿的书法作品开始在国内著名拍卖会上露面,2005年《书法对联》在嘉德以4.51万元成交,《行书4屏》在西泠印社获价4.4万元;2006年《行书古树赋》在西泠印社获价3.85万元;2007年《行书七言联》和《行书古诗》在西泠印社分别获价5.57万元和4.25万元;2008年《楷书五言联》和《楷书8言联》在嘉德分别以2.8万元和6.94万元拍出。近几年,随着中国书画价格大幅攀升,谭延闿的书法受到藏家青睐,2012年《行书四屏条》在四川德轩获价24.29万元;2013年《行书万佛楼》尽管只有3个大字,估价2—4万元,但此作在北京匡时受到众多藏家青睐和追逐,最后被一藏家以54.04万元收入囊中,若以每个字计算,价格高达近18万元,并高出估价13倍。同年,在西泠印社“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上,谭延闿的《行书为杨沧白书自作诗》手卷,估价12—20万元,该作上拍各路买家竞争相当激烈,最后以高达138万元拍出,高出估价高端近7倍,轰动拍场。

从谭延闿书法成就看,他的行书、楷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可惜,1949年后,由于各种原因,谭延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尽管近几年他的书法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总体价格仍然偏低,后市尚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尤其是谭延闿很多作品不仅有艺术观赏价值,而且有历史和文献价值,所以,投资者和收藏者务必关注。

[责编:朱晓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