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威海路上的名人故居(威海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和名人故居)
上海威海路上的名人故居(威海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和名人故居)陈存仁的个人生涯中,为推翻“废止中医案”奔走呼号无疑是其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壮举。1929年3月17日,陈存仁被中医界推选为五个代表之一,赴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议“废止中医案”,为保留中医作出了杰出贡献。1947年他当选第一届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为上海医学界两名代表之一。威海路2号威海路2号,是陈存仁(1908~1990,中医名家)当年出资建造的“国医研究所”大楼。建于1937年。这座三层楼房,一楼当时用作自营诊所,二、三楼专门藏书。现在已经成为上海燃气集团大众燃气有限公司的营业所了。陈存仁,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八岁丧父。师从姚公鹤、 章太炎。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名中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说起陈存仁师从名中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还要从他得伤寒病说起。原来陈存仁是学西医的,他从民立中学毕业之后,就进南洋医科大学攻读西医。在校两
威海路是上海市中心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西始于延安中路高架桥下,东与武胜路接壤,全长大约1800米。威海路筑于1913年,时名威海卫路。其中一段,于1917改为安南路,也就是今天的安义路。
当年的威海路东端因为紧靠跑马厅(今人民广场),所以从前威海路与黄陂北路之间分散着许多马厩。如威海路20号就是当年马厩和马厩的管理机构;跑马总会董事长亨利·马立斯的花园别墅就在威海路155弄50号位置(原建筑已拆);上世纪30年代,威海路还是著名的汽配一条街。
威海路沿途主要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有:陈存仁旧居(国医研究所),马立斯新村(重庆新村),荣鸿庆旧居,邱氏住宅,甲秀里(上海毛泽东故居),张家花园(张园),太阳公寓,静安别墅,威海别墅,王尧山旧居,瑞士国驻沪总领事馆旧址,林邨等。
威海路2号
威海路2号,是陈存仁(1908~1990,中医名家)当年出资建造的“国医研究所”大楼。建于1937年。这座三层楼房,一楼当时用作自营诊所,二、三楼专门藏书。现在已经成为上海燃气集团大众燃气有限公司的营业所了。
陈存仁,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厢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八岁丧父。师从姚公鹤、 章太炎。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名中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说起陈存仁师从名中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还要从他得伤寒病说起。原来陈存仁是学西医的,他从民立中学毕业之后,就进南洋医科大学攻读西医。在校两年,陈存仁患了伤寒病,西医治了几周不见起色,陈存仁的伯父主张他一定要看中医。于是,陈存仁便就诊于名医丁甘仁先生,服了三帖药后,热度就退了,因此陈存仁学西医的信心就动摇了。病愈之后,陈存仁便听了伯父的劝告,改上丁甘仁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四年后,就随从丁甘仁开方。丁甘仁去世后,又拜在其哲嗣丁仲英先生门下。陈存仁从丁仲英老师开方两年,便在南京路望平街(今山东路)转角柏林花纸行楼上设诊所,自己开业,同时又办了一份《康健报》。第一期就发行了一万四千份(当时最老的报纸——《申报》才发行十万份),并有了八千固定订户。再加上其医术精良,很快便声名鹊起,在医学界崭露头角。许多海上名人都曾找陈存仁看过病,由此,陈存仁也结交了众多社会名流。
陈存仁勤于著述,他的著作不光有医学专著,还有各色人等的遗闻逸事。他还当了十一年《福尔摩斯》报的特约作者,《福尔摩斯》报内容大都是从警察局打听来的黑社会新闻。他写的一些历史名人的陈闻旧事,往往妙笔生花,读来妙趣横生。如,第一次登门拜访杜月笙就亲眼看到杜月笙怎样一个电话就把一件别人看来非常棘手的事情给摆平。因为到杜月笙府上的文人很少,第一次登门杜月笙就邀陈存仁坐到他的烟榻上“困下来谈谈”。归途中,陪陈存仁一起去见杜月笙的韦钟秀对陈存仁说:“普通客人去探访杜先生,他只是用手一挥,指着旁边的红木椅子,说‘请坐,请坐’四字为限,坐到烟榻上的人便是上客,要横卧下来陪他的便是上宾,到他那里去的文人极少,他特别看重你,你该常去走走。”......
威海路2号
陈存仁的个人生涯中,为推翻“废止中医案”奔走呼号无疑是其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壮举。1929年3月17日,陈存仁被中医界推选为五个代表之一,赴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议“废止中医案”,为保留中医作出了杰出贡献。1947年他当选第一届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为上海医学界两名代表之一。
陈存仁不但著作等身,还是个藏书家,国内买遍,国外再买。据记载,1936年后,陈存仁曾先后6次专程赴日本购书,总共收集到日本汉医著作四百余种。经过多年“朝收夕索,亲临拜访,曲意诚求”,共收集各种版本的医籍六千余种,还有三百多种与医药有关的全套报刊杂志,总计算来,近一千万卷,设立了私家图书馆,时人罕有其匹。
陈存仁还是一位美食家,1960~1970年代,应香港《星岛晚报》董事长胡仙女士邀请,开辟“津津有味谭”专栏达十七年之久。被法国美食协会授予“美食家”称号。
陈存仁当年名噪一时,颇有影响,乃至香港拍摄电视剧《上海滩》时,片头上打出“特别顾问陈存仁”的字样。
1990年9月9日,因突发心脏病,陈存仁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寓所。连去世的日子也与伟人一样。真乃奇人一枚。
威海路20号
威海路20号,这里曾经是跑马厅的马厩和马厩的管理机构。这是一幢两层的钟楼建筑,平面呈凹字形,钟楼楼上是管理人员办公室及骑手的宿舍,底层的两厢分别有九个马厩。在马赛开始之前,马匹先集中进行检查,配上号衣,随后依次拉到跑马厅的主看台(也就是上海大剧院处)马道上,赛后再拉回马厩。如今跑马厅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当年的马厩却变成了民房而保留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威海路上的一个奇观。
威海路155弄50号
说到跑马厅,就要提到英国人亨利·马立斯——跑马总会董事长。亨利·马立斯是英国人,同治六年,即1867年与雷士德一同来沪,先在汇丰银行供职,热衷于跑马,发了一点财,便购买土地,造房屋出租。光绪二十七年,就是1901年,他以外滩17号一块地皮折价入股《字林西报》,后来娶了上海滩鼎鼎大名的《字林西报》老板的女儿为妻,当上了《字林西报》董事长。到19世纪末,亨利·马立斯已经在上海滩扬名立万,就在威海路、大沽路这一带的“马家”地盘上,造了一个占地四万平方米的花园别墅,旧址在威海路155弄50号位置。
瑞金宾馆内马立斯别墅
现在,威海路155弄50号的花园别墅已经消失,另一座花园别墅则更为知名,而且保留至今,就在现在的瑞金宾馆内。建造这座花园别墅的是亨利·马立斯的儿子戈登·马立斯。1906年,在上海滩打拼而积劳成疾的亨利·马立斯,决定引退回国,临走前,他将“马家江山”交由儿子戈登·马立斯掌管,回到英国的他于1919年11月6日黯然去世。
重庆北路216弄重庆新村
马立斯新村,德和洋行1930年设计,1932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84年由4层增高至7层,后改称“重庆新村”,是一栋沿重庆北路、武胜路转角处的公寓大楼。这幢楼里的重庆北路216弄52号是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办旧址。这处房产原为美国海军所有,1947年春,经上海局指示,由党的老交通员熊志华租下,上海局偶尔在此开会,1948年6月停止了使用。1932年10月,张闻天的住所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平和里27号因叛徒告密突然受到搜查,后经组织安排,隐匿到重庆北路马立斯新村,张闻天在这里住了近一个月。
威海路108--114号
威海路108--114号,为荣鸿庆(江苏无锡,1923~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荣宗敬的三儿子。荣氏家族)旧居。现为威海路幼儿园。
荣鸿庆,银行家、实业家。1946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工商管理系。1964年起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1983年副董事长,1991年董事长。1971年成为香港太平绅士。现任台湾中国旅行社董事长、上海申南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洋集团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香港南洋纱厂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总经理。
威海路412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JA-J-001-I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286 民立中学旧址 民国 南京西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颜料商邱氏住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民立中学四号楼
地址:威海路412号
层数:3层;结构类型:砖混结构;建造年代:1920s;保护类别:三类
威海路412号
原是上海滩四大颜料商之一邱倍山和邱渭卿的私人花园住宅。本来有两幢楼,目前这幢是东楼,原来的西楼早已拆了 。1940年2月,民立中学买下了这幢东大楼(四号楼),成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民立中学创办于1903年,是旧上海由平民创立的三大私立学校之一。民立中学意为中国老百姓自己办的学校,以治学严谨,讲求实用,文科好,尤以英文见长著称于沪。民立中学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殷夫、夏采曦、范一夔、李思勤、章铮、徐雷、李默等7位校友先后为革命捐躯。这幢具有传奇色彩的优秀历史建筑,也见证了上海的沧桑,见证了民立中学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巨变发展。
威海路412号
2003年11月23日,从满头白发的老校友到尚在读书的学子相聚在这幢老洋房前,庆贺学校的百年华诞。之后,民立中学于2004年9月1日迁入威海路681号新校址。如今,“老洋房”经过修缮,在保护修缮中向南平移了57米,以“全新”姿态屹立在威海路412号广场上。
威海路412号
1949年之前,上海滩有四个鼎鼎有名的“颜料大王”:贝润生、周宗良、吴同文、邱氏兄弟(邱倍山、邱渭卿)。邱氏兄弟祖辈是山东微山湖上的渔家,十九世纪末,邱倍山、邱渭卿兄弟俩为生活逼迫,南下谋生,先赴扬州后到上海。经人介绍到德商“德和号”颜料商行打工。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已无心思在中国贸易,把库存的颜料低价卖给了邱氏兄弟。不久,受战争影响,海上运输中断,而上海的印染厂早已“吃”惯德国颜料,求货如渴。这样一来,邱氏兄弟手里的进口颜料一夜之间身价百倍,成了大富翁,跻身于上海滩四大颜料商之列,于是出资在威海路(威海卫路)和石门一路(同孚路)的转角处建造了一幢豪华的花园住宅。
威海路412号
邱家兄弟曾在花园中养虎、养蛇。园中辟有一泓池水,水中有鳄鱼、穿山甲,池岸又有鸽棚,前后养过2000多只鸽子。每天清晨鸽子出笼时,威海卫路上空呼拉拉地一大片。兄弟俩还养马专为自己骑射之用,有时还牵马外出打猎。这在上海滩无以计数的商人当中,是绝无仅有的。
威海路583弄甲秀里
威海路583弄7号,上海毛泽东故居。在威海路583弄(原公共租界慕尔鸣路甲秀里),是一幢二楼二底、砖木结构、坐南朝北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这幢楼的七号,就是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在1924年2月至年底住过的地方。
威海路583弄甲秀里
上海毛泽东故居甲秀里房屋建成于民国4年(1915年),弄内共两排五幢房屋。坐南朝北,北面一排仅二幢三楼三底,南面一排三幢,系二楼二底房屋。该里弄北通威海卫路(今威海路),西通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当年房屋门牌为慕尔鸣路317、318、319、320、321号。1934年公共租界当局重编门牌,改为威海卫路(后改威海路)583弄15、17、19、21、23号。1950年前后又改为583弄1、3、5、7、9号。在抗日战争期间,甲秀里改名为云兰坊。1960年,开始对毛泽东寓所旧址进行调查,访问了当年到过该处的张琼、杨之华、徐行之、刘清扬、钟复光、王一知等人。最后确认今威海路583弄7号或9号(原慕尔鸣路318、319号)均有可能为毛泽东寓所旧址。1964年上海市文化局曾对该里弄的5、7、9号三幢房屋进行修缮。由于不能最后确定是7号还是9号,1977年将5、7、9号三幢房屋一并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土地批租,583弄北面一排1、3号两幢房屋被拆除,仅保留5、7、9三幢房屋。
威海路583弄甲秀里
毛泽东一生曾50多次来上海,其中,1927年之前就曾10次到过上海,因此在上海不少地方都保留有毛泽东的旧居。此处是他第9次来上海时居住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他住得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富家庭生活气息的一次。当时,毛泽东除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外,主要是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任组织部秘书和文书科代理主任,为巩固国共合作,推进国民革命而工作。杨开慧除料理家务,帮毛泽东整理文稿外,还去工人夜校讲课,从事工运和妇女工作。在石库门楼上,有《毛泽东在上海》图片资料展。参观者可以看到孙中山亲自提名毛泽东等十七人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的公函,以及毛泽东出席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时在签名簿上的签字等珍贵史料。目前这里改建成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威海路590弄张园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218 张家花园 民国 南京西路街道
地址:威海路590弄
张园泰兴路吴江路入口
从泰兴路吴江路口矗立着的镌有张园两字的钢结构牌楼走进张园,仿佛迈入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威海路590弄张园
张园原是英商和记洋行经理格农(Grone)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南、同孚路(今石门一路)之西所筑的占地20余亩的种植园,其种植产品主要提供给租界内做各类绿化装饰使用。
威海路590弄张园
因英美租界(即后来的公共租界)在1899年之前的西界为泥城浜(相当于现在西藏中路),此地尚在租界以外,侨民在租界外理论上是不能拥有地产的,故而上海道曾三令五申要求格农将种植园关闭……。
威海路590弄张园
1882年格农的种植园被富商张鸿禄(字叔和)购得,原本想给其母亲颐养天年,但其老母不幸在儿子购入园子后不久去世,于是张将园子重新布置后于1885年向社会开放,新园取名“味莼园”,由海上闻人袁祖志题写。因园主姓张,故而也被称为“张家花园”。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也是唯一向市民免费开放的一家私家园林,成为清末民初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
威海路590弄张园
之后,张氏又在园西购得40余亩土地,拓展改造为南至威海卫路(今威海路590弄),北达斜桥路(今吴江路),东西介于同孚路(今石门一路)和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之间的一座具有西洋园林风格的私家园林。
威海路590弄张园
当年的张园既像公园,又似游乐场,园内草坪广阔,绿树成荫。园外柴扉,题为“烟波小筑”。园内有抛球场、弹子房、动物园等,并有“海天胜处”剧场,由时谓“髦儿戏”的女子京剧班演出,极负盛名。有时还演出滩簧、昆剧、马戏、魔术等。
威海路590弄张园
照相,是清末最时髦的洋玩意,当时上海虽已有多家照相馆,但都在室内,布景皆为人工绘制。1888年秋天,张园内先后开出几家照相馆,打出“照相连景”的招牌,游客可任意在园内取景照相,生意十分兴隆。孙中山、黄兴、张元济等名人都在张园留过影。
威海路590弄张园
1892年,张叔和又在园中建造了一幢高大宏伟的洋房,以英文ArcadiaHall命名,意为世外桃源,中文名则取其谐音称“安凯第”。其西南隅有一幢高楼,名为碧云深处,环境极其幽雅。东北隅则是一座西式旅馆,馆南有一个曲曲弯弯的池沼,上面架设一座虹桥,桥西植有垂柳,池沼中还有一座小岛屿。安凯第的底楼大厅可容纳上千人集会宴客,里面设置了舞厅,西餐厅供应西菜、茶点。据说当年外地人到上海,张园之茶和四马路之酒是一定要吃的。
威海路590弄张园
张园是近代上海时尚生活的发源地,游客除了在园内赏花、看戏、宴客、购物外,还可以看到电影、马戏、焰火、过山车、热气球等新鲜玩意。万国赛珍斗宝大会、禁鸦片大会、裙钗大会、剪辫大会等也都曾在张园举行。这里也是上海滩文人雅士、各界名流的聚集之地。
威海路590弄张园
1909年,霍元甲在张园设擂台吓退英国大力士奥皮音一时传为沪上街谈巷议的佳话。
威海路590弄张园
张园也见证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1901和1903年的两次“拒俄集会”扬中华儿女之志;1915年反对“中日二十一条”的“国民大会”发出了国人救亡图存的嘹亮呐喊;1912和1916年孙中山先生的两次演讲承载着国父振兴华夏的百年宏愿;“南洋劝业会上海出品协赞会”在“博览万象”的期间也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工业博览会的雏形 ……
威海路590弄张园
时光回到1896年,李鸿章拖着老朽之躯在短暂逗留张园后远赴重洋,开启了他代表大清国访问欧美的行程。
威海路590弄张园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张园的历史就是清末民初时代的一个缩影”。
威海路590弄张园
很可惜这样一座繁华所在,却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消失了,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几张旧影,让后人来追忆它那昔日的辉煌。
威海路590弄张园
如今这块地域已被一大片旧式石库门民居所占据,但是“张园”的名称还是向我们显示了这片土地曾经有过的风华绝代。
威海路590弄张园
为什么张园的辉煌没有继续下去呢?原因众说纷纭。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张园”的主人——张鸿禄其人。
威海路590弄张园
张鸿禄可不是一般的商人,他曾在声名显赫的轮船招商局中担任帮办,我们以往在说到招商局时一般都会提到唐廷枢、徐润、郑观应三人,实则张也曾是招商局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种亦官亦商的身份是他在晚清迅速积累起庞大产业的“重要秘诀”之一。除经营张园外,他还致力于实业的投资,《新闻报》、华盛纺织厂、振新纱厂中张都拥有股份,由此亦可见张深谙经营和生财之道。
威海路590弄张园
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鸿禄因亏空局款,被参革职,勒令回籍。张园因此曾一度在西方人Evands的掌管下经营了若干年。约1909年前后张鸿禄收回对于张园的经营权,然而此时张园的风光已是到了“强弩之末”之时。
威海路590弄张园
进入民国后,随着诸如新世界、大世界等新兴娱乐场所的兴起,张园逐步走向没落,“味莼园”曾经的风光一去不返,碰巧此时张鸿禄又遭遇投资失败,张不得已只能将园子抵押银行还债,后被分割出售(据说当时的财政部长王克敏在购入原张园大片土地后再分割出售),张鸿禄本人也于1919年离开了人世。
威海路590弄张园
张园土地被分为28块先后出售,建造了28条石库门弄堂。由28位建造商承建,每条弄堂大小风格各异,朝向取决于建造者实力。其中有花园洋房9幢,呈点状分散在28条弄堂之中。现在仅剩下5幢,而28条弄堂有15条弄堂先后被拆除。
威海路590弄张园
注有“B.C.LOT”的“界碑”
我们在漫步“张园”时在建筑角落处经常能看到的注有“B.C.LOT”的“界碑”就是当年“张园”被分割时最好的见证(“B.C.”是British Consulate,即“英国领事馆”的缩写,而“LOT”则是土地分界线之义,“B.C.LOT”就是经英国领事馆注册登记的土地分界线,而刻石上的阿拉伯数字就是这块土地在道契上的编号,个别石碑上还刻有中文或英文的石碑机构名称。这种石碑可以叫作“租界地界碑”,是地产分界的标志)。
威海路590弄张园
“张园”中的石库门建筑样式多样,有“海上石库门博物馆”之称。特别是独栋非联排式的石库门,大多是当年的户主为自己家族居住量身定制的,最初入住者对于宅子本身也大多拥有实际产权,这与“主要用于出租牟利而建造的联排石库门”在建筑构造和品质上是有天壤之别的。
威海路590弄张园
威海路590弄张园
威海路590弄张园
威海路590弄张园
威海路590弄张园
威海路590弄张园
威海路590弄张园
威海路590弄张园
威海路590弄张园
威海路590弄张园
也许,正是张园内那种弥漫着浓浓老上海风情的弄堂和形态各异的石库门建筑,让这里成了电影导演眼中最佳的取景点。电影《女篮五号》《夜上海》《人约黄昏》《股疯》以及电视剧《围城》《孽债》《走过冬天的女人》《团圆》,冯小刚的电影节宣传片等等,都在张园取过景。
威海路590弄张园
目前,张园面临改造,将由静安置业和太古地产进行重建。最后一位居民已于2020年11月搬出,改造项目分两个阶段,将分别于2022年7月和2025年开业。让我们一起期待。
“张园”中的名人名宅有:
威海路590弄41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JA-J-023-V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住宅
地址:威海路590弄41号
威海路590弄41号
威海路590弄41号
威海路590弄41号
威海路590弄41号
威海路590弄41号
威海路590弄41号原主人不详,抗战爆发后41号内曾经挤满了躲入“孤岛”内避难的房客,房客们也自得其乐,曾与弄堂中的其他房客自发组织起一支排球队,为弄内生活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威海路590弄61支弄2~8号
威海路590弄61支弄4号,为吴眉孙旧居。吴眉孙(1878~1961年)名清庠,别号双红豆斋主,江苏丹徒人。优贡生。参加南社、午社、冶春雅集、丽则吟社。他藏书数万卷,颇多佳椠,加以眉批校释,一笔不苟,即寻常简札,亦绝端正。晚年寓居沪西张家花园,和冒鹤亭时相唱酬。
威海路590弄61支弄2~8号
威海路590弄61支弄6号,为邓秋枚旧居。邓秋枚(1877~1951年)名石,字秋枚,笔名野残、枚子、鸡鸣、鸡鸣风雨楼主等,广东顺德人。1901年在上海创立神州国光社。次年正月,开办《政艺通报》任主编,后停刊。1905年参与组织国学保存会,主编的《国粹学报》多刊载明末抗清志士的文章,传播反清革命思想。晚年寓居沪上张家花园。
威海路590弄72支弄1号
威海路590弄72支弄1号,是位于张园中心位置的被冠以“张园大客堂”之名的社区综合活动中心。
威海路590弄72支弄1号
张园大客堂的前身是私立“光明小学”,曾在1942年到1945年间做过“树群义务夜中学”,学生经考试免费入学,老师不收一分钱的报酬,经费全部来自社会募捐。树群义务夜中学晚上不但上课,还开展革命活动,培养了大批中共地下党员。
威海路590弄72支弄1号
1945年底,当时的光明小学负责人生怕“树群”进步活动给自己惹麻烦,拒绝将校舍再借给他们,夜校只得搬去静安小学,可是1947年静安小学的负责人看到学生老师频繁参加进步活动,也拒绝再将房屋借给他们。由于越来越多的进步学生去了解放区,学校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地方,于是就停办了。
威海路590弄77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JA-J-036-V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静安置业集团、静安区威海路文化传媒街管理委员会
地址:威海路590弄77号
威海路590弄77号
威海路590弄77号,花园住宅。由Graham-Brown & Wingrove Architects于1921年设计,砖混结构。外廊式,水泥方柱装饰西式花纹,以中部穹隆顶圆厅连接对称的东西两翼为最特色处。
威海路590弄77号据原花旗银行买办王俊臣家族后人回忆此宅原主人就是王俊臣,王氏家族也是当时上海与洞庭东山席氏家族齐名的金融世家。
威海路590弄89号
威海路590弄89号
威海路590弄89号
威海路590弄89号
威海路590弄89号
威海路590弄89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JA-J-018-V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住宅
地址:威海路590弄89号
威海路647弄15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214 威海路647弄15号住宅民国 南京西路街道
地址:威海路647弄15号
威海路651号,665弄太阳公寓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JA-J-013-I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219 太阳公寓 民国 南京西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太阳公寓;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太阳公寓
地址:威海路651号,665弄
层数:4层(后加建2层);结构类型:砖混结构;建造年代:1926年;保护类别:三类
威海路651号,665弄太阳公寓
威海路651号、665弄,太阳公寓。卡拉特莫尼工程顾问公司设计,混合结构,1928年竣工。合院式多层公寓。平面回字形。临街立面为深浅相间的面砖饰面,主入口饰竖向尺度高大的拱券,窗楣为白色平券装饰。1976年加建两层。
孙春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号称“房地产巨子”,他是从投机开发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戈登路(今江宁路)以东面积达60余亩前大华饭店(Majestic Hotel,当年蒋介石宋美龄举办婚宴之地)的地块得手,几个月内净赚了规银50万两后在威海路购地3.8亩建造了这座四层(现已加二层为六层)口字形环以内花园的高级公寓房的。为配合居住户需要,在主屋西侧另建小型面西带走廊(以避免晒太阳而设计)的一排楼宇,楼底层为一排汽车间,楼上亦按公寓设计建造,人称“小太阳公寓”,以区别主屋太阳公寓。
孙春生惯常以自己的姓名嵌入其产业的命名中,如同春坊、春阳里等里弄的命名嵌入“春”字,对威海路651号新建的公寓便取名”Sun Apt s.”可意译为“孙氏公寓”,但Sun的汉译为太阳,因此也可称为“太阳公寓”。
公寓建成后,绝大多数住户是外国侨民。珍珠港事件后,原来外侨纷纷搬走,日本人乘机占用。抗战后公寓仍由美商中国营业公司经营,住户仍然大多数是外国侨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是中上层人士的居所。现如今,许多老外来这里租住。
静安别墅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JA-J-005-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236 静安别墅 民国 南京西路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静安别墅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静安别墅 (里弄住宅)
地址:南京西路1025弄,威海路652弄
层数:3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32年;保护类别:三类
静安别墅
静安别墅弄堂北口在南京西路1025弄,弄堂南口是威海路656弄。历史上,这里最早是湖州会馆墓地。1862年,为了帮助李鸿章镇压太平军,租界当局修筑了一条由东向西的通往静安寺的行军路,名为“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于是,这里又成了英国人的养马场。1926年,南浔富豪张静江家族开发商张谭如在这里投资建造一批新式里弄住宅,占地三十八亩五分,式样仿欧洲联体别墅。因地处静安寺路,故名静安别墅。
这条弄堂原来大多是商人和文化人居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导演郑正秋曾居住在182号。夏云瑚(1903-1968)任经理的上江影业公司驻上海办事处当年就设在静安别墅,1937年9月蔡楚生在此见到了夏云瑚,促成了影人剧团赴川演出。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炸毁,只得租赁弄内174号作为临时书库,存书十二万册,至1952年移交给人民政府。于右任曾在此研究编辑《两陋木筒汇编》、《标准草书》等著作。孔祥熙于1942年购得大部分静安别墅产业,后委托美商中国营业公司经租。曾经居住在此弄的还有:
蔡元培(浙江绍兴,1868~1940年,教育家、政治家)曾经居住在静安别墅52号。
金诵盘(江苏吴江,1894~1958,开设静安医院。蒋介石侍从医生。蒋介石特使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接见)曾经居住在静安别墅98号。
乐文照(浙江镇海,1896~1979,医学博士。上海医学院教授、代理院长。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副院长)曾经居住在静安别墅111号。
丁季峰(江苏扬州,1914~1998,推拿世家之后裔,专家)曾经居住在静安别墅125号。
郑小秋(广东潮阳,1910~1989,电影演员、导演。生于上海)曾经居住在静安别墅182号。
电影《色戒》曾在此取景。
威海路665弄50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216 威海路665弄50号住宅民国 南京西路街道
地址:威海路665弄50号
威海路720-722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237 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活动地点旧址 民国 南京西路街道
地址:威海路720-722号
威海路720-722号,为中共上海临委书记王尧山1936-1937年旧居。1936年4月,中共中央派冯雪峰到上海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同时了解上海地下组织的情况。9、10月间,潘汉年任主任,冯雪峰任副主任的中共上海办事处成立。年底,在冯雪峰的直接领导下,又建立了以王尧山为书记、以林枫、沙文汉为委员的中共(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临委”),任务是清理整顿上海的地下党组织。这里曾经是“临委”的活动地点,也是王尧山的寓所。王尧山等人原先负责上海与中共中央的交通联系,党中央《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等许多文稿,均由此复写分寄到上海各报社,中共中央负责人写给国民党要员张群、程潜的信也由此发出。为了加强对上海各界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1937年8月以王尧山为书记的群众团体工作委员会也是在这里筹建的。
民国26年(1937年),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重建。省委由刘晓、刘长胜、张爱萍、王尧山组成,刘晓任书记。中共江苏省委成立初期的活动地点就在威海路720-722号。
威海路727弄威海别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945190000215 威海别墅 民国 南京西路街道
地址:威海路727弄
威海路727弄威海别墅
威海路727弄威海别墅
威海路727弄威海别墅
威海路727弄威海别墅
威海路727弄威海别墅
威海路727弄威海别墅
威海路727弄威海别墅
威海路727弄威海别墅
威海路727弄威海别墅
威海路727弄威海别墅
威海路727弄威海别墅
这块地原本是属于宁波籍人罗象禹,1936年秋,在一次股票交易中,罗象禹投资失败,赔个精光。只能把房子卖掉,带着余钱租住到愚园路576弄(四明别墅)3号。1938年,新业主中和银行在花园空地上兴建了威海别墅。
威海路730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805200000007 威海路幼儿园主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南京西路街道
地址:威海路730号
威海路730号
威海路730号威海路幼儿园,创办于1950年,前身是颇具盛名的华东保育院和市立托儿所。幼儿园主楼为一栋独立式的花园洋房,属西班牙式建筑风格。房屋始建于1950年,原先是荣宗敬、荣德生家族的产业,现作为威海路幼儿园的教学办公楼使用。
威海路771号,陕西北路80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JA-J-032-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6805190000217 瑞士国驻沪总领事馆旧址 民国 南京西路街道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研楼①/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
地址:威海路771号,陕西北路80号
威海路771号,陕西北路80号
威海路771号,陕西北路80号
威海路771号(陕西北路80号)内,原有两栋花园住宅,一栋还在,沿陕西北路边的那栋,1994年拆除。原为托益(Raymond Ezekiel Toeg)旧居,后被祥茂洋行买办陈炳谦(广东珠海,1862~1938)购得。现存的这栋曾经作为瑞士国驻沪总领事馆馆址,现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研楼。
威海路910弄林村
建于1941年。原称哈同别墅。由华星地产公司租地营造,然后分宅出售。太平洋战争之后,侵华日军接管哈同洋行,并欲占哈同别墅。当时林伯辉博士出面与日方几经交涉,得以建房完工,使业主顺利迁入新居。因感谢林的功绩,经业主共同决定,于1943年初将哈同别墅改为林村,以致纪念。
威海路910弄林村
威海路910弄林村
威海路910弄林村51号
威海路910弄林村51号,曾为姚篷子(浙江宁波,1891~1969,姚文元之父)的旧居。
威海路910弄林村51号
姚蓬子,曾就学于诸暨县立中学、绍兴越材中学、上海中国公学与北京大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党组宣传部长。次年2月,为上海联合书店出版之《文艺生活》月刊主编。1932年6月,与周起应合编《文学月报》。1933年12月,在天津被逮捕,入反省院。1934年5月,在《中央日报》发表《脱离共产党宣言》,被释放,任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委员,并为曾养甫的《扶轮日报》编辑副刊。1938年3月,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同年5月,与老舍合编该协会《抗战文艺》三日刊。10月,武汉沦陷,赴重庆任职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后创办作家书屋,又与老舍、赵铭彝等创刊《文坛小报》。1945年,抗战胜利,迁作家书屋至上海继续营业。1955年后,成为自由职业者,以译著和写作为生。1963年后,任教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1969年病卒。
姚篷子之子为姚文元,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活跃的共产党领导人,四人帮成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