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武汉会战在沙窝(搭洋船下汉口)

武汉会战在沙窝(搭洋船下汉口)“搭洋船”:洋船,即轮船,以机器(早先是蒸汽机)为动力,区别于传统人力木帆船。轮船是最早是从西方引进的,所以称洋船。“家家的走”:家家即外婆。家家在武汉、孝感方言读本音“加加”,在汉江平原读古音“嘎嘎”,也说成“嘎婆”。吃鸡蛋,喝米酒,买对粑粑接朋友。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流传在汉川、汉阳、应城、沔阳等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童谣。汉阳即今蔡甸区。汉江,也称汉水,襄河。

○湖广渔夫·民谣钩沉○

《摇摆手, 家家的走》

摇摆手,家家的走,

搭洋船,下汉口,

吃鸡蛋,喝米酒,

买对粑粑接朋友。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流传在汉川、汉阳、应城、沔阳等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童谣。汉阳即今蔡甸区。汉江,也称汉水,襄河。

“家家的走”:家家即外婆。家家在武汉、孝感方言读本音“加加”,在汉江平原读古音“嘎嘎”,也说成“嘎婆”。

“搭洋船”:洋船,即轮船,以机器(早先是蒸汽机)为动力,区别于传统人力木帆船。轮船是最早是从西方引进的,所以称洋船。

“下汉口”:下,下行之意,从汉江坐船去汉口,是顺流而下,去汉口称为下汉口。汉口是汉江的终点。

襄阳、荆门等地人,把小孩子尿床,称为“下汉口”。

“粑粑”:面粉或米粉做的饼子,方言称粑粑。汉口的米粑、米酒,很有名。

鸡蛋、米酒、豆腐,都是旧时百姓家上好的招待,平时吃不到。

武汉会战在沙窝(搭洋船下汉口)(1)

小孩子跟随妈妈远行到汉口外婆家,这是一个幸福温馨的场景。人世间,最浓莫过外婆对外孙的疼爱之情。《摇摆手,家家的走》,唱出了小朋友到外婆家的喜悦兴奋之情。

汉口是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新兴城市,人口来自周边移民,汉口市民与周边地区民众,本是一家人,亲连亲。

民谣,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时代印记。同是《摇摆手,家家的走》,非汉江流域的孝感、黄陂,唱歌就大有不同。

孝感版——

摇摆手,

家家屋里走,

不杀鸡,

有豆腐酒。

(嫌外婆没舍得杀鸡。但有豆腐,有米酒,也算好招待[捂脸])

黄陂版——

摇摆手,家家去,

家家门口唱大戏,

油绞饼子买给我的伢伢吃。

(油绞,即油条。去外婆家,有戏看,有油条、饼子吃,小朋友能不开心吗?)

油绞不是油饺,是不同的小吃。

孝感、黄陂,不涉汉江航运,这里民众没有“搭洋船,下汉口”体验,所以同一主题童谣与汉江地区表达不同。这也说明,民谣源于生活。

“搭洋船,下汉口”,曾经是汉江中下游襄阳、钟祥、沙洋、天门、潜江、仙桃、汉川、汉阳等地民众最深刻的生活场景。

武汉会战在沙窝(搭洋船下汉口)(2)

汉江客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都非常兴盛,那时的各地汉江客运码头,就像现在的长途汽车站、高铁站,非常热闹。

古代,人物物流,主走水路,人力木帆船,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早发白帝城》,呈现了古人在长江乘船远行的景象。

武汉会战在沙窝(搭洋船下汉口)(3)

据查找权威资料,1861年汉口开埠,外国列强的蒸汽机洋船,首次出现在长江。

1864年1月,一艘50余尺、时速40余里的木壳轮船“黄鹄”号下水,这是近代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而汉江上出现客运轮船,要晚30年。1898年,即清光绪24年,汉口春和轮船公司,首辟汉江汉口至仙桃客运航线,停靠汉川县城、系马口、分水嘴、脉旺嘴。脉旺解放前原属沔阳县。

1917年,民国时期,汉江轮船航线往上游延伸,增开汉口至岳口,汉口至沙洋班轮,停靠沿岸各主要港口。

1927年,湖北省政府还开办了其他内河内湖轮船运输,如汉口至应城长江埠、汉川刘隔至天门皂市客运航线,经停汉川新沟(后划入武汉)。1938年后,内河客轮(洋船)停开,内河客运仍依赖民间木船。

就是说,民国时期,应城曾有到汉口的“洋船”,从而解释了远离汉江主航道的应城,为何也流行“搭洋船,下汉口”的童谣。

解放后,国有化改造,长江客运归入央企“长航”,汉江客运及内河客运归入“鄂航”(湖北省航运公司)。

五十年代,鄂航增开汉口至脉旺嘴专班。六十年代,增开汉口至蔡甸专班。

武汉会战在沙窝(搭洋船下汉口)(4)

鄂航航线,最有名的是“沙洋班”。班船、班车,指有固定出发停靠时间与线路的客船、客车。

“沙洋班”为便民,走到哪停到哪。但站站停,也让一些乘客不高兴,轮船本来就慢,站站停耽搁时间,所以武汉、汉川等地方言,形容一个人爱打听,多事,就说“像个沙洋班”。

轮船有个好处,宽敞,方便带货。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是“沙洋班”最兴旺的时候,汉江沿岸商贩搭乘客轮,下汉口到汉正街打货。

但轮船有个致命缺点,太慢。长江也好,汉江也好,都是九曲回肠,100公里直线距离,得弯绕300公里,加上船速如乌龟,在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节奏加快的九十年代,轮船被乘客彻底抛弃了。

300吨级排水量“沙洋班”客轮,在汉口永宁巷码头发班,逆行汉水到沙洋,得近30小时,而坐汽车,只需三四小时,相差10倍。

当时,沙洋码头还有到襄阳的客轮。襄阳人到武汉,要在沙洋转船。

改革开放几十年,最明显变化是交通提速,八十年代从武汉去宜昌,坐汽车得整整一天十几个小时,途中还要停下找餐馆进餐。现在去宜昌坐动车2个小时就到了。

进入九十年代,汉江客轮走到尽头。

位于汉口民权路、曾经人流如织的鄂航候船室,如今变身为一家医院。

武汉会战在沙窝(搭洋船下汉口)(5)

沙洋客运老码头,去年有网友“北风几吹夏”探访寻旧,发现荒废在杂草丛中。候船室,人去楼空,破败不堪。门墙上尚可见“为人民服务”刻字,成为鲜明的时代印记。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沙洋,在水运为王的旧时代,享有“小汉口”的美誉。清末民初,沙洋曾是鄂中地区的商贸重地,与汉口、沙市、宜昌等为伍,并称为湖北八大重镇。

说到这里,沙洋人有自豪,但更大的是失落。

武汉会战在沙窝(搭洋船下汉口)(6)

引江济汉,两江握手,开辟了长江中游与汉江中游的水运捷径。江汉运河——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横穿沙洋接汉江,1000吨级的船舶也可通过。沙洋人有了新梦想,全力打造汉江新港,重塑“小汉口”荣光。沙洋新港对接武汉新港港,成为鄂中物流第一平台,千里汉江第一良港。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请点关注,看湖广渔夫趣说杂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