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盘点门神的发展历史)
门神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盘点门神的发展历史)与郑玄同时代的学者蔡邕在《独断》中也记载了贴门神的风俗:“岁竟,画荼垒,并悬苇索,以御凶。”到了魏晋南北朝,门神的习俗在民间已广为流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不过,关于门神的故事,在文字上有确切记载的时间是在东汉年间。东汉学者郑玄在给《礼记·丧服大记》中的“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这一句做注释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君释菜,以礼礼门神。”这是“门神”第一次在文字记载中出现。在关于门神的传说中,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最早在民间流传。《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都有记载。《山海经》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述:“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说的是在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别大的桃树。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除夕日家家户户都会撕掉旧门神贴上新门神。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最初的门神:神荼&郁垒
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对门神加以礼敬。
《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
在关于门神的传说中,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最早在民间流传。《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都有记载。
《山海经》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述:“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说的是在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别大的桃树。这棵大桃树盘曲三千里,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一座“鬼门”,那里是众鬼出入的门户。而把守着鬼门的两位神将,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防止害人的鬼进入人们的家中。
另外,还有一些传说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这两位门神:西南方的门叫“神门”,由神荼守卫,凡有邪神入山偷桃,神荼就用桃木剑砍其颈,用桃枝贯其腮,并将邪神投入海中喂毒龙。东北方的门叫“鬼门”,由郁垒守卫,如发现饿鬼上树偷吃,就缚以苇索,射以桃弧,扔到山里喂老虎。这两位门神各有十名壮士协助,所有邪神恶鬼见了他们都闻风而逃。
不过,关于门神的故事,在文字上有确切记载的时间是在东汉年间。东汉学者郑玄在给《礼记·丧服大记》中的“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这一句做注释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君释菜,以礼礼门神。”这是“门神”第一次在文字记载中出现。
与郑玄同时代的学者蔡邕在《独断》中也记载了贴门神的风俗:“岁竟,画荼垒,并悬苇索,以御凶。”到了魏晋南北朝,门神的习俗在民间已广为流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这里的绘、画其实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绘画,最早的门神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用模板雕刻而成的人形,把模板置于门上,更为立体,能够震慑住鬼神,而用于雕刻门神的木板是桃木制成的,据说神荼、郁垒二人专门管鬼怪、邪物,能够驱邪避凶,所以受到了世人的敬仰,他们能够驱邪挡煞,来往鬼神不敢亲近,而桃木又被古人视为驱邪植物(古人认为桃木能够辟邪,有驱鬼的作用。在桃木上写符号,便形成了符咒;把桃木打磨成宝剑,便是除妖降魔的桃木剑),二者相配,力量强大。《搜神记》有佚文记载:“今俗法,每以腊冬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眼,以祛不祥。”后来,人们习惯用桃木板上雕刻出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并写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门首,这就是“悬桃符”,桃符每年换一次。所以人们便把神荼、郁垒奉为门神,把桃枝作为驱邪植物,代代相传。
古人贴的桃符
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悬桃符也叫贴桃木。
关于贴桃木的风俗,还有一个典故:五代时期,后蜀的君主孟昶在两个桃木片上书写吉祥话挂在宫门口为人们祈福,后被大家仿效传至民间,这便是春节贴对联的由来。
回到贴门神的传说,因为这个时期门神是桃木雕刻而成,与后世的门神画像区别,故作者称为“桃木门神”。可惜由于那时候的建筑多是木门,所以并没有实物留存,我们只能从汉代墓葬的墓门雕刻中见到二位神灵的身影。
更可惜的是,由于东汉后的三国两晋时期,战乱频发,为防止盗墓的出现,“厚葬”的风俗被当朝统治者放弃。因此,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很难发现门神的形象,再加上当时建筑多为木制,基本上没有存留关于门神的形象。直到进入隋唐时期,门神习俗出现了新的特征。
流传最广的门神——秦叔宝&尉迟恭
隋唐之后,人所谓的门神实质是因为其有着出色之处而被崇拜供奉,更多的性质是祈愿而不是纯粹的门神。
到了后来,五花八门新增加的门神取代了神荼、郁垒等先秦门神,门神的含意、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延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后期新增的门神主要有“祈福类”、“道界类”、“文官类”、“武将类”及“其他杂类”等等。祈福类如赐福天官,道界类如钟馗与王灵官,文官类魏征、包公和文天祥,武将类如关羽和张飞、秦琼与尉迟恭等等。
到元代以后,民间所贴的门神再次演变,上述诸类门神慢慢淡化,新增的秦叔宝、尉迟恭二人作为武门神普及最广。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转型”为门神是源于《西游记》和《隋唐演义》两部小说。
《隋唐演义》里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业其间杀人无数,既位后身体极差,夜间梦寐不宁,多做恶梦,李世民惧之,受不住折磨,召众将群臣商议,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门于宫门两旁果然无事。然久而久之,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此后邪崇全消。”
《西游记》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描述:“头戴金盔光烁烁,身披铠甲龙鳞,护心宝镜幌祥云,狮蛮收紧扣,绣带彩霞新,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睛映电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
小说毕竟是小说,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小说情节怎样编都可以,牵强附会,真实性不太可信。在历史上,秦琼与尉迟敬德这二位大将的确曾经被太宗皇帝下诏绘制成了图像,只不过没有像神话故事里那样将二位封为“御用保安”张贴在宫门口,而是被珍藏于凌烟阁中,凌烟阁是唐代专门存放有功之臣画像的地方。古时候的人也真有趣,将小说故事情节搬到现实中来当“事实”,由于古人的有趣,后人的跟风,于是秦叔宝、尉迟恭二人便“转型”为流传最广的门神,一直流传至今。秦叔宝、尉迟恭是唐初大将军,是凡人,并非和神荼&郁垒一样是神灵,凡人充当门神有无驱邪避凶作用这个不好说;秦、尉二人贵为大将军,唐太宗作为帝王请大将军为其守门尚说得过去,国人爱上行下效,平民百姓请大将军守门,平民之命是否受得起这是个疑问。流传归流传,不必太过较真,流传下来有合理也有不合理的,不靠谱的多的是。
如《隋唐演义》中秦叔宝的武器是双锏或枪,尉迟恭是丈八蛇矛和单鞭,下面图中秦叔宝左手持枪右手持锏还算靠谱,尉迟恭左手持鞭右手持偃月刀就不靠谱了。同理上面三副图中,中间秦叔宝持双锏&尉迟恭持双鞭靠谱,书中有说尉迟恭是双鞭(只是一支在从军前留给怀孕的老婆)。上下两副两人都持偃月刀的太不靠谱,下面两人只持偃月刀的最不靠谱。
初八要返回临汾,有点私事过于忙碌。以后可能无法保证两天一更,特地提前通知一下各位观众。
作者已经93个粉丝了,还差7个百粉。[玫瑰][祈祷][赞]感谢已经支持我的粉丝观众,喜欢和认同这篇图文的请[来看我],作者需要你们的支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留言,喜欢的观众,记得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