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文学常识(浅谈古代诗歌作品中的)
风筝文学常识(浅谈古代诗歌作品中的)值得关注的是,徐渭写风筝,手法独特,说操纵风筝,就像在操纵春天一样,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而郑板桥写风筝,又是“如雪”,又是“满天”,将风筝之多比喻得极致;上有满天风筝,下有如花娇女,相互映衬,足见风筝之美。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徐渭的《风鸢图诗》就描绘了当时江南地区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声儿。”而郑板桥记载的是清代潍坊民间放风筝的热闹场面:“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可见,放风筝这项活动老少皆宜,其场面也盛况空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的这首《村居》,是描写放风筝的脍炙人口之作。诗人饶有兴致地写了孩子们放学后在草地上放风筝的场面,“儿童散学”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被这风和日丽的天气打动,由景及人,人景合一,相互映衬。而陆游《观村童戏溪上》中的“竹马踉蹡冲淖去,纸
阳春三月,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人们喜爱放风筝,文人墨客也吟咏风筝,或借以抒情言志,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风筝象征着孩子天真无邪的快乐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的这首《村居》,是描写放风筝的脍炙人口之作。诗人饶有兴致地写了孩子们放学后在草地上放风筝的场面,“儿童散学”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被这风和日丽的天气打动,由景及人,人景合一,相互映衬。而陆游《观村童戏溪上》中的“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则运用拟人,将风筝描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视它为生灵,在空中飞扬跋扈,简直把个风筝写活了。
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徐渭的《风鸢图诗》就描绘了当时江南地区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声儿。”而郑板桥记载的是清代潍坊民间放风筝的热闹场面:“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可见,放风筝这项活动老少皆宜,其场面也盛况空前。
值得关注的是,徐渭写风筝,手法独特,说操纵风筝,就像在操纵春天一样,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而郑板桥写风筝,又是“如雪”,又是“满天”,将风筝之多比喻得极致;上有满天风筝,下有如花娇女,相互映衬,足见风筝之美。
风筝之美,诚然给诗歌作品增添了不少乐趣,但同时它也是人物命运的一种象征,向读者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探春之口,打了一个灯谜,令人叫绝:
阶下儿童仰面时,
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就是探春命运的象征意象--风筝。风筝的放飞,需要借助风的力量,这预示着探春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任人摆布。而用断线的风筝,隐喻探春被迫远嫁,最终落得个“千里东风一梦遥”的人生悲剧。当然,《红楼梦》中,断线的风筝又何止探春一人,像黛玉,她曾幻想自由和幸福,可以像风筝一样高高飞起,结果却是“一朝漂泊难寻觅”,最终还是逃脱不掉“薄命”的结局。
众所周知,放风筝不仅需要借助风的力量,还会受到风向因素的影响。孔尚任《风筝》就阐明了这一观点:“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诗人以风筝隐喻自己,将“天公”人格化,借天公不肯给风,使得风筝不得高飞这一现实,表达自己身处困境的痛苦,以及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小结:
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好的诗歌便是如此。同是一个“风筝”,诗人借以抒情言志的感情不同,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与回味余地也各异,从而使诗歌的主题具有多义性,以及不确定性,读来更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