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布衣张仪(我想去战国当张仪)
一介布衣张仪(我想去战国当张仪)张仪又是羞愧又是恼怒,真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啊。一怒之下一走了之,心里想着如今谁能打的过赵国?嗯对,就是西边的秦国,张仪想到此处定了定心神儿,下定决心去秦国面试一趟,不报此羞辱之仇,誓不能忘。终于有一天苏秦准备召见他了,让张仪准备准备。张仪非常开心,想到看起来老同学还是没有忘记我呀。于是张仪精心准备一番,在门卫的带领下见到了苏秦,没想到这个苏秦完全没有把他当成是一回事儿,反而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指责他奚落了一番,完全没有帮助他的意思。张仪原本是魏国人,在鬼谷子那学成之后便下山去投靠自己的老同学苏秦,想依靠他,当时的苏秦比他先下山,也是经历过一番失意后才发达起来,此时在赵国为相。恰好有人也为他做推荐。张仪很是兴奋一路风尘仆仆,饥餐露宿,终于到了赵国,满心欢喜的求见苏秦。谁知道这位老同学却是很忙,一直推说让他等等,就这样等了好一段日子,还是迟迟见不到。张仪于是大为不满,以为这个老同学已经是功成
你问我张仪是谁?他可是大名鼎鼎的纵横家,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纵横捭阖于国际之间,凭借着一个舌头搅动乾坤,睥睨天下。
同时代的人有言评说曰:“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熄。”
要了解张仪,得先了解他的事迹。
张仪两为秦相,他在发达之前和苏秦先后拜于鬼谷子门下,学习揣摩权谋之术。两个同门师兄弟后来靠游说,奔走于诸侯之间,各自凭借着聪明才智,成为当时战国七雄中所依仗的智囊,鲤鱼化龙,封侯拜相。
张仪原本是魏国人,在鬼谷子那学成之后便下山去投靠自己的老同学苏秦,想依靠他,当时的苏秦比他先下山,也是经历过一番失意后才发达起来,此时在赵国为相。
恰好有人也为他做推荐。
张仪很是兴奋一路风尘仆仆,饥餐露宿,终于到了赵国,满心欢喜的求见苏秦。谁知道这位老同学却是很忙,一直推说让他等等,就这样等了好一段日子,还是迟迟见不到。张仪于是大为不满,以为这个老同学已经是功成名就,瞧他不起了,但是奈何自己的地位卑微,姑且忍耐。
终于有一天苏秦准备召见他了,让张仪准备准备。张仪非常开心,想到看起来老同学还是没有忘记我呀。于是张仪精心准备一番,在门卫的带领下见到了苏秦,没想到这个苏秦完全没有把他当成是一回事儿,反而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指责他奚落了一番,完全没有帮助他的意思。
张仪又是羞愧又是恼怒,真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啊。一怒之下一走了之,心里想着如今谁能打的过赵国?嗯对,就是西边的秦国,张仪想到此处定了定心神儿,下定决心去秦国面试一趟,不报此羞辱之仇,誓不能忘。
奈何张仪志不短,但人穷,盘缠将要花尽,此去秦国路途遥远,总不能要饭去吧?大丈夫竟然因金钱所困,幸运的是还没出城呢,竟然碰见了一个去往秦国做生意的商人,与此时落魄的张仪攀谈了起来,不管是什么理由吧,那人随口说到张仪仪表不凡或者谈吐不凡,未来一定可以成就大事,愿意倾囊相助,张仪听到这里紧紧地握住了恩人的双手,大为感动,看来还是有懂我的人,感激涕零,日后一定相报。
于是张仪一路上靠得此人资助,吃好的住好的,终于到了大秦帝国,又花钱又找关系,又凭借着自己早已研究多时的连横战略会见秦王,成功打动面试官,看起来只要有才总会有用武的地方。秦王殿前试,一介布衣荣升客卿。
此时的张仪从宫里出来,几乎是一路小跑找到了这个资助自己的商人来报喜报,谁知那神秘人士却要辞别即将发达的张仪:“我得走了。”
张仪不解:“先生我还没回报你呀。” 商人只说了一句话:“我是受苏先生的委托来助你的。”这一下张仪全部明白了,朝东方拜了一拜。
张仪开始为秦王建立了第一个功绩。
秦国几次派兵攻打魏国,张仪这时候在魏国享受着秦王给的优厚待遇,感觉到自己还没做出什么像样儿的事来回报,感到很惭愧。于是在魏国的新王继位后,张仪就跑到他的面前说,企图打破六国的合纵策略。
什么叫合纵?秦国在西,纵就是南北的意思。六国的地理位置就是在东方从南到北,合众弱以抵一强,这是苏秦给六国的筹划。而张仪的连横,就是破坏这个战略,让秦国联合其中的一个国家,从而破坏这种联盟关系,这叫连横。
最终张仪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晓之利益,在大殿上说的魏王神色大变,心惊肉跳,好像唯一的活路只能依靠秦国了。
于是魏国臣奉秦国,期间魏王反复,被秦国逮着又狠狠地打了一顿,魏国又老实了。
胸中韬略可抵百万雄师,张仪苦读多年终于实用。
秦国又想打齐国,又碍于齐楚两国的合纵关系,没有办法。在魏国得胜的张仪微微一笑,不来找我想办法?大袖一挥跑去了楚国。这时的楚怀王对张仪还是很尊敬,非常谦虚:“哎呀,先生大驾光临我们这个偏僻国家,您可得指点指点我。”
张仪开启了他忽悠楚王的一次经历。
张仪自信满满的说:“作为国王不应该为自己的本国利益着想吗?
楚王:“是的。”
张仪:“现在可就有一个大好的机会摆在眼前呀。”
楚王眨了眨眼睛:“什么?”
张仪:“大王且听我慢慢道来。”
现在我们秦国特别想和楚国和好啊,就让我们结为兄弟之国,大王不仅能得到我们秦国的土地还有美女,何乐而不为?您只要非常简单地和北方的齐国断绝关系,一切都好说。”
楚王看着张仪唾沫横飞,手舞足蹈,将信将疑地看了看他,哼,我们楚国国强兵盛,谅他不敢骗我。
楚王:“咱成交吧?”
张仪不动声色,内心还是开心的和楚王立了合同。
楚王派使者跟随张仪回到了秦国,谁知路上张仪略施小计不小心从车马上摔了下来,整整连续三个月不上朝,合同兑现不了。
楚王还怕张仪不相信真和齐国断了关系,特地觅了一名勇士派去了齐国,当众辱骂齐王,关系弄的蹦的不能在蹦了。
张仪见事已成,这才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对楚使回道:“我这只有六里的土地可以奉送。”楚王闻到大怒,说好的六百里呢?痛恨张仪不守信用,脑子一热立即下令攻打秦国,齐国也怨恨楚国和他断交,从而秦齐联合。
楚国损兵折将,丢失城池,吃了大亏,不敢再提这事了。
而张仪因为他的不守信用也为日后的逃亡埋下了伏笔。
秦王又看上了楚国的一块土地,想给整回来,楚王知道了非常怨恨又碍于秦国的势力,想起来了上次的教训,想报复报复。
于是楚王提出了要求:“我不要你们的什么地,我只要张仪这个人。你们把这个人给我弄来,我就把地给你。”
要问此时楚王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砍了张仪别无它想。
秦王这边想贪图楚国的地,又不好意思张嘴给张仪说。
张仪是什么人?察言观色早已知晓秦王心中的贪欲,胸有成竹的说到:“大王就把我送过去吧,仪自有解脱的方法。”
张仪赴秦,一切早在谋划之中。楚王咬牙切齿,张仪看到楚王的脸色都有点慌。不过一切安排正在进行中,定了定胆儿,剧情正常上演。
果然,如他所说,楚王这次脑子不热了,权衡利弊,无奈地把他放了出来,表面上像过去一样尊重他。
张仪出来之后,又凭借着自己的功能,对着楚王一通分析,又说的楚王恍了神儿,这其间屈原还出场劝了一回,楚王我不听我不听,又和秦国和好了。
离开楚国之后张仪一路北上,发挥技能,一路说服了,韩、齐、赵、燕等国。
张仪带着凭借着一舌建立的功勋,荣归秦国,还没等他回来,信任他的惠王便去世了。秦武王继位,这位新上来的王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和张仪的关系搞得很僵,很多大臣见状也群起而攻之,大说特说,张仪这个人平常就不太会做人,大王可别太信任他了,况且他还有不守信用的记录,天天说。
张仪知道这形势下有一天恐怕性命都不保,于是计上心来,哄骗住了秦武王,利用机会跑到了魏国继续出任宰相,于次年去世。
在发达之前还有过这样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在张仪还很年轻的时候,游说诸侯,到了楚国。
有一天楚相府上正举办宴会,张仪也恰巧在此。席间有人听说楚相有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众人看了赞叹不已,宴会还没结束,这块玉却莫名其妙的丢了。
楚相大发雷霆,又找不到是谁干的。
宾客都是一些富贵名流,于是大家纷纷怀疑是张仪偷的,因为整个席间只有他一个没有地位,身居贫穷,猜到这种人的品行肯定也低劣的。没有证据怎么办?打,抓住了张仪严刑拷打,在大家的逼供之下,张仪被打的鼻青脸肿,遍体鳞伤,但还是拒不承认,最后只好将其释放。
张仪就这样一瘸一拐的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得知了事情的原委,想责备又感到好笑,就说:“你要是不干这游说的行当,怎会混到今天这种地步呢?”
遭受到如此的羞辱之后,张仪反倒是满不在乎,既不失落也不发怒,反正是笑着指着自己的嘴巴,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答曰:“还在。”
仅仅是因为地位低下,就莫名其妙的被冤枉,要是换成你我这样的常人,还能如此心平气和吗?有一些灰心苦脸哀天怨地是自然了。
然而这是张仪。
反而得意洋洋的说道:“只要舌头还在,这就够了。”
人生命运是无常的,正如新三国时的曹操替被拒的刘关张三兄弟说话时的台词:“你又怎知今天的无名之辈,来日会不会名震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