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经典抗日战争片(这部二战经典影片)
二战经典抗日战争片(这部二战经典影片)进入油库库区前,瓦尔特们被搜身瓦尔特们冒充汽车司机混入油库库区,相貌特征和语言是两道难关影片中的“劳菲尔”行动计划,其实就是招“瞒天过海”:先从萨拉热窝火车站开出卫生专列以掩人耳目,到油库后卸下伤兵,装上油料,前往支援撤退途中急需燃料补给的A集团军群。这列车全由棚车组成,从车厢与人体的比例关系,以及影片中展示的路基、枕木的情况来看,这应该是窄轨线路。 从几何尺寸判断,这是山区的窄轨铁路瓦尔特们的最初计划,是伪装成修路的工兵部队,伺机伏击德军车队的最后一辆车,然后换上德军制服混入油库伺机破坏。咱先不说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相貌特征上的差异,就说在接受盘查时,瓦尔特们的德语水平是否足以以蒙混过关,就是个天大的难题。好吧,毕竟是电影,咱不较这个真,接着往下看。
有朋友在《神舟飞船曾遭遇车匪路霸》文后留言,想知道瓦尔特炸毁德军运油专列有无可能性。今天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瓦尔特可是一代人的偶像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当年可是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一部电影。上了点年纪的人们一定还记忆犹新。我第一次看此片,是在80年代初,当时觉得非常不错,令人耳目一新。可参加工作后再回过头来温习一遍,赫然发现这部影片后半部分,简直就是前南斯拉夫版的《铁道游击队》。因为里面无论是瓦尔特等游击队员,还是德军,都是资深的铁路员工出身。若非如此,这部戏压根就演不下去。
这些油料可是A集团军群的命根子
影片中的“劳菲尔”行动计划,其实就是招“瞒天过海”:先从萨拉热窝火车站开出卫生专列以掩人耳目,到油库后卸下伤兵,装上油料,前往支援撤退途中急需燃料补给的A集团军群。这列车全由棚车组成,从车厢与人体的比例关系,以及影片中展示的路基、枕木的情况来看,这应该是窄轨线路。
从几何尺寸判断,这是山区的窄轨铁路
瓦尔特们的最初计划,是伪装成修路的工兵部队,伺机伏击德军车队的最后一辆车,然后换上德军制服混入油库伺机破坏。咱先不说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相貌特征上的差异,就说在接受盘查时,瓦尔特们的德语水平是否足以以蒙混过关,就是个天大的难题。好吧,毕竟是电影,咱不较这个真,接着往下看。
瓦尔特们冒充汽车司机混入油库库区,相貌特征和语言是两道难关
进入油库库区前,瓦尔特们被搜身
瓦尔特等三人在进油库之前,枪支和打火机皆被没收,于是便寻机打倒火车司机,自己换装冒充。由此证明,瓦尔特等三人此前肯定是铁路火车司机出身,而且事先早有预案。否则的话,一般人哪有这个能耐?冒充火车司机可不是换套衣服就行。起码你要能看懂铁路信号,能把火车开起来。这些技能可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凑和的,否则的话,铁路上培训出一个合格的火车司机咋会要那么时间呢?还得从司炉、副司机一步步熬上来,升得再快也至少得五、六年光景。
打火机被没收了,瓦尔特们打算冒充火车司机
按说你冒充火车司机,就得把真司机弄死。这活儿不难,不必动刀动枪,只需把已被制服的德军火车司机脖子一拧就成,费不了多少事。可瓦尔特们却存了仁慈之心,只是将人家打晕后捆起来,塞住嘴巴。结果人家醒后想办法拧开了火车加水站的阀门,引来了救兵。瓦尔特们的企图和行踪均由此暴露,为破坏计划成功与否增加了极大的变数
供水站的水阀被打开,瓦尔特们的计划由此暴露
好在德军发觉司机被顶包时,火车已驶离油库。于是沿线小站驻军得到电话通知,要立即拦停列车。不过呢,车站值班员心理素质太差,肯定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军令整蒙了。大白天的,不用信号旗,用哪门子信号灯哟?连白天黑夜都没搞清楚,不是蒙了还能是啥?再说了,明知道操纵机车的是敌人,还想让敌人听从自己的命令停车,简直就是脑子进水了。为啥不作战斗准备,武力拦停列车呢?其实让火车停下来并不难。因为火车只能沿铁轨运动。驶向哪里,司机根本说了不算,都掌握在调度手里。只要下令扳道,瓦尔特们在车上只能干瞪眼,眼睁睁地看着火车改道。铁路部门让列车停下来的技术手段可不止一个两个。
开火车是技术活儿,瓦尔特们战前肯定是火车司机
都知道列车被劫持了,驻站德军为什么不作战斗准备,武力拦截呢?
察觉情况不妙,加之发现在机头附近押车的士兵被干掉滚落山崖,押车的党卫军二级突击队中队长比绍夫遂命令士兵们登上车顶,向车头攻击前进。于是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这队士兵在战前全是资深的铁路员工。从事的不是车辆检修专业就是调车专业。因为棚车顶部是圆弧状,那弧度大得和我国当年的22型绿皮车差不离。想当年,本人第一次登上绿皮车车顶作业时,虽然脚穿防滑性能不错解放鞋,但仍吓得腿肚子抽筋,只能趴在车顶一点一点往前挪,根本就不敢站起来。这还是在车辆静止的情况下。后来爬车顶爬得多了,胆子逐渐变大,可以在车顶走来走去,甚至小步慢跑而面不改色心不跳。但是,你让我穿着高筒皮靴,在行进中的棚车顶上奔跑?抱歉,我一没这个胆子,二没这个本事。所以我一看影片,顿时觉得敬佩之情由然而生,而且倍感亲切。原来,这队德军全是资深的铁路老前辈呀,看来是成建制被征入伍的。
要穿着皮靴在行进中的列车车顶奔跑,这绝对是技术活
车顶上的枪战,一个弹匣打到底,看来也不是中国电影的专利。瓦尔特在车顶上捡枪跑回,比绍夫在车厢内用MP40冲着车顶突突,能把车顶打出一排窟窿眼,以巴拉贝鲁姆弹的穿透力来看,车顶铁皮可不是一般地薄呀。而且他似乎没意识到棚车内全是油桶。油桶内装满了易挥发的汽油。压根不担心,或者说没意识到子弹击中内棚顶后四溅的火花有可能引爆车厢内的油雾,继而让整列车炸成一串火龙。
影片中的大反派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瓦尔特在上坡路段将机车和车辆分钩,然后用机车撞击车辆。依靠强烈撞击引爆汽油。这更充分证明瓦尔特同志是资深火车司机出身,而且以前常跑这个路段,对该路段的地形了如指掌。否则的话,哪能拿捏得那么准呢?
不过,瓦尔特同志此举完全颠覆了地球上的火车常识。因为在上坡时,车钩之间相互咬得死死的,除非车钩本身有大故障,否则是根本没法将车钩分开的。再说了,要分钩,首先就得将风管的折角塞门给关闭了。否则的话,风管一拉开,列车立即大量排风,就相当于撂了一闸紧急制动,分离后的列车就全车抱闸,立即停下来了。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关闭了风管的折角塞门,瓦尔特就根本不必去费劲摘风管了。一则此时风管内还有风,使得风管很硬,徒手很难分开;二则只要折角塞门关闭了,摘不摘风管无所谓。因为机车与车辆分离后,自然会将风管拉断。
摘车钩前居然不关折角塞门
在影片中机头分离后,整列货车立即顺坡溜逸,看来前南斯拉夫境内这段窄轨铁路在设计时取的坡度还真是超出了设计规范。本来蒸汽机车牵引力就不足,爬坡能力有限,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坡度呢?再说了,学过中学物理的都知道,在摩擦系数一定的情况下,坡度在某个度数以下,无论是空车还是重车,无论重到什么地步,其重力矢量都超不过其沿轨道方向的摩擦阻力。像影片中那样,车辆溜逸得那么快,那坡度可就老大了,你让蒸汽机车牵引个空车也许还能凑和,要牵引重车爬坡,万万是办不到的。所以,没人会那么设计,就算设计了也通不过审核验收关的。
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比绍夫肯定练过“狮吼功”
发觉列车溜逸,比绍夫扯起嗓门下命令部下关手闸,同时自己也非常熟练地飞速摇起手闸转轮。所谓手闸,那是通俗的讲法。正式的名称是“手制动机”。所以这又是一大佐证,证明押车的德军全是前铁路员工,而且是从事车辆或调车专业的铁路职工出身。因为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手闸是啥,也不知道该如何操作。不过,别看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衔职不高,但本领却不少。业余时间肯定还炼过“狮子吼”之类的功夫,否则的话,在噪音那么大的环境下,仅凭他嗓子吼,如何能让全列车的德军都听到他的命令呢?若大伙儿听不到命令,仅凭他关紧一节车厢的手制动机,是没法阻止全列车溜逸的。
比绍夫飞快地旋紧手闸
看到机头冲了下来,中队长命令赶紧松闸,但此时显然已经来不及了。不过呢,以当时机车和车辆的相对速度,以及重量比来看,并不足以让车辆脱轨倾覆爆炸。最大的可能性,是机车和车辆重新连挂在一起。这个冲击力其实并不足以让离机头最近的棚车脱轨,除非这辆棚车恰好轮缘磨耗过限。即使是机车和车辆的相对速度更大一些,从影片中反映的地形来看,最先脱轨的也不应是与机车最近的棚车,而是恰好在下坡弯道处的车辆。因为此时的撞击力传递过来,恰好给了处在该处的车辆一个横向冲击力。
运油专列最终被摧毁
相比之下,还是咱们国家拍的那部黑白版的《铁道游击队》更靠谱。“吃两条线”,直到九十年代中期还是临枣沿线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那时蒸汽机车的牵引时速,沿线人民能飞车上下的不在少数。这不仅从技术上来说非常可信,而且事实也如此。当然,整个铁道游击大队中只有彭亮能操纵机车,其他人都不会,这也是非常可信的。毕竟和飞车上下比起来,操纵机车的技术含量要高得太多,不是谁都能短时间内掌握的。
刘洪飞车夺机枪,那是《铁道游击队》里最精彩的桥段之一。如果列位看官对此有兴趣的话,那下回咱们就从技术角度出发,掰掰刘洪飞车夺机枪这档事是否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