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国殇墓园烈士纪念墙(清明祭先烈腾冲国殇墓园)
云南腾冲国殇墓园烈士纪念墙(清明祭先烈腾冲国殇墓园)国殇墓园是为了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反攻腾冲阵亡将士的而修建的,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日正面战场国军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国殇墓园是在滇西抗战的主要践行者和倡导者李根源先生的主持下修建的。腾冲国殇墓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已完全控制了我国的东南沿海。为了彻底灭亡中国,日军急需切断当时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1942年5月,日军从东南亚反抄中国后大门,企图攻占云南、威胁重庆,迫使中国投降。5月5日,日军进攻至怒江天堑惠通桥,中国军队及时炸桥,将沿滇缅公路进犯的日军阻击在了怒江西岸。5月10日,日军转而向怒江西北方向,进犯腾冲,腾冲随之沦陷。直到1944年夏,为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盟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于9月14日收复腾冲城,敌6000余人全部被歼,我军亦阵亡少将团长李颐、覃
中国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进行了14年,在我从小到大的记忆中,有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平型关大捷、华北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铁路游击队等敌后战场的故事。抗日正面战场的战斗,我最熟悉的是台儿庄战役,但对于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就知之不多了,至于中国远征军在云南、缅甸等地抗日战争,我更是模糊不清。
去了一趟腾冲,我才知道到中国远征军组建于1941年末,是1942-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滇缅公路和重新打通援华抗战物资“生命线”而出征滇缅印、抗击日本的英雄部队,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第一次远征,十万中国远征军,伤亡6W余人。青山白骨,英魂常铸!中国军人在滇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征战的胜利。
历史背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已完全控制了我国的东南沿海。为了彻底灭亡中国,日军急需切断当时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
1942年5月,日军从东南亚反抄中国后大门,企图攻占云南、威胁重庆,迫使中国投降。5月5日,日军进攻至怒江天堑惠通桥,中国军队及时炸桥,将沿滇缅公路进犯的日军阻击在了怒江西岸。5月10日,日军转而向怒江西北方向,进犯腾冲,腾冲随之沦陷。
直到1944年夏,为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策应盟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六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于9月14日收复腾冲城,敌6000余人全部被歼,我军亦阵亡少将团长李颐、覃子斌等将士8000余人,地方武装阵亡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阵亡将士19名。
腾冲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是为了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反攻腾冲阵亡将士的而修建的,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日正面战场国军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国殇墓园是在滇西抗战的主要践行者和倡导者李根源先生的主持下修建的。
步入墓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墓园主体建筑中轴对称,入园迎面先见到刻有“碧血千秋”几个大字的一堵石墙,为蒋中正题,而后有忠烈祠、阵亡将士题名碑石、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纪念碑塔及阵亡将士的墓地。最震撼人心的是纪念碑周围密密麻麻的小墓碑,以碑塔为圆心呈幅射状纵队列葬于缓坡周围,碑上刻有烈士的姓名和军衔,碑下葬有烈士的骨灰罐。
坡登上耸立着高十米的滇西抗战纪念塔,塔身如利剑一般刺向天空。塔身上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
在墓园的一个角落,还有一个低倭的墓碑,上书“倭冢”。这里埋着日军藏重康美少将和148联队两名军官,其用意是让这些当年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永远在这里为远征军阵亡将士们跪拜认罪。
整个墓园没有太多的风景,只有太多的叹息和感慨。高大挺拔的松柏树下,层层叠叠的墓碑,使每一个来这里的人心情格外压抑。这里永留着为国为民的烈士忠骨,这里的碧血千秋永照世人之心。
滇西抗战纪念馆
墓园东侧设立了滇西抗战纪念馆,它是一个以纪念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在中缅印战区共同抗日的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宏伟气派,大堂有国军士兵威武雕像,他们代表了抗战的主要力量。纪念馆里最为难得的是,陈列的2万多件藏品全是当年战火中的实物。
这还是一座国内少有的挂有青天白日旗帜的纪念馆,真实地展示了在抗战年代优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抗击外敌的实物和场景。这里没有党派之分、信仰之优,有的只是万众一心、同仇敌忾、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的一往无前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日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面对外敌,他们一样在前线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国土。著名的腾冲、松山战役以其悲壮惨烈在抗战中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岁月并没有抹去侵略者的罪孽,更不能忘记抗日军民勇赴国难、视死如归的悲壮! 走进腾冲国殇墓园,打开尘封的历史,这是对后世子孙最好的、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