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张璁所谓的“继统不继嗣”到底是怎么个说辞呢?他在《大礼或问》中说:其四,《皇明祖训》的正确使用和解读。其一,论证张氏“继统不继嗣”;其二,“统”和“嗣”是怎么回事;其三,不为武宗立嗣有没有可行性;

欧阳修在搞濮议时,以礼法中的那句“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为依据,声称礼法规定,出继子可以把所后(嗣父母)、所生(亲父母)都称为父母,因此为宋英宗的本生父母争得父母之名。

虽然欧阳修的行为被赵瞻批驳,那只是没有其他词语代称所生,朱熹也批评欧阳修强词夺理,但人家欧阳修好歹也是有所依据的。

到了明朝张璁搞大礼议的时候,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直接脱离典籍,发明出“继统不继嗣”的言论来,把“统”和“嗣”给摘开来。

本文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其一,论证张氏“继统不继嗣”;

其二,“统”和“嗣”是怎么回事;

其三,不为武宗立嗣有没有可行性;

其四,《皇明祖训》的正确使用和解读。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1)

01

张璁所谓的“继统不继嗣”到底是怎么个说辞呢?他在《大礼或问》中说:

统和嗣是不同的,统是帝王之间相传,而嗣则必然是父子一体。统,只要按照伦序就可以继承;嗣,就要看老天爷的恩典了,你自家生不出儿子就要自认倒霉。

卫礼派的人根本不懂统和嗣的含义,就吵吵着说继嗣就是继统,三代以来父子相承的,那才叫继统继嗣,也是常态,但遇到非常态的时候,兄终弟及、伯叔侄继之类,就是继统不继嗣,所以说,统和嗣是不同的。

皇上是按照伦序继承武宗之统,武宗又是继承祖宗之统,所以说武宗虽然无嗣,但有统啊!如果按卫礼派所说,让皇上过继给孝宗,那就表明皇上继承的是孝宗的统嗣,但武宗的统就没人继承了。

孝宗有武宗为子,孝宗并没有绝后,卫礼派不顾念绝嗣的武宗,却去给有嗣的孝宗立嗣,这是什么道理?到底是孝宗无后?还是武宗无后?自古帝王无后绝嗣的又不是只有我武宗,但绝嗣帝王的统并没有断绝啊!

汉惠帝无嗣由文帝继统,没听说汉朝统绝,唐中宗无嗣由睿宗继统,也没听说唐朝统绝,所以说,兄终弟及,就是继统不继嗣,和父死子继的继统继嗣是不同的。如今孝宗之统传给武宗,武宗之统传给皇上,一统相承,万世无穷,何必强置父子之名?

肚子里没有墨水的明世宗,虽然不愿意认孝宗为父,但他自己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当看到张璁发明的“继统不继嗣”言论后,真是如获至宝。其他投机者如方献夫、席书等人,也重点围绕“继统不继嗣”的论点发力并对其完善补充。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2)

方献夫说:

孝宗有武宗,武宗有皇上,就是不绝祖宗的祭祀,不失天下社稷之重,实际上就表明帝统有后了。再说,武宗君临天下16年,卫礼派不忍心孝宗无后,就忍心看武宗无后?这道理说得通吗?

承继的含义有两个,其一,继统,其二,继嗣,兄终弟及就是继统,为人后者就是继嗣。天子,统领天下,诸侯,统领一国,继承天子者,就是继承天下,继承诸侯者,就是继承一国,何必计较区区为人后之礼?

所以说,继统的意义为大,为人后的意义为小。如果必须立嗣,也应该为武宗立嗣,怎么能去为孝宗立嗣呢?

席书也说:

皇上的天下是继承兄长武宗的,既然卫礼派不给武宗立后,又何必追着去给伯父孝宗立后?皇上继承哥哥的帝统,就表明武宗之嗣没有断绝,武宗之嗣没有断绝,皇上伯父孝宗之嗣又何尝断绝?

如果只为孝宗立后,则武宗之嗣就断绝,所以说,兄终弟及才是正道,虽然只是继统,但也实际上蕴含了继嗣的含义。

古代天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大宗小宗之分,也没有什么过继之礼,《礼经》记载的过继,其实是士大夫之礼,并不能适用于皇帝。再说,伯父子侄的名分是天经地义的,不能轻易更改,现在逼着皇上以伯父为父,以父亲为叔,实在是败坏伦理纲常。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3)

猴格简单提炼一下议礼派的观点:

首先,他们把统和嗣分开,统嗣两分,宣扬父死子继是为继嗣,兄终弟及是为继统;

其次,抓住卫礼派没有给武宗立嗣的错误不放;

其三,直接否定天子大宗有过继的权利,逼着世宗过继就是败坏伦理纲常。

如果不了解宗法礼制的,大概很容易被议礼派这些话忽悠住,但稍微了解点宗法的就能看出,张璁、方献夫、席书的言论其实是毫无根据,不过就是够蛮不讲理而已。

什么是嗣?什么是统?什么是父死子继?什么是兄终弟及?什么又是天子呢?

所谓天子,即代天理物之人,就是上能主持天地、宗庙、社稷、百神的祭祀,下能统领百官、总理万几、养育教化亿兆黎民之人。

五帝以上官天下,三皇以下家天下,所谓官天下,就是传贤,所谓家天下,就是传子,在传贤的时代,也有传子的,如果儿子贤明,传子就是传贤。到了三代以下,人心不古,传子的多了,父死子继就成为万世常法。

把帝位传给儿子,就是传统,什么叫统呢?统就像丝络一样,不会断还可以接续,所以称之为统绪。那什么叫嗣呢?嗣就是接续、继承、子孙,儿子就是父亲的嗣,孙子就是祖父的嗣,父子相承、祖孙相继就是嗣。

有人会说,好了我知道了,传子就是传统,父子相承就是嗣,但如果皇帝不幸,无子可传,那帝统怎么办?

三代的传统,有传子,有传弟,夏朝和周朝都是传子为常态;而商朝则是以传弟为常态,只有遇到无弟可传时,就改为传子。

传给儿子的,要选择嫡长子;传给弟弟的,要选择母弟,没有母弟的情况下,才能选择同父异母之弟,这就是所谓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因为兄弟也是父亲的嗣,是自己最亲的人,传统给弟弟,表明父亲的统嗣没有断绝。

如果不幸没有儿子可继,也没有亲弟弟可及,就只能选择过继立嗣,来继承大宗的统绪,像汉成帝过继亲侄子为子,宋仁宗过继堂侄为子,在他们死后由过继子即位,就是名正言顺的继统继嗣。

因为《礼经》“为人后”说的就是充当别人的嗣子去继统,后就是嗣,嗣就是后,礼为大宗立后,就是看重大宗的统绪,知道大宗的统绪不可绝,所以才为之立后。是以,继统就是继嗣,继嗣就是继统,这是一回事,而不是两码事。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4)

02

杨廷和不为武宗立嗣,这是他最令人诟病的地方,也是卫礼派面对议礼派无法应对的诘难。

但是,杨廷和犯的错,不能扣到继统继嗣的头上(这个后面有解释),父死子继相承是常态,兄终弟及相承是次常态,在实际情况中,大宗绝嗣时,的确会出现没有办法给亡者过继立嗣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上推给亡者父亲立嗣,过继子以亡者嗣弟的身份,继统继嗣,这既符合兄终弟及之意,也契合父死子继之理。

所以说,杨廷和不给武宗立嗣是他不对,但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王莽以汉哀帝荒唐不给他立嗣,转而上推去给成帝立嗣,杨廷和也能以武宗淫佚而不给他立嗣,转而上推去给孝宗立嗣,就像汉惠帝汉文帝同嗣高祖、汉哀帝汉平帝同嗣成帝、明英宗明景帝同嗣宣宗一样,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而大宗不绝。

正是因为此,尽管卫礼派无法面对议礼派质问不给武宗立嗣的灵魂拷问,议礼派的张璁方献夫诸人,也没有继续揪着不给武宗立嗣的问题不放,就是因为他们明白,杨廷和的行为具备合法的操作性,拿这一条是锤不死卫礼派的。

所以,他们才在“统”和“嗣”上去下功夫,力图要把二者拆开,把兄终弟及定性为继统不继嗣,把世宗即位的法理依据给搞混淆了。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5)

按张璁等议礼派所说,明世宗是遵循太祖制定的《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之文、按伦序当立,就是说他的即位法理,是来自祖训兄终弟及之文,按伦序就该他上,这也是现代某些人的观点。

客观地说,张璁这样的言论是很危险的,因为他利用祖训不但践踏了武宗的遗诏,也公然无视当时皇室最高代言人张太后的懿旨,这也就是遇到张氏无脑,别说遇到宣宗亲妈,就是遇到英宗亲妈,不死也得脱层皮。

试想,县官(已经死了百八十年的太祖制定的祖训)和现管(当朝皇室最高代言人)谁的威胁更大更快?

《皇明祖训》是干什么的?是朱八八对后世子孙的训诫、制定的家法,简单说他就是用来约束藩王的。哪位有心可以去检索一下明实录,实录里皇帝赐祖训给藩王的记载比比皆是,看能不能检索到赐祖训给太子皇储未来皇帝看的。

所谓的《皇明祖训》其实就是皇帝用来约束藩王的,可不是让皇帝约束自己用的。试想,家法是当孩子的遵守得多?还是身为大家长的遵守得多?

而现代却有不明所以的人,动辄去拿《皇明祖训》来规范明朝皇帝,在他们眼中,祖训俨然宝典一般的存在,仿佛大明朝人人都把祖训奉如圭臬一般。岂不知,对不守秩序的人来说,《礼经》《春秋》可以践踏,焉知《祖训》不能被践踏?

整个大明朝,除了明世宗即位被杨廷和自作聪明的妄引祖训、挖坑把自己埋进去,其他再不见皇帝引用祖训,景帝即位,是奉英宗之命和孙太后之命登基的,英宗复辟,也只是奉孙太后懿旨,当时也没人去引用祖训兄终弟及之文。

从此足见杨廷和的愚蠢,也足见多数明朝人都很拎得清,大家都知道祖训只是约束藩王的,而不是用来约束皇帝大家长的。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6)

除了杨廷和自作聪明,还有一个明神宗朱翊钧,不愿意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就把祖训抬出来当挡箭牌:

祖训说了,立嫡不立庶,只能立嫡母所生,所以,我不能立庶长子为太子,我要和皇后生嫡子,等几年后,皇后还是无子时,再来册立长子。

不敢得罪皇帝的辅臣王锡爵就随声附和对对,但随即,神宗奉祖训待嫡的言论,就被光禄寺寺丞朱维京怼回去:

待嫡那是祖训约束藩王的,不是约束皇帝的,二祖列宗以来,有哪个皇帝去参照藩王例子搞的?哪个先帝不是在即位后不久就册立东宫的?近事不远,你为啥不去效法?扯约束藩王的祖训作甚!

恼羞成怒的神宗就把朱维京贬谪京戍极边,在举朝哗然之下,王锡爵只能上书神宗劝谏说:陛下你不效法近代事例,却远引祖训,怎么不引起道路侧目呢?

史孟麟也上疏批评神宗:你身为天子,却去沿袭藩王之礼,这是遵祖训吗?不是,乃是你没有祖宗忧天下之心呐!

最终,在满朝激愤的情况下,只能以王锡爵替皇帝背锅,来草草结束三王并封之事。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7)

03

当张璁等议礼派紧抱《皇明祖训》为兄终弟及高唱赞歌时,却不知也给自己挖坑,所以也被卫礼派狂捶:你说兄终弟及才是三代以来的正道,那是不是让皇上万岁之后也必须兄终弟及?你置皇上的圣子神孙于何地?

因此,张璁一派迅速改变策略,不再吹祖训兄终弟及之文了,改称武宗遗诏没有“为人后之文”,只有“伦序当立”,努力把世宗即位的法理依据、以及来自孝宗武宗一系大宗对世宗的恩惠给剥离开。

但又被何孟春狂捶:

遗诏的确是没有明明白白地写预立皇子,只写有伦序当立,但遗诏上有“嗣皇帝位”的字样啊!“立”和“嗣”是什么意思?你不懂吗?立,就是立后,嗣,就是为人后,预立嗣子的意思写得明明白白,你凭什么说遗诏没有写为人后之文?

假如身为孝宗大弟弟的献皇帝还活着,也说伦序该他当皇帝,那祖训上还没有以叔继侄之文呢!大臣们是该遵祖训还是该按伦序?

假如孝宗皇帝其他亲弟弟中,有像你张璁一般阴险狡猾者,说献皇帝只有皇上一子,不能出继为人后,皇上也说我不知道有天下,只知道我是我爹的儿子,那皇上不用诏旨、只凭祖训能不能即位?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8)

鸿胪寺右少卿胡侍也批驳议礼派:

如果在先帝崩后小宗入继大统的皇帝们都说他没有被先帝预立为皇子,都声称自己是继统不是继嗣,都不以臣子之礼去侍奉先帝,那么,以后绝嗣无子的皇帝们,恐怕都不愿意再传位给宗室,而宗室们也不论亲疏、昭穆,都可以趁着先帝崩殂之际,援以自立了,如此,岂不是兆祸无穷?

假如孝宗还在统御天下,献皇帝也在藩邸,孝宗要选择皇上去当太子,皇上还能只认献皇帝么?献皇帝还能违抗君命、不让皇上给孝宗当儿子吗?

假如武宗没有平定宁王之乱就崩殂,太后也来不及出懿旨迎立皇上,而宁王还在蹦跶,那么,皇上还能说自己按伦序当立?不用等太后懿旨就能即位?能么?

所以说,如果没有武宗遗诏、太后懿旨,皇上焉能即位?张璁你却说出这样的邪论,你可还有人心?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9)

不管是何孟春还是胡侍,都把张璁锤得无言以对,张璁想用他漏洞百出的言论,通过祖训和伦序,把孝宗和武宗以及张太后对世宗的恩德剥离开,真是痴心妄想。可笑今人只知道引用张璁单方面的言论,却不知张璁这一套早被明朝卫礼派给锤烂了。

明武宗没有在生前过继嗣子,死后也没有亲兄弟可立,杨廷和又不给武宗立嗣,为了保证大宗的统绪不绝,就只能为孝宗立嗣,按照昭穆选择一个宗室子,上考孝宗,以武宗嗣弟身份即位。

不然,宪宗其他儿子孙子,都可以抱着祖训来蹦达,谁身边还没几个能说出花儿来的逢迎者啊!

正是因为杨廷和选择世宗过继给孝宗,才能杜绝宪宗其他龙子龙孙对皇位的觊觎窥探,而世宗,也正是以孝宗嗣子、武宗嗣弟的身份,继承孝宗父子的帝统和庙统,这才是他即位的法理依据。

但是,明世宗却声称:遗诏是让他来嗣皇帝位的,不是来当皇子的。兴献后也发脾气:怎么能让我的儿子当别人的儿子?

通过这娘俩的话就能知道,他们母子不但不懂大义,更不通礼法,就是农村乡老的见识都不具备,也可见明朝皇室部分人的素质如何了。

世宗对于孝宗来说,就是兄弟之子犹子,以兄弟之子的身份入嗣大统,继统就该继嗣,不继嗣就不得继统。

世宗对于武宗来说,则是君臣之分,就算是兴献王活着,在孝宗、武宗父子面前,也有君臣之别,要以臣子之身,去听命于君父,君父遗诏让你儿子入嗣大统,身为臣子的兴献王还能说出“安得以我子为他人子”的话来?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10)

《礼》说为人后者,所后何人?自然是后大宗!自古大宗无子,就必然要立兄弟之子,以继承大宗之祀。

你以旁支小宗入继大统,所生父母也是所后父母的臣子,就算朝廷没有举行立你为孝宗之子的仪式,但你是奉太后之命、先帝之遗诏来嗣皇帝位的,你不晓得嗣皇帝位就是嗣统?如果不是让你过继为人后来祭祀大宗,焉得让你嗣皇帝位?

《礼》为大宗立后,就是重其统绪不能断绝,所以才要给大宗立后,而继嗣正是为了继统,统和嗣是为一,不是二。“统”是系附之于“嗣”的,如果你不“嗣”,则“统”系附于何处?扯什么继统不继嗣?简直是蛮不讲理。

再说了,但凡是继承先帝之位的人,最初都是先帝的臣子吧?你身为臣子时,恭谨的北面事君,等先帝死后,让你继承其位,你大权在握了,就不愿意继续为先帝之嗣,这是不是为臣不忠呢?如此,岂不是你的立身之本都丢了?

倘若说,你只愿意继统不愿意继嗣,那么身为宪宗子孙甚至太祖子孙的,人人都可以来继统。乡间小民薄有田庐,如果无子,宗族之人也要过继给他,然后才能拥有他的田庐,难道天子之泼天富贵,还不如乡间之田庐?

说什么可以不过继就能拥有亡者家业,怕不是吃绝户的恶毒心灵在作祟吧!既然你不愿意继嗣,就该辞掉这富贵之统,专心去孝顺你的本生,而不应该去篡取别人家的富贵,反来光荣尊崇自己本生!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11)

04

行文至此,《皇明祖训》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的正确解读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朱八八严格按照三代以来的传承规则,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如果朝廷无子、又没有母弟、同父弟时,就为朝廷立后。

那为什么兄终弟及要排在立后之前呢?

那是因为祖训除了有辨别嫡庶的功能,还有防止大臣拥立幼主的事情发生,免得出现东汉只选择小皇帝上位的现象。

就像土木堡之变后,从上到下都放弃年幼的皇子朱见深去拥立郕王一样,除了时局的因素,还有在非正式传承状态下,杜绝大臣拥立幼君的意思。

所以,杨廷和的操作在实际上,是没有问题的,即便他是认为武宗淫佚而不给他立嗣,也可以说,是为了避免幼主临朝才不给武宗立嗣的。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12)

继续说张璁的继统不继嗣论能否成立?当然不能!!!

如薛蕙所言:

大宗是祖之正体,是根本;小宗,是祖的旁体,是枝叶。根本存在而枝叶灭亡,祖宗虽亡却依然存在;根本灭亡而枝叶茂盛,就是存而犹亡,所以说,小宗无后,不能代宗祖宗绝嗣,但大宗无后,就代表祖宗彻底绝嗣了。

礼为大宗立后,不为小宗立后,就是重视其统绪,士大夫的大宗都不可绝,可知天子之大宗就更不可绝了。所以,天子无嗣时,就要过继支子去后天子,即便是小宗只有嫡子、独子,也要过继给大宗为后,是故继统即是继嗣,继嗣所以继统。

《礼》“为人后”就是指继嗣,“后大宗”就是指继统,自古帝王入继大统,必然明白为人后之义,之后才可以继统,就是因为不为后,就不是大宗的儿子,不是大宗的儿子,你凭什么继承大宗的统绪?祖宗又不是就你一个后裔。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13)

如何孟春所言:

过继给天子当嗣子,然后才能拥有天子的天下,因为继承大统者就要承担宗祀重任,这就是为人后之义啊!自从家天下以来,就从来没有继统不继嗣的。

如果说只要帝统不绝就不用继嗣,那商汤之于夏桀,能不能说夏统不绝?武王之于纣王,能不能说殷统不绝?汉高祖于秦二世,唐高祖于隋恭帝,宋艺祖于周恭帝,元世祖于宋恭帝,我高皇帝于元顺帝,算不算继承后者的帝统?

如果按照张璁所说,皇上奉先帝遗诏入继大统,只是继统而不必继嗣,那是准备把皇上比作商汤周武吗?将置先帝武宗于何地?先帝是亡国的桀纣吗?张璁教唆皇上违背武宗之诏,是让父子君臣都失其道,其心可诛,其言可悖也!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14)

05,猴格说

可以说张璁的“继统不继嗣”理论毫无依据,他的聪明劲和欧阳修比,实在差远了,欧阳修好歹是言之有物,张璁就是完全的言之无物了,不是明朝皇权集中,士林公议怕不喷死他。

双方辩论的时候,如果一方认认真真地讲道理,而另一方却依仗权势根本不往理上讲,那结果是可想而知。

所以说,明朝的环境真心不如宋朝,尽管我不待见宋朝,但不能否认,宋朝的言论空间的确宽松,濮议闹得最厉害的士大夫也不过是贬官几年而已,大礼议闹得厉害的,则不是打死就是流放到死都不得翻身。

明朝的哪个大官叫张璁(继统不继嗣张璁的新发明)(15)

讲真,朱明朝廷太不尊重读书人了,哪怕是表面上,还不允许有节操的士大夫有不合作的自由,真是简直了。

最后,用同样霸道不讲理的清纯帝同志的话来为本文结尾吧:

明兴献王之议。张璁桂萼等阿谀逢迎。力请去本生之号。至称为皇考。追谥帝号入庙。茍以窃一时之利禄。而不顾其君贻天下万世之訾议。其亦可谓最无忌惮之小人者矣。

予以为为帝王者。茍不违君道。以致见弃于天。自无有无嗣旁支入继之事。茍有其事。则必其身或其祖考。有得罪于天之事。即所谓。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而已。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欧阳修《中书请集官再议进呈札子》

张璁《大礼或问》《论大礼十三事》

方献夫《论大礼疏》

席书《论大礼疏》

薛蕙《为人后解》《为人后辩》《驳张璁七事》

何孟春《驳张璁十三事》

汪俊《论大礼疏》

胡侍《论大礼疏》

史玉池《论待嫡封王疏》

清纯帝《钦定古今储贰金鉴》

李祖陶《宋明两大疑案论》

朱琦《明大礼说》

方宗诚《继统论》

黄式三《读段集论明世宗非礼论》等等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

相关链接:

嘉靖帝是凭皇明祖训按伦序继位?错,不是过继给孝宗他根本没资格

皇明祖训不允许皇帝过继?朱元璋怒:谁乱造谣!我没有那么规定

作者有话说:

本文有一半内容,其实都是猴格搬运明清人的奏疏文章,其余部分也只代表自己的观点,还是那句话,欢迎引经据典来讨论,谢绝张口就来。

猴格并没有试图说服所有人的想法,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本史书,不同的人也能读出不同的道理来,不要陷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误区,求同存异更好。

不要觉得言论不合就视对方为仇敌,鬼鬼祟祟,唧唧歪歪,不敢正面应对,那样小家子气的人,粗枝大叶如猴格,肯定是敬而远之的。

特别赞赏这位小伙伴的做法,@钱越说史钱越说史,看到不同的观点,专门写文反驳,然后大大方方的艾特猴格讨论,这才是正确的辩论方式,各抒己见嘛!

毕竟我们讨论的目的是去学习交流,提高自己,而不是为了斗气。当然,那些本着不是交流的目的,只是为了搅局、炫耀、奚落的人,只能无视之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