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工部尚书赵荣的故乡遗址(平原县吏部王村)
明代工部尚书赵荣的故乡遗址(平原县吏部王村)『一条官道』此墓,当地人又称“天官墓”。吏部王村南有三座明代古墓,为王家祖坟,一大两小,东西分布。大者高大突兀;小者,圆形隆起。墓地附近栽有多棵梨树,树龄已有几百年之久,最大的一棵需两三个人才能合抱。古墓,文革时曾有人挖掘,出土一盏古式铁把长明灯。大墓圆形、穹顶,东西各有侧室,中间有拱形通道连接。小墓,形制相同,东西拱卫。三座古墓均为青砖砌就。墓砖皆为青色方形,俗称“小八砖”。王姓族人说,他们的始祖在明朝万历年间埋葬于此,名曰王国光,是一位嘉靖进士、吏部天官,为官时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国家栋梁,社稷重臣。三座墓前,既无墓碑,亦无牌石,没有实物佐证,更无铭文存留。王姓族人说,如此埋葬,一则避仇家寻衅,二则防盗墓者侵扰,实是用心良苦也。
口述者:魏忠新
撰稿人:东方雨
在平原县城东二十里处有个古老的村落,居于德惠新河东岸,名叫吏部王村,隶属平原县前曹镇。村子大约五百余人,王姓居多,后有闫、魏两姓迁入(在姥姥门上落户),皆外甥辈也,再后,董、杨、崔姓进村(崔姓,祖籍城北崔家庙),人数甚少。虽然村子不大,但该村的村名却有一番来历。
『三座古墓』
吏部王村南有三座明代古墓,为王家祖坟,一大两小,东西分布。大者高大突兀;小者,圆形隆起。墓地附近栽有多棵梨树,树龄已有几百年之久,最大的一棵需两三个人才能合抱。
古墓,文革时曾有人挖掘,出土一盏古式铁把长明灯。大墓圆形、穹顶,东西各有侧室,中间有拱形通道连接。小墓,形制相同,东西拱卫。三座古墓均为青砖砌就。墓砖皆为青色方形,俗称“小八砖”。王姓族人说,他们的始祖在明朝万历年间埋葬于此,名曰王国光,是一位嘉靖进士、吏部天官,为官时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国家栋梁,社稷重臣。
三座墓前,既无墓碑,亦无牌石,没有实物佐证,更无铭文存留。王姓族人说,如此埋葬,一则避仇家寻衅,二则防盗墓者侵扰,实是用心良苦也。
此墓,当地人又称“天官墓”。
『一条官道』
历史上,从将陵县(西汉时期德州,现陵县赵宅乡)到济南府曾有一条官道,途径平原县内,并从千年古镇——鸣鸡店穿过。
鸣鸡店,平原县内一座千年古村镇。东汉末年,汉昭烈帝刘备坐平原县令,鞭打督邮,弃官而去,被督邮带兵追索,黎明至此,正当鸡鸣,村镇随称鸣鸡店。
『吏部天官王国光』
史料记载:王国光(1512~1594),字汝观,号疎庵,泽州阳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明万历初期政治家、财政家,历世宗、穆宗、神宗三帝,立于朝堂四十余载。他撰写的《万历会计录》成为明清两代田赋的准则。
仕途履历:王国光,嘉靖甲辰(1544)进士。先后任吴江和仪封(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二县知县。又依次升为兵部、户部右侍郞。后因病辞归。隆庆四年(1570),初为户部右侍郞,后调任南京刑部尚书,又改为户部右侍郞。万历元年(1573)任户部尚书,在职3年辞归。万历五年(1577)任吏部尚书。以考绩加太子太保,升光禄大夫,任职6年,因遭受谗言被弹劾落职。后皇帝念其功绩,恢复原官致仕(退休)。著有《王疏庵率意说遗稿》。
因其官居吏部尚书,故有"天官"之称。
『王国光故居“天官府”』
天官府是一座明代风格的人文府邸。位于山西阳城上庄古村庄河南岸,也叫冢宰第的,是明朝重臣王国光及其家族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筑群。天官府分东西两处院落,为棋盘四院式院落格局。东院及西部石牌坊毁于清末,仅存西院,西院背后仍有高大巍峨四柱的三门石牌坊。
由于明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以内阁和六部互相牵制的一种体制,六部又以吏部为首,在我国古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都有各自的别称,他们分别对应的别称就是天、地、春、夏、秋、冬,吏部尚书被称做称作天官,户部尚书被称作地官,礼部尚书被称作春官,依次类推,所以当地百姓又把他的府第府邸称作天官府。
『吏部天官魂归平原县』
万历二十二年(即1594年)夏,吏部尚书王国光致士还乡,携带家眷即日离京。沿官道一路南行,打算到济南府再折路向西,直达山西老家。没成想,这一日,来到平原县的鸣鸡店村,在一家客栈住店打尖。半夜里,王老爷子竟然一病不起。由于王老爷子年事已高,经不起折腾,不料三日后驾鹤西归。
家人惧怕天气炎热,尸首难以保存,就赶紧上呈官府,乞求购地安葬。县令得报,不敢怠慢。此时,正是大规模移民安置季,县令就于鸣鸡店村南十里处一高阜之地(据说是平原县东最高处),划拨墓地。于是王老爷子被就地安葬,魂归他乡。
这就是山西阳城县上庄古村只有天官府,而没有天官墓的缘故。
吏部天官王老爷子安葬在平原县内,王老夫人指派大儿子回乡承接祖业,留下自己和两个小儿子为王老爷子守坟尽孝,于是就有了一大两小三座古墓了。那是王老爷子的两个儿子在他身边守墓陪伴。
王老太太还吩咐三个儿子,在墓地北侧栽种了几棵梨树,以示纪念。栽种梨树寓意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兄弟分开、骨肉分离的意思。
第二天,王老爷的大儿子拜别母亲、兄弟,在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响头,踏上了回归山西的漫漫路程。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吏部王村和王姓子孙』
吏部天官王老爷子葬在平原县内,老婆孩子搭窝棚住下,为其守制看坟,于是就在古墓北侧建起一座村寨。由于乡人常常问起,那古墓埋葬何人?村民们皆答曰:“吏部天官王老爷。”久而久之,人们就省去诸多细微末节,直呼吏部王。吏部王的称呼亦已慢慢演化成村寨的代名词,村名由此而来。
由于王老爷子在任时为官清正,勤政爱民,颇有政绩,加上本人志虑忠纯,阴德深厚,以至于王姓后人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许多王姓子孙或从政,或留学,或经商,或从教……
若干年后,王姓子孙在此繁衍生息。据村内一位百岁老人王丙玺说,他是王老爷子的第十八代丙辈孙。到目前,王姓子孙已传至第二十四代。
『天官墓和古梨树』
天官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被人为毁坏,遗址由村民承包,改造耕种。古梨树虽已成林,仍未逃脱砍伐厄运,也被当地村民砍伐殆尽,现种植杨树等经济林木。
……
村民们讲:"天下村庄千千万,只有一个吏部王。"吏部王村的名头愈叫愈响,成为平原当地民间的一段趣闻美谈,村名来历被当地人编成故事,到处传讲。
村子远景
古墓遗址
古树遗址
德惠新河一段
摄影:魏忠新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