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仕途途中态度的转变(你的仕途谁做主)
李白仕途途中态度的转变(你的仕途谁做主)荐举人才是为官的本分。清代“初制,督抚升迁离任时,荐举人才一次。嗣令岁一荐举,部议大省限十人、小省限三四人,后复改二年荐举一次”(《清史稿·志八十四·选举四·制科、荐擢》)。这是常规的,随时的、兴起的更多,“圣祖(康熙帝)亲政,锐意整饬吏治,屡诏群臣荐举天下廉能官”。《庄子·天地》中有言(谆芒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拿什么遇“知己”?在古代,你的仕途谁做主?理论上讲,或根本上讲,你自己做主;实际上讲,或客观上讲,别人做主——没有自己提拔、任命自己的,即便是觊觎“黄袍加身”的,事先也要周密谋划一番。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是才,不论是大才、中才、小才,如此“别人”才能量才举用,这就又回到前一条了——归根结底还在于你自己。一无是处就怪不得“别人”了——当然,这样的人很少,如果用得其所,几乎无不可用之人。而荐举则尤为重要,如果你还默默无闻(“沙中金”)那就不用说了;
推荐:
汉墓故事:紫帛咒(下)文/丐丏
【作者简介】丐丏,本名张新春,辽宁新民人,1963年11月生人,大专学历,市作协会员,编辑职称,喜爱文史,些有文章见媒获奖出版,现为国企管理人员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在古代,你的仕途谁做主?理论上讲,或根本上讲,你自己做主;实际上讲,或客观上讲,别人做主——没有自己提拔、任命自己的,即便是觊觎“黄袍加身”的,事先也要周密谋划一番。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是才,不论是大才、中才、小才,如此“别人”才能量才举用,这就又回到前一条了——归根结底还在于你自己。一无是处就怪不得“别人”了——当然,这样的人很少,如果用得其所,几乎无不可用之人。
而荐举则尤为重要,如果你还默默无闻(“沙中金”)那就不用说了;即便是你已经小有名气、大名鼎鼎、名扬天下了,不经荐举你也很难脱颖而出、得显身手,如康熙初开博学鸿词科(旨在网罗“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便先要求各级官吏们“各举所知”——荐举其实就是一种品行担保,同时也增加可信度。被举你可以不出,但不被举你很难出;当然你也可以从容、自信如毛遂。
——拿什么遇“知己”?
荐举人才是为官的本分。清代“初制,督抚升迁离任时,荐举人才一次。嗣令岁一荐举,部议大省限十人、小省限三四人,后复改二年荐举一次”(《清史稿·志八十四·选举四·制科、荐擢》)。这是常规的,随时的、兴起的更多,“圣祖(康熙帝)亲政,锐意整饬吏治,屡诏群臣荐举天下廉能官”。《庄子·天地》中有言(谆芒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
如果你是才或你自认为是才,那么你会非常希望“别人”能够求才、识才、育才、爱才、惜才、用才……但做到鲍叔牙很难,做到齐桓公更难。“知己”很重要,但“知己”不在知而在己——己之用功、勤奋、能力、品行……甚至运作等等。别人都回家过年了,兰某却自告奋勇地承下了所在衙门的全部节日值班任务,结果被微服私访的雍正帝看到,于是遂愿得任。张伯行为县吏时常于科房中夜读,被知县倪长犀发现,与语而奇其才,便悉心训育提携之,后其渐成名臣,官至尚书。此类故事不胜枚举。
——李白的教训
李白是个“反面”例子,他在仕途上的失败很典型,很有警示教育意义。“名动京师”、功名欲望非常强烈的李白经道士吴筠的直接推举(一说经其好友、也是道士的元丹丘游说唐玄宗堂妹、玉真公主即持盈法师推荐的),被用为翰林待诏(翰林供奉)。“嗟余听鼓应官去”(李商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一时间李白志满意得。
“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高耸状),上不觉亡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这是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语资》中的记述,比较可信。《旧唐书·李白传》中是这样记载的:“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这只是李白多次被召见(公务)中比较典型的一次。可以肯定地讲,李白的这种做法,首先得罪了高力士,其次得罪了玄宗(李白得罪的人还不止此)。
(李白作诗 力士脱靴)
“去靴”伤了谁的心?直接伤了高力士的心,但严重的是同时伤了唐玄宗的心,“打狗还得看主人”呢,更何况高力士之于玄宗了。《庄子·秋水》中就曾借北海若之口提出“大人之行”要“不贱门隶、不贱贪污、不贱佞谄”;对比可见,李白君也太不“大人”了,简直就是“潜规则”、“显规则”统统地不懂。再者说了,你不想“摧眉折腰”,却要别人“摧眉折腰”。宁伤害君子,勿得罪小人。于是高力士开始“做醋”,不止自己,还挑拨杨贵妃记恨李白,以至于据说唐玄宗三次想授李白官都被杨贵妃阻挠——她有信心阻挠成功。
“此人固穷相”,这一方面是在安慰高力士,一方面表明了唐玄宗对李白的认识和态度,另一方面也为李白的仕途画上了句号。此“穷”不止是贫穷之穷,更是穷酸之穷;都四十二岁了,还这么无城府,那你就“固穷”下去吧!——“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穷而君子,便足以孤芳自赏下去。据说当时李白刚喝过酒(他总是刚喝过酒便被召见),但其举动应该不止酒精的作用,更反映了其性格或血质、血型。
(李白)
且不说李白是否具备综核之才,或谓是不是当官的料,单看他之所做暴露的性格上的缺陷,他的仕途就走不下去,怨不得别人。细节上已亏,“别人”便不会耐心地等看你的大节——于细微处见精神吗!尽管你可能是堪大用的(看什么条件下),但如此不谨,你也很可能是成事不足的。
如李白(文人)之不备“谦德”(《韩诗外传》)、不拿“敖(傲)不可长”(《礼记·曲礼上》)当回事儿者,代不乏人。“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管子·乘马》)文人在政治上或官场上多表现为以傲为特色的“弱智”,即便能走到前台、走到近前也多被“倡优畜(视)之”,比如纪晓岚(其仕途还是可以的)之于乾隆帝。那么如李白之类应该怎么做才能走顺仕途、有为时代呢?不待赘说。
——齐澣的经验
与李白同时代的齐澣(浣)与之正相反,或可为参照。“少开敏”且也“以词学称”的齐澣,人谓其“有王佐才”。他一方面能言敢说、能干有为,其任中书舍人时“论驳书诏,润色王言,皆以古义谟诰为准的”,其任汴州刺史时“以清严为治,民吏歌之”,故而屡获荐举,官至吏部侍郎;另一方面,他能够审时度势、善于(甚至违心地)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以达成自己的抱负和追求,他“因高力士中助,连为两道采访(处置)使,遂兴开漕之利,以中人主意”。虽然他的“赂遣中贵”、“裒(音抔,取出)货财遗谢贵幸”被时人所物议,但轻重大小是显而易见的;其最终为李林甫所排挤,说明其为人处世(事)还是有原则、有底线的(此段所述分别参考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的《齐澣传》)。
千百年下来,齐澣是远没李白有名,但于时局,齐澣要远比李白有用。
高力士之辈是可利用而不可得罪的,李林甫之流则最好敬而远之——如果奸佞程度不相当,在那些人面前你根本“孙子”不起。
只为仕途、做官,则冯道(字可道,而其颇有“可道”之处)可学;如果做官做人兼顾,自不能一味卑躬屈膝、寡廉鲜耻,则齐澣或可学。
如果你穿越到古代,你的仕途谁做主呢?复杂,也不复杂。
(在古代,你的仕途谁做主?李白的教训)
推荐:
《本草》植物志之虎耳草:爱情,从从容容绽放在普通家庭民国奇女子施剑翘:为父报仇而杀军阀孙传芳
欢迎访问头条号《悦读圈》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歧
编辑:洪与、姚小红、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