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轰炸背后的密码(鉴往知来纪念)
重庆大轰炸背后的密码(鉴往知来纪念)时光飞逝,辗转间,又是一年六月五日。来鉴往知
铭
记
历
史
鉴
往
知
来
时光飞逝,辗转间,又是一年六月五日。
防空警报响彻重庆市内,
这急促尖锐的声音,
再一次地激荡起重庆人心中的沉重的感情。
抗日战争期间,重庆作为整个中国的大后方,成为战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1938年1月30日重庆发布第一次空袭警报至1943年8月23日,日机最后一次空袭,日机空袭重庆共203次;出动飞机437批、9166架次;投弹17812枚;炸死炸伤24004人;炸、焚毁房屋17452栋、37182间。
1941年6月5日傍晚,日机24架分三批突然对重庆进行夜袭。市民闻警后仓促避难,于一年前提前开放的防空大隧道虽然简陋但是免费入洞,是一般市民的主要去处,一下涌入大隧道的避难者人数大大超过了正常容量,异常拥挤的情况历来所未有。
整个空袭过程长达5小时零9分钟。在这次长时间的疲劳轰炸中,负责大隧道管理的防护团员将避难者锁在隧道内,亦未根据实情利用空袭间歇组织避难者外出换气;隧道内的通风照明设备由于人为的原因未能启用,洞内的氧气很快耗尽,加之隧道设计上所留下的隐患原因,终于酿成惨祸,窒息、踩踏事故造成千余市民死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重庆“六•五”惨案。
缅怀罹难同胞,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六·五惨案的硝烟尽管早已逝去,但人民防空的警钟应该时常在我们心中敲响。
我们要知道,和平来之不易,在我们幸福美满生活的背后,有重庆市民防办这样一道坚实的后盾在保障着我们的安康。
今天上午十点半,重庆全城拉响防空袭警报,以此缅怀罹难同胞,向市民警示这段历史。
来到现场参加活动的市民们表情肃穆。警报声中,仿佛所有人都回到了那段苦难岁月中,76年前的重庆大轰炸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疤痕有时间来抚平,重庆市民心中的创痛却在血脉中代代相传。
我们听到的防空警报共有四个种类,并鸣放了十二分钟。
分别是:预先警报,告知市民敌机即将空袭城市,鸣36秒、停24秒,重复三遍为一周期,时间3分钟;空袭警报,表示空袭已经开始,鸣6秒、停6秒,重复15遍为一周期,时间3分钟;解除警报,表示空袭已经结束,一声长鸣,持续3分钟;灾害警报,告诉人们灾害或重大突发事故发生,鸣3秒、停3秒,重复30遍为一周期,时间3分钟。
重庆市民防办的工作人员还在警报结束之后,向市民发放人防工作宣传资料、防空防灾手册。手册上面向市民详尽介绍了遭遇空袭或重大自然灾害时,能够采取的自救自保措施。
重庆市民防办应急处处长管义坤表示,正是这段血与泪的惨痛历史给重庆留下不能磨灭的殇痛,重庆的人防工作承载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市各级党委、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人民防空工作,把人防作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实现了人防建设较快发展。
同时,为强化人民防空准备,近年来全市人防全面建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市、区县、乡镇三级协同高效的人防指挥平台体系,光纤宽带专网、卫星通信网和短波电台通信网实现全域覆盖,指挥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具备了战时防空、平时应急指挥的保障条件。
全市人防工程总量目前已达数百万平方米,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得到显著增强。积极利用人防资源服务民生,人防工程平时开发利用为地下交通干道、停车场、商场、仓储设施、工农业车间等,其中防空地下室为社会提供停车位达10万多个,每年盛夏开放100多个人防工程供市民纳凉避暑。
今天,
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追忆过去,
但同样也要怀着感恩的心情珍惜现在,
怀着砥砺前行的心情奔向未来。
今天,
是2017年6月5日,
我们,
铭记历史,鉴往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