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厂卫是怎么消失了(明朝的灭亡不是亡于流寇)
明朝的厂卫是怎么消失了(明朝的灭亡不是亡于流寇)然而靖难之役后,许多大臣对明成祖朱棣的正统问题很是不满,百姓之间流言四起,于是朱棣重新启用锦衣卫制度,压制大臣们,又增设东缉事厂(东厂),东厂直接听命于皇帝,不经司法批准可任意缉查臣民,还有监视锦衣卫的权利,权利更大了。为了镇压人民,监督明朝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锦衣卫具有侦查审判的职能,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皇帝立下诸多功劳,当然有些也是严刑逼供得到的功劳,一时间锦衣卫成了皇帝身边最受宠的部队,但是由于锦衣卫的权力过大,期间也有很多徇私舞弊的事情发生,于是洪武二十六年被禁止。明朝是击败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才建立的王朝,朱元璋为了强调明王朝的中华正统地位,所以格外强调礼仪,对拱卫司的投入也是很大的,让自己的王朝很有面子。像现在的国家领导人一样出门要有一支专门的军队来护卫皇帝的安全,朱元璋为保证安全,选一些身材高大,武功高强的人组成安保部队,在平时负责驯化出行时用的御马大象之类的任务的部门名曰仪
明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的政权,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文化上以代表市民阶层的小说最为著名,四大名著三本都是出自这个时期,军事外交上也是相对较为强硬的一个朝代,又有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外交大事。政治上废丞相独揽大权,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明朝历代皇帝都将权利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就衍生出一个明朝独有的制度--厂卫制度。
厂卫制度即东厂西厂锦衣卫,锦衣卫监视大臣,东厂监视锦衣卫,西厂监视东厂,层层监视,极大的加强了皇权,确保整个国家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这种制度对减少大臣的贪污或者不作为确实有效,然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赋予厂卫的权利过大,腐败的恰恰是厂卫,有些学者认为,明朝的灭亡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厂卫的前身——三军仪仗队1.锦衣卫的前身就是安保人员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低微,曾做过乞丐,农民,和尚等,在建立政权之后,为了彰显帝王威严,设立拱卫司,仪鸾司,这就是锦衣卫的前身,这两个部门是做什么的呢,其实拱卫司就是皇帝外出巡游时负责组织仪仗队,负责皇帝百官的服饰,礼仪,安排国家级的大型活动。
明朝是击败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才建立的王朝,朱元璋为了强调明王朝的中华正统地位,所以格外强调礼仪,对拱卫司的投入也是很大的,让自己的王朝很有面子。
像现在的国家领导人一样出门要有一支专门的军队来护卫皇帝的安全,朱元璋为保证安全,选一些身材高大,武功高强的人组成安保部队,在平时负责驯化出行时用的御马大象之类的任务的部门名曰仪鸾司,因为是皇帝的贴身保镖,所以关系自然亲近,成为皇帝在深宫之中最依仗的部队。由于两个部门经常要在一起办公,所以为了提高办公效率干脆将两个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锦衣卫由此诞生。
2.皇权不断加强,监督不断加强
为了镇压人民,监督明朝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锦衣卫具有侦查审判的职能,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皇帝立下诸多功劳,当然有些也是严刑逼供得到的功劳,一时间锦衣卫成了皇帝身边最受宠的部队,但是由于锦衣卫的权力过大,期间也有很多徇私舞弊的事情发生,于是洪武二十六年被禁止。
然而靖难之役后,许多大臣对明成祖朱棣的正统问题很是不满,百姓之间流言四起,于是朱棣重新启用锦衣卫制度,压制大臣们,又增设东缉事厂(东厂),东厂直接听命于皇帝,不经司法批准可任意缉查臣民,还有监视锦衣卫的权利,权利更大了。
成化十二年,宫中发生许多充满神秘色彩的大事,狐妖夜出、李子龙弑君等让成化帝朱见深心有余悸,于是为了了解宫外臣子的动向,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在外侦查,以防止再有弑君的事情发生,于是西厂诞生,有自行选置部下的权利,由于成化帝的大力支持,又从锦衣卫中大量挑选骨干力量,西厂迅速扩张,势力超越东厂。
明武宗正德年间,东西两厂矛盾日盛,另设内行厂,权利比西厂东厂还要大,不仅监察臣民,东西两厂锦衣卫都在监察之列,皇权进一步加强。
绣春刀与督公的春天历朝君王都有杀功臣或者废掉功臣的特权的习惯,像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等都是如此,而有些大臣实在找不到罪证,又不好直接安插罪名,朱氏王朝就想到将这种脏活就交给了厂卫,给予他们凌驾于刑法的权利,替皇帝做一些想做又不愿意亲手做的事情,厂卫成为皇帝身边知道秘密最多的组织,也是当时皇帝身边最受宠信的组织,权力也与日俱增。
1.锦衣卫令人闻风丧胆
为迎合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屠戮功臣的需要,锦衣卫有秘密特工的职能,直接对皇帝负责,掌握监视逮捕审问的权利,并且通过锦衣卫的制度,大肆扩大诏狱。诏狱内的刑罚极其残忍,夹棍,剥皮,凌迟等手段应有尽有,基本上进去就没有活着出来的,所以皇帝想要受审什么罪名,什么口供都能轻松得出来,因此朱元璋极其信任锦衣卫。
依仗皇帝宠信的锦衣卫权力迅速膨胀,后在朱棣时代,靖难之役,北征蒙古期间立下诸多功劳,除镇压农民起义,监督朝臣,甚至多次参与外交事务,抓间谍 权利日盛。影视剧里经常能看到腰佩绣春刀身穿飞鱼服,就是锦衣卫特有的标志,一时间锦衣卫的名号令群臣闻风丧胆。
2.公公的春天到了
任何一家皇帝都不会任由一个组织肆意壮大,一定会想办法遏制这样的队伍,于是皇帝决定让身边的近侍对自己忠心耿耿。因为锦衣卫常年在外不好控制,宦官这个群体好控制,用宦官监视锦衣卫不让锦衣卫一家独大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东厂也不负所望,权力高于锦衣卫让锦衣卫确实是收敛很多。
并且,在朋党之争中,东厂对东林党的打压深得皇帝心意,东厂的地位取代并超过锦衣卫,更有像魏忠贤这样的大宦官,在打压东林党之际将心腹安插于内阁、六部、各省总督之中,还将手伸到军队之中培养自己的宦官部队,权倾朝野。属于太监的春天终于到了。
内厂西厂的出现也壮大了厂卫的队伍,仅是为了限制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利,层层监督,但是权利过大招致众人的反对,因为种种原因,存在时间不长,并没有掀起大的风浪,然而赋予了内功宦官的权利却是前所未有。
大明王朝亡于厂卫谈起大明王朝的覆灭,有诸多原因,进入小冰河时期气候反常导致的天灾人祸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最严重的,由此导致的饥荒、战争、瘟疫、流寇,还有吴三桂关键时候的叛变,都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走向覆灭的重要原因。然而除了外在原因,不少学者认为,厂卫制度也是导致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之一。
1.畸形的监督,使大臣貌合神离,百姓陷入恐慌
君主与大臣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用大臣则朝纲稳定,周武王善用姜子牙从而建立了八百年的周王朝,齐桓公善用管仲成就齐国成为春秋霸主,李世民善用魏征开创贞观之治,等等例子数不胜数。
而明朝厂卫制度的建立就是对大臣的极度不信任,并演变成一种畸形的监督,成为反面教材,正常的百官制度被压迫,正确的建议因害怕得罪君主而不能上达天听,不仅如此,老百姓在这种厂卫制度下也未能幸免,据说有一百姓在家酒后失言辱骂了东厂头目被下狱折磨致死,事件一出,百姓、底层士族都陷入恐慌,长此以往民心尽失。
2.开支巨大,贪污盛行
厂卫建立之初就被定调为特种侦查组织,穿好的用好的,开始的规模不大,尚可以接受,随着厂卫规模的扩张,人数增多,用于厂卫的各项支出就是一笔巨大的费用;巨大的权利使厂卫从监督贪污腐败,到厂卫成最大的受贪污的组织。想混得好的大臣不谏言献策而是投靠取悦宦官,贪污之风盛行,上面花着国库的钱,下面买官卖官,收着各个朝臣的“保护费”使本就不富裕的明王朝,雪上加霜,钱全进厂卫的腰包,国库的亏空由搜刮民脂民膏填补,久而久之,民怨四起。
宦官当政,政治不清众所周知,不失去点什么都做不了宦官,身体上的残疾使心理上越来越变态,这样的人把握朝政通常都是亡国的前兆,赵高当政秦二世而亡,十常事乱政导致东汉时天下大乱。厂卫的规模越来越大,明朝后期魏忠贤成为厂卫制度最高长官,掌握着生杀大权,加之有着大笔财富,权利的膨胀使得到后期魏忠贤架空皇帝,“挟天子令诸侯”,让国家朝政由宦官把持,肆意屠戮大臣,忠臣都被杀光了,架空皇帝,把持朝政,手握精锐部队,顺者昌逆者亡。忠臣良将被杀害,国家危难之时无人可用,朝纲混乱,政治不清,民心尽失。亡国是必然的。
良性的监察制度是必要的,有效的监察可以使百官更加勤勉,能减少大臣贪污和不作为,然而过度的监察制度会使国家走向病态的发展。厂卫制度的产生初衷是先进的,然而过分的发展,使明朝亡于厂卫制度而绝非仅是因为流寇。
参考文献:
《明代的内阁内监与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