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简史(我们终于找到了德意志帝国崛起和陨落的根本原因)
德意志帝国简史(我们终于找到了德意志帝国崛起和陨落的根本原因)沿着这条大路,很快我们就来到了柏林的市中心:菩提树下大道。这里就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了。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菩提树下大道靠东的一侧,竟然就座落着著名的柏林洪堡大学。在大学前宽大广场中间的地上,有一个透明的窗口,游人们纷纷在透过玻璃窗,去一探广场地下的究竟:柏林东部地区的大街仔细想一想,世界上还真没有另外的首都,曾经历过如此多的政治体制:首先是以神权为基础的封建专制,然后是帝权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在一战后,经历了短暂的议会共和制,进入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纳粹)专制,二战后是东德时期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直到两德统一后,实行联邦议会制至今。柏林如此独特的历史,让我们对这次的柏林之行,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也希望能通过这次旅行,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从而更好的理解现在和未来。驾驶着旅行车,驶入柏林,突然让我们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像来到了国内的大城市,主马路异常宽大,加上路旁的停车道,宽敞的马路一
如果说柏林是这个世界上的首都里面经历了最多跌宕起伏,也最饱受磨难的话,相信人们很难提出反对意见。
从1415年起,柏林就成为勃兰登堡侯国的首府。在1701年,选帝侯腓特烈一世加冕为普鲁士国王,柏林成为普鲁士王国的首都。而夏洛滕堡宫,也成为了他和以后很多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君主的王宫。
夏洛滕堡宫
柏林从此也渐渐在德国,乃至欧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等到二十世纪初期,这里一度成为了世界科技和军事的中心,也正是此后的自我膨胀和争强好斗,终于也让柏林在二战期间遭受到了灭顶之灾,一直到1989年,柏林才结束了东西柏林的分裂状态,德国也终于因此迎来了统一。1999年,统一的德国首都,从波恩完全地迁都到柏林。
仔细想一想,世界上还真没有另外的首都,曾经历过如此多的政治体制:首先是以神权为基础的封建专制,然后是帝权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在一战后,经历了短暂的议会共和制,进入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纳粹)专制,二战后是东德时期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直到两德统一后,实行联邦议会制至今。
柏林如此独特的历史,让我们对这次的柏林之行,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也希望能通过这次旅行,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从而更好的理解现在和未来。
驾驶着旅行车,驶入柏林,突然让我们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像来到了国内的大城市,主马路异常宽大,加上路旁的停车道,宽敞的马路一共有八个车道,再配上马路两旁整齐的预制板高楼,让人不禁想到了一二十年前的北京,看来东柏林街道的规划和从前北京街道的规划,都是受到苏联很大影响的。在西德的城市里,我们还没有见到过如此宽大和预制板高楼林立的街道。
柏林东部地区的大街
沿着这条大路,很快我们就来到了柏林的市中心:菩提树下大道。这里就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了。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菩提树下大道靠东的一侧,竟然就座落着著名的柏林洪堡大学。在大学前宽大广场中间的地上,有一个透明的窗口,游人们纷纷在透过玻璃窗,去一探广场地下的究竟:
图书馆纪念馆
原来广场的地下,是一些空空如也的书架。在离玻璃窗不远处的铁板铭文上写到:
当有人开始焚烧书籍时,那仅仅是开始,到最后,他们还会焚烧人。
海因里希•海涅于1820年。
读到这段话,我不禁心中一惊,不由自主地感慨这位德国诗人的睿智和远见。远在两千多年前万里之外中国的秦朝,以及五十多年前的文革时期,这样的事情也在中华大地上发生过。当然这个铭文肯定不是为了纪念中国的历史事件的,而是为了纪念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而建立的: 1933年的五月十号,支持纳粹的学生们,冲进旁边柏林大学的图书馆,收集了两万多本他们认为不符合纳粹思想的反动和堕落的书籍,在此地将这些书焚烧一尽。以后的故事大家就很清楚了:数百万犹太人被纳粹迫害,数千万人因为战争失去生命。而德国自己,也付出整整一代男人的青春和生命。各个大城市,包括柏林,都被盟军的空袭,几乎夷为平地。德国人在这个地方修建这么一个纪念馆,是在反思自己的历史,也以此告诫以后的人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其实不止是德国,回顾中国的历史,那些搞极端民族主义的朝代,像元朝和清朝,也给中国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走过图书馆纪念馆,穿过菩提树下大道,就来到了普鲁士乃至德国发展的源泉:柏林洪堡大学。
柏林洪堡大学主楼
柏林洪堡大学的的主楼,相当恢宏,主楼前面,耸立着洪堡兄弟俩的全身雕像。正是这俩兄弟,改变了德国甚至世界的教育和科研,也改变了普鲁士和德国的国运。
在上篇游记中提到过的哥廷根大学,是1734年由汉诺威选帝侯兼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创建的,也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当时开明的贵族统治阶层,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而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就需要摆脱教会和神学一直以来的束缚。哥廷根大学,正是凭借其自由的学术开放之风,迅速成为了欧洲学术和教育的中心。
洪堡俩兄弟作为来自普鲁士王国的贵族,也获得了在哥廷根大学读书的机会。而十八世纪后半叶的德语地区,诸侯林立,一盘散沙,什么普鲁士,汉诺威,巴伐利亚,都是其中颇有实力的诸侯王国,这些国家的贵族们,都很乐意把自己的下一代送到哥廷根去接受新式的教育。
而同期的英国,已经走到时代的前列。正是因为这位出生在德国汉诺威的乔治一世和他的继承人们,要兼顾两个国家的政治,不得不倚重英国的议会和首相来管理英国的事务。这就为以后英国逐渐摆脱落后的君主封建专制,建立更先进的君主立宪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统一的英国,加上开明的政治体制和启蒙运动的普及,大约于176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了,英国也就此走上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道路。正是这个汉诺威兼英国王室,对之后英国和德国,都做出了非常积极和正面的贡献。当1837年英国本地的维多利亚女王从德国汉诺威王室手中重新接下英国的王权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趋于成熟,议会已经能很充分的表达和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大英帝国从此进入了它的巅峰时期。而此时的德意志联邦, 仍然还是一盘散沙。
而在18世纪末,欧洲的另外一个早已完成统一的大国法国也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广大人民开始质疑君权神授的传统政治思想和体制,并开始追求和倡导自由与平等的政治思潮,产生出民主及基本人权的思想,随后爆发了法国大革命。以前没有什么政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农民和工人,在拿破仑这样的贵族阶级带领下,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和冲击力,几乎横扫欧洲大陆那些零零碎碎的诸侯王国。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洪堡兄弟才有了出场的机会。
在1803年到1815年,拿破仑称帝,统治法国,他所提倡的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思想,极大的挑战着欧洲大陆封建专制的保守势力。1806年,拿破仑和德语区保守皇权的代表普鲁士展开决战,不到一个月,曾经不可一世的普鲁士就被法军击败,拿破仑的军队攻占柏林,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仓皇逃到了今天位于俄罗斯的东普鲁士。就连柏林的市标,普鲁士的象征,勃兰登堡门上那座胜利女神雕像,都被拿破仑搬回了法国。
柏林勃兰登堡门
经过了前面这么充分的铺垫,我们的故事终于要进入高潮的部分了。
前面提到的这位腓特烈威廉三世,似乎要成为普鲁士的末代皇帝和千古罪人,可谁能想到,他却演出了一部普鲁士版的卧薪尝胆逆袭大戏。他在1807年和拿破仑签订了战败合约,割让出普鲁士一半的土地和人口,但却保留住了对柏林等传统普鲁士地区的控制权。他从普鲁士军事帝国的失败中发现,自己的国家科技和文化比法国落后。更重要的是他更意识到,仅仅依靠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力量,已经不能抗衡像法国这样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他痛定思过,决定启用洪堡兄弟这些当时已经具有自由平等新思想的贵族代表来带领普鲁士东山再起。
照片中上面的画像是哥哥威廉·冯·洪堡,下面是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
威廉·冯·洪堡本身就是德国自由主义的先驱者,亲身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并与当时另外两个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歌德和席勒是好友。在1809年普鲁士的危难时刻,他被普鲁士国王任命为教育和文化部长,开启了改变普鲁士,德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征途。他认为教育在一个国家里是对人们非常重要的事。只有通过自由和公平的教育,人们才能获得他们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智慧和美德。而国家也能通过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获得巨大的力量。
为了实现他理想中的教育,他迅速在普鲁士展开了教育改革,对包括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设置和教程、教师培训和考试制度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创建的这套教育系统,一直在今天,都还在世界各地被沿用并被进一步发展。他教育改革的巅峰是于1810年创建了柏林洪堡大学,当时的名字叫腓特烈-威廉-大学,以当时普鲁士国王的名字命令。1949年,学校划归东德,为了纪念洪堡俩兄弟,更名为今天的柏林洪堡大学。
柏林洪堡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先驱,不但摆脱了宗教神权对教育的控制和影响,还让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公平。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理念,终于通过这个新的教育系统,落实在了每个公民。大家都有了接受好的教育的机会和权力,不像以前,好的教育只是教会人士,贵族或者有钱人的特权。洪堡的理想是:人们不论他们的出生,宗教信仰和性别,都能有机会进入学校,去学习"如何更好地学习"。 学生们在学校里能被培养出独立自主思考和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大学也同时是这样一个地方: 在那里大家可以一起共同自由地学习,研讨和交流。虽然国家承担大学的费用,但国家不应该影响大学内任何的行为和活动。不只是国家,还有宗教组织,贵族和资本家等各种利益集团也不能去影响和左右大学,因为大学的基本原则有两个:独立和自由。独立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利益所左右。在洪堡看来,自由与独立是相互关联、依存的,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
洪堡认为大学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对科学(德文:Wissenschaft,英文:science,词源为拉丁文“scientia”,直接意思是“知识”)的探求,另一是对个性和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如果没有实现上一段提到的独立和自由,那这两个任务,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当我看到了威廉·冯·洪堡对自己理想大学的追求,让我真正理解到了两百多年前德国和中国在对教育的认识上差距有多么巨大。
正是洪堡这样对理想大学的追求,为现代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之前,不论欧洲或美国的大学,都还是沿袭修道院教育的传统,以培养教士,教师、公职人员或贵族为主,也不重视研究。此后洪堡的理想和理念传递至欧、美以及世界各地,被许多大学采纳和效仿。
就是到了今天,把中国的大学和洪堡理想中的大学相比,我们都还能发现差距。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目前在科学领域,特别是基础科学上,和那些先进的国家还有不小差距的原因。从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人数上,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差距。
而洪堡兄弟中的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之一,至今在世界各地有不少动植物以及一些地方的名字,都是以他作为发现者来命名的。就连当年的达尔文都把他视为老师和榜样。他也积极地投入到当年柏林大学的创建和教学过程中。不久后,像黑格尔,叔本华等一大批知名学者,都来到的柏林大学任职。柏林大学顺应了当时的时代和需要,以飞快的速度成长壮大。
文章前面提到的自由诗人海涅在1821年也来到柏林大学学习,还听过黑格尔讲课。
1833年一个来自贵族地主家族的年轻人,叫俾斯麦,也来到了柏林大学学习,正是这位年轻人让以后的普鲁士进一步发展壮大,并统一了德国。
1836年一个很崇拜黑格尔的叫马克思的青年进入柏林大学学习。1841年一个叫恩格斯的青年为了服兵役而来到柏林,业余时间也到柏林大学听哲学讲课。当时可能谁也没想到这两个青年人以后会给世界带来如此巨大的变革。
赫兹是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以首个用实验验证电磁波存在的科学家海因里希·赫兹命名,而这位名叫赫兹的青年,也在1878年来到了柏林大学。
在柏林洪堡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学者
经过近百年的积累和发展,柏林大学在十九世纪末达到了自己的巅峰。1889年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来到大学任教。1914年,爱因斯坦任聘为该大学教授。1926年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也来到大学任教。1927年薛定谔迁往柏林,接替普朗克在洪堡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教授。1930年火箭之父冯·布劳恩也进入了柏林大学学习。可以说当时的柏林大学,已经成为了世界科技的中心。尽管因为在二战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在东德时期苏联严格的控制造成了柏林大学相当一段时间发展的低潮,到现在还是有57名在柏林大学学习或工作过的学者获得过诺贝尔奖,这在德国,也是最顶尖的存在。而且在两德统一后,柏林洪堡大学,正在逐渐恢复它往日的光荣。
正是当年这个臣服于拿破仑的腓特烈·威廉三世痛定思痛,对从拿破仑占领下的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们讲到:“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王甚至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
柏林大学在筹备期间,没有找到合适的主楼,这位国王毅然决定捐出王室位于菩提树下大道上的普鲁士王子宫殿给大学作为主楼。了解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我第一次看到柏林大学主楼时,会为它所处的位置和宏大的气势感到惊讶,毕竟不是每个大学都能有这样一个受到国王如此重视的历史。这也让我也不禁想到在十九世纪的大清,皇室不但不大力发展教育,反而还从海军的预算中挪用资金去修建颐和园。这样一对比,大清帝国和普鲁士王国后来大相径庭的国运,就很容易被理解了。
卧薪尝胆的腓特烈·威廉三世
威廉三世共创建或改建了六所普鲁士大学,其中的柏林大学和波恩大学都成长成为世界著名的大学。终于到了1816年,在他的支持下,通过洪堡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普鲁士完成了它跨越时代的教育改革,包括完整地引入了当时首创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三级教育系统。教育改革为普鲁士迟到的工业化飞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科学技术人才基础,成为普鲁士重新崛起的动力。
皇天不负有心人,上天决定再给这个有远见的普鲁士国王一个翻盘的机会: 狂妄自大的拿破仑兵败莫斯科,当时这位国王还派兵帮助过拿破仑。经过反复斟酌,这位国王毅然决定再次向命运挑战,联合起欧洲其他国家建立起第六次反法同盟,并在莱比锡打败法军。在1815年,通过在滑铁卢的决战,普鲁士和其他国家一起击败了拿破仑,重新恢复到了从前普鲁士王国的实力和地位。
等到1834年,这位国王又开始了他对德意志地区的整合,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而正是这个开始还只是一个松散经济同盟的组织,最后成为了德国统一的基础。非常巧合的是一百多年后,德国又联合法国建立了欧洲煤钢联盟,也正是这个原本的简单经济联盟,如今变成了拥有27的成员国的欧洲联盟,历史是不是有时候很相似?我们是不是总能从过去的历史中,看到现在的影子。
在这位有远见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去世多年后,他的儿子威廉四世却在1848年遇到了麻烦。因为广大人民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整个德意志邦国甚至整个欧洲,大规模的革命爆发了。中产阶级要求自由民主,工人和农民阶级要求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因此革命者们提出了议会选举,制定宪法和新闻自由的要求。在最后时刻,威廉四世因为有军队的支持拒绝了新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提出了的宪法以及议会授予他的德意志皇帝的头衔。德国的革命最终以议会的失败告终,普军执行清场,议会被解散。数千名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分子逃走,大多去了美国,成为历史上又一批移民到美国的德国人。
万幸的是这个腓特烈·威廉四世还算开明,并没有因为爆发革命而开历史的倒车。他虽然反对民主的国民议会,却并没有恢复以前的封建统治。他自己随后成立了一个新的宪法,设置了两院制的国会,上议院由贵族选出、下议院则由民选产生。下议院由所有纳税人选出,但选举资格则基于缴税额,所以就不是普选。宪法容许国王任命大臣部长的权力,并重建了保守的地方议会与州份议会,也保证国王能控制军队与官僚。这种制度比以前更为自由,但始终是一种保守制度,让国王、贵族与军官阶层掌握大权。这部宪法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国败战才被废除,它既成为了普鲁士以后崛起的基础,也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覆灭埋下了隐患。如果当年威廉四世接受了那顶德意志皇冠,让德国进入君主立宪制的时代,很有可能现在德国皇室还和英国皇室一样仍然是德国国家和传统的象征。
而那个年轻时酷爱和人决斗,性格火爆,曾在柏林大学读过书的名叫俾斯麦的男人在1949年被选入威廉四世新创建的普鲁士议会,从此开启了他和普鲁士一个新时代。
中年时期的俾斯麦
1861年,开明的腓特烈·威廉四世也逝世了,他弟弟威廉亲王登基为普鲁士威廉一世。他登位后,为解决和议会的分歧和斗争,他找到了和他关系不错,并深受他信任的俾斯麦为首相。根据普鲁士宪法,首相只需要听从国王,并不需要服从议会。不过因为威廉一世为人比较谦逊和中立,这反而让性格坚毅,心思缜密的俾斯麦成为了铁血首相,并因此成就了德意志帝国的大业。
这时的普鲁士,经过五十多年的教育改革,科技水平已经突飞猛进,已经有了赶超当时世界头号强国大英帝国的势头。人民的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因为新的议会制度,底层人民和资产阶级也都很支持和拥护国王和首相。依靠着这些优势,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临近的几个大国:丹麦,奥地利和法国都逐一击败了。
在取得普法战争的胜利后,于1871年1月18日普皇威廉一世终于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登基成为德意志皇帝,至此,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26个德意志邦国都被纳入德意志邦联。同时,根据新的宪法,邦联的名称被更改为德意志帝国,脾斯麦担任国家总理。柏林迎来了它最高光的时刻,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首都。德意志,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了当时欧洲大陆从人口和国土来看的第一大国,历史上被称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是现在两德统一后的国土面积,和当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比起来,国土都还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正是在这个时期,德意志帝国凭借着统一后的人口和国土面积,加上本来就更先进的教育系统,在各个方面向当年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发起挑战。
在1870年至1914年产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意志帝国成功地完成了对大英帝国各个方面的超车。1866年,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七十年代,成熟的发电机问世,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1886年本茨发明了第一辆汽车,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汽车时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1881年开始,在脾斯麦的领导下,德国逐步引入了社会保障体制,为社会底层和中层人民提供了基本的健康和生活保障。也正是这套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现代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至此,德国的中下层人民对德意志帝国的皇室和贵族的支持,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个时期,德国公民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多,可以说在科学,技术和工业上,德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强国。而这一切的源头,我认为就是在此前一百多年前德国开始创建的那一套先进的教育体制以及其后逐步引进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再来回顾中国这几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我发现其根源同德国的发展,有很多共同之处。
早在1975年邓公就明确地指出:科技就是生产力。等到了1977年他引入的第一个改革措施就是高考改革,从此以后,在中国读大学只看能力,不再考虑考生的政治出生和经济地位,也不再需要领导的批准。通过改革中国的教育来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是当时中国最急需的事情。而他在1978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不但指明了对待科学和技术的态度,也指明了对待政治体制的态度。看看到今天中国在各个方面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的成就,不得不感慨邓公当年的远见卓识,我们不能不感慨,能拥有邓公这样的一个领导人,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多么幸运的一个事情。不过我们过去几十年在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上工作还做得不够,所以最近提出来的财富的第三分配,应该就是在对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的一次新的改革和尝试。
让我们的目光又回到1888年的柏林。这一年,盛世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开国皇帝威廉一世去世了。这位被后世称为威廉大帝的开明和谦逊的君主,任用良臣,采纳良策,把德国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不过由于他没能进一步改良德国皇帝与议会以及总理的权力关系,使得德国皇帝的权力没有获得总理和议会有效的制衡,这就给德国的未来,留下了隐患。
1888年的三任德意志帝国皇帝
上图中最左边的画像,就是威廉大帝,他去世后,就由他的儿子腓特烈三世接替了帝位。上图中间的这个腓特烈三世,也是一个开明的王储。他的妻子是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公主,他自己也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所以他的目标,就是把德国也改革成为一个像英国那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不过历史似乎和他,也和德意志帝国开了一个玩笑:在他继位九十九天后,腓特烈三世却因为喉癌驾崩了。德国又错过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他二十九岁的儿子威廉二世(见上图右),成为了新的德意志皇帝。如日中天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在1888年经历了三任皇帝,这似乎也为以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的疯狂和灭亡以及德国的再次分裂,隐隐地打下了伏笔。想要了解两个德意志帝国陨落的具体的过程和原因,还请读者继续看下回的分解 …(待续)
#德国# #德意志# #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