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蜀国简介(历史上极为神秘的古蜀国是如何消亡的)
历史上的蜀国简介(历史上极为神秘的古蜀国是如何消亡的)历史上金牛道始建于战国后期本文出处:《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章夫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版。春秋时期的蜀国“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从三星堆遗迹和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我们今天仍可感受到古蜀文明的辉煌……,这些文明却在一夜之间走到了尽头。秦灭蜀后,即设蜀郡,其下又设县。不久又设严道、青衣道。上帝是公平的。秦人派来了一位智吏李冰,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蜀地成为天府之国,百姓得以享天伦之乐。
作者丨章夫
摘编丨安也
那个荒诞且有几分喜剧色彩的情景剧,主角有两个,一个是秦惠文王嬴驷,一个是开明十二世蜀王。整个剧情由两个高潮构成,一个是“石牛计”,一个是“美女计”。
蜀道通了。蜀王迎来的不是能日粪千金的石牛,而是秦国的十万铁骑。
春秋时期的蜀国“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从三星堆遗迹和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我们今天仍可感受到古蜀文明的辉煌……,这些文明却在一夜之间走到了尽头。
秦灭蜀后,即设蜀郡,其下又设县。不久又设严道、青衣道。
上帝是公平的。秦人派来了一位智吏李冰,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蜀地成为天府之国,百姓得以享天伦之乐。
本文出处:《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章夫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版。
历史上金牛道始建于战国后期
春秋战国之前,世外桃源般的古蜀国,偏安一隅十分神秘,没有一条“国道”与他国相通,其陆路通道都是翻山越岭的民间小径。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道,一路上无数雄关当道,险隘迭起,云栈连绵,恶水滔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之喟叹,令人谈之色变。李太白那首千古名诗《蜀道难》,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诗仙二百九十四字,说明文一般写清了蜀道何其难,道明了蜀道何其险。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而其中的“道”,指的就是金牛道。
古蜀历史上曾有过数条著名的蜀道,北通中原的有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南下滇越的有五尺道、灵关道,水路则有岷江道与三峡水道。这些古道中,金牛道是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它是古蜀国最早的一条“官道”——全长二千余里的金牛道,是古蜀接通外界的重要通道。
从南至北,古金牛道穿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陕西境内有金牛峡、五丁关、西秦第一关……经黄坝驿入蜀后,还有七盘关、清风峡、朝天关、明月峡、石柜阁、葭萌关、剑门关……白龙江一线,尚有古白水关、飞鹅峡等险隘。再经梓潼、德阳、广汉,一直到成都。
从地理角度而言,金牛道经过了褒水(今褒河)、嘉陵江诸多河川,在龙门山脉与秦岭山脉之中开凿出一条道路,连接起了汉中平原与成都平原,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从历史角度而言,金牛道是古蜀历史上首次见于史书的道路,连接起了古蜀王国与历代中原王朝。
而金牛道真正的历史,或许远比史书记载的更为久远。三星堆不少青铜器与商朝如出一辙,诸如青铜尊、青铜罍等,应该是蜀地工匠模仿中原青铜器制作的;而三星堆的玉戈、玉瑗在安阳殷墟都能找到原型,可见三星堆传承着中原地区的玉石祭祀体系。暗示着蜀人与商王朝之间早已有着频繁的交流,而这样的交流,必定建立在道路通畅的基础之上。从地域关系来看,蜀与商的交流,大概也是顺着金牛道的路线吧,只是当时还没有金牛道这个称呼罢了。
图片来自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从汉中到蜀中,主要有三条道路,从西向东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其中金牛道从古阳平关(在汉中勉县附近,不是今天的阳平关)出发,翻越米仓山,到达四川广元,再经过剑门关,到达梓潼、绵阳,最后抵达成都。今天的川陕公路(即国道108)仍然走的是这条路线。
从蚕丛到柏灌、鱼凫、杜宇、鳖灵,古蜀一路走来,漫长的时间使一切开始变得混沌模糊。传说中的蚕丛、柏灌、鱼凫各活了数百年,望帝杜宇死后化成杜鹃,鳖灵则死而复生,沿江而上,来到成都平原,创立了开明王朝。
那些超凡脱俗的蜀王无疑是古蜀历史的缔造者,如果说古蜀的历史是一条长河,一代代蜀王便如同河流的转弯处一样,决定着长河的流向。
三千年前的古蜀王国,不仅开国时扑朔迷离,每个王朝最后的去向,也无人能晓,只留下一点点零星的蛛丝马迹,任凭后人猜测。“巴蜀图语”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世界上尚未被破译的类文字符号之一,至今存留着古蜀诸多谜团,以至于后人们误解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鳖灵称帝开创了古蜀最后一个王朝——开明王朝。开明王朝统治古蜀三百五十余年,共传十二世,这个王朝的末期,就是刀光剑影的春秋时期。
因而,这条古之蜀道从源起、修建到畅通,始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幕布,留下了荒诞不经的传说。历史久远、史料简约、人事代谢,这个近乎于寓言的神话故事,添油加醋流传了数千年。
抛开那些近乎于神话的传说,历史上金牛道始建于战国后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已是大小诸侯国林立,为了争夺地盘、人口,诸侯国间或以武力相胁,或以计谋制胜,各种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
“石牛计”与“美女计”
今天看来,那个荒诞且有几分喜剧色彩的情景剧,主角有两个,一个是秦惠文王嬴驷,一个是开明十二世蜀王。整个剧情由两个高潮构成,一个是“石牛计”,一个是“美女计”。
年代太过久远,记录太不充分。历史只留下了草草几笔粗略介绍——
关于石牛计,《水经注》卷二十七引来敏《本蜀论》说:“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话说秦国欲征服蜀国,但关山万里,道路险阻大将司马错心生一计,让秦惠文王给蜀王写了封信,称秦国得了宝贝,不敢独享,愿把神牛连同珠宝、美人献给蜀王,但蜀道自古难以通行,运送不便,请派使者过来迎取。《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引《蜀王本纪》说,蜀王对秦国诈称五条能屙金的石牛信以为真,“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得道通,石牛力也”。未曾想,这个从天而降的大馅饼,竟真的“砸”中了蜀王。内心的贪欲利令智昏,他竟派人修筑了这条古蜀自取灭亡的耻辱之道——金牛道。命五位大力士开路,迎接石牛。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关于美女计,《华阳国志》载:“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说的是秦惠文王在使用石牛计之后,又投蜀王所好,不断送美女给蜀王。
古籍中提到的五丁力士,是蜀国的奇才,个个力大无穷。《华阳国志》说他们“能移山,举万钧”,犹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成都武担山即是五丁力士为蜀王妃担土作冢的遗迹,传说五丁力士担土的石担就有三丈长。成都至今还有专门的“五丁路”和“金牛区”用作纪念。
奇怪的是,当这五位神力猛士迎送美女返还到梓潼地界时,见有一条大蛇钻入石穴。其中一人掣住蛇尾,奋力拔之不出,于是五人齐力相拔,以致突如其来山崩地裂,五丁及那五位美女同时葬身于山谷……这些神奇元素,构成一桩千年无头公案。好在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一句,给我们讲述了来历。
不难想象,石牛计,美女计,山崩裂,都是秦人的足智多谋。“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循)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只不过,偏安一隅的古蜀王在安乐窝里,未曾知晓罢了,他们凭借上苍赐予的天然屏障,变得十分单纯与天真。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那个游戏规则十分粗放的丛林时代,已经见惯不惊。各大封国高薪聘请的谋士们,成天的主要精力,就是“算计”与“反算计”。
道路修通了,蜀王迎来的不是能日粪千金的石牛,而是秦国的十万铁骑,蜀国的灭顶之灾在所难免。
这个看似不经的神话故事,透露出两个重要的历史信息,一是秦人太过精明狡诈,二是蜀人太过幼稚迂腐。可以想象,如果不事先开通一条道路,要征服古蜀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除非蜀国引狼入室,自愿去打通。我们很难想象,今天看来这个如此小儿科的低劣骗术,竟能成功欺骗古蜀国王,无异于天方夜谭。
历史不能假设,不管真相与这些传说相距多远,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蜀国真的就这样在“滑稽中”走向灭亡。
图片来自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春秋战国时期的蜀国疆域“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从三星堆遗迹和金沙遗址出土的让世界惊叹的文物中,我们今天仍可感受到古蜀文明的辉煌,这些文明却在一夜之间走到了尽头……为古蜀王的天真和幼稚扼腕长叹。
秦国的灭蜀之路并非偶然
秦人为何如此觊觎“蜀”?仅仅是因为地理意义上的需要吗?
钻进历史故纸堆里不难发现,实际上古蜀与秦国彼此的恩怨由来已久,只不过此消彼长,百年征战各有胜负。
早在开明王朝之初,丛帝鳖灵之子卢帝便率蜀军北上,一度曾越过渭水,“攻秦至雍”。雍地大约在今天的陕西凤翔一带,至此,整个汉中平原都掌握在古蜀国手中。
秦蜀拉锯战的反复较量中,“南郑”是一个标志性舞台。
商周小金面具。图片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官网。
公元前451年,秦国突袭南郑,蜀人一时手忙脚乱,人力粮草等补给供应不上,最后丢失了南郑,一度靠剑门山区的险关危隘,才阻止了秦人进一步进攻。秦人偷袭得手之后,开始在南郑修筑城墙,以重兵把守,史称“秦左庶长城南郑”。蜀人又不断集结兵力反攻,最后终于将南郑艰难收复,《史记》中则称之为“南郑反”。
此后,古蜀王国与秦国之间断断续续,展开了长达一百多年时间的冲突与较量。公元前387年,秦国再度大举进攻蜀国,攻下南郑,《史记》用五字轻轻略过:“伐蜀,取南郑”,但很快,蜀国再次反攻,重新夺回南郑,在对南郑的多年争夺中,再次占据了优势。
不难看出,战国时代早期的古蜀王国,仰仗天赐丰饶之地不思进取,加之地理绝险,秦人每次挑战,均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因此骄妄日生。末代蜀王刚愎自大,一直存在着蜀强秦弱的超级幻觉。史载,蜀王曾率万余随从过汉中平原,深入到边境秦岭的褒谷一带狩猎,丝毫没有把秦国放在眼里。另据《蜀王本纪》记载,有一次蜀王要在褒地举行军事操练演习,还专程传话给秦惠文王,要他前来观看。殊不知秦惠文王将计就计,从而对蜀人的军事部署、行兵布阵等了若指掌。
正是因为这里富庶安康,地势险要,导致蜀王沉浸在这个安乐窝里耽于享乐,防备松懈,无意进取中原,称王称霸。事实上,后来到蜀的历代君王,也多如此。
时值公元前316年,巴国、蜀国互相攻击,蜀王因为王弟苴侯私下和巴国交好,率军讨伐苴侯,迫使苴侯逃到巴国,求救于秦。秦惠王想着趁机一举灭蜀,但因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来侵犯,犹豫不决。秦之名将司马错极力主张伐蜀,其理由是,“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大军十万从金牛道挥师南下,直取成都。蜀国不得已从巴国撤军,兴兵于葭萌关拒敌,仓促应战。葭萌关虽然地势险要,史称“虽为弹丸之城,而有金汤之固”。
且说当时蜀王兴兵于葭萌关拒秦,若按常理守关不出,坚壁清野,倚仗葭萌关的险要地势,纵使秦军虽强,也应无计可施。只要坚持月余,待到秦军久攻不下,粮草耗尽,锐气尽失,自然不战而退。对于此次战争之初的失利,蜀王却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秦人偷袭得手,只要自己御驾亲征,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况前几次秦蜀之间的战争,也是秦人先攻占了南郑等地,等蜀王大军一到,蜀王很快就能收复失地。
葭萌关成为蜀、秦战事的分水岭,这无疑考验两国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决断和军事智慧。故而,秦、蜀两军排开阵势,一举决定古蜀国命运的“葭萌大战”,就在葭萌关外的旷野河谷上演。
商周有领玉牙璧。图片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官网。
葭萌一战的结果不言而喻,蜀王大败南逃,整个古蜀王国的全部家当,也在此一战之中灰飞烟灭。秦军未给蜀王半点喘息之机,从葭萌关一直追至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东北一带),蜀王终于被秦军包围,厮杀中蜀王死于乱军之中。蜀国王子安阳王见大势不妙,带领一支残部辗转南迁,最后一直流亡到交趾(今越南北部东英县),方找到一块残喘之地,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蜀朝”。至今,越南北部还留有很深的古蜀文化痕迹。
“起兵伐蜀,十月取之。”短短十个月蜀国便并入了秦国的版图。经历了上古蚕丛、柏灌、鱼凫,到杜宇开创的开明十二世王朝那漫长岁月的古蜀王国,自此便在中原铁蹄的践踏下,宣告结束了。
可以说,秦人最先拿古蜀王国祭旗,以此拉开了征服天下的大幕。秦军取得蜀国之后,再一举南下巴渝,灭掉了巴苴国。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易守难攻,故而当时被称为“天府雄国”。
图片来自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如果把古蜀国和秦国比喻为两个集团。一条金牛道,便可管窥这两大集团的管理之道和运营之策,彼此之间有着天壤之别。这也直接决定了孰生孰死的生存哲学。
大秦不仅有铁蹄的战术勇猛,更有运筹帷幄的战略计谋。秦国的灭蜀之路不是偶然的,秦统一天下更是必然的。
秦灭蜀后,即设蜀郡,其下又设县。不久又建严道、青衣道。
上帝是公平的。秦人派来了一位智吏李冰,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蜀地成为天府之国,百姓得以享天伦之乐。
本文选自《徘徊: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中《一个荒诞的故事与古蜀国的消亡》一节,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章夫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宫照华
校对丨刘军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