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国演义故事成语40字(三国成语故事人困马乏)

三国演义故事成语40字(三国成语故事人困马乏)江东文武认为太史慈不可信,主要是因为太史慈与扬州刺史刘繇是同乡这一层关系,因此与太史慈心怀顾忌。而孙策对此深信不疑,除了《江表传》提到的孙策认为太史慈“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孙策的豪爽性格。之前孙策与太史慈曾在神亭以命相搏,但孙策在抓住太史慈后却不计前嫌,诚心诚意对待太史慈,这便是其豪爽性格的突出体现。而太史慈也与孙策一样,是个豪爽之人,一诺千金,言出必行。这两个人属于同一类型。太史慈出动提出劝降刘繇残部,为何孙策手下的部分文武认为不可信而孙策却坚信不疑呢?《三国志•太史慈传》注引《江表传》中给出了一个答案。该传载:“策初遣慈,议者纷纭,谓慈未可信,或云与华子鱼州里,恐留彼为筹策,或疑慈西讬黄祖,假路还北,多言遣之非计。策曰:‘诸君语皆非也,孤断之详矣。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复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发生在孙策统一江东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太史慈和孙策。原文如下:

三国演义故事成语40字(三国成语故事人困马乏)(1)

孙策与周瑜商议活捉太史慈之计。瑜令三面攻县,只留东门放走;离城二十五里,三路各伏一军,太史慈到那里,人困马乏,必然被擒。原来太史慈所招军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谙纪律。泾县城头,苦不甚高。当夜孙策命陈武短衣持刀,首先爬上城放火。太史慈见城上火起,上马投东门走,背后孙策引军赶来。太史慈正走,后军赶至三十里,却不赶了。太史慈走了五十里,人困马乏,芦苇之中,喊声忽起。慈急待走,两下里绊马索齐来,将马绊翻了,生擒太史慈,解投大寨。

三国演义故事成语40字(三国成语故事人困马乏)(2)

策知解到太史慈,亲自出营喝散士卒,自释其缚,将自己锦袍衣之,请入寨中,谓曰:“我知子义真丈夫也。刘繇蠢辈,不能用为大将,以致此败。”慈见策待之甚厚,遂请降。策执慈手笑曰:“神亭相战之时,若公获我,还相害否?”慈笑曰:“未可知也。”策大笑,请入帐,邀之上坐,设宴款待。慈曰:“刘君新破,士卒离心。某欲自往收拾余众,以助明公。不识能相信否?”策起谢曰:“此诚策所愿也。今与公约,明日日中,望公来还。”慈应诺而去。

三国演义故事成语40字(三国成语故事人困马乏)(3)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孙策发动江东之战,扬州刺史刘繇逃往豫章,太史慈则在泾县招兵买马,准备为刘繇复仇。孙策与周瑜率部围攻该城,最终活捉了太史慈。孙策以礼相待,太史慈非常感动,主动提出前去招降刘繇残部。部分文武认为太史慈必将一去不返,但孙策认为太史慈是信义之士,一定会信守承诺。到了第二天,太史慈果然带着一千多刘繇旧部回到孙策大营。

三国演义故事成语40字(三国成语故事人困马乏)(4)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太史慈遭孙策围攻、逃出泾县后的惨状,叫做“人困马乏”,意为人马疲倦困乏,形容体力疲劳不堪。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三国演义故事成语40字(三国成语故事人困马乏)(5)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太史慈被俘及后来提出劝降刘繇旧部的情节,在历史上确有其事。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载:“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与历史记载相比,小说作者仅仅作了两处改动,一是将原本太史慈与孙策约定的六十天时间改为一天,而是将历史上太史慈带回来的一万多人减少到一千多人。

三国演义故事成语40字(三国成语故事人困马乏)(6)

太史慈出动提出劝降刘繇残部,为何孙策手下的部分文武认为不可信而孙策却坚信不疑呢?《三国志•太史慈传》注引《江表传》中给出了一个答案。该传载:“策初遣慈,议者纷纭,谓慈未可信,或云与华子鱼州里,恐留彼为筹策,或疑慈西讬黄祖,假路还北,多言遣之非计。策曰:‘诸君语皆非也,孤断之详矣。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复忧也。’”

三国演义故事成语40字(三国成语故事人困马乏)(7)

江东文武认为太史慈不可信,主要是因为太史慈与扬州刺史刘繇是同乡这一层关系,因此与太史慈心怀顾忌。而孙策对此深信不疑,除了《江表传》提到的孙策认为太史慈“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孙策的豪爽性格。之前孙策与太史慈曾在神亭以命相搏,但孙策在抓住太史慈后却不计前嫌,诚心诚意对待太史慈,这便是其豪爽性格的突出体现。而太史慈也与孙策一样,是个豪爽之人,一诺千金,言出必行。这两个人属于同一类型。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