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很伟大(统一度量衡面临两大难题)
为什么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很伟大(统一度量衡面临两大难题)第二,选哪条路?秦代既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导航系统,那么该如何选路呢?车同轨应运而生,其关键不在于马车,而是在于车道,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这样车道也跟着标准化了,加上每条直道的起点和终点都确定了,驿卒便可以顺畅地驰骋在统一度量衡地区的大路上。第一,传发方式。今天互联网时代,5G直达,古代可不行,只能用人去送,可发诏令的人是否可靠,是否会半路偷换诏令,或者是疏忽大意弄丢诏令。因此需要特别的措施来封装诏令,而且还要制定丢失和私改诏令的惩罚,这样传送诏令的人才会谨慎且无二心。这个标准不能夸大其实,必须方便生活,不仅要询问商人意见,还要咨询工匠造兵器怎么量长度,单凭咸阳肯定不够,六国故地习惯各异,还需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以现在为例,一份政令从征求意见到形成具体文稿至少一两年,这放秦王时代,那些人的书面意见从各地到咸阳就得一两年,可见其间耗时之多。其实定标准的过程还算简单,整理
简简单单五个字,放现在来说恐怕连微博热搜都上不了,更不用说思考背后的重要性,无非是科学家们围在一起,开个会,商讨确定计量单位。可在信息闭塞的古代看来,这事真不简单!都说九九八十一难,统一度量衡的过程亦是如此,但在422位皇帝中,唯独秦始皇做到了。
历朝历代,带兵打仗屡见不鲜,要想胜仗,除却精兵良将、出神入化的战术,一国的经济实力最为重要,和现代一样,古时经济来源主要是税收,那么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统一度量衡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两大难题,简单来说就两件事:定标准,稳执行。
定标准说起标准,当今的国际单位制可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由各国科学家开会商讨而来,所以统一度量衡由始皇帝来制定显然不太现实,一没时间二不懂单位,于是只能由李斯丞相为首的一班官员牵绳搭线。
这个标准不能夸大其实,必须方便生活,不仅要询问商人意见,还要咨询工匠造兵器怎么量长度,单凭咸阳肯定不够,六国故地习惯各异,还需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以现在为例,一份政令从征求意见到形成具体文稿至少一两年,这放秦王时代,那些人的书面意见从各地到咸阳就得一两年,可见其间耗时之多。
稳执行其实定标准的过程还算简单,整理意见统一单位即可,最难的就是执行,上级发出命令,下级未必会乖乖执行,所谓“令行禁止”并不简单。
单以中国为例,我国现有34个省级行政区,300多个市,1200个县,4万左右个乡村街道,村有180万上下,一道命令从北京出发,首先传到各省委书记和各省长手中,然后再传达到各市委书记和市长手中,之后由市传到区县,区县传到村街道,村街道再传到每一户人家,可若是换到秦始皇那个时代,诏令从咸阳出发,这其中难点众多,且听我细说。
第一,传发方式。今天互联网时代,5G直达,古代可不行,只能用人去送,可发诏令的人是否可靠,是否会半路偷换诏令,或者是疏忽大意弄丢诏令。因此需要特别的措施来封装诏令,而且还要制定丢失和私改诏令的惩罚,这样传送诏令的人才会谨慎且无二心。
第二,选哪条路?秦代既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导航系统,那么该如何选路呢?车同轨应运而生,其关键不在于马车,而是在于车道,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这样车道也跟着标准化了,加上每条直道的起点和终点都确定了,驿卒便可以顺畅地驰骋在统一度量衡地区的大路上。
第三,食住问题。一个人离不开衣食住行,秦代更不例外,人要吃饭马要吃草,在去求见郡县的路上,这吃食如何解决?建了高速公路总得有服务区,所以驿站系统安排上,保证驿卒和马能吃饱且有地方过夜,直至完成任务。
第四,身份证明。驿卒到了郡县求见郡守,不是说见就能见的,这需要身份证明。驿卒必须有相应的识别标志,要么是装束,要么是信物,总而言之得让人一看就不敢拦。最终,驿卒将始皇圣旨交给郡守大人,就此他的差事告一段落。但是问题又来了。
第五,始皇威信。郡守虽然拿到圣旨,但选择权在他手里,也许你会问不执行圣旨难道不要命了吗?想当初,慈禧太后对万国宣战,东南各省总督巡府硬说宣传诏书是“乱命”,李鸿章直接说“粤不奉诏”,因此当权者的威信很重要。
始皇帝的威信是靠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造长城、立金人、修阿房等等积累下来的,所以慈禧没有办法的事,只有秦始皇有办法,你不听话,自有大把听始皇帝话的人来砍你的脑袋。一旦有了威信,地方轻易不敢妄动,因为皇帝能决定自己的生死,地方也就会忠实地执行命令,于是郡守老老实实召集百官,分派任务。
第六,口耳相传。命令下达下去最难莫过于执行,如何稳当执行诏令,也是统一度量衡的关键。古代老百姓大多不识字,所以贴布告昭告天下都是电视剧情节,很少有几个人能看懂,现代可以靠网络瞬时分享信息,而那个时候只能通过口耳相传,郡守下派到官员再由各官员下派到各自管理的街道,以此类推。
第七,执行方法。天高皇帝远,虽然秦始皇可以管得了各县郡守,但是黎民百姓可不容易,咸阳离各地万八千里,天下有那么多人,他管得过来吗?诏令发了,官员和先生也念了,百姓听不听又是另一回事了。
“法不责众,皇权不下县”,说的就是皇帝命令最多在县太爷那里大伙念一遍,钦差回去复命就结束了。人都是懒骨头,踢一脚才会动一下,始皇帝在咸阳那要求要统一度量衡,说统一就统一吗?
有的百姓待的地方买卖一斤就是七两,爷爷辈父辈流传至今,突然改成一斤十两,上菜市场买米,购买前还要在脑子里先倒腾一遍单位,谁愿意这么麻烦呢?这里就需要专门人员在菜市场继续贯彻皇帝指令,盯着百姓讨价还价的过程,卖米不准用老单位标价,否则罚钱,买米的也不准用老单位砍价,否则打板子。
结语其实,早在春秋战国以前的夏商西周就存在买卖,但并不是真正的买卖,只能说是交易,而且还是物资之间的不平等交换,不过大家各取所需,比如:同样的一头牛,在东边的氏族可换三只羊,西边能换两只半,到南边只有两只,北边或许是四只。所以在那时候没有统一的价格,也没有同等的尺度,因此算不上买卖。这些问题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才得以解决——统一度量衡。
因此,即使是放在21世纪的社会里这仍然可以称为奇迹,而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个级别的执行力,所以两千多年前,秦王用相似的执行力让天下万民写同一种字、用同一种单位的事情,难道不值得历史大写特写吗?
参考资料:《史记》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