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张家的发迹往上追溯,源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其父张玉,是朱棣麾下赫赫有名的大将,以多谋善战而著称,为朱棣最终夺得大明江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功居一等。然而,张玉在建文二年的东昌战役中,不幸战死。朱棣感其功劳,追其为荣国公,爵位世袭罔替。张辅,字文弼,河间王玉长子也。燕师起,从父力战。张辅后来被朱棣封为英国公,成为大明朝的国防柱石,纵观有明一代,英国公张家已经超过了魏国公徐家,成了大明朝第一勋贵世家。那么,威风凛凛的四朝名将张辅,结局到底如何呢?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英国公张辅的一生,以及他寂寥的结局。《明史·张辅传》记载:

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在祭拜朱元璋之明孝陵后 ,朱棣正式称帝。朱棣和乃父一样,称帝不久就大封功臣,这一次封爵,最为显著的莫过于“靖难四公爵”。

明朝的公爵,一共有4类,分别是“开国辅运”、“奉天靖难”、“奉天翊运”、“奉天翊卫”。其中,“开国辅运”公爵是当年跟着朱元璋一起建立明朝的大功臣,例如徐达、李文忠等人,这种开国之功可遇而不可求。“奉天靖难”公爵则是跟着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立下大功之人,这种从龙之功需要实力和运气的加持。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1)

朱棣登基后,封了4位公爵,分别是丘福(淇国公)、朱能(成国公)、张玉(荣国公)、陈亨(泾国公)。这就是所谓的“靖难四公爵”,他们都是世袭爵位。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4人中,张玉和陈亨早在靖难之役时就已经战死了,也就是说,“靖难四公爵”其实有两位都是追封的。

永乐初年,朱棣认为靖难第一名将是丘福,但遗憾的是,丘福最终兵败北疆;而和丘福齐名的朱能,也病逝于南征途中。谁也没想到,若干年后,“靖难四公爵”中最为显著的家族,却早已姓张。因为张玉生了一个好儿子——张辅。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2)

张辅后来被朱棣封为英国公,成为大明朝的国防柱石,纵观有明一代,英国公张家已经超过了魏国公徐家,成了大明朝第一勋贵世家。

那么,威风凛凛的四朝名将张辅,结局到底如何呢?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英国公张辅的一生,以及他寂寥的结局。

一、父死子后继,虎父无犬子

《明史·张辅传》记载:

张辅,字文弼,河间王玉长子也。燕师起,从父力战。

张家的发迹往上追溯,源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其父张玉,是朱棣麾下赫赫有名的大将,以多谋善战而著称,为朱棣最终夺得大明江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功居一等。然而,张玉在建文二年的东昌战役中,不幸战死。朱棣感其功劳,追其为荣国公,爵位世袭罔替。

虽然荣国公为世袭爵位,但朱棣并没有急于让张辅袭爵,最初只封张辅为信安伯,后来又封为新城侯。朱棣之所以这么做,是不想让张辅这么年轻就吃父亲的“老本”,他希望张辅再立新功。张辅也深谙朱棣之意,他积极勤勉,丘福、朱能等老将看在眼里,都非常欣慰,时常向朱棣推荐张辅。张辅人生中第一次大放异彩,发生在安南之战。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3)

早在靖难之役发生之初,既建文元年,安南(越南一带)陈氏外戚黎季犛发动政变,夺取陈氏政权,并在朱棣称帝后的永乐二年,向朱棣请封其为安南国国君,谎称陈氏王朝已经灭亡,自己作为外甥被群臣推举出来做了国君,请皇帝成全。朱棣一时不察,被其蒙骗,封其为安南国君。

没多久,陈氏王朝的后人陈天平便偷偷觐见了朱棣,把黎季犛弑君杀主之事悉数告知,请求天朝派出军队,助其诛杀黎氏,平复叛乱,夺回政权。

这时,朱棣才知道自己被黎氏所骗,勃然大怒。再加上朱棣早有吞并安南之心,于是将计就计,遣都督黄中与副将薛岩,领5000大军南下“和谈”,其实是助陈氏平乱

不得不说,朱棣当时有点小瞧安南,明朝的5000大军到了安南丛林之中,犹如羊入虎口。因为安南的黎氏早已经得到了陈天平觐见朱棣的消息,料定朱棣派大军来讲和谈判是假,伺机助陈天平诛杀黎氏是真。他们不甘为人鱼肉,于是在大军进安南途中率先发难,率兵伏击明军。致使五千明军大败,陈天平与薛岩死于乱军之中。

消息传回,举朝震惊,朱棣发天子之怒,遣朱能为征夷将军,《明史》说朱能率兵“八十万”,打算马踏安南。虽然这个数字有点夸张,但朱棣踏平安南的决心可见一斑。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4)

朱能是“靖难四公爵”之一,他和张辅之父张玉平辈,是朱棣极其看重之人。朱棣曾评价朱能:

辅吾成大业者,(朱)能也!(出自《明史·朱能传》)

可见朱能并非徒有虚名,他是在靖难之役中真刀真枪里杀出来的。朱能挂帅,他向朱棣推荐世侄张辅为副帅。虽然张辅没有独立领兵的经验,但考虑到有朱能坐镇,让张辅去锻炼一番也好,于是朱棣便同意了。就这样,张辅随着朱能南征安南。

这次南征,原本朱能才是主帅,远远没轮到张辅大放异彩。可一进入南越烟瘴之地没多久,朱能便染病,最终病逝于军中。朱棣听闻后,在痛惜朱能的同时,也左右为难。若是撤军,那岂不是被安南瞧不起?若是继续征讨,“八十万”大军则没有可托之人。无奈之下,朱棣只能让张辅暂时挂帅,把副帅转正。

张辅挂帅后,计谋与战术兼用,一路杀得黎氏叛贼望风而逃,黎季犛被赶到海上,远远望明军而不敢靠岸。

于是安南之乱平,这是自唐朝灭亡后,汉人政权在四百年后,再一次划安南为疆土。永乐六年,张辅班师回朝,朱棣大喜,封张辅为右柱国,英国公,举朝莫不信服。

父亲是荣国公,自己是英国公,张辅这一次临时带兵,可谓名利双收。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5)

就在张辅平定安南之乱后没多久,张辅前脚班师回朝,后脚安南陈氏王朝的旧臣不服天朝教化便卷土重来,发动叛乱。朱棣又令沐英之子沐晟率军讨伐。安南乱军以逸待劳设下伏击,大败沐晟。

消息传回,又是一片哗然。当此之时,朱棣环视朝宇,几无一可征安南之将可用。当时,朱棣正在把精力放于北伐,无暇分心。于是只得再次令张辅挂帅出征,张辅入安南很快再度平安南之乱,并在随后的六年里,又对安南乱军发起了两次战争,终于一举平定踏平安南。

果然虎父无犬子,自此,张辅成为明朝第一善战之将军。若有大战,朱棣无不征求张辅的意见。

此后,张辅又跟上朱棣步伐,参加了第三、第四与第五次对鞑靼的北伐。后朱棣在北伐回师途中驾崩,张辅率领军队回朝。

二、托孤唯老将,帝国之柱石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颇重张辅的德行与文治武功,更加对其委以重任,授其为太师,百官中,地位举朝最为尊崇。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6)

要知道,明朝时期,“三公”地位高于“三孤”,“三公”中,“太师”地位最高。有明一朝,生前被封为太师之人,除了李善长、张居正等人外,屈指可数。张辅以武将之身,生前就被尊为太师,可见他在朝中的地位。

《明史·张辅传》记载:

成祖丧满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从吉,惟辅与学士杨士奇服如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朱棣的丧期已满,朝中百官要“除服”,朱高炽为了表达孝心,继续穿麻衣上朝,而满朝文武,只有两个人和朱高炽一样穿着素服,他们是张辅和杨士奇。英国公张辅是勋贵之首、德高望重;杨士奇是大学士,后来的“三杨”之首。这一文一武,都是朱高炽最信赖的心腹。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7)

朱高炽是一位难得的仁君,只可惜他只在位10个月就病死了。他病逝前,因为南京发生地震,太子朱瞻基被派往赴南京视察,不料朱高炽突发急症而亡。为了防止汉王朱高煦图谋不轨,张辅劝皇后张氏(朱高炽之妻)当机立断,立即做了三件事:第一,最大限度封锁朱高炽去世的消息;第二,派心腹急召太子朱瞻基回京,并沿途保护;第三,令朱瞻基之弟朱瞻墡临时监国,直到太子归来。

张辅如此安排,可谓有备无患。于是,明朝最惊心动魄的危局,被张辅轻易化解。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对张辅分外礼遇。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不服朱瞻基为皇,意图联合朝臣,发动叛乱,还派使者联系了张辅。此事原本不为朱瞻基所知,张辅二话没说,绑了使者去见朱瞻基,这才得以识破汉王诡计。张辅于是协助朱瞻基调兵遣将,平复叛军。从此,张辅权望更甚,朱瞻基命其朝夕随侍左右,好随时咨备军国之事,引其为治国安邦之智囊。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8)

公元1435年1月31日,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突然驾崩,临终前,他将年仅9岁的太子朱祁镇托孤给太皇太后张氏与五大臣(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五大臣的首便是张辅。

张辅其人不苟言笑,治军严明,极善统兵,是明朝自永乐朝时起历任四朝的当家大将。

朱祁镇登基后,因其年弱,朝政一直由太皇太后张氏与五大臣把持。然而,张氏虽专政,却不乱政,既不重用外戚,更反感自家人干预朝政,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都极其罕见,一时再度延续“仁宣盛世”。张太后与五大臣主政期间,朱祁镇意欲玩弄帝王心术,重用侍宦王振。因此,张太后有事没事就喜欢把王振叫过去痛骂一顿,使得王振越发战战兢兢,不敢使坏。

公元1440年,五大臣之杨荣去世,1443年,太皇太后薨逝,朱祁镇才陆续开始掌握实权。

朱祁镇亲政时,年方16岁,为了制衡四大臣,朱祁镇开始再度起用宠宦王振。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9)

在整个明史里,可谓是太监乱政的大舞台,自朱瞻基之后,奸佞内宦几乎成了朱家每一任皇帝的标配。

相反,明朝太监的作乱史,反过来便是无数文臣武将的血泪史。太监本是无根浮萍,归根到底他们只是皇权的依附者与代理人。皇帝为了制衡朝臣,需要这些恶犬来看家护院。因此围绕在太监与朝臣之间的斗争,历来是鲜血横流,人头落地。很不幸,英国公张辅便成了内斗的陪祭品。

公元1444年,五大臣之杨士奇去世,王振宦官集团开始抬头,逾矩之事,时有发生。1446年,五大臣之杨溥去世,此时仅剩张辅与胡濙,宦官集团已经开始滥用王命职权,兴风作浪。

当时朱祁镇年方19,随着张太后与三杨去世,几乎大权在握。年少轻狂的君主,对自己的帝王心术十分得意,他把王振看做自己最能干的忠犬,对王振十分信任,又多有不察,给了王振以乱权之机。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10)

此时,朱祁镇仍是主少威弱,并不得张辅、胡濙等的尊崇,朝野上下对其重用王振亦是多有龃龉,这让朱祁镇与王振均有不满。

虽为九五至尊,却不受人尊崇信服,那种憋屈与不甘,可想而知。于是,朱祁镇想做一番事业,让那些老家伙看看自己的能力。

就在朱祁镇登基的第十四个年头,即1449年,瓦剌已经收服了整个北方游牧民族,他们趁势发兵南下,进犯明朝边土。

太监王振认为,此时正是皇帝御驾亲征,树立威信,使众生折服的大好时机,因此怂恿青年皇帝朱祁镇北伐亲征瓦剌。

这个主意,几乎与朱祁镇本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他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这个千载难逢,扬眉吐气的时刻,很快两人便一拍即合,出师北伐。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11)

朱祁镇并不知道,他接下来会成为大明王朝唯一一位当过俘虏的皇帝。

时年,英国公张辅已是75岁高龄,朱祁镇一旨令下,命张辅一起出师。垂垂老矣,虽然随驾,但却不被授予权力。已经渐渐年老力驰的张辅,不被朱祁镇看在眼里。朱祁镇之所以在这个年龄还要折腾张辅这把老骨头,就是想让张辅这个老家伙亲眼看看他是如何扬眉吐气地扫清瓦剌的。

三、天子意风发,含恨猪队友

与英国公张辅一起同行的还有兵部尚书邝堃、户部尚书王佐和大学士曹鼐、张益等一百多位文臣武将。

只是,自打决定御驾亲征时开始,朱祁镇便有心把它作为自己的政治大秀。其决心要凭借自己的力量,驱除鞑虏,树立权威,因此一百多位能征善谋的文臣武将,只是被命令跟着去看他表演的,“不使预军政”,丝毫不允许他们参与半点的军政之事。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12)

朱祁镇御驾亲征的大令一下,仅不到2天,就集结了号称50万的大军。这给了朱祁镇以极大的信心,以为自己的皇帝威仪,必定会威加四海,令军士随服。

殊不知,号称泱泱50万大军,实际上堪称乌合之众。在这场只为满足其个人表演欲望的战争里,整个大军就像是一个草台班子,听到皇帝的命令,拿了俸禄,带了粮食,便乌压压聚到一起搞北伐。

结果明朝军队很快出现了华夏几千年未见之咄咄怪事,明军还未与瓦剌交锋,军中便有一大群士兵不堪长途跋涉,开始作乱,作鸟兽散。还没走到大同,50万大军因为对粮食没有规划用度,便已经开始断粮了。结果一路还发生踩踏事件,敌军未现,军中已有饿殍百里,死士过万。

英国公张辅对此触目惊心,他暗中让兵部尚书邝堃和户部尚书王佐劝谏皇帝朱祁镇回师整顿后再战。

不料,此事为王振所知,他在朱祁镇面前添油加醋一番,直言英国公等有意阻止皇帝建立万世功勋,居心叵测。朱祁镇一听这是英国公张辅的主意,顿时大怒。张辅德高望重,他不便惩罚,但罚两个尚书的权力还是有的。于是,朱祁镇遂命王振将邝堃和王佐罚跪一天于中军大帐之外,以敲山震虎,震慑“动摇军心之人”。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13)

张辅见了,知道这是皇帝的意思,诚惶诚恐,未敢作声。

就这样,明朝50万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如入无人之境地开进了大同。而后,瓦剌却反常地往北逃窜。这让朱祁镇与王振都大为兴奋,以为瓦剌摄于明军之威,望风而逃,更加命令军队追亡逐北。

可是,瓦剌这一招却瞒不过军中善战者。这一反常举动让英国公张辅与兵部尚书邝堃等大为狐疑。张辅认为,事出反常必有妖,瓦剌之所以一路不出一兵一卒,势必准备诱敌深入,对明军埋下口袋阵,达到聚而围之的险恶目的。因此,张辅伙同邝堃等大臣,再次上奏朱祁镇停止北进,整顿观望,却马上遭到了朱祁镇的拒绝。英国公张辅只能整夜抚须长叹,苦思良策而不得。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14)

从始至终,英国公张辅所能做的事,注定是苍白无力的。

第二天,镇守大同的王振门徒郭敬把前几天大同前线战败的消息偷偷告诉王振,——“再往北必定落入瓦剌圈套!”,王振这才心生后怕,劝朱祁镇将军队撤出大同。

撤兵回师时,王振突发奇想,决定取道紫荆关退兵,因为那里可以路过他的家乡蔚州,到时候让家乡人都看到他衣锦还乡的样子。

正所谓“为人富贵而不返乡,无异于锦衣夜行”。王振的想法,尽显宵小蛇鼠之态。

原本张辅等人还在为大军能够取道蔚州回师而暗松了一口气,没想到还未走到蔚州,王振突然改变主意,他想起来五十万大军路过,一定会让家乡蔚州的禾苗寸草不生,到时候自己炫耀不成,反而被家乡父老谩骂,岂不糟糕?于是,王振决意率大军东行,往宣化方向行军。

这一下,把张辅气得够呛,他让内阁大学士曹鼐和大同参将郭登向其进言:

“此去趋紫荆关仅40里,大人宜取道紫荆关回京,再走宣府,恐被瓦刺大军追及。”

王振只有自己的小心思,便直接弃50万将士与皇帝之安危于不顾,一意孤行,取道宣府。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15)

当时,瓦剌自明军进驻大同之后有意诱敌深入故作一路北撤,却一直没有等来明军的身影。得知明军撤退后,便一路狂奔追击明军。

四、土木堡之殇,英国公之死

明朝50万大军,体制溃散,兵士志糜,不战而逃时,更是一片冗乱。

8月10日,大军来到宣府时,瓦剌大军已经追击而至,仓惶之下,朱祁镇只能派遣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断后掩护其撤退。不料明军与瓦剌军队一触即溃,恭顺伯吴克忠与都督吴克勤当场战死。

无奈之下,朱祁镇只能再次派出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等率领3万骑兵前去阻击瓦剌大军,为大军回撤争取时机。朱勇等临危受命,决意取险鹞儿岭之后,与瓦剌据险而守,却不料反落入敌人十面埋伏,再一次全军覆没。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16)

当此之时,朱祁镇只能将所有军队派出,构成防御阵线。由老将英国公张辅一路护送其再往南撤。不曾想,还未走出土木堡,前线大军在瓦剌铁骑的激荡下,瞬间溃不成军,被敌反包围,一路退了回来,反而把朱祁镇难逃的后路围得水泄不通。

关键时刻,老将张辅怀着忠君护主之心,他带刀上马,一马当先带着朱祁镇要杀出一条血路,但军阵茫茫,75岁的老将,很快被乱军砍死。

四朝名将,一辈子功勋卓著,没成想到头来,七十五岁时,却被自家人所累,惨死乱军之中,当真令人唏嘘。

张辅之死,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震惊,因为瓦剌围困土木堡两天后,发生了另一件大事,掩盖了张辅惨死之况——明军溃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天下震动!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17)

当朱祁镇被俘时,其护卫将军樊忠怒气难遏,一把抓过王振,一榔头将其砸得脑浆崩裂,当场殒命。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50万大军损失殆尽,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100多名文臣武将悉数战死沙场。

一切皆源于少年皇帝的贪功冒进与太监王振的满脑浆糊。

英国公张辅死了吗?《明史·张辅传》记载:

辅从行,不使预军政。辅老矣,默默不敢言。至土木,死于难,年七十五。

张辅的确死了,但是《明书》却有另一番记载:

或云辅败逃还,知不可生,自缢死,家人以阵亡闻。

意思是说:张辅在土木堡之变中并没有死,他逃了回来。听闻皇帝朱祁镇被俘,自知很难独活,因此自缢而死。家人为了掩盖“丑闻”,宣布张辅死于阵中。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18)

于是,英国公张辅之死,就成了历史悬案。

笔者认为,土木堡之战中,不管张辅是战死,还是侥幸逃脱,世人都不应该苛责这位75岁的老将。因为在这场战斗中,张辅从始至终都没有被重用,他的建议也一直都没有被采纳。明英宗朱祁镇之所以要带着张辅出征,就是想在这个老家伙面前证明自己。只是,这一场“证明”,被定义为历史笑柄。

英国公张辅辅佐永乐、洪熙、仁宣、正统四朝,他历经靖难之役、安南之战、明成祖北征朱高煦叛乱,为大明朝立下不世之功。不曾想,在本该颐养天年之际,成为了帝王心血来潮的陪祭。

朱棣为什么打张辅(张辅为君安天下)(19)

观史,世人总喜欢把皇帝的过错嫁祸于红颜、宦官,岂不知,这不过是文人们为他们的君王开脱罢了。杀死英国公之人,不是王振,真正的“猪队友”,是朱祁镇本人。

明代宗朱祁钰登基后,为了安抚武将和勋贵世家,追封张辅为定兴郡王,谥号“忠烈”。张辅虽然死了,但英国公张家却荣宠不衰,无论明皇更迭,还是权臣当道,无人敢小觑英国公府。自此之后,历代英国公为大明朝保卫山河,血染疆场。公元1644年,第九代英国公张世泽为抵抗李自成,率军血战,力竭而亡。几天后,崇祯帝自挂景山。英国公府和大明朝,同时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中。

若抛开封建文化中糟粕的部分,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英国公张氏一族,是中华儿女精忠报国价值观的彰显。往事悠悠,我辈当学习其精神,报效于山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