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宋朝的文官地位有多高(宋朝真的优待文臣)

宋朝的文官地位有多高(宋朝真的优待文臣)更有评价说:“是在人治独裁制度下所能达到的最好的、最开明的、也是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更难能可贵的是,宋代历朝皇帝都还算听话,让太祖的这几条中国历史上迄今最为开明的政策,得到了切实的执行,达三百年之久,可以说这是有宋一朝三百多年的大宪章,也是同时代世界各国中最开明的大宪章,它从根本的制度上确保了宋朝所以成为中国文明的最高峰。”历史上,关于太祖誓碑的记载有两条不同信息来源的史料:“勒石三戒”。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陆游《避暑漫抄》曾记载道:“宋太祖于建隆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 ...”说到宋太祖赵匡胤这个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他一生之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开创了大宋王朝。但是,当后世的人们再回顾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之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前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分崩离析,走入寻常百姓之家了,但后者却一直在整个大宋王朝,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宋朝的文官地位有多高(宋朝真的优待文臣)(1)

有记载,我国古代曾经出现过一位非常有个性的皇帝,他在宗庙中立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自己的誓言。碑文的大致意思是:他命令自己的后代子孙,一定要优待前朝的宗室成员,并且,不得滥杀上书言事的官员和士大夫。如果,后世子孙中有人违背了自己的这一誓言,那么,他一定会被天下的人共同讨伐直至灭亡。

在那个皇权高于一切的时代,作为一国之君,能够立一下这样的一个誓言,可见,其胸襟之宽广为人之宽厚。能够做出这样一番义举的皇帝,即使,是在我国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也绝对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了。说到这,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这位皇帝到底是谁了吧,那么,接下来就让我来为大家揭晓答案。

其实,此人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的文官地位有多高(宋朝真的优待文臣)(2)

说到宋太祖赵匡胤这个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他一生之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开创了大宋王朝。但是,当后世的人们再回顾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之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还是要数那段他仅凭借着一顿酒宴,就让众多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心甘情愿的交出了自己手中兵权的传奇历史了。因为,作为一个以武开国的皇帝,他深知武将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影响力。

正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如果,一个文人想要造反的话,他不但会受到自己从小所接触的传统道德的约束,以至于,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并且,手中如果没有兵马的话,这样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其实,根本就掀不起什么大的波浪。但是,如果是武将想要造反的话,那结果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了。

正是出于以上原因,太祖皇帝赵匡胤选择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为了全面贯彻自己的这一治国方针,所谓“太祖碑誓”的存,在就显得相当有必要了。

宋朝的文官地位有多高(宋朝真的优待文臣)(3)

历史上,关于太祖誓碑的记载有两条不同信息来源的史料:“勒石三戒”。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陆游《避暑漫抄》曾记载道:“宋太祖于建隆三年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 ...”

更有评价说:“是在人治独裁制度下所能达到的最好的、最开明的、也是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更难能可贵的是,宋代历朝皇帝都还算听话,让太祖的这几条中国历史上迄今最为开明的政策,得到了切实的执行,达三百年之久,可以说这是有宋一朝三百多年的大宪章,也是同时代世界各国中最开明的大宪章,它从根本的制度上确保了宋朝所以成为中国文明的最高峰。”

虽然,后世一直流传着有关这条誓碑的各种传闻,甚至,在史料中也存在着与之相关的记载,但是,其真实性依旧有待考证。

对于该碑誓内容的真实性,后世史学家持两种态度:

一部分人认为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件事完全就是子虚乌有,它只不过是有人精心编造的一个谎言罢了。

那么,太祖皇帝赵匡胤真的做过这样一件事吗?

如果,他没做过的话,那么,到底又是什么人精心编造了这样一个弥天大谎,并且,他编造这个谎言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宋朝的文官地位有多高(宋朝真的优待文臣)(4)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那些认为此事真实存在的学者,都找到了哪些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说法。这期间,他们从大祖皇帝的为人处事上来分析这件事。这些人认为:太祖皇帝虽然出身行伍,但是,他却是一个十分热爱读书的人。

相传,当年他跟随周朝世宗皇帝柴荣攻打淮南的时候,就有人向皇帝揭发他私自携带了好几车货物。接到举报之后,世宗皇帝派专人去查证这件事。但是,当他派人去检查这些所谓的私货之时,却发现这些多达几车的货物,竟然大多数都是书,其数量加起来有几千本。

既然,太祖皇帝本身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那么,他也是比较重视读书人的。所以,如果从这一点来看的话,他会立下这样的碑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还有第二个原因:

从宋朝的整体国策来看,一直以来,这个王朝实行的都是“重文轻武”治国方略。根据史料记载,宋太祖曾对自己的宰相说道:“五代时方镇为人残忍暴虐,他手下的人民深受其害。如今,我创立了自己的国家,我将会选拔上百名才干出众的文官去治理各大番镇。即使,我委派的这些人大多都是贪官,那他们对百姓和国家的危害,也绝对比不上一个武将。”所以,在他看来,文官对国家政权的干预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赵匡胤并不十分担心这些人身居高位后,会对国家造成太大的危害。并且,读书人大多都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统治者对他们的宽厚仁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收买人心。因此,他颁布这条碑誓很可能是为了收买人心,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的政治统治。

宋朝的文官地位有多高(宋朝真的优待文臣)(5)

第三点,则可以从太祖皇帝当政期间,做过的某些事情上来考证。

相传,太祖皇帝在平定南方各政权的过程中,坚持不杀降王。在他平定后蜀的过程中,后蜀的国君曾带领自己的下属入京面见太祖皇帝。当时,朝中曾有人上书请求杀掉他们以免后续发生什么变故,但是,太祖却去骂此人小肚鸡肠。

还有就是,当时的宰相赵普曾多次对太祖皇帝说起那些当年欺侮过他的人,甚至,意图对其进行打击报复。但是,太祖皇帝却说:”哪有人能够一眼认出谁是日后的皇帝或者宰相。“这样一来,宰相赵普就再也不敢在他面前提起此类话题了。

还有就是,太祖皇帝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曾在皇宫中看到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小孩。询问之下,才知道:这个小孩是世宗皇帝柴荣的孩子。那么,如何处置这样一个前朝遗孤,就成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于是,他召集手下大臣讨论:“到底应该怎么处置这个孩子?”

一部分大臣认为:应该杀了这个孩子,斩草除根。但是,一个叫潘美的官员却在旁边不发一言。太祖皇帝则说:“我已经继承了世宗皇帝的皇位,如果,还要杀了他的孩子的话,我实在是不忍心。”这时,潘美才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潘美说:“我当年是世宗皇帝的臣子,现如今,是太祖您的臣子。如果,我劝您杀了这个孩子的话,那么,我就辜负了世宗皇帝,如果,我劝您不要杀他的话,那么,我又会遭到您的怀疑。”听完潘美一席话,太祖命令潘美将这个孩子收为义子,不再过问这个孩子的任何事情。

从以上几件事情中,我们不难看出太祖皇帝的宽厚和仁慈,因此,他会立下那样一条碑誓也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宋朝的文官地位有多高(宋朝真的优待文臣)(6)

最后一点,则是从宋朝历代皇帝所执行的,对待周王室成员的态度上,来考证这件事的真实性。

根据相关的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宋朝历代皇帝大多对柴氏子孙十分优待。他们不但赐予了柴氏后裔世袭罔替的爵位,甚至,还规定他们只要不是犯了谋反的大罪,就不能轻易的处死他们。甚至,曾经的周恭帝也就是后来的郑王去世的时候,太祖皇帝连续好几天穿着素色的衣服以表示自己的哀戚之情。并且,他还为此事暂停了十天的朝会,最后,又亲自下令将此人安葬在了世宗皇帝的陵墓旁边。

在宋朝的仁宗皇帝执政时期,也对周王室予以厚待。相传,他曾通过柴氏家谱,推举出族中辈分最长的人,让其每年负责周王室的祭祀任务,并且,还让世宗皇帝的重孙柴元享受位列三班的奉职,之后,又给他们封赏了大量的田地,此外,还给位于西京的周王朝太庙赏赐了大量用于祭祀的器具。此后,宋朝的几代皇帝,也分别对周王室成员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封赏。由此可见,宋朝优待周王室成员的祖训,在历代皇帝中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行。

纵观整个宋朝的历史,历代皇帝执政期间大多都不杀大臣和言官。而且他们对周王室成员的优待政策也从未中断过。

因此,从以上几点来看,那些学者认为太祖碑誓真实存在,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宋朝的文官地位有多高(宋朝真的优待文臣)(7)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既然,有人认为太祖碑誓真实存在,那么,自然也会有人怀疑其真实性。这些对此事持怀疑态度的人,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呢?

1986年的时候,一个名叫杜文玉的学者,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太祖誓碑质疑》,他在文章说:自己经过详细考证后发现,所谓的“太祖碑誓”完全就是子虚乌有的说法。首先,他指出:宋朝虽然一直宣扬自己优待周王室成员,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前文说到的碑誓中,就如何对待周王室成员一事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碑文上说:太祖发誓无论是自己还是自己的后代子孙都一定要优待周王室的成员,如果,谁违背了这一誓言的话,那么,他就会被天下之人群起而攻之直至灭亡。

正所谓漂亮话谁都会说,但是,真正做起来恐怕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根据史料记载,太祖皇帝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可没有像自己誓言中说的那样优待周王室成员。他刚刚坐稳了皇位,就立刻将周恭帝母子赶到了洛阳。虽然,从名义上来说,洛阳确实是曾经的东都,但是,经过五代以来的战火洗礼之后,这个地方早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了。

而在他立下碑誓那年,他更是将这母子二人迁了房州。如果说,洛阳残破的话,那么,它好歹还是曾经的首都。但是,房州可已经算得上是荒无人烟的山区了,此地不但与繁华的开封府相去甚远,而且,地处偏僻人烟稀少。

如果,他真心优待这母子二人的话,又怎会将他们安置在这样一个既偏僻又荒凉的地方呢?这其中,更让人怀疑的一点就是,周恭帝刚刚年满20岁就莫名其妙的去世了。若他真的像碑文中所说的那样,一心厚待柴氏子孙的话,又怎会让其死的不明不白呢?

宋朝的文官地位有多高(宋朝真的优待文臣)(8)

至于碑誓中所说的,要子孙“不杀大臣及言官”,恐怕也不尽其然。如果,他真的立下了这样的誓言的话,那么,他必定会以身作则,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据史料记载,在太祖皇帝当政的十几年中,所杀的大臣其实并不算少。那些死在他手上的大臣没有一百也有八十,这些被他杀死的官员,其罪名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不服他的统治意图谋反。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作为一国之君,他必定是要拿出一些手段来,才能威慑那些蠢蠢欲动的臣子,从而,达到稳定朝纲的目的。

因此,他诛杀想要谋反的人,还算得上是情有可原。但是,有的官员却仅仅是因为玩忽职守就被他一怒之下杀了,这其中,大多都是政府高级官员。既然,他曾经立下过那样的誓言,一心想要树立自己仁君的形象,那么,他又怎么会如此轻易的诛杀官员呢?甚至,有记载:太祖皇帝还是北宋所有的皇帝中,斩杀大臣最多的一位。

因此,从他当政期间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立下这样一道誓言的可能性并不太高。

宋朝的文官地位有多高(宋朝真的优待文臣)(9)

除此之外,那一座传说中的誓碑的收藏方式,也有几分不合常理。

相传,此碑被收藏在了大庙寝殿的隔间之中,平时那间屋子钥匙的管理十分严格。而且,这座誓碑还被用镀了金的黄幔遮挡起来,平时任何人都不能轻易进入这间屋子。只有每年祭祀的时候,或者是新帝即位的时候,这间屋子才会开放。

皇帝祭祀完大庙之后,必须进入隔间之中默背石碑上的誓词。此时,皇帝身边只能跟随一名不识字的小太监,其他人必须远远的站在太庙之中,不能随意偷看。皇帝进入隔间之后,先在誓碑前跪拜,默背完碑文之后,行礼完毕方可退出。北宋历代只有皇帝才能知晓碑文之中的具体内容,除此之外,无论是朝中重臣还是王公贵族,皆对碑文的内容一无所知。

看到这,想必大家也发现问题了吧!

按照传说中的碑文内容来看,太祖皇帝之所以立下这样一座誓碑,是为了制造舆论,收买人心,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如果,他把碑文的内容向天下人公开的话,无异于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宽厚仁慈以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还能让那些从小饱受忠君爱国的思想熏陶的士大夫们感恩戴德。

誓碑的内容若公布出去,显然,更能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老谋深算的太祖皇帝,又怎会把这样的好事拒之门外呢?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誓碑的真实性也实在是值得怀疑啊!所以,就以上面分析而言,不同意见的双方都能拿出一定的理由,但是,又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对待宋代政治史上这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只有取审慎的态度,作进一步的研究。

宋朝的文官地位有多高(宋朝真的优待文臣)(10)

以上双方的观点都说的都有一些道理,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其实并不十分认同他们的看法。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不应该全盘否定誓碑的真实性,也不应该信誓旦旦的认为它就一定存在。在我看来:誓碑一事可能是存在的,但是,它的具体内容大概还是与传说之中的有那么几分差别。

或许,誓碑中确实提到了要在一定程度上优待柴氏子弟,毕竟,纵观整个宋朝的历史,柴氏后裔受到的待遇还是比较优厚的。誓碑中可能也确实提到了,不能轻易诛杀士大夫,但是,要说是不能随便对他们动刑,这就有点夸张了。毕竟,从宋朝历代皇帝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们对文官确实比较宽厚。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任何事情都要讲“规矩”二字。如果,这些文官的所作所为,实在太过有违国家法制,又或者是严重危害到了国家利益的话,那么,统治者必定不会再对他们心慈手软了。换句话说,即使誓碑并不真实存在,但是,宋朝也一定存在某些与之内容大体相似的祖宗法制。

参考资料:

【《宋论》卷一《太祖三》、《避暑漫抄》、《宋史·曹勋传》、《太祖誓碑质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