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朝在什么时候走向的巅峰(明王朝的命运下)

明朝在什么时候走向的巅峰(明王朝的命运下)海盗们来的快去得也快,海外又有岛屿作基地,很难剿灭。中原王朝大多实施海禁政策,元末明初,由于外部因素,海盗壮大很多。中原王朝不重视海权的思想,后果是沿海地区海盗势力发展壮大,海盗经常在沿海地区劫掠,洗劫村庄,打劫商船。中原王朝对沿海岛屿不够重视,但从血缘关系而言,沿海岛屿很早以前就有汉民渡海定居。明初时,台湾及周边岛屿,居住着部分渡海移居的汉民和原住民。明朝海禁政策严厉,朱元璋要求“片板不得下海“。而官员在执行过程中,只会过度执行,沿海居民断了生路,迁移海岛的居民更多。

壹 倭患

倭寇侵扰,本该是一次出海作战,展现大国实力的契机。但是明朝的统治者,选择实施海禁,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倭寇和海盗的危害。

中国封建王朝,发展重心放在黄河、长江流域,国防重点是北方陆地边界,没有形成海权思想。

地球航海大发现之前,世界很多地方,要么是土著,要么是无主之地。

中原王朝对沿海岛屿不够重视,但从血缘关系而言,沿海岛屿很早以前就有汉民渡海定居。明初时,台湾及周边岛屿,居住着部分渡海移居的汉民和原住民。

明朝海禁政策严厉,朱元璋要求“片板不得下海“。

而官员在执行过程中,只会过度执行,沿海居民断了生路,迁移海岛的居民更多。

中原王朝不重视海权的思想,后果是沿海地区海盗势力发展壮大,海盗经常在沿海地区劫掠,洗劫村庄,打劫商船。

海盗们来的快去得也快,海外又有岛屿作基地,很难剿灭。中原王朝大多实施海禁政策,元末明初,由于外部因素,海盗壮大很多。

这个外部因素来自日本。

13世纪末,日本处在南北朝分裂状态。之后,南朝战败,大量失去土地或是逃难的人,加入海盗中,一些企图东山再起的封建主,派一部分武士加入其中,发展成势力很大的海盗集团。

14世纪,日本进入战国时代,一些封建主,组织武士,勾结商人,对朝鲜,中国,东南亚各国沿海进行掠夺。

中国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布匹,茶叶,盐,铁等都是日本所必须。但当时中日之间关系并不好,大多数时间,贸易是中断的。

日本政府默许了这些掠夺行为。

元朝骑兵天下无敌,但他们不善水战,海战更差一些。几次对外海战,战绩都不佳,没能征服沿海周边地区。

元朝攻打南宋,遭遇到南宋军民激烈的抵抗,南宋居民逃亡海外很多。元末明初,长期混战,老百姓出海逃亡也很多。

但明朝严厉的海禁,隔绝了相互联系的通道,尤其是血脉相连的贸易关系。要知道封建社会时期,与其它国家贸易很难,当时的翻译人才很少。

贸易的中断,移居海外的这些人,日子不好过,当时大多数岛屿未有效开发,生活资料不足,逐渐一部分也沦为海盗。

明初的倭寇,主要成员是日本武士、流民、浪人夹杂中国东南沿海的海盗。

为了抵挡海盗对沿海地区劫掠,朱元璋实施海禁政策,正是这一政策,让中国失去第一个发展的机会。

朱元璋为什么要实施海禁?

实施海禁原因有多重,打方国珍,张士诚时,沿海商人曾资助过他们,让老朱担心对外贸易,他们的残余势力会与百姓勾结,影响朝廷统治。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

唐宋元各朝,都建立起以中原王朝为宗主国的朝贡体系,但是朝贡体系下的贸易多半是亏本的,朱元璋觉得不划算。

朱元璋的立国思想,是以农业为根本。他认为,中原王朝自身发展农业就可以获得发展,内因是农业立国和打击不臣之心,明初实施严厉的海禁政策,外因则是海盗倭寇流动性很大,很难清剿,海禁则是 最简单粗暴的办法。

明朝在什么时候走向的巅峰(明王朝的命运下)(1)

倭寇侵扰地区

海禁政策没有考虑广大沿海地区百姓的生计问题,不仅禁止民间私人贸易,甚至不准百姓下海,更有些地区,将沿海地区居民回迁几十公里。

严厉的海禁政策下,沿海百姓无法生存,一部分人加入倭寇行列,使得围剿倭寇难度更大,即使围剿,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还会有更多人的加入。

到了明朝中后期,朝政腐败,倭寇中,数量占据多数的已经是自己人。海禁愈严,民无所食,最终到嘉靖帝时,倭寇的力量强大到已经敢攻打明朝的南京了。当时南京是明朝副首都,地位非常高。

面对严峻的倭患,明廷的统治者们,大多数却无心围剿。

明成祖朱棣,做得最轰动的一件事“郑和下西洋“。而至今,我们都赞叹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是规模如何的大,但花费惊人物力人力却不解决倭寇问题,实在遗憾!

因为即位问题,对朱棣而言,倭患并不是他要解决的重点。他的重点在于稳固自己统治,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是他的一次政治谋划。

下西洋是为了宣传永乐朝的盛况,所以,即使造出了宝船,并不是用于打海盗,而是用于朝廷的海外贸易。

宋朝时,商业繁荣,但是军力不强。元朝则不善管理,海军不行,终于等到明朝,却十分守旧,统治者害怕民间对外贸易,影响其统治根基。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船体规模已经足以在海洋中远行。有此技术,装备水军,倭寇很难抵挡。

如果不实施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人民也就不会沦落成海盗,甚至加入倭寇。商业发展,有更多的钱装备水军,倭患根本就不是问题。

不实施海禁,允许民间出海贸易,倭寇估计都不是沿海百姓的对手,惊涛骇浪里讨生活的人,勇猛彪悍的很。

但是明廷统治者们,守成思想太严重,缺乏远见。海禁之策,实乃本末倒置,不积极消灭倭寇,还将沿海穷苦人逼成海盗。

如若能扫清倭患,经营诸岛,便是立下不朽功勋!但明朝错过了!

贰 神机营

为什么要提到神机营?这和明王朝的命运有什么关系?

神机营曾经挽救过明王朝,但这只是一个插曲。

明朝统治者对内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对外表现也不够出色。但是有一样做得不错,就是科技发展水平。而军工产品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实力。

蒙古骑兵用大炮轰开了欧洲人的城堡,朱元璋用一支不起眼的火枪夺得天下。

洪都血战时,朱元璋的部队有一支火枪部队,在抵抗陈友谅的围攻中,起了很大作用,火枪在明军很受重视和使用。

火枪、火铳成建制装备则是在明成祖时期,1407年,朱棣将京城禁卫军三支中的一支全部装备火器,称为“神机营“。

明朝在什么时候走向的巅峰(明王朝的命运下)(2)

神机营单兵装备

神机营是一支成建制,装备完善的部队,全营官兵5000人,其中3600人步兵,1000人,骑兵,400人炮兵。

最开始装备火铳3600杆,野战重炮160口,多管火铳200杆,其中还给炮兵配备防身用的短杆火铳,还有相关的兵车,与近代陆军部队结构相似。这还只是最开始的装备情况,之后逐步增加其它装备。

明成祖朱棣每次亲征,都会带上神机营,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神机营最出彩的战役则是京师保卫战。

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后,蒙古军围困京师。依靠将蒙古军引入神机营陷阱,最终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而神机营的命运,和明王朝的命运一样,由兵强马壮迅速衰落。

神机营作为京师禁卫军,主要作用是保卫皇城,明成祖朱棣多次出征,都带着神机营,一方面神机营战斗力强,另一方面,也显示这位帝王的征战决心。

但作为禁卫军的神机营,在京师保卫战之后,很快就成了摆设。

禁卫军主要职责是守卫京师,京师保卫战之后,朝廷用兵,皇帝不敢不再亲征,神机营成为专职的皇城守卫部队,无仗可打。

无仗可打,皇帝也没有对外征战的意思,神机营军备开始废弛。

如果明朝大量装备,那就会因为军工产业的发展,迅速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明廷统治者没有积极发展,一方面明成祖之后,皇帝们不作为,还有就是明朝政府一直缺钱的厉害。

明朝以农业立国,商业发展由国家把持,织造等都由内廷管理,如内廷管理的江南织造局。盐铁、茶叶、对外贸易由国家掌握,科技有发展,但是明廷压制工商业的发展,造成明朝长期都不富裕。

神机营作为成建制部队,火器装备更新和消耗很大,财政也拿不出这笔钱,到后期的神机营不仅丧失战斗力,火器都快烂在仓库里了。

武器装备是需要不断升级换代,但是,神机营则是不进反退,加之明廷对火器等严格管控,民间不得发展,中国的军工事业,明初是高峰,也是结尾。

明朝当时有一些领先世界的科技,如果运用到富国强兵上,中国将无比强大。除了各类军备武器,另一项科技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宝船体现了明朝重工业的发展水平!

宝船具体多大现在有一些争议,《明史郑和卷》中,说是有150多米长,60米宽,这估计太夸张了一些。这么大的木制帆船,即使能制造出来,出海也不行,靠人力操作这么大大帆船不可能。

靠谱一点的说法是约50多米长,14米宽,体量在1000吨左右,这个也更实际一些。

郑和下西洋表明,中国的造船技术,已经能够支持远洋航行,比大航海时代,要早上一百多年。

先进的军工,良好的航海技术和规模盛况的宝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是有保障的。但明朝整个统治集团,选择了放弃,中国错过了一个盛世。

叁 张居正

明朝在什么时候走向的巅峰(明王朝的命运下)(3)

1525年,嘉靖4年,湖北荆州出了一位神童张居正。张家是一个小资家庭,祖父立过军功,父亲是一位高龄秀才。

13岁时,远近闻名的张居正去参加乡试。估计是担心孩子太小,要是考上了,还不得出一堆的麻烦事,在湖广巡抚顾麟的阻扰下,没有考上。美其名曰,让孩子回家多磨练一下。

但是张居正实在太聪明,15岁的时候,再去考,顺利考上举人。别人考半辈子才能考上,他15岁就考中举人,名声就传的更远了。

23岁的时候,张居正考上进士,据说也是因为觉得他年轻太聪明,所以才给了进士二甲第九名的成绩。不过这也非常优秀。

考上进士,尤其是一些有才的,多数会进入皇帝身边工作,张居正也不例外,入职翰林院。嘉靖帝时,张居正毕竟年轻,处在升职阶段。

嘉靖皇帝是个阴晴不定的人,哥哥无子,以藩王即位。刚即位时,英明神武,干了不少政绩。但嘉靖帝有个坏习惯,脾气暴躁,时常打杀宫人。在他手下,已经200多个宫人被杖毙了。宫人们人心惶惶,终于有一次,宫女们一合计,打算弄死他。

毕竟是杀人,还是杀皇帝,宫女们太紧张了,用布条勒簪子扎都没弄死。嘉靖帝侥幸捡回一条命,经过这次刺杀,嘉靖帝怂了,开始躲起来修仙。

但是嘉靖帝这个人非常聪明,自己躲在后宫里,通过挑起朝臣之间的内斗把控朝政。

严嵩就是他捧出来的靶子!

嘉靖后期,严嵩父子专权,严嵩擅青词,更擅谄媚,为讨好皇帝,大量收刮钱财。自严嵩起,明廷朝堂文臣之间的斗争越来越严重,已有朋党之势。

嘉靖帝长期不上朝,又干得很久,首辅位置的争夺很血腥。

夏言是嘉靖帝早期的首辅,严开始为了往上爬,就巴结夏言。等权势慢慢起来之后,就开始设计诬陷,夏言被搞死以后,严嵩父子长期把持朝政。

严嵩父子把持朝政,自然就有人眼红,这个人就是徐阶。徐阶贫寒之家出身,他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

和严嵩斗的时候,开始是旗帜鲜明反对严嵩,等这套行不通后,干脆投靠严嵩。

用计用到什么地步?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家做小妾。然后和张居正高拱等联手将严家干垮,严世藩被杀,严嵩被罚没抄家,最后在老家穷的饿死。

可见文臣之间的斗争在明朝也很血腥,致人死地。

之后徐阶拥立隆庆皇帝有功,进阶首辅。

你以为徐阶是一个好人?事实上他就是把严嵩搞下去,自己擅权。有权势以后,结党营私,抢占江南百姓农田20多万亩,纵容徐家子弟横行乡里。

徐阶是张居正在官场上的引路人,后面海瑞查徐阶的时候,已经退休的他,要求张居正罢免海瑞,最终海瑞还是将徐阶挑落马!

徐阶搞下去了,高拱和张居正一同升上来,结果张居正与司礼监太监冯保一起,又把高拱挤下去。

朝堂之上,就成了冯保和张居正两个人说了算。

万历皇帝即位时年幼,首辅张居正辅政。张居正上台之后,进行一条鞭法改革,试图通过变法,改善明朝没钱没人的窘境。

万历时期,土地被地主豪绅官员们扒皮的差不多了,老百姓失去土地,国家税收锐减。因为这个时候,国家的主要税收还是靠人头税,但农民失去土地,小手工业者失业,哪里有钱缴税?

最先开始在福建试点,丈量土地,然后在全国推广。丈量这事,官员们做了一些手脚,效果打了一些折扣。

海瑞就觉得光清量丈亩没啥用,改善不了民生,还是海大人看得透彻。因为这样还是不能改变老百姓赋税不均的问题。海瑞要是碰到清朝雍正帝,应该有发挥的地方。

张居正可是神童啊 肯定也知道改变不了老百姓赋税不均的问题,但眼下,能给朝廷多收点赋税才是要紧的,因为从嘉靖帝年间,国家缺钱缺的厉害,发生过大年初一,官员们集体跑去皇帝门口堵门要求发工资的事。皇帝还搞过给大臣发胡椒抵工资的操作,只能说明朝一直缺钱。谁叫太祖皇帝不准后代们发展工商业。

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一些好转,但好景不长,随后而来的万历三大征及辽东战事,钱更不够用了。

张居正听名字觉得一身正气,实际上也是个大贪官,死后被查抄的产物惊人。但张居正死后被清算,还是因为他与万历皇帝之间的矛盾。

张居正能够推行变法,主要是辅政时,皇帝太小,没有亲政,啥事都是张居正说了算。张居正神童入世,万历免不了被骂。

最主要的张居正施政,抢了皇帝的工作,明朝的中央集权已经达到高峰,敢动老朱家皇帝的蛋糕是没有一个好下场的。

明朝中后期,即使是名臣们,官场上也个个贪墨,还热衷于内斗。张居正的变法改革,不过是流星一般划过,无法挽救明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民生。

肆 东林党人

明亡,亡于东林党人,这是很多人的观点。东林党人到底在明朝干了些什么,招致现在很多人记恨?

东林党人最开始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是坏的。

明朝后期,经过万历皇帝的一顿操作,明王朝内忧外患,一些有识之士或是朝中正值官员,谈论一些社会问题。

而谈论的集中点,一个是立储,另一个是税收问题。

万历皇帝子嗣不多,长子朱常洛,按明律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偏偏万历皇帝喜欢福王,皇帝和一些大臣就僵持在立储的问题上。

万历皇帝亲政后,先是清算了张居正,对其它外臣也不信任。万历时,以皇帝,宦官、勋戚、王公组成统治集团,读书入仕的文官们被排挤出了权力最核心圈。

这些人肯定不爽。

浙江的顾宪成在京城为官,敢言直谏,因跟万历皇帝争论立储,被削职打发回家。敢跟皇帝吵架,名气就上来了,然后回到家乡,修复了宋朝时的一所书院,就是东林书院,然后在这里讲学。

因为名气大,吸引到很多粉丝,既有来听学的,也有一些因直言进谏被贬的人。他们为了偶像,从大老远跑到东林书院,以致书院学舍挤满了人。

既有学术讨论,也有时政评述,由于来的有很多官员,东林书院就形成一个舆论中心,被反对派们称为“东林党”。

事实上,这些人,是无组织无纪律无章程的,跟现在的政党一点都不一样。

顾宪成这一开课,直接形成一个政治集团“东林党”,东林党以浙江籍为主,很快就演变成以浙江的官僚地主工商界的地方政治团伙。

明朝后期,东南沿海,尤其是江浙一带,工商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而朝廷话语权又掌握在皇帝宦官外戚那边,他们有钱有势之后,试图掌握话语权。

东林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先后出任过内阁首辅。

他们上台后,打压排斥其它地方籍贯的官员。其它地方也有部分官员身居要职,为牢固自己地位,以籍贯拉拢一帮人,如齐党、楚党、江苏的昆党、安徽的宣党等,这些人就攻击东林党,明朝末年党争形成。

一场以地域关系引发的党争,各集团为了己方势力,相互攻讦倾轧,朝堂更加混乱。立储问题,又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最终,万历皇帝妥协,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太子定下了,但万历皇帝不死心,继续将福王留在京城不就藩。这让福王一派的郑贵妃看到希望,图谋搞掉太子,文官与外戚宦官们因此结仇。万历死后,朱常洛即位,没干多久就不明不白地死了。

万历还能镇住场子,等他死后,短时间内皇帝换了三个,这对摇摇欲坠的明朝来说,是严重打击。

由东林党引发的朋党之争,实则是一次地方势力话语权之争。朋党之争的后果导致施政混乱,无人可用的局面。

相互倾轧,对辽东战局产生重大影响,真想干事,就要依附某方势力,又同时会遭到另一方势力打压,辽东军事主将在万历后变化频繁,最终满清崛起。

以满清实力,是干不过明朝的。东林党要求罢斥宦官,自然会引起宦官集团的不满,魏忠贤上台后,立马收拾东林党,而一些依附东林党的官员,也遭到排斥。

跟公司一样,本来业绩不好,入不敷出,外面还有竞争对手,结果公司各部门天天就呆在公司吵架,这公司不被搞垮才怪。

崇祯皇帝是个想干事的皇帝,很快将祸害朝政多年的宦官干政废除掉,清洗宦官势力。

魏忠贤倒台,魏忠贤死了不要紧,但是魏忠贤一死,依附于宦官的阉党,很快遭到政治清算,崇祯皇帝或许低估了党争得威力,阉党被清算,政治平衡很快被打破。

原本魏忠贤在的时候,还能帮皇帝做点事,这下好了,各党之间只管倾轧争斗,压根不干事,勤政的崇祯帝辛苦了近20年,也是无力回天。

朋党之争对皇帝而言就是无解,封建王朝一旦形成朋党之争,迎接它的只有灭亡。对政治而言,朝堂上的朋党之争就是无解的,最终一头大象被蚂蚁吞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