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代边塞诗十篇(古代边塞诗羁旅诗赏析)

唐代边塞诗十篇(古代边塞诗羁旅诗赏析)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边塞诗常见的类型 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边 塞 诗

羁 旅 诗

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唐代边塞诗十篇(古代边塞诗羁旅诗赏析)(1)

1

边塞诗常见的类型

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唐代边塞诗十篇(古代边塞诗羁旅诗赏析)(2)

2

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唐代边塞诗十篇(古代边塞诗羁旅诗赏析)(3)

3

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

1.知人论世

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个人发愤抒情。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

(3)诗歌分析

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首先,诗人用十四字一气呵成,不但节奏明快,而且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我们从这里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国的复杂感情。

接着写道:“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面对如此情况,也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运用了祈使句和设问句,其中的“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其实,这是诗人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2.情感基础

在诗词鉴赏者,情感基础往往可以通过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来获得。审美意象,也许就是一个词语,或者就是一个短语,甚至也可以是一句诗。以此,鉴赏这类边塞行役诗词,在注重明确的边塞征战的题材下,抓住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感受不同诗歌各自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具体分析王翰的《凉州词》。全诗如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另一种观点以清人施补华为代表,他评论后两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

诗歌首先描写了欢宴场面:耳听欢快、激越的琵琶声,战士们神采飞扬,畅饮正酣,一阵痛饮后,便醉态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松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死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见三四两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语,而并不是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宴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通过以上简析,这首诗歌的情感基础就是乐观与豪迈,积极与奋进的唐代精神。

3.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多样的,但就一首诗歌来说,其方法就是那么几种,这主要取决于思想情感的表达需要。这就需要鉴赏者去把握。如,杜甫的《前出塞》诗人就用了前后对比,先扬后抑的手法。诗歌如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的前四句,很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队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要做到“智”和“勇”结合。前四句总结战斗经验,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的本旨。前后对比,先扬后抑,表现了诗人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的思想观点。

总的来说,这类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有助于把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羁 旅 诗

羁旅就是漂泊之意。在诗歌中,用羁旅往往具有无可奈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是主观不回家,而是客观没条件回家。古代人外出,不是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回家的,无论得意,或者失意,也无论做官,或者经商,都会久居在外,时间长了,自然会想到家乡及其亲人的。所以,羁旅诗表达的感情主要有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对于羁旅诗词,我们在鉴赏中要注意以下方法。

唐代边塞诗十篇(古代边塞诗羁旅诗赏析)(4)

1

情 景 结 合

诗人或者主人公在外时间长了,往往会触景生情,产生对家乡和情人的思念之情。所以,鉴赏这类诗歌,表现抓住情与景的结合。这类诗歌,诗人虽写了“眼中景” 却抒发的是“心中情”比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唐代边塞诗十篇(古代边塞诗羁旅诗赏析)(5)

2

变 换 视 角

变换视角,或者称视角挪移。在诗歌中创作中,诗人不写自己感受,而是从对方入手,通过设想对方的行为动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的艺术手法。理解羁旅诗歌主要是写羁旅在外而无法归家的人写的思乡恋家之作。这类诗歌,除了直接表现诗人的情感外,也有诗人借写对方来表现自己思念之情。

1.不写自己而写对方

不写自己而写对方就是说,本来自己思念对方,却不直接写,而是说对方思念自己。这种方式在这类诗歌中的审美价值很大,不但增加了诗歌的曲折度,而且将诗意推进一层,加深了思念情感。比如,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情感特征就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看看全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里,诗人通过说亲人想念自己来反衬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2.想象与对方的团聚

这种方式就是说,诗人本来异地他乡思念家乡的亲人,而诗人就设想与亲人团聚的景象。这样写,把本来很难团聚的情景设想出来,更能表现诗人的思念之情。比如,杜甫被叛军捉到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首先写了“今夜鄜州月”的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揪心后,在颈联又接着想象“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妻子望月愈久思念愈深的情景,最后,把相倚帷薄,月光双照、共舒愁绪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这样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则更加表现了诗人自己对妻儿的思念。

唐代边塞诗十篇(古代边塞诗羁旅诗赏析)(6)

3

触 景 生 情

触景生情也就是写诗人(或者抒情主人公)在登高望远,望远思亲,思亲不得而忧愁,或者见物抒情,触景生情等的表现手法。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东都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离开长安,泛舟黄河东游,后来寓居洛阳。开元二十二年的一个春风轻拂气候宜人的夜晚,白日里车水马龙的喧嚣和杂沓的人声,都寂静下来了,忽然,一声幽怨婉转的笛声传来,它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整个沉浸在宁静中的洛阳城。玉笛吹出了凄清的别离之曲《折扬柳》,惹起游子们的一片思乡之情,诗歌以“谁家”起,以“何人”结,笛声无端而起,乡情油然而生。游子的潜意识,经笛声一调弄即引发起来,可见游子无日不思家,无时不怀念家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