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冉闵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冉闵的历史真面目)
历史上的冉闵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冉闵的历史真面目)为冉闵站台的古今文人、学者很多,像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就对冉闵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与赞美。在冉闵的家乡今河南内黄县,他的塑像被高高立起,每逢祭日,拜者如云。据说,一纸“杀胡令”,把当时刚刚“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羯族干掉了二、三十万,基本杀光了;进入中原的其他胡族也惨遭重创,死的死、逃的逃,十存一二;人口数千万的汉族同样元气大伤,存活于中原的人口,满打满算不过四五百万……中国的历史常分“官方版”与“民间版”两套,两者内容不很统一,有时甚至是抵触冲突的,因为双方所站的位置、所持的视角不一样。对冉闵与他的“杀胡令”,官方讳莫如深,尽量不提或一笔带过,不做详解,也没法解释,因为这种血腥屠杀在“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和谐盛世,严重违和,官方出版物已将“五胡乱华”改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再提冉闵,指向何处?意欲何为?可是在民间,特别在中原与南方的汉族文化圈,冉闵的政治地位极高,被誉为“拯救华
大家好我是“龙之慕”今天给大家
说说冉闵①冉闵
史书里说的“十六国”,数字不准,实际上那时是“二十一国集团”,除了十六国外,当时还有西迁青海的辽西慕容氏建立的“吐谷浑国”、定都山西长子的辽西慕容氏建立的“西燕国”、纵横于晋北与内蒙中部的拓跋鲜卑所建的“代国”、氐族杨氏在川北与陇南建立的“仇池国”,特别是汉人冉闵于河北邺城建立的“大魏国”,史称“冉魏”。这个国家仅存在了短短的两年,但这个短命国与短命的冉闵,名气却大得很。
只要提起冉闵这个名字,人们眼前就会晃动出他颁布的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血淋淋的“杀胡令”!
据说,一纸“杀胡令”,把当时刚刚“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羯族干掉了二、三十万,基本杀光了;进入中原的其他胡族也惨遭重创,死的死、逃的逃,十存一二;人口数千万的汉族同样元气大伤,存活于中原的人口,满打满算不过四五百万……中国的历史常分“官方版”与“民间版”两套,两者内容不很统一,有时甚至是抵触冲突的,因为双方所站的位置、所持的视角不一样。
对冉闵与他的“杀胡令”,官方讳莫如深,尽量不提或一笔带过,不做详解,也没法解释,因为这种血腥屠杀在“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和谐盛世,严重违和,官方出版物已将“五胡乱华”改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再提冉闵,指向何处?意欲何为?
可是在民间,特别在中原与南方的汉族文化圈,冉闵的政治地位极高,被誉为“拯救华夏衣冠”的(汉)民族大英雄!
在冉闵的家乡今河南内黄县,他的塑像被高高立起,每逢祭日,拜者如云。
为冉闵站台的古今文人、学者很多,像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就对冉闵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与赞美。
讳莫回避也好,高捧讴歌也罢,无论是官方版还是民间版历史,都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硬伤:基本事实,写错了!
这个错,实在是太大了!真实的历史是:斩杀冉闵的辽西慕容燕军,是代表正朔的“国家正规军”;称雄东北的慕容燕国,是听从东晋皇帝指令的“东北合法地方政权”;慕容击后赵、灭冉魏,都是中央政府授权或授意的!
反之,被立为“民族英雄”的冉闵,他的出身、问题太多,污点太多,他来自与晋室对抗的“叛乱、敌对集团”,他最后挑起的种族大屠杀,是有其政治目的的。这一关键之处被选择性地故意写错,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遗症:为国平乱、身份光明正大的辽西慕容被没道理地划入“五胡”;千年前的辽宁人、东北人为捍卫华夏秩序、延续华夏文明所付出的忠诚与热血,惨遭颠覆,全被污名;朝阳壮丽的“三燕历史”被迫屈身一隅之地,被人为地边缘与矮化;南北朝历史名家辈出,但有几人为贡献巨大的慕容燕国、冯氏燕国,说句公道话?
冉闵的问题不说清楚,慕容的问题不说清楚,三燕乃至五燕与吐谷浑的问题不说清楚,很多历史纠葛就是永远的死结!
仅此而言,“邺城六朝”的真正高潮,不在曹魏与后赵,在慕容氏前燕;“邺城”的真正历史地位,不在曹氏与石氏,在慕容。这之后的东魏拓跋是慕容的亲戚,北齐高氏是慕容家臣,至于冉闵与冉魏,只是“中原切换东北”大转折时代的一个暂短过渡,这之后的话题将很复杂,很少有人研究过,甚至没听说过,却也是非常有趣,值得一听的。
说说冉闵②慕容恪
由于雷雷、闫芳、马保国等人的不断丢丑,一度名满天下的中华武术声誉大跌,被贬为不堪一击的花架子,是中看不中用的健身操,甚至有人扬言:武术即骗术,忽悠上千年!一一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如果让十六国时代的冉闵听到,他是绝难赞同的。
早就有人多次提醒过: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武术,其实是格斗场上、战场上的一种“必杀技”,让真懂国术者真使用起来,速度奇快、程序极简、效率很高:剜眼、锁喉、撩阴、一刀喀嚓……所以说,今天的现代博击术打赢的是用于热身、训练的“武术的套路”,而不是真武学的“实战术”。
实战术已经失传了,必须失传,一是和谐社会禁止使;二是赌命决斗、冷兵器博杀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三是有了手枪、机关枪后,即便再强再硬的功夫,也只能沦为“花架子”了。想了解中华武术的没落,只要看看老舍《断魂枪》中名镖师沙子龙的生平,听听他的忧伤喟叹,即一目了然。
客观说,现代博击术貌似很凌厉,场面很酷暴,令人看得心惊肉跳,但总体来讲还是“很文明的”,因为它限制了空间、时间、有禁忌、有裁判,它要求必须戴拳套,规定哪些部位不能打,对拳手的生命安全是有严格保障的,打倒了就不能再补拳……实际上,真正“点到即止”的不是中华武术,反而是现代博击术。
若让真正的中华武术施展出来,就不能有这么多限制,把参赛选手圈在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空间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武术的味道与精华就自动消解了,用武当山玄武派第十三代掌门人、武当功夫的正宗传人钟云龙道长的话说:“要按现代博击术这套规则,练武术的,谁上去打都不行!”
中华武术或者更准确说,中华格斗术、博击术,那可不是假的:项羽、吕布、关羽、冉闵们跃马沙场、横冲直撞那俩下子,是绝对要人命的;“十三棍僧救唐王”,那可不是段子,是呈现于嵩山少林寺壁画上的历史真事……不要因为中华武术失传了,逮住几个招摇撞骗的江湖混子,就网络狂欢、大肆污名中华武术,并借此全盘否定中华文化,那就大错特错,其心可诛了。与卫青、李靖、徐达、岳飞等人相比,冉闵这个人算不算“军事家”,不好说,但要称其为“武术家”或“格斗家”,那绝对是实至名归的。从硬性的战场“杀人纪录”看,此人可能比楚霸王项羽还厉害,因为项羽最多一次杀人一百,而冉闵则三倍之,且立斩的是全副武装的三百名鲜卑武士,别说三百大活人,给你三百根木头,你砍砍试试?
冉闵的巅峰之战一一廉台之战,最终输于计谋而非战力,“武术家”冉闵终不敌“军事家”慕容恪,使蛮力的,终究斗不过动心眼的,是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在东晋以前,那时的古汉人与今人迥异,胡人厉害,汉人也不含糊,不仅能砍能杀,且特有血性一一刺秦王,易水悲歌;打匈奴,“足不旋踵”!冉闵不是个例,而是千年前一批刚猛汉人的杰出代表,这之后还有一位令人震怖的“冉闵式汉将”一一北齐高敖曹。
自从出了司马晋室,自从读了太多的孔孟之道,汉人的威猛与血性,即江河日下,两宋被辽金暴打,大明不敌满清,汉人的体能与精神都严重退化了,彰显大汉威武的中华武术而今竟被打得瞬间ko,鼻青脸肿,沦为笑料,不是老祖宗传下的武术不行了,是后人,不行了!回顾一下“武术家”冉闵载入史册的“廉台之战”,看看中华的“真功夫”,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吧!
公元352年四月初五,在泒(gū)水南岸的廉台(今河北无极县西北),由名将慕容恪统率的十四万前燕铁骑,将大魏皇帝冉闵麾下的一万步兵围得风雨不透。十四打一,骑兵对步兵,这本应该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较量,但实战场景却令人瞠目结舌——每次发起进攻的,都是这一万步兵;每次一触即溃的,都是这十四万铁骑。一万血染征衣、手持长枪大戟的绝命死士,竟用磨烂的双脚去追赶那些来去如风的快马良驹!在这支队伍的最前头,一匹人称“朱龙”的红色战马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指引着进攻的方向;一位身披金甲、有若天神下凡的威武将军骑着这匹高大战马冲锋在前,他左手持两刃矛,右手握钩戟,像一道刺眼的金光,楔入敌阵、撕开口子,在他砍瓜切菜般的迅捷劈杀中,无数敌尸栽落马下……前燕大军十战十败,却败而不溃,因为在他们身后,伫立着一位名叫慕容恪的伟大统帅。
二十八岁的冉闵对阵三十一岁的慕容恪,这是五胡十六国时代两颗璀璨将星的世纪较量,是天与地的碰撞,是龙与虎的对决!廉台决战,不是冉闵与慕容恪两位名将的第一次较量,二人的首次交手远在十四年前(338年),那次大战叫棘城之战。当时,被后赵皇帝石勒恩赐“石”姓的冉闵,随同后赵几十万大军杀入前燕腹地(今辽西),直逼前燕国都大棘城(今北票章吉营子三官村),那一年,冉闵才十四岁,身份是游击将军。
那次大战以后赵惨败告终。虽然后赵攻城大军“兵如蚁附”,前仆后继,但在燕军的顽强抵抗下,攻城不克、粮草无继,只得被迫撤退,十七岁的慕容恪统率两千精骑追击,赵军崩溃,斩首三万!自此,十六国时期的“名将之花”慕容恪名冠中华,成为当时中原第一强国后赵的克星。
不久,石虎又命大将麻秋统率数万大军征伐前燕,以三千黑槊龙骧军开路的后赵大军在三藏口遭慕容恪伏击,曾横扫中原的沙场老将麻秋,居然被年方弱冠的慕容恪打得全军覆没,狼狈到徒步脱逃,仅以身免。横空出世的慕容恪令后赵战将人人惊惧,闻风丧胆,只有一人不怕慕容恪,他就是冉闵。在公元338年那场几十万人鏖战的棘城血战中,被慕容恪尾随追杀的后赵官兵吓丢了魂、惊破了胆,不知多少傲视群雄的虎狼之师沦为前燕骁骑的刀下鬼,但冉闵统率的一路偏师却毫发无损,在前燕大军的“注目礼”中从容退去,捍卫了后赵军最后的荣誉,也赢得了对手的由衷尊敬。
从那一天起,慕容恪与冉闵便牢牢记住了对方的名字。慕容恪与冉闵都预感到,早晚有一天,他们之间必会爆发一场有你没我的生死角逐。
十四年后,当冉闵与慕容恪站在这命中注定的决死舞台上时,他们一位是大魏皇帝,一位是前燕大将军。他们已成为各自国家非你莫属的利益代言人,他们间的胜败,将决定彼此王朝的气运兴衰!
说说冉闵③慕容恪发明的铁甲连环马
千余年前,大魏冉闵与前燕慕容恪间惨烈激碰的“廉台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乃至中国历史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此战的胜利,宣布“慕容入关”成功,在这之后的光阴书写中,东北势力及相应的东北声音,不再是可有可无,而变得举足轻重了。
仅从纯军事的战术角度分析,冉闵与慕容恪两位战术大师,将各自的看家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冉闵的“尖兵楔入突击”,慕容恪的“半月形两翼包抄战法”,各擅胜场。上半局,冉闵风光占尽,下半局,慕容恪反客为主。
此外,因廉台之战,还首次出现了“连环马”,这是慕容恪的专利。公元352年四月,燕王慕容儁派慕容恪率军深入中原,进击冉闵。冉闵手下的大将军董闰和车骑将军张温劝谏说,前燕军队锋芒正盛,宜先规避,待燕军骄惰,然后击之,方有望获胜。但冉闵不听劝告,怒曰:“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儁;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大臣刘茂、郎闿(kǎi)相谓曰:“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皆自杀。冉闵一意孤行,进驻安喜扎营,随后,慕容恪引兵逼近。
其实冉闵很清楚,自己目前兵少粮缺,与兵多将广、来势汹汹的燕军死打硬拼,无异于飞蛾扑火。再者,自己麾下部众多为步兵,不利野战。于是,他率部向常山(今石家庄北)靠拢,以期诱敌深入再反戈一击。慕容恪则将计就计,引军尾随,终于在四月十七日,在泒水南岸的廉台追上了冉闵军。冉闵不再退让,转身迎敌,廉台血战拉开了序幕。
两军甫一交锋,前燕军阵形即被冲散,且十战十败,慕容恪不得不鸣金收兵,重整队伍。冉闵虽兵微将寡,但其部队的战斗力却异常强悍,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对冉闵稀松平常。据说,他曾以三千汉骑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敌百里,斩首三万;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以六万汉军,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以七万汉军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慕容恪虽有十四万大军,但在久经沙场的冉闵看来,能奈我何?见众军忌惮冉闵,阵前巡视的慕容恪为将士们鼓劲道:“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
慕容恪采用参谋高开的计策,借用鲜卑骑兵的机动性,死死缠住冉闵,并不断挑逗冉闵出击。眼见日头偏西,所部伤亡渐增且精疲力竭,冉闵终于失去了最后的耐性。他未按原计划向不利于鲜卑骑兵活动的山林转移,而是决定拼死冲击前燕中军,一举击杀慕容恪,以求速战速决摆脱困境。这种战法极其冒险,却是冉闵于绝境中的唯一选择。生死时刻,冉闵发起了一次近乎赌博的自杀式冲击,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战,他押上了所有筹码!
慕容恪料定困兽犹斗的冉闵必定绝地反击。于是,他为冉闵精心设计了一个口袋阵,引诱冉闵军倾巢出动,任由冉闵率部冲击自己的中军,而将前燕军两翼迅速展开,待包围圈成,便将插入中央的冉闵精锐一口吃掉。按常理,冉闵冲入这口袋阵必败无疑,但冉闵若能在前燕军两翼骑兵尚未对自己形成合围前击溃慕容恪的中军,便能出奇制胜。这是一场速度与时间的较量。
冉闵能在前燕军两翼合围前击溃慕容恪的中军吗?慕容恪的中军能顶得住勇猛冉闵的雷霆突击,为两翼骑兵赢得合围的时间吗?这是一道考验双方主帅的决心与智慧,检验魏、燕两军战斗意志且要用无数人性命做赌注的血腥单选题。在关乎生死的挑战前,冉闵坚信自己的膂力神勇,而慕容恪则凭借谋策算略——他在自己的中军里挑选出五千人组成“阻敌方阵”,方阵中每一个骑兵的战马都用铁链和别的战马紧紧相连,整个方阵仿佛一堵铁链连接的墙,除非冉闵将每一个士兵都杀死,把每一根铁链都斩断,否则,想冲破方阵势必比登天还难!而且,这五千人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要“勇而无刚”,就是既不能怕死,又不能太强——怕死,则自乱阵脚;太强,则冉闵不易陷入口袋。这五千名骑兵实际上扮演的是“肉盾”的角色,目的就是逗引冉闵闯阵,又不让他脱身,这就是名扬后世的“连环马”。这一战法将骑兵的集团冲锋威力提升到最高值,用之战场屡试不爽,直到南宋岳飞大破金兀术的“拐子马”,才打破了“连环马”无敌天下的神话。
冉闵冲锋了!他左手持双刃矛,右手舞钩戟,顺风大呼,率麾下死士纵马冲击前燕军。他使用的武器是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必杀器”,使用程序是:将对手用钩戟钩过来,然后挥舞锋利的双刃矛砍断其头颅——钩过来,砍下去,再钩过来,再砍下去,战场成了屠宰场!这种血腥而机械的杀戮,看得人头皮发炸,意志稍不坚强,当场就会神经崩溃。这是冉闵武将人生的最后一战,也是他神威战力最恐怖的爆发!三百多名鲜卑骑兵死相狰狞地倒毙于冉闵的鞍前马后,冉闵杀得人成血人、马成血马,连身经百战的慕容恪也不免暗自惊叹,这冉闵简直是项羽重生、吕布附体!
连环马组成的“肉盾方阵”被冉闵活生生地砍出了一道淌血的伤口,开始摇晃,但尚未崩溃,仍可勉力支撑。冉闵似乎占尽上风,但他却失去了最宝贵的时间。黑压压的前燕铁骑终于击破了冉闵脆弱的两翼,深深楔入敌阵的冉闵军被合围了。
冉闵军七千将士血染沙场,他们最后的殊死搏击不是为了保命,而是为自己敬仰的主帅争取脱身的时间。当最后一名士兵倒下的一瞬,朱龙宝马一声长嘶,载着冉闵跃出了这尸山血海。然而,这匹浑身是伤、精疲力竭的骏马只奔出二十多里,便马失前蹄,倒毙于路,冉闵被生擒活捉,慕容恪笑到了最后。因冉闵战败,后世将其贬损为一个残忍嗜杀、有勇无谋的匹夫。身为胜利者的慕容恪,对冉闵这位劲敌的评价不高:“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又说“闵性轻锐”。但正史对冉闵的评价却不低:“(冉闵)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善谋策”三字,等于直接否定了冉闵“有勇无谋”之说。
描述战场上的冉闵,《晋书》和《十六国春秋》等史籍多次采用“果锐”二字,而非慕容恪所言的“轻锐”。“轻锐”之说未免附带心浮气躁的贬义,而“果锐”一词则含有果敢坚决、勇往直前的褒扬。虽是一字之差,却含义迥异,实有天渊之别。
实际上,冉闵固然有冲动莽撞的性格弱点,但他之所以战败,还是大势所趋。刚刚诞生的冉魏政权是在累累白骨、一片废墟上建立的,武器在哪里?兵源在哪里?关乎千万人性命的粮食又在哪里?那么多军队要饭吃,那么多逃难的百姓要活命,最令冉闵头疼且务必马上解决的,首先是吃饭问题。
据后世学者考证,冉闵离开国都邺城远征,其实是被迫的。他将城内积存不多的粮食留给了汉族百姓,而自己则带生力军出外谋食,这才与兵精粮足的前燕大军冤家路窄,狭路相逢。而慕容恪之所以非要盯着冉闵死缠烂打,就是瞅准了冉闵兵微将寡、军粮匮乏这个空子,予其致命一击!
点评廉台之战,汉族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冉闵兵败并非慕容恪高于冉闵一筹,非战之罪,乃形势所然。吕思勉评价道:“冉闵之百战百胜,颇似项籍、孙策。与石氏余孽角逐,未必会遽败,而慕容氏加入这场与他本不相关的战争,挟其方兴之势,其气完,其力厚,亦是其(冉闵)所遭之不幸也。”吕思勉先生等汉族史学家,从民族情感角度出发同情冉闵,可以理解,但他说辽西慕容氏横插一刀,参与了一场“与他(慕容)本不相关的战争”,这就不是史家的公正态度,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了。
吕先生是真大师,但不足之处很明显,即对东北史、对关外胡族史不太了解,也不感兴趣,往往还带有那么点不可言说的民族情绪、主观偏见,这种治学与情绪影响了很多人。
现在有个问题,辽宁、东北宣传本土历史,总希望关内学者帮帮忙,夸咱们两句,心思无非是:关内是发达地区、文明之地,关内学者多名流,人家说话权威……可是你想过没有,关内学界多是吕先生这样的学者,对东北历史不大了解也不太想了解,或许还存在种种抵触情绪,你非借这些人之口助兴捧场,恐怕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南辕北辙了!(未完,请看中期)
喜欢历史的朋友请关注“龙之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