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南阳辛亥三杰杨鹤汀(杨鹤汀后人回乡祭祖)

南阳辛亥三杰杨鹤汀(杨鹤汀后人回乡祭祖)到市区孙家楼,看杨廷宾、曹云阁、王正今等人曾秘密从事地下工作的地方;到中州路,到梅城公园,在杨廷宝雕塑前合影留念……南阳的古城与新城,就这样一一落入大家眼中、心中。杨鹤汀孙女、杨廷寊女儿杨萌从郑州赶回来,她说,自己填干部履历表时,一直写着“籍贯-南阳,出生地-上海”,就是到外地去,也会自我介绍是南阳人。小时候由于在水利电力部上班的父母经常出差,所以她跟着奶奶住在南阳老宅,小学就读于南阳市二小,上了中学才到郑州跟着父母,“奶奶喜欢南阳汉剧,所以经常带着我去解放南路的南关影剧院看汉剧。”她认为南阳人给人的印象是有文采的,南阳作家群名声在外,同时身为医生,她对南阳的中医药文化也了如指掌。尽管从不同地方而来,有的甚至从没在南阳生活过,但杨家后人对自己“南阳人”的身份十分认同,对南阳的深情溢于言表。南阳市四中是杨鹤汀当年一手创办的南阳女子中学旧址所在地,至今这里还存留着当年修建的一幢教学楼。校园内,

南阳辛亥三杰杨鹤汀(杨鹤汀后人回乡祭祖)(1)

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祭扫时。4月3日至4日,南阳辛亥革命的先驱者杨鹤汀的后人一行近十人,分别从北京、西安、郑州、驻马店等多地赶来,参加由南阳市四中发起组织并与南阳市卧龙墓园、南阳益博社工中心一起举办的清明祭先贤活动。

被誉为“反清猛士”的杨鹤汀是南阳辛亥革命元勋,早在清末就参加同盟会,为南阳光复建立殊勋,并出任过民国首任南阳知府,其后,他走上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了南阳女子中学(现市四中)。在他的影响下,长子杨廷宝成为蜚声中外的建筑学家、著名建筑教育家,次子杨廷宾是当年奔赴延安的著名版画家,杨廷宝之子杨士莪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家族还出现了其他许多从事科技教育的优秀人才,人称“一门双院士,满门科教才”。

南阳辛亥三杰杨鹤汀(杨鹤汀后人回乡祭祖)(2)

慎终追远、祭祖寻根,是关于清明的经典注脚,凝结着深厚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从市四中到卧龙岗,从南阳汉画馆到医圣祠,在座谈中、祭拜中,在慎终追远中、祭祖寻根中,大家与历史跨时空对话,让先贤精神闪耀时代光芒,让家国情怀成为一种流淌于心的精神基因。

说南阳:为自己是南阳人而自豪

尽管从不同地方而来,有的甚至从没在南阳生活过,但杨家后人对自己“南阳人”的身份十分认同,对南阳的深情溢于言表。南阳市四中是杨鹤汀当年一手创办的南阳女子中学旧址所在地,至今这里还存留着当年修建的一幢教学楼。校园内,有杨鹤汀的相关介绍;校史馆内,除了杨家的家族历史外,还有不少杨鹤汀当年创作的诗词。大家漫步校园,认真参观,仔细品读,沉浸在对历史往事的追忆中。

南阳辛亥三杰杨鹤汀(杨鹤汀后人回乡祭祖)(3)

在杨鹤汀当年修建的教学楼内,一堵墙上嵌着一块刻于1936年的《本校历届毕业学生题名录》碑刻,大家围上前纷纷拍照,指着上面“杨廷宜”“杨廷宁”的名字说着“这是大姑”“这是二姑!得好好拍个照片”!随后,杨鹤汀孙女、杨廷宾女儿杨菲向市四中校长孙剑波捐赠了《杨廷宾评传》一书,以此来充实校史馆的内容。她说,父亲当年曾在南阳女子中学教美术,所以她在2002年回南阳时,还特意到市四中来拍过这座老教学楼,照片就收录在《杨廷宾评传》书中。

南阳辛亥三杰杨鹤汀(杨鹤汀后人回乡祭祖)(4)

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杨本昭是杨鹤汀曾孙、杨廷宝孙子、杨士莪儿子,尽管没有在南阳生活过,但他说,不管在哪儿,他都会说自己是南阳人。自2001年起,他每隔几年都会回来为曾祖父扫墓,“我为自己是一个南阳人而自豪,这不仅仅因为曾祖父和祖父以前在这儿生活,还因为南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汉画、南阳四圣等,都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称赞说,“南阳这些年城市发展变化非常大,作为一个南阳人,祖辈在这儿生活过,所以我对南阳格外关注一些,每次回来都会走一走转一转。”他记得,爷爷杨廷宝因为年纪大了,看电视或电影的时候很容易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是豫剧电影《朝阳沟》,他看了三遍,从来没在看时睡着过,“我对南阳最早的印象,就来自于爷爷奶奶对豫剧的喜爱。在南京,奶奶还要做撒子、锅出溜等这些在南方很少做的面食。”

杨鹤汀孙女、杨廷寊女儿杨萌从郑州赶回来,她说,自己填干部履历表时,一直写着“籍贯-南阳,出生地-上海”,就是到外地去,也会自我介绍是南阳人。小时候由于在水利电力部上班的父母经常出差,所以她跟着奶奶住在南阳老宅,小学就读于南阳市二小,上了中学才到郑州跟着父母,“奶奶喜欢南阳汉剧,所以经常带着我去解放南路的南关影剧院看汉剧。”她认为南阳人给人的印象是有文采的,南阳作家群名声在外,同时身为医生,她对南阳的中医药文化也了如指掌。

到市区孙家楼,看杨廷宾、曹云阁、王正今等人曾秘密从事地下工作的地方;到中州路,到梅城公园,在杨廷宝雕塑前合影留念……南阳的古城与新城,就这样一一落入大家眼中、心中。

说父辈:家教严格,父辈以身作则

1961年9月,84岁的杨鹤汀病故于南京,骨灰安葬在南京中华门外中国公墓,上书“南阳杨鹤汀之墓”;1994年10月,骨灰迁回南阳市卧龙墓园,叶落归根,安眠故里。4月4日一大早,杨家后人便和市四中师生一起赶到卧龙墓园的杨鹤汀墓地前,与墓园工作人员一起洒扫祭奠。

墓地前,大家一起回顾杨鹤汀忧国忧民、积极寻求中华民族振兴之路的爱国情怀,回忆他开拓创新、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并用菊花和水果,寄托大家绵绵的思念和回忆。杨本昭说,自己对于曾爷爷杨鹤汀的了解主要来自爷爷和父亲,也因为曾爷爷,他对曾爷爷的出生地赵营村和祖宅联合街175号非常熟悉,每次回来都要去看看。小时候,杨本昭及父母和爷爷杨廷宝一起生活,幼儿园和小学时光都在南京度过。“我们的家风很严,爷爷除了对我们的学习关心比较多外,其他要求不多,但他的勤俭、博爱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父亲杨士莪主要是以身作则,他对我们的许多事都是只起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是很少干涉,只在关键的时候点拨一下。”

杨菲没有见过爷爷杨鹤汀,因为当时交通不便等各种原因,她未能去南京看望一直跟着大伯杨廷宝住的爷爷,但在1962年跟着父母回南阳看过奶奶,“那时候工资很低,每个月我爸妈还要往南阳寄40块钱给奶奶,所以我们家里非常困难,为了省钱,我们小时候都是穿带补丁的衣服。爸爸对我们要求非常严,虽然他平时不说什么,但我们每天放学回来,一定得到中国美术馆的大堂、大厅跟着清洁人员一起擦地、打扫卫生。”

说景区:讲好故事,“活”化园区景观

南阳辛亥三杰杨鹤汀(杨鹤汀后人回乡祭祖)(5)

除了洒扫祖墓,杨家后人还分别踏访了南阳汉画馆、卧龙岗文化园、医圣祠、王府山等处,每一处,都曾留下父辈的足迹,每一处,都承载着许多故事和回忆。

汉画馆内,站在父亲杨廷宾的相关介绍前,杨菲说起了父亲为鲁迅先生搜集南阳汉画像的过往。1935年,杨廷宾在父亲创办的南阳女子中学教美术,收到了王冶秋托他在南阳为鲁迅先生搜集南阳汉画拓片的信。“那时候,父亲用的纸,都是最好的连史纸。”杨菲说。当年,杨廷宾和王正朔、王正今轮流带领拓工到南召、方城、唐河、新野等地拓印,发现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刻石。拓印后晾干,再包装好寄给在上海的鲁迅。杨鹤汀出钱、管饭,请有名的拓工师傅,派人到汉口买好纸好墨。鲁迅对拓片的质量和内容深表满意。

南阳辛亥三杰杨鹤汀(杨鹤汀后人回乡祭祖)(6)

卧龙岗文化园内,绿树成荫、移步换景的诸葛亮躬耕地景象逐步呈现,在卧龙区有关领导的介绍下,大家饶有兴趣地边看边听边议。杨鹤汀当年曾带着家人到卧龙岗抱膝石处合影,所以大家在参观游览一番后直奔抱膝石处拍照留念。杨本昭来过数次,还带孩子来参观过,所以并不陌生。在他看来,人文景点重在讲历史、讲文化、讲传承,要把历史讲好,把历史文化和故事的传承讲清楚,寓教于“游”。“首先要做好历史的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把周边的一些历史故事融入进来,毕竟我们来景区不是看某块石头或某座建筑,而是看这块石头上发生过的故事、这座建筑身上的故事及内涵,通过历史故事、历史演变我们能够汲取到什么知识,这样一来,整个园区就‘活’起来了。”

短短两天时间,过程和内容却丰盈充实。“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无论杨家后人,还是市四中师生、卧龙墓园管理人员、益博社工,在活动的参与中,都再次感受到先贤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并在延绵不绝的精神传统中触摸到了初心。

全媒体记者 李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