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全史18(二战史五卷二部26)
二战全史18(二战史五卷二部26)日帝无时无刻不想给敌人一个零分的评价,但瓜岛的苦难岁月不允许呀,屡战屡败的现实不允许呀。当然,日帝意识到自己接下来还要干“绝对国防圈”的买卖,现在就给敌人一个满分的评价那也“不合适”,打个“折扣”还是必须的:美国虽然“国民团结依然是巩固的”,但“其士气将主要根据战局的优劣形势会有明显的起落”;美国虽然“物质方面有优越感”,但其“人力资源将逐渐感到困难”;罗斯福的地位虽然稳定,但还要看“战争形势是否有利”,近日美国也要大选,这一点也值得关注哟。对敌人的评价打“折扣”,吾日帝才能给自己留下最后一点“信心”守住“绝对国防圈”。这洋洋洒洒的大片文字,对美国的判断是精准无比啊,如果对比一下一年多前对美国的判断,那非常有教益的:美英想增强军工实力,但“今后由于依赖国外资源,由于劳力、运输能力等不足,生产力的增势有可能出现逐渐停滞的倾向”,也许1944年以后会有起色吧;美英“战斗意志一般也很旺盛”,但“
第二十六章“绝对国防圈”好了,没的说,经过这段时间的屡战屡败,日帝更加看清雄踞天下的实力全面向它压迫而来的强大之势,越来越看清自己那气数短暂的前途命运,不能不进一步降低自己困兽犹斗的邪恶之志,不能不赶快收起那扳回一局、夺回主动权的臆想。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保住这侵略基业,顶住盟军的进攻,也就谢天谢地了。但是,还是老规矩,反动邪恶不打是不会倒的,降低困兽犹斗之志并非不再困兽犹斗,收起扳回一局的臆想并非不想扳回一局。
又是一年战略讨论时。9月份,日帝诸君根据屡战屡败的新现实密集商讨了未来的战争之策,大本营陆海军部、政府以及其他人物都在考虑着困兽犹斗的新招数,都在思谋着保住这侵略基业的新方策,这一切最终凝结成了“绝对国防圈”这个新玩意儿。所谓“绝对国防圈”是指从千岛群岛起,经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新几内亚西部、小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最后到缅甸一线所包围的这块区域。这块区域包含日帝本土和它南方资源区(东南亚)以及守卫着两者之间交通线的屏障(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新几内亚西部)。之前我们说了,“绝对国防圈”是日帝宣称自己必须守住一个“疆域”,是自己最低必需的“疆域”——是它困兽犹斗和保住侵略之命的最低根基。换句话说,一旦保不住“绝对国防圈”,日帝侵略之命休矣,因此这也是它的“决战圈”,它搜刮一切、拼尽一切也要保住这个“圈”,它已经把自己放在生死存亡时刻,成则保住老命,败则无底深渊。
在屡战屡败的暗淡背景下,照例在日帝大本营陆军部内、海军部内、陆海军间,在大本营与政府间,最后是在御前会议上,诸邪恶战略家们又忙碌了起来,启动密集的商讨,就如当年商讨“南进”开战之时。遥想当年日帝那是侵略兴头足,侵略冲劲儿旺,踏在被侵略者一盘散沙的侵略大地上,那是旗开得胜,一往无前。啊,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如今是反法西斯同盟要置日帝于死地的反侵略大地,是旗开得胜、一往无前地打得日帝屡战屡败的胜利大地。
有什么值得密集商讨的呢?商讨一下如今敌情:啊,放眼一看,“在东亚,美英将同印度、澳大利亚、中国一起,日益加强对日本的压力,继续加强东南发面的反攻,并且在图谋由西南、东北两方的压力,从空、海两方面,加强对我占领的重要地区的进攻,以求尽快决定东亚战局的归趋。在中国方面,重庆军仍将继续抗战,并且同盟国方面空军的活动,今后必将逐步加强。”
分析一下如今的“对包围帝国的敌方兵力布置及其增长趋势”:啊,仔细一看,“包围帝国的美英兵力:据判断目前第一线兵力,飞机约2500架,地面部队有二十三个师。如包括第二线兵力,则飞机约6000架,地面部队约七十至八十个师。”如果再看一下“敌方在帝国周围的总兵力增加趋势”,那更是心惊肉跳,“昭和18年(1943年)末、昭和19年(1944年)中期、昭和19年末,盟军航空兵力将按照约7700架、约9000架、约12000架规模扩张,盟军地面部队将按照90-100个师、100-110个师、120个师规模扩张。”
啊,日帝如今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盟军那里有的没的在日帝这里都视为有,盟军那里存在不存在的在日帝这里都视为存在。啊,日帝彻底害了怕,瓜岛那艰难岁月记忆犹新,新几内亚岛上有兵冲不上、有力使不上,所罗门群岛内在敌人海空压力下,一座座岛屿变成了一个个死棋。啊,那可怕的景象哪,盟军的草木皆可为兵,盟军的风声凌厉无比!
看看日帝密集商讨的另一项内容——世界形势判断,这是日帝年年月月商讨的内容,而当前与过去的区别是根据战场上屡战屡败的现实,对世界形势判断要来个大幅度转弯了。“美国企图尽快结束战争,想在今明两年内大体完成足以取得战争胜利的态势,将发挥其优越的物质力量,同英国合作,利用苏联及重庆,以打倒日德。”美国“国民团结依然是巩固的,鉴于其在物质方面的优越感,继续进行战争的意志将不致发生动摇……罗斯福地位稳定,只要战争形势有利,其政治地位将不致有所动摇……工业生产能力,大约将于昭和18年(1943年)末前后达到顶点,尔后大致维持这一水平。但制造飞机等重点军需工业,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可能上升……以地面兵力126个师为基干的现有陆军的扩充,将于昭和19年(1944年)中期完成;以拥有战(列)舰23艘、航空母舰37艘为目标的海军的扩充,大体上将在昭和20年(1945年)以前完成。”
这洋洋洒洒的大片文字,对美国的判断是精准无比啊,如果对比一下一年多前对美国的判断,那非常有教益的:美英想增强军工实力,但“今后由于依赖国外资源,由于劳力、运输能力等不足,生产力的增势有可能出现逐渐停滞的倾向”,也许1944年以后会有起色吧;美英“战斗意志一般也很旺盛”,但“人的战斗力一般配合不上物的战斗力”,物的战斗力虽然庞大,但想在国内确立战争体制,“将惹起许多摩擦和纠纷”;美英想动员其民众,但“国民生活水平高,降低其生活标准,就会感到很痛苦”,“继续进行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必将酿成社会不安,导致士气普遍低落”,而“罗斯福、丘吉尔的政策每每富于投机冒险,国民对其领导未必悦服”。
日帝无时无刻不想给敌人一个零分的评价,但瓜岛的苦难岁月不允许呀,屡战屡败的现实不允许呀。当然,日帝意识到自己接下来还要干“绝对国防圈”的买卖,现在就给敌人一个满分的评价那也“不合适”,打个“折扣”还是必须的:美国虽然“国民团结依然是巩固的”,但“其士气将主要根据战局的优劣形势会有明显的起落”;美国虽然“物质方面有优越感”,但其“人力资源将逐渐感到困难”;罗斯福的地位虽然稳定,但还要看“战争形势是否有利”,近日美国也要大选,这一点也值得关注哟。对敌人的评价打“折扣”,吾日帝才能给自己留下最后一点“信心”守住“绝对国防圈”。
除了给美国“五星好评”外加点“折扣”外,日帝对其他人妥妥地也是大幅提升评价。
英国:“1、国民团结愈益巩固,尽管战争形势不利,国民生活艰苦,但确信最后一定胜利,继续战争的意志不可动摇……2、丘吉尔的地位稳定,其政治势力不会动摇。3、本国生产能力虽无提高余地,但依靠美国的援助,将大致可以维持现状……3、陆海空军,依靠美国援助和利用自治领等方面的力量,还会出现相当的增长趋势。”好了,丘吉尔也不再是“投机冒险”家,“国民生活艰苦”,也不会“感到很痛苦”了。而英国似乎也不存在“切断与其自治领、殖民地之间的联系,最终将有导致其崩溃的危险”了。
不过对英国的战争目的,日帝决定以自己的法西斯之心度一下英国的战争之心:一方面,英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首先使德国屈服,同时协助美国加强亚太攻势,以确保战后其亚太的地位;另一方面,难道英国就与苏美没点矛盾吗?说不定英帝将继续其欧洲均势政策,“将允许德国存在,利用它来防止苏联赤化欧洲”,也说不定一旦德国威胁减少了,“不无恢复对美自主态度的可能性”——跟美国闹独立的可能性。这些都是反法西斯同盟这颗鸡蛋上可供日帝苍蝇叮取的“缝隙”。于是,英国“五星好评”中的“折扣”在这里出现了。
中国:“1、继续战争的意志相当巩固。人力资源丰富。2、蒋介石的地位尚属稳定,其政治势力尚未衰弱。3、可以自给轻武器和粮食。4、军队装备低劣,但对目前水平的战斗并无妨碍。在中国的美国空军,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对其活动不容轻视。”看来,蒋委员长在日帝那里的地位也提升不少,不再是一个“抗战能力逐渐削弱”者,起码是一个抗战能力的稳定者了。而日帝认为,尽管蒋委员长依旧消极抗战,但“重庆的抗战建国目的”现在可以明晰为“主要依靠美英的军事力量迫使日本屈服”,“排除外国势力,求得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将尽可能谋求自力更生的途径,以图确立战后自主的地位”——不管“重庆的抗战建国”依靠哪支力量,日帝已经意识到从侵华战场败退的可能性。
至于对德国同伙,日帝不能不在“五星好评”中加一个大的折扣了。一方面是“五星好评”:“国民生活虽相当困难,但国民士气旺盛,团结巩固……人力资源的利用大概已达极限……希特勒的地位极为稳定,其政治势力将不致动摇……生产能力虽无提高希望,但大致可以维持目前水平的军事力量……粮食大体能够满足势力范围内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吹嘘同伙的同时(吹嘘同伙就是吹嘘自己),又不得不看到同伙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其在苏联猛攻下正向西撤退,英美也在背后“扰乱德国势力范围的各国”,对德国“含有脆弱因素的国防圈”展开大规模空袭,并从地中海方向发起进攻,同时明年春夏英美有可能进攻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于是最后的结论是:这位同伙已经“失掉各个击破苏联的良机,势将处于内线受压迫的困境”——日帝只能寄希望于这位同伙能创造奇迹,“寻找有利时机,尽量集中强大兵力”打破这一困境,削弱苏联,击败英美进攻西欧的企图;而“日德关系,由当初相互寄于积极的希望,如今转变为相互希望对方能够健在奋斗的消极的期待”——各自保住法西斯侵略之命就不错了。于是日帝深感孤寂呀:“日本真正处在必须决心独自进行长期持久战的局面。”
至于对苏联老大哥,鉴于双方在战场上还没有交集,日帝当然是给予“五星好评”了,而苏联的“折扣”自是“赤化世界的政策”可能会引发其与英美的矛盾。当然,对日帝最重要的依旧是,它只希望苏联继续被牵制在欧洲战场,不要返回远东战场,否则的话,那将是对它致命的一击,同时日帝继续孜孜以求于德苏媾和的可能性。
另外,日帝头脑中还别出心裁想到一个欧洲和平的可能性:尽管“目前德、苏、英、美任何一国,几乎都没有提议媾和的可能”,但也不好说呀,“由于各方面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人力资源的枯竭、空袭的激化、政治谋略的加强、厌战求和思想将会抬头。随着战局的演变,德英美之间、德苏之间以及欧洲议和等各种议和问题,并非没有具体化的可能性。”日帝臆想出这个和平,照例幻想着它的欧洲盟主能创造奇迹,能挫败反法西斯同盟进攻,能离间反法西斯内部,而最终能翻盘。对自己臆想出来的这个和平,日帝还有点杞人忧天,假如英美与法西斯德国议和了,集中力量对付自己怎么办?但日帝认定,只要紧紧抓住欧洲盟主的“龙尾巴”,说不定自己也能翻盘呢?
是的,大伙都是“五星好评”外加一点“折扣”,难道就没有达成平手的可能吗?难道就没有“议和”的可能吗?“现在美英苏想趁着目前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有利形势,全力以赴地从政略战略两方面加强攻势”,而我日德法西斯二君也在“灵活地运用已获战果,坚决努力加以阻止和摧毁”,“世界战争于明年春夏之际将达到最高潮”——日帝臆断,法西斯能不能保住自己的侵略之命“明年春夏”就见分晓!吾日帝同时“坚信”,只要我两个法西斯“戮力同心”,只要我日帝搜刮一切、拼尽一切于“绝对国防圈”,就能翻盘!
第二节 关于“绝对国防圈”的那些事好了,日帝形势判断这点事儿到此结束,下面看看“绝对国防圈”那些事儿。“绝对国防圈”这个事在9月25日的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和30日的御前会议进行了密集讨论。在这场密集讨论中,围绕着“绝对国防圈”,日帝定下了三个决心:
决心一:必须力保“绝对国防圈”,否则的话,“使坚持长期战争陷入不可能”——日帝侵略之命休矣。“今后的战局演变,将越来越显示出严重的决战姿态。帝国将真正面临决定存亡的重大关头。”日帝唯有搜刮一切,拼尽一切,“集中国家全部力量,极力谋求增强空军力量和海上机动力量,陆海军同心协力,以期作战指挥得当,才有把握彻底粉碎敌军的反攻企图,使战局向有利方向发展。”此决心乃日帝决战之心,拼尽之心。老规矩,日帝每一次战争出发,都是直接冲刺,冲过去就赚个盆满钵满,冲不过去,就输个干干净净。唯一的不同是,今天的反法西斯人民坚决要打断它冲过去的脊梁骨,绝不给它冲过去的一点可能!
决心二:瓜岛的苦难岁月和此时屡战屡败的现实,使日帝诸君痛感航空兵力的不足,痛感制空权丧失带来的种种失败,由此他们迅速抓住了赢得“绝对国防圈”战争的救命稻草:必须大大加强日帝陆海军的航空兵力!日帝诸君似乎没有经历过偷袭珍珠港和“南进”作战,似乎才刚刚醒悟到“通过以大舰巨炮主义为核心的主力舰队的对战,来争夺制海权的时代已完全过去。唯有善于运用基地空军和机动部队,取得并维持和推进制空权的情况下,进行水陆两方面的作战,才是海空作战的真谛……围绕建立‘绝对国防圈’而展开的政略战略措施,就是在这种认识中产生并加以推进的。”
好了,抓住这个救命稻草后,日帝诸君迅速定下1944年生产4万架飞机、陆海军装备装备5.5万架飞机的海量决心!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个疯狂的!当然,一个此前年产不到一万架的国家如何才能憋出四万架的水平呢?这就需要“从今动员国家全部力量,倾注特殊的努力”,我们日帝不是已经“动员国家全部力量,倾注全部努力”了吗?那是过去的“全部”了,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形势了,“全部”要再升级,“努力”也再加码!对外要摆出决战姿态,对内也要摆出决战姿态,战争经济要向人民群众发起“全面进攻”,彻底、彻底、再彻底地搜刮压榨,无论如何要憋出四万架来!读者诸君也许要为日帝再担心一点了,即使憋出这四万架来,如何培养出这四万架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呢?如何造出这四万架的机场和地勤设备呢?吾日帝两手一摊:这个嘛……以后再说。
另外,日帝觉得自己也不能不尊重一下“现实”:天上的东西多了,地上和海上的东西就不能不少了;“考虑整个国力的情况,关于对华、对苏的军备,其装备水平只好忍痛予以降低,以贯彻优先加强航空力量的方针”,而“为了飞速地增强航空兵力”,也“不得不缩减舰艇建造计划”。至于实际上能不能降低“对华、对苏的军备”的装备水平,能不能缩减舰艇建造计划,那就不是日帝一厢情愿说了算的,那得看日益激烈的战场允不允许它降低或缩减。
决心三:瓜岛的苦难岁月和此时屡战屡败的现实,使日帝诸君伤痛的另一件事儿就是航运损失巨大,航运不足。不能再让自己的炮灰们饿着肚子打仗了,而完成四万架的海量目标更需要海量的航运把搜刮来的东西运回来。有了飞机可以打“胜仗”,而有了商船才有打胜仗的前提,万里侵略江山何处不需要商船这个“生命线”呀。日帝给自己定下的保护航运的决心是:为了把潜艇造成的损失抑制在3万吨以下,为了遏制飞机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加,“需要经常保有护航舰360艘,反潜飞机2000架左右”,“尽速发展并完善各种反潜艇武器”,加强港口、交通线、护航舰只和商船上的防空武器等等。至于我们日帝如何协调此决心和四万架的决心,以及如何协调扩大战争经济规模和扩大战争规模对航运诛求的这个老矛盾,那就只有上帝知道了。
好了,上述三大决心在25日的联席会议转化为日帝新版本战争指导大纲。30日御前会议的任务是正式通过这个大纲,此会照例是日帝法西斯诸君表决心的大会,是衮衮诸君登台亮相,大言不惭,豪迈异常的大会,我们恍若回到了“南进”之初的那个“激动人心时刻”。
首先登台的自然是东条首相了。他首先承认美英正以雄厚力量压倒日帝,战事激烈,局势不妙,但是他斩钉截铁地言道,“面对这种形势,帝国深切希望,以今明两年内决定战争大局的坚定决心,粉碎敌人的反攻,确立必胜的战略态势,进而掌握有利时机击溃敌军,挫败其进攻企图,同时在此期间,迅速增强决战力量,尤其是航空兵力量,以主动地完成对美英的战争。”
接着他也承认,军队扩大征用船只,影响战争经济发展,影响“今后的决战力量”,但——他再次恢复豪言模式——“无论如何,必须确立这一必胜的战略态势,迅速增强决战力量,特别是航空兵力……特别要紧的是,帝国真正下定非常决心,彻底放弃过去采取的一些办法,对内迅速增强国内决战态势,断然采取决战的措施,对外则进一步加强大东亚团结,相机解决中国问题,进而谋求对苏关系的好转。”好了,东条首相的豪言壮语“力振全篇”,定下不可移易的基调。
接着永野军令部长发言。代表大本营的永野部长自不能比代表政府的东条差,那必须力高一筹。他先是说了一些战争上的“琐事”,尔后奇峰突起:“试看今后战局的演变,其前途是极为严重的,要打开这种局面,估计会有许多困难,但我相信,只要以今明两年内决定战争大局为目标,迅速确立必胜的战略态势,并迅速重点地增强以航空兵力为中心的战备,而且陆海军形成浑然一体,集中发挥战斗力,就能够挫败敌军的进攻企图,使战局取得有利的进展,从而能够主动地进行对美英的战争。”
决战时刻到来时外交的那些事我们还没说呢,现在就让重光外相露露脸。重光外相把外交“五大方策”抛给大家,此乃“不仅是确保帝国战胜之道,而且是求得帝国战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政策。”一曰越是这样时刻,越要全力以赴抓住欧洲法西斯盟主的“龙尾巴”;二曰“帝国对苏政策”始终坚持极力防止日苏战争;三曰继续孜孜欲求德苏媾和;四曰“加强对敌宣传”;五曰“处理好中国问题”,蒋委员长的地位虽然被提高了,但绝不意味着日帝要放弃对他的诱降,只要蒋委员长这颗鸡蛋有缝隙,日帝每时每刻都打算叮过去。
青木大东亚大臣登台亮相。去年6月份,日帝成立了大东亚省,专管“大东亚共荣圈”内的事儿,专事如何加强对“大东亚共荣圈”的奴役、压迫和压榨,于是一些原来外务省管的事儿也由大东亚省管,闹得重光外相很是不高兴。青木大臣议题是“实现以帝国为中心的大东亚的团结”“彻底动员大东亚的人力物力”“促使东亚各民族自觉地协助帝国战争”。青木大臣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进一步加强对“大东亚共荣圈”的奴役、压迫和压榨。
主管战争经济的铃木企划院总裁首先抛出一个“价目表”,即为保证1944年四万架飞机的目标,日帝必须从自己的战争经济榨出:约180万吨甲种造船、130万吨左右铸造用铁、21万吨以上铝、约15万吨电解铜、500万吨左右普通钢材、约100万吨特殊钢、约55万吨锻铸钢、500万吨左右水泥和9000万石左右木材。这个“价目表”就是日帝战争经济1944年的“奋斗目标”。
接着,铃木总裁又提了一下船舶不够这个事。陆海军船舶征用规模不断扩大,而“作为生产基础的海上运输力……几乎达到了最低水平”,那么怎么办呢?铃木总裁只有四个字:采取“非常手段”!接着,铃木总裁就如何挖地三尺搜刮物资给出了九条具体措施,此乃他的“非常手段”之一斑。最后,铃木总裁在豪言壮语中结束全篇。好像在结束语中他还忠告了两句:照这样发展下去,日帝战争经济将在1945年达到极限。
最后登场的是岸信介商工大臣,他和铃木总裁管的事儿差不多,因此他的发言就要补铃木实在有余豪气不足的“缺点”,什么“下定最大决心”“竭尽一切必要手段”“真正贯彻决战意识”“排除万难”“集中国家全部力量”等好词好句悉数亮相。最后他给了一个“坚决完成任务”表态而结束全篇。
最后一项议程,原嘉道枢密院议长质询。原议长是外交、政治、军事质询了一大堆问题,不过关键问题只有两个:
一曰“政府是否确实承担了生产4万架飞机的奋斗目标?”铃木总裁答道:正以极大决心去做;岸商工大臣马上补充道:决心生产4万架以上。
二曰“有了4万架飞机,就有确保绝对防卫圈的信心吗?”永野部长先是拍着胸脯说“有绝对确保的决心”,继而又说“胜败还要看时运”,紧接着又来了一堆悲观的话。看来永野部长“老迈昏庸”了,突然忘了自己身处何时何地,不过东条首相迅速出马,扭转乾坤:“帝国不管有无德国,必须打到最后。不管今后战局如何演变,丝毫不能改变达到日本战争目的的决心。”
最后东条首相宣布大伙一致通过新版本的战争指导大纲,皆大欢喜,万事大吉。服部卓四郎也兴高采烈起来:“只要这一措施能够顺利进展下去,日本今后就有了能够主动地完成对美英战争的光明的希望。”
好了,日帝法西斯的最后一场疯狂表演赛到此结束——此乃整个法西斯世界疯狂表演赛的终结篇,在失败前再让人家过过豪言壮语的瘾吧。
第三节 战争经济的最后疯狂我们再看看伴随着这场疯狂表演赛而来的日帝战争经济的最后疯狂。我们很长时间没有和日帝的战争经济见面了,在它崩溃前,我们再见见它,看看它最后的疯狂,看看它灭亡前的回光返照。
按照决战时刻到来的要求,按照抓住新的救命稻草的要求,按照“下定非常决心”、“倾注非常努力”、采取“非常手段”的要求,按照“全部”再升级、“努力”再加码的要求,日帝战争经济如何展开它最后的疯狂,如何展示它灭亡前的回光返照呢?我们说过去叫战争状态,如今叫决战状态;过去是重点生产地上的、海上的和天上的,现在只能超重点生产天上的;过去在压榨搜刮,现在必须挖地三尺压榨搜刮;过去是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军营,现在整个国家是一座大监狱;过去搞战争经济怎么说也得搞点黄油面包,留点轻工业,养活炮灰们,现在要什么黄油面包,要什么轻工业,糙米加点野菜野果,饿不死就行,几块破布遮住身体,冻不死就行;过去法西斯大统下给炮灰们也留点文化娱乐,现在要什么文化娱乐,统统上战场去,上监狱般的军工厂里去。
过去是东条一登台,独裁新台阶;如今是东条再升级,独裁发狂吼。应该说,一进入1943年,东条独裁就在战争经济上猛烈发力,至于任务嘛,不变:继续猛烈强化统制会体制,继续凶猛扩张垄断资本的权势,继续对中小资本和非战争经济残余展开“围剿”!这不就是朝着决战状态,朝着超重点生产,朝着挖地三尺压榨搜刮,朝着打造一座大监狱,朝着把人民生活压缩到极点“奋力进发”吗?
什么是决战状态?就是灭亡前的疯狂最高潮,就是朝着最后的崩溃狂奔而去。什么是超重点生产?就是眼睛死死盯住四万架目标和铃木开出的“价目表”,整个战争经济都要围着它转,就是最高强度驱使一切资源化为战争的虚无。什么是挖地三尺压榨搜刮?就是该收编的收编,该征发的征发,该压缩的继续压缩,该铲除的彻底铲除,边边角角、犄角旮旯都要搜刮一遍,最后把搜刮上来的悉数投入到超重点生产这个战争消耗器中。什么是打造一座大监狱?把一切搜刮上来后,剩下的残羹冷炙抛给炮灰们,让他们在半死不活中继续充当战争的奴隶。
那么,新版本的战争指导大纲通过后,东条独裁又开辟出怎样的独裁“新境界”呢?
一是成立军需省。为了搞定以飞机和商船为中心的超重点生产,憋出四万架与之相关的煤电油钢,不光要继续“围剿”中小资本和非战争经济残余,就是战争经济内部也要动大手术了。为了力保天上的,地上的和海上的要做出牺牲了,这是要动垄断资本们的奶酪呀。于是东条独裁就要搞出一个独掌战争经济大权的部门超然于诸垄断资本统制会之上,这就是军需省的由来。新版本的战争指导大纲通过后,军需省也迅速走马上任,它对“一切军需产业具有监督权”,“有权支配生产设备、劳动力、原料和资金,以及命令公司企业实行解散或合并”,它是诸统制会上的统制会,是垄断资本们之上的垄断资本。它在整个日帝战争经济体系中指定出六百多家“军需企业”——他们将成为日帝战争经济的宠儿,将获得人财物最充裕的喂养,于是日帝战争经济体制的最后一个版本——以飞机和商船为中心的超重点生产体制就这样生成了。它的战绩如何呢?见下表:
1942年 |
1943年 |
1944年 | |
生产指数(1937年=100) |
113 |
132 |
144 |
煤炭开采量(万吨) |
5420 |
5550 |
4930 |
发电量(亿度) |
336 |
339 |
322 |
钢(万吨) |
700.4 |
782.4 |
591.6 |
生铁(万吨) |
441.6 |
441.6 |
279.6 |
铝(万吨) |
10.31 |
14.14 |
11.04 |
铜(万吨) |
10.52 |
12.48 |
9.9 |
石油(万千升) |
146.7 |
165.9 |
95.9 |
飞机(架) |
10185 |
20028 |
26507 |
商船(万吨) |
29.3 |
80.1 |
173.1 |
各种枪支(万支) |
47.7 |
68.6 |
93.2 |
火炮(门) |
4634 |
5930 |
4500 |
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等战斗车辆(辆) |
1279 |
1295 |
786 |
舰艇(万吨) |
23.1 |
14.6 |
40.8 |
汽车(万辆) |
3.77 |
2.54 |
2.13 |
棉纱(万吨) |
16.2 |
9.6 |
5.6 |
人造丝(万吨) |
4.2 |
2.3 |
1 |
人造棉(万吨) |
7.9 |
5.5 |
3.8 |
棉织品(1亿米) |
9.2 |
9 |
1.5 |
粮食(万吨) |
1305 |
1183 |
1186 |
四万架的目标虽说天方夜谭,但军需省还是努了劲儿,使飞机产量从1942年一万余架增到1943年二万余架和1944年的2.6万多架,商船从1942年的29万余吨增至1943年80万余吨和1944年173万余吨。至于陆海军装备则有增有减,而非一路下跌哟。而煤钢油电诸重工业产量1943年突增了一下,1944年全面下跌,钢、生铁、铜、铝、石油都跌势甚猛。至于棉纱等轻工业产量,继续下跌,到1944年它们的产量即使不是零,也差不多了。经历了1943年的突然一涨,日帝战争经济1944年的崩溃到来了,同时孕育着1945年的全面崩溃。
二是最大力度压榨。不以“最高效率”把炮灰或奴隶们鞭挞到战争经济的压榨器中,岂是独裁的“新境界”呢?3700多万可用劳动力中,扣除900多万的战场的炮灰们和转移到殖民地的劳动力、不到600万农业劳动力、生儿育女的家庭妇女【注1】以及不事劳作的剥削阶级分子等,剩下的奴隶们够不够猛涨中的军需工业榨取呢?当然不够!300万以上的学生、120万以上的未婚妇女、100多万的农民被征发而来了,军事奴役制征用工被扩充到160万,殖民地半殖民地奴隶劳工被扩充至十几万。【注1,这是日帝唯一予以赦免征用的劳动力,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生儿育女的家庭妇女可以游离于战争经济的苦难。】
当然奴隶也分三六九等,最廉价的当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奴隶劳工,其次是军事奴役制征用工,而学生和妇女也是不错的廉价劳动力。至于所谓的“正式工”和熟练的劳动力勉强还能活下去,当然靠白米饭能活下去,靠糙米加野草野果也能活下去。而不管是廉价的还是“昂贵”的,都要统统征发到战争经济中,统统为超重点生产体制上贡全部的劳动力,一个囊括一切的军事监狱就这样诞生了。垄断资本——这个军事监狱的统治者,正在借着超重点生产的东风,推动着自己的超额利润向最高水平迈进,超额利润的最高水平就是加足马力生产,就是剥削的最高水平,就是经济资源化为战争虚无的最高水平。
三是造就一座囊括一切的军事监狱。在这座军事监狱里,人民正历经最深重苦难,法西斯专制也正走向它的最高水平。法西斯的一切——它的军部、它的内阁、它的军警宪特、它的官僚机构、它的翼赞政治会、它的大政翼赞会、它的类似保甲制度的基层组织、它的形形色色报国会、它的深入各个领域法西斯组织,正以最强大的力量压在人民头上,照例人民稍有异动即遭镇压,照例人民被闭目塞听,照例处于法西斯狂热战争的氛围中。而照例思想文化领域只有法西斯御用们的狂吠,现在狂吠得不欢都不行,狂吠得不到位都不行,法西斯镇压诸君看哪个不顺眼,就立刻取缔,就彻底镇压,“对言论的压迫是无微不至的,一点点真实的影子都不允许存留……报纸、杂志、广播上面除了谎言、欺骗宣传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这里已经没有思想,没有文化,没有言论。甚至一点点娱乐活动也要取消了。法西斯当局要求“取消高级享乐”,于是东京的剧院、电影院等也被改造成培育战争氛围的防空洞和演武场。法西斯当局要求“战时衣着简朴化”,转化到人民群众那里,就是被迫把生存空间压缩到最小,有破布能遮体,有糟糠能果腹即可,多一点都不行。
压榨达到最高水平,奴役达到最高水平,苦难达到最高水平,反抗的种子当然要重新萌芽,重新茁壮成长,稳如泰山了几年的法西斯统治已经到了它的最后“荣光”时刻,只待一声惊雷彻底坍塌。日帝干了几十年的侵略买卖,它一靠对外扩张不断胜利,二靠对内镇压不断加强,它就靠这两个轮子不断邪恶壮大,如今一个轮子开始折断,另一个轮子还能保住反动邪恶之命?没有战争胜利的这个生命线,哪来它对内镇压的虎虎生威?是的,伴随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伴随这些邪恶帝国主义垮台,整个旧帝国主义世界的垮台也就开始了。这必将是人民的觉醒、人民的胜利。
最后再说说日帝“大东亚共荣圈”中的那些事儿。日帝压榨搜刮达到最高水平,对“大东亚共荣圈”压榨掠夺自然是“更上一层楼”了,1943年战争经济突增,我想这一压榨掠夺同样做出了“贡献”,而“共荣圈”内的反抗、反击、反攻同样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个“圈”同样到了崩溃的前夜。
为了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圈”,为了抵御盟军愈益猛烈的进攻,进入1943年,日帝在“共荣圈”内搞了一系列大动作,以伪满、汪伪为蓝本,打着把东亚人民从英美帝国主义手中“解放”出来的幌子,在“圈”内导演了一幕幕“独立”“平等”的丑剧,日帝希图搞这些丑剧能蒙蔽一些人的眼睛,收买一点人心,以便于自己的压榨掠夺能顺利推进。
日帝首先策划了缅甸“独立”。3月份通过了缅甸“独立”纲要,随后开始了一系列密集的谋划和准备。8月缅甸傀儡政权成立,宣布“独立”,并对英美宣战,同时与日帝签订同盟条约。如法炮制,9月份,菲律宾也宣布“独立”,成立了傀儡政权。泰国本来就是“独立”的,不过日帝为了犒赏它在“南进”事业中的“功绩”,好像从马来亚或别的地方的一些领土划给了泰国。对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日帝没敢宣布独立,但为了“资源开发”方便,也得搞点动作出来,于是成立了一些地方议会,收买一些人心。对于印度,日帝也没闲着,利用它的流亡人物在新加坡成立了“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臆想着将来攻占印度后用它来接收政权。
对已“独立”的汪伪政权,日帝则特别“照顾”,极力制造它“完全主权”和“平等地位”的假象。先是1942年12月汪精卫前往东京,拜会自己的主子东条,而后1943年1月汪伪对英美宣战,同日,日帝宣布“放弃”在中国境内的治外法权,随后把各大城市的一系列租借交还汪伪政权,而汪伪政权煞有介事地宣称既已对英美宣战,过去中国与英美签订的条约也要废除。不过汪伪和日帝的这出戏,对英美二帝倒是挺有触动,随后英美也对蒋委员长宣布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租借地,由此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又提升了一步。
最后,1943年11月,这些大小傀儡齐集东京,举行了“大东亚会议”,发表了“大东亚宣言”,“从美英之枷锁下解放东亚”“实现大东亚的共存共荣”“确立大东亚之亲睦友谊”等陈词滥调充斥于耳。一些人也却是被这些陈词滥调迷惑,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推翻“大东亚共荣圈”的斗争依旧此起彼伏。
好了,日帝的“绝对国防圈”、新版本战争指导大纲、全力以赴于四万架目标、“大东亚会议”这些事儿到此结束,我们还是回到战场,战场之势跟这些东西没有关系,日帝一如既往地保持一路败退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