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租庸调是北魏的吗(制度未在唐朝善终)

租庸调是北魏的吗(制度未在唐朝善终)朝廷就把这些土地分给百姓,使得耕者有其田,同时朝廷又实施轻徭薄赋的制度,加速粮食生产,恢复农桑事务,使得国力迅速得到提升,百姓的生活也变得安稳富足。所谓均田制,就是朝廷把土地分给农民种,相应的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这样人人都有田种,朝廷有有税收。唐朝开国时,经过隋末战乱,民生凋敝,百姓人口锐减,出现了大量无人耕种的荒地。所以当时的现状是土地多,但是没人种。古代的劳工工作都由百姓承担,平时朝廷需要人修个长城建路,或是修水渠、建宫殿等等,都需要大把劳动力。劳动力从哪来呢?从民间征调。朝廷规定,成年后的男丁有义务给国家当免费劳工,这就是服徭役,也就是庸。唐朝规定,一个农民一年要服徭役20天。如果朝廷这一年的修建工程比较少,不用义务劳动20天这么久,就需要百姓按照每天纳绢三尺的规定,按天数补给朝廷,这种方式称为“输庸代役”。最后,调是指每家每户每年要上交一些土特产给国家, 比

“租庸调”这三个字听起来颇为拗口,不懂历史的人很可能不知道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其实“租庸调”是指唐朝初期的税收制度。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社会,百姓靠耕种生活,朝廷以征收田税充实国库。税收制度从夏朝开始出现,历朝历代都有,历朝历代不同,而“租庸调”则是唐朝特有的一种税收制度。

租庸调是北魏的吗(制度未在唐朝善终)(1)

什么是“租庸调”?

“租庸调”这三个字需要拆开来理解,里面的每个字含义不同。租指土地税收。在唐朝初期,每位年满18岁的男丁,都享有朝廷分配的100亩田地。这100亩田地中,有20亩是永业田,永业田顾名思义,世世代代为你所有,你种完你的子孙后代种。

另外还有80亩叫口分田,是朝廷租给你耕种的,等你60岁时要交还给国家。口分田既然是租,就要交一定税赋给朝廷当做租金。唐朝初期的税收制度是“四十税一”,也就是说,每收成40担粮食,要交给朝廷1担。如此薄税,对百姓来说还是很人性化的。庸是指徭役。

古代的劳工工作都由百姓承担,平时朝廷需要人修个长城建路,或是修水渠、建宫殿等等,都需要大把劳动力。劳动力从哪来呢?从民间征调。朝廷规定,成年后的男丁有义务给国家当免费劳工,这就是服徭役,也就是庸。唐朝规定,一个农民一年要服徭役20天。

如果朝廷这一年的修建工程比较少,不用义务劳动20天这么久,就需要百姓按照每天纳绢三尺的规定,按天数补给朝廷,这种方式称为“输庸代役”。最后,调是指每家每户每年要上交一些土特产给国家, 比如一个家庭,每年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给朝廷,这就是“调”

租庸调是北魏的吗(制度未在唐朝善终)(2)

租庸调为什么没能在唐朝一直延续下去?

听起来,唐朝的租庸调制很合理,不苛刻百姓,也不胡乱收费,那为什么租庸调制没能一直延续下去,仅仅维持了110年左右就被取缔了呢?说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随着时间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可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租庸调制是在北魏“均田制”的基础上实施的。

所谓均田制,就是朝廷把土地分给农民种,相应的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这样人人都有田种,朝廷有有税收。唐朝开国时,经过隋末战乱,民生凋敝,百姓人口锐减,出现了大量无人耕种的荒地。所以当时的现状是土地多,但是没人种。

朝廷就把这些土地分给百姓,使得耕者有其田,同时朝廷又实施轻徭薄赋的制度,加速粮食生产,恢复农桑事务,使得国力迅速得到提升,百姓的生活也变得安稳富足。

但是经过几代之后,租庸调出现了局限性,最大的问题是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国家不打仗、不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人口也开始快速增长。这一增长就导致,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可耕种土地不会随之增多。

这就致使土地不够新增的人口分了。

以前每位成年男丁能分到100亩,现在的成年男丁分不到100亩了,可摊派到你头上的税,并没有随之变少。这就使得很多交不起税的百姓,不得不抛家舍业,逃离自己的家乡,变成流民,以逃避税赋。其次是到了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开始盛行。

租庸调是北魏的吗(制度未在唐朝善终)(3)

在唐朝时期,很多大地主本身是一些特权阶级,他们有特权,不需要给朝廷交税,比如皇亲国戚、有爵位的贵族,或者五品以上官员,甚至连寺院里的僧尼也不用交税。

这一批群体往往占有着国家大量的土地,但因为身份特殊所以不用交税。因而税收的任务自然全都落到了土地少的百姓头上。老百姓交不起税,迫于无奈,只能把土地卖给大地主,然后给这些地主当佃农,继续受这些地主们的盘剥。

这样慢慢就形成了土地兼并的现象: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最后,账籍制度的错乱导致租庸调制难以实施。

账籍制度就是古代人口和经济普查的相关数据统计,每家每户该收多少税、有几位男丁需要服徭役,都记录在账籍中。其中“”是壮丁册子,是记录服徭役的名册;“”是户口册子,是记录交税赋的名册。

租庸调是北魏的吗(制度未在唐朝善终)(4)

唐朝建立之初,朝廷制定的账籍册子,记录非常严密,每家每户人员从出生到死亡都记录在册而且,地方州县和长安户部都有备份。

一年该收百姓多少税,朝廷手握账本,心里有数。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口增多,记录账籍的工作量越来越庞大,加上交通不便、办公不便等情况,使得底层记录账籍的工作人员一是难以负荷庞大的工作,二是工作变得越来越懈怠,这就使得账籍制度不像从前那样严谨,变得越来越混乱。

账籍制度开始失真,有些人还是钻漏洞,比如有些地方的老人已经超过六十岁,却没有将土地还给朝廷;有的家庭老人已经去世,但家人瞒报,土地也没有还给朝廷。还有些家庭家里添了男丁,但没有记录在册,这样这个新生的男丁就不需要负担朝廷的“租庸调”了。

再加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以及安史之乱之后的社会混乱,造成大量人员流离失所,账籍制度最终走向崩塌,租庸调制度失去了实行的依据和标准,这恰好加速了它的淘汰。

不过,虽然租庸调在唐朝逐渐走向衰落,直至淘汰,但在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它却发展得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

租庸调是北魏的吗(制度未在唐朝善终)(5)

日本大化改新中的“租庸调制”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公元645年,日本岛国发动了一场政治革命活动,由于当年是大化元年,所以此运动被称之为“大化改新”。由于日本的圣德太子年少时曾到唐朝留学30余年,学习唐朝诸多文化跟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租庸调”制。

圣德太子回到日本后,开始把唐朝的各种制度跟思想传输给自己的国民。而在“大化革新”之后,新日本政府就开始参照大唐的制度,管理自己的国家。

日本政府效仿了唐朝的租庸调制,设置了班田授受制。班田为6年一班,是指日本每过6年就给6岁及以上的男子分配两段田,让他有田种,当该受田人死亡后,所授田地则重新归还给政府。

被授予田地的农民需要对政府负担起“租庸调”,和唐朝一样,租就是要交租;庸就是服劳役;调,就是要交纳地方上的土特产。在日本实行的“租庸调制”,促进了本国的中央集权制,同时对生产、经济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什么在唐朝没能延续下去的租庸调制,在日本却会实施得很成功呢?

其实主要是因为国情不同。

租庸调是北魏的吗(制度未在唐朝善终)(6)

日本的“大化革新”,由于模仿唐朝的均田制基础,采用“班田”的方式分配土地,使农民一定程度上得到耕种土地,也使氏族共有土地变为国家所有进行支配,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贵族不再大量屯田,百姓也能有田地耕种,这达成了一种阶级的平衡。

其次租庸调制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基础,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稳定,造成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成为逃亡的流民,租庸调制遭到破坏。

而对于日本来说,它本身地域狭小,又具有岛屿国家的安全性和封闭性,不容易受到外部的侵犯。这使得日本社会相对稳定,不容易发生较大的战乱,百姓也不会抛弃土地,四处奔逃,因而租庸调制能够稳定地发展下去。

最后是因为,日本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制度本身进行变革。公元701年,日本政府颁发律令,继续巩固“租庸调制”。这是在大化革新过去50年后,对“租庸调制”进行的一次调整,使得该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进一步地完善。

同时日本在经济上完全废掉了部民制,重新把日本土地归为国有,所以日本农民都是靠租日本政府的田地维生,另外在废除所有贵族世袭制之后,日本终于实现中央集权的愿望,使得权力更加巩固,政策实行起来更加畅顺,“租庸调制”也就能更加稳固地发展下去。

租庸调是北魏的吗(制度未在唐朝善终)(7)

总结:

租庸调作为一个唐朝本土创造的税收制度,在邻邦的日本成为了最合适的制度,这其实根本上在于地域不同,国情不清,但也要归咎于唐朝的统治者没有根据社会的变化,而对制度作出相应的改善和调整,最终导致租庸调打的变得支离破碎。

从历史的角度看来,任何原本良好的制度,随着社会发展,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顺应发展,作出改革和调整,那势必会像租庸调制一样被发展淘汰。

文/史书传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