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昆曲特点简介(昆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

昆曲特点简介(昆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与民间创作松散、随意的文本体制不同,士大夫的文学创作往往讲究严整的文本体制,明代士大夫对当时流传的民间南戏文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规范,明代文人在进行大规模的传奇剧本创作之前,先对现有的民间戏文进行了改定。具体而言,为改定主题、改定文词、改定文本体制。一般来说,早期南戏剧本较为简单,基本上以主要角色的上下场来分场,每场以自成起论的曲牌连缀形成套数的长篇戏曲剧本,至明代嘉靖年间,关于戏文剧本的规范化过程已经完成了,此后的许多剧作家便按照这种规范的文本形式开始创作。 2、严整的文本体制《琵琶记》表演剧照剧本的主旨在复兴传统儒家思想,提倡儒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社会政治发生巨变。此时的传奇作品体现出当时士大夫阶层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以及在异族统治下迷惘、彷徨的情绪。《长生殿》、《桃花扇》和李玉的作品展现、探索了时代变迁、风云送起的政治形势和当时社会中各色人等的表现。而李渔的作品则

昆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其艺术特征具有内在稳定性。时至今日,我们重提昆曲艺术,更多从文化遗产的角度着眼,从传承保护的立场来看待它,然而对一种艺术进行传承保护,必然要先分析其内在的艺术特质,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传承的过程中虽然有些许变化。但是总体上仍在“昆曲”这样一个框架内,而不会失掉其最本质的东西。总结前人的研究成就,分析昆曲的艺术特质为如“为明清士大夫文化的载体”、以及“严整的文本体制”

昆曲特点简介(昆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1)

1、明清士大夫文化的载体

元代开始,中下层士大夫将本应该由诗歌来负担的抒情言志的内容转入戏曲创作,因而戏曲小说成为表达作家情志的重要的文体。戏文、传奇文本作为士大夫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思想内容体现了明清中下层士大夫的独特人格和精神面貌,戏文、传奇主要由士大夫中的中下层人士参与写定,他们中的大多数或沉郁下僚.或没有功名,然而他们都受到正统儒家文化的教育,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昆曲特点简介(昆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2)

在明清社会政治变迁、新兴文化思潮送起的时候,这一批知识分子又吸收了当时最鲜明的社会思想,他们将明清哲学思想、社会思潮和传统的儒家思想融合,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思维、人格特征。南戏、传奇便是明清士大夫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创作,传播这种多元思想的载体,早期的南戏《琵琶记》体现了元代知识分子对元代异族文化的反思以及推崇传统儒家“忠孝节义”的思想。这一时期大致以历史剧为主。

昆曲特点简介(昆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3)

《琵琶记》表演剧照

剧本的主旨在复兴传统儒家思想,提倡儒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社会政治发生巨变。此时的传奇作品体现出当时士大夫阶层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以及在异族统治下迷惘、彷徨的情绪。《长生殿》、《桃花扇》和李玉的作品展现、探索了时代变迁、风云送起的政治形势和当时社会中各色人等的表现。而李渔的作品则表现出一种玩世不恭的、游戏人生的态度,我们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理解,或者可以说李渔的作品表现了一种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

昆曲特点简介(昆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4)

《长生殿》表演剧照

2、严整的文本体制

与民间创作松散、随意的文本体制不同,士大夫的文学创作往往讲究严整的文本体制,明代士大夫对当时流传的民间南戏文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规范,明代文人在进行大规模的传奇剧本创作之前,先对现有的民间戏文进行了改定。具体而言,为改定主题、改定文词、改定文本体制。一般来说,早期南戏剧本较为简单,基本上以主要角色的上下场来分场,每场以自成起论的曲牌连缀形成套数的长篇戏曲剧本,至明代嘉靖年间,关于戏文剧本的规范化过程已经完成了,此后的许多剧作家便按照这种规范的文本形式开始创作。

昆曲特点简介(昆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5)

刘祯、谢雍君著《昆曲与文人文化》一书对昆曲文本有较为细致的界定。其云昆曲文本范式为,从文本的开头来看,昆曲传奇第一出称为副末开场,(或称“家门大意”),这是从戏文延续下来的定例......第二、三出一般为生旦家门,然后才是关目,故事情节依次展开,但每本传奇都少不了这样的情节,赴任、考试、报捷,结尾处不外夫妻团圆、一门荣荫,或表忠除奸,或升仙入道,很少有作品突破这种既定的模式。

昆曲特点简介(昆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6)

具体而言,则包括以副末作为剧本开场的形式:剧本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剧中每一个角色均有演唱的功能:由数套曲子构成一出戏.一出中以数变宫调为通例:剧中曲白相间推进戏剧情节:以生旦作为戏剧之主要角色.净、末、丑等掺杂其间,形成抒情、叙事相结合。典雅、滑稽相调节的叙事方式:以团圆作为剧本的收束等等。

昆曲特点简介(昆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传承至今)(7)

剧本的主要载体是曲牌,由曲牌叠成套数叙述故事情节。明人改定文本便细致到曲牌连套的定例上.《琵琶记》是早期文人参与戏文创作的经典范例,也因其雅化的程度比较高,又受到皇室的推重,在明初饮誉曲坛,明代戏文改本最早效仿的便是《琵琶记》,从现存的南戏、传奇文本来看.《琵琶记》在主题思想、情节展开、角色设置、曲牌套式连用等方面确实对后来的传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时候,便以《琵暨记》作为范例,以其点板而明确曲辞与音乐的关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