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姓的历史名人和现代名人(郑姓的历史故事)
关于郑姓的历史名人和现代名人(郑姓的历史故事)郑姓名人同样出彩,战国时有韩国人名为郑国,是水利专家,本为疲秦之地派往秦国,但是在秦国修建郑国渠,让秦国国力更加强盛;西汉时有郑吉,熟悉西域事务,因抗击匈奴被封安远侯;北魏有书圣郑道昭,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隋朝时有音乐家郑译,擅长琵琶,著作《乐府声调》;元代时有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倩女幽魂》就是他的著作。最后是江苏省兴化市的郑板桥纪念馆。这里建造于1983年11月,其馆为古典式建筑,迎门是大型花岗岩的郑板桥的全身塑像,该馆藏品1181件,有33件郑板桥书画墨迹,其以画竹最为出名。一个姓氏,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古迹,提起郑姓古迹,首先要说的是河南省新郑市的郑国,也就是郑姓发源地,这里是郑韩故城,也是中华第一古都,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之地。这里是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城里有氏族墓地,铸铜,铁遗址。新郑城里还有轩辕故里,炎黄广场,河南博物馆等寻古等地。其次是,福建省南安市的郑成功墓。
一个谜语,两耳不闻窗外事,打一个字,就是郑字,然而从姓氏到字体分析,郑字可不简单。
从字体上看的,郑以奠为声旁,意为在新建筑地基上洒酒祭祀,以求在新居所安居乐业。古代时,祭祀是很庄重的事情,在《广雅》里就有郑,重也。后来,郑也指郑国音乐,有郑卫之音成语,更是有《诗经》里面有《郑风》为十五国风之一。
从姓氏上看,郑出自姬姓,是周王朝后裔。周宣王时,宣王封弟弟姬友建立郑国,为郑桓公。后来到了周幽王的时候,郑桓公见其昏庸,便向太史伯请教自保办法,太史伯认为洛水以东,黄河以南,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郑地区土地富饶,适合居住。于是桓公把家属和财产安置在那里,无奈,郑桓公死于犬戎之乱,其子在那里建立郑国,后被韩国所灭,其国人便自此以国为姓。
从历史上的迁徙分布上看,早期的郑氏活跃在河南省新郑市,后战国时,便迁往山东,安徽等地;到了秦汉以后,郑姓便以山东,安徽辐射到山西,浙江等地;后来的永嘉之乱,郑姓大举南迁,进入福建;等到清朝时候,始于郑成功,开始移居台湾,并逐渐辐射海外国家。
一个姓氏,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古迹,提起郑姓古迹,首先要说的是河南省新郑市的郑国,也就是郑姓发源地,这里是郑韩故城,也是中华第一古都,轩辕黄帝的出生,建都之地。这里是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城里有氏族墓地,铸铜,铁遗址。新郑城里还有轩辕故里,炎黄广场,河南博物馆等寻古等地。
其次是,福建省南安市的郑成功墓。郑成功本名森,是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末清初的抗清名将。在1661年,从荷兰殖民者的手里收复台湾,后大力推行屯垦制度,让台湾摆脱落后状态,但后来因为积劳成疾,39岁病逝于台湾,后30年归葬于南安康店村。
再次是江苏省南京市的郑和墓。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郑和出身在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在明平云南之战时,被俘虏到南京。后十四岁的郑和凭借着聪明有胆识,成为了朱棣的亲信之一,在朱棣的称帝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后来被赐姓郑。后来的郑和,不负朱棣信任,七次出使西洋,向西方传播了以和为贵的中华文明,无奈郑和在第七次归国途中病逝,时年62岁,被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其墓建筑以伊斯兰风格修建,墓形为回字形,南北走向。
最后是江苏省兴化市的郑板桥纪念馆。这里建造于1983年11月,其馆为古典式建筑,迎门是大型花岗岩的郑板桥的全身塑像,该馆藏品1181件,有33件郑板桥书画墨迹,其以画竹最为出名。
郑姓名人同样出彩,战国时有韩国人名为郑国,是水利专家,本为疲秦之地派往秦国,但是在秦国修建郑国渠,让秦国国力更加强盛;西汉时有郑吉,熟悉西域事务,因抗击匈奴被封安远侯;北魏有书圣郑道昭,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隋朝时有音乐家郑译,擅长琵琶,著作《乐府声调》;元代时有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倩女幽魂》就是他的著作。
历史故事般般彩,郑姓历史故事点点生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