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曦和浴日羲和是上古天帝、帝俊的妻子,也是十个太阳的母亲。十个太阳住在汤谷,这里的水滚烫滚烫的,是羲和专门为十个太阳儿子洗澡的地方。汤谷上有一棵大树,叫扶桑,树高千丈,笔直的矗立在海水当中,九个太阳住在下面的枝条上,一个太阳住在上面的枝条上,兄弟十个轮流出现在天上。十个太阳轮流值班,都由他们的母亲羲和驾车接送。由此可见洗澡已不再是单纯的清洁活动了,既是国家礼仪,也是百姓娱乐、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洗澡的历史渊源从何而起呢?古人又是如何洗澡的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中就有很多关于洗澡的传说:曦和浴日

导语:

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肆虐,这段时间应该是全国人民最注重卫生的时期,甚至出门丢个垃圾回来,马上要洗个澡,觉得只有洗澡、沐浴,才能清洁全身、赶走病毒,即使是刚刚洗过。

关于洗澡,在唐代《天隐子》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澡身者,非汤浴去垢而已。益其法在节食调中,摩擦畅外者也。”洗澡不是简单地用热水洗去污垢,它还可通过摩擎皮肤,使人体肌肤通畅、血脉流通。洗澡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成为人类发展历史的一部分。

西周时期就有沐浴而朝,把这视为一种隆重的礼仪;孔子的弟子曾皙甚至把洗澡作为一种愉悦心灵的方式,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

由此可见洗澡已不再是单纯的清洁活动了,既是国家礼仪,也是百姓娱乐、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洗澡的历史渊源从何而起呢?古人又是如何洗澡的呢?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1)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沐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中就有很多关于洗澡的传说:

曦和浴日

羲和是上古天帝、帝俊的妻子,也是十个太阳的母亲。十个太阳住在汤谷,这里的水滚烫滚烫的,是羲和专门为十个太阳儿子洗澡的地方。汤谷上有一棵大树,叫扶桑,树高千丈,笔直的矗立在海水当中,九个太阳住在下面的枝条上,一个太阳住在上面的枝条上,兄弟十个轮流出现在天上。十个太阳轮流值班,都由他们的母亲羲和驾车接送。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2)

曦和浴日

《山海经一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一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常羲浴月

常羲是中国的月亮女神,是帝俊的另一个妻子,她也生了十二个月亮,每当孩子们值班回来,常羲总是在大海里为月亮洗澡,放松身体。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声月十二,此始浴之。”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3)

常羲浴月

或许常羲海水浴月的缘故,人们认为月亮是从海中升起,又是从海中落下的,唐人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名句几乎家喻户晓。后世洗婴民俗的源头,当追溯到羲和浴日、常羲浴月相似。通俗的说法是经过洗浴的新生儿能获得生长的力量,健康地成长。而羲和浴日,常羲浴月也蕴含了这样的观念,浴日,浴月的水则是生命力的象征。

仙女下凡洗澡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还有一类是天女下凡的故事,大多都是天上仙女到人间沐浴,与凡人结缘,生儿育女。最为有名的“牛郎织女”便是。

当然神话、传说不能当做史料来证明,它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种侧面反映,反映了人类对水力量的崇拜和尊敬,也把洗澡、沐浴当做神圣、美好的事情来看待。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4)

周朝出现专管洗澡的官员

其实,我们笼统称之为“洗澡”的这一说法,在古代却分得很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沐”、“浴”、“洗’,、“澡”等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据此可知古人的沐浴与今日之洗澡的意义单从字面上来看并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许慎对“沐”、“浴”、“洗”、“澡”的结实合起来,才算完全意义上的洗澡。

西周也是是沐浴礼制的形成时期,周朝诸侯朝见天子,诸侯要在专供沐浴的封邑先洗头洗澡,然后才能去朝见天子,沐浴洁身以示对天子的尊重。这也出现了“汤沐邑”,周代供诸侯朝见天子时住宿并沐浴斋戒的封地。

斋戒之礼始于殷商,至西周己成定制,西周的戒礼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前要进行两次斋戒。第一次在祭祀前十日或三日奉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进行,叫宿。这次礼仪都由专职官员主持一定的仪式,要求参与祭祀者禁食荤腥,并沐浴净身,以亦对神灵的肃敬。

而且西周时期把对祭祀时关于斋戒沐浴的要求引申到官员上朝,为此还设立专门的官员管理此事。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5)

《礼记·王制》云:“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 《礼记·内则》载:“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礼记·内则》载:“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载:“公庶子生,就侧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见于君。”《仪礼·聘礼》载:“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又载:“飨不致,宾不拜,沐浴而食之。”

从以上史料记载不难看出,沐浴己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沐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不仅把沐浴看作单纯的洁身净体、润肤养生,而是视为隆重礼仪的先奏。孔子一生以克己复礼为己任,对沐浴之礼身体力行,既“浴于沂”,更“沐浴而朝”。

秦朝的“阿房宫”汉代“沐浴假”

先秦沐浴礼仪的形成并至臻完备,正是沐浴深入到社会、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总结,作为定制为世人所遵循,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重视洗澡、保持身体的洁净也成为我们传统。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对洗澡更加重视,沐浴的设施也更加先进,国家也专门为洗澡设定了法定假日。

秦国赢政统一中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秦始皇也建立了世最著名的宫殿,阿房宫。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6)

阿房宫

唐人杜牧《阿房宫赋》有形象的描述:“二川溶之,流入宫墙”,“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由此可以看出阿房宫中有许多沐浴设施,专供殡妃洗浴,而这些沐浴设施又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可吸纳河水,又能经过循环排出污水,甚至有过滤渭水、樊水的设施,使其昼夜不舍,泊泪流淌。

进入西汉,汉武帝刘彻在历史上亦留下与沐浴相关的记载,自先秦以来,有临河拔楔的习俗,即暮春三月到河中洗浴以拔除不祥、去病消灾,此俗在汉代十分流行。

《后汉书·礼仪志上》有记载:“上巳,官民皆洁水东流水上,曰洗灌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秦汉之际,全社会性的沐浴习俗己经形成,尤其是《仪礼·聘礼》所载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在汉代己经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来。汉代皇帝每五日给官吏放假一天让他们回家去洗澡换衣,并作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沐浴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见汉代非常重视仪容和体肤的整洁,朝廷内外,上上下下都有着经常沐浴的良好习惯。

魏晋出现史上最早洗澡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作为上层社会的代表者,需要整洁的外表仪容与其赫赫声威相匹配。《南吏·梁本纪下》记载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对沐浴格外钟爱,还专门撰写了三卷《沐浴经》大力倡导沐浴,可称是中国最早的沐浴专著。因此,在当时洗头、洗澡成为人们日常清洁卫生的生活环节,自先秦以来就己形成的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生活习俗,古人洗头如此之勤是有原由的,因为古代无论男女均束发覆巾,容易积累尘腻,所以必须勤洗头。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7)

萧纲

《礼记·王藻》曾对洗澡规定了一套程序,沐浴出水后,要分用干净的精、粗两巾擦拭身子,然后再用热水淋身,披上专门的布衣,以侯身燥,其间还要喝一些饮料,以止口渴。

这样的沐浴至少是中产以上的人家才可为之,是为贵族洗澡所定的程序,黎民百姓应该是无法享受。

有记载显示晋朝人们洗完澡必定要换衣服,在《楚辞·渔父》云:“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在《世说新语》也记载了桓冲洗澡不换衣服,被妻子怒对的故事。车骑将军桓冲喜欢洗澡,但是桓冲节俭不爱穿新衣服。一次桓冲沐浴后,妻子故意送新衣给他。桓冲生气地催促拿走,其妻说:“没有新衣,哪来的旧衣。”桓冲听罢大笑,便穿上了新衣。

宋朝洗浴已和现在无两样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政治高度繁荣的朝代。唐代皇帝从唐太宗开始大多喜欢温泉浴,唐高宗李治有《过温汤》诗,唐中宗和其他皇室成员以及朝廷官员都有过关于温泉的诗。而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池的沐浴逸事早已是妇孺皆知了。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8)

史学家们认为,大约在宋元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经济的繁荣.城市中出现公共澡堂,作为营业性谋生手段的公共浴堂,是城市发展壮大和商业经济繁荣兴盛的产物,由于城市人口稠密,加上商贾、旅客来往不断,旅途奔波需要洗浴休息,公共浴堂也就应运而生。史学家一般认为公共浴堂自宋代始有,称作“浴堂”。

民间流传着一则关于公共浴堂创立的故事,宋代有个商人因为生意赔了本,又欠下一身债务,想一死了之。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商人路过他家,向他借一木盆,又要了一桶水洗脸擦身,清除疲劳整顿精神。见此情景,想死的商人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利用原来的店铺开个浴堂,让来往旅人都来付钱洗脸洗澡呢?主意拿定,他就四处借钱,开办了一家公共浴堂。真是天无绝人之路,生意果然兴隆。人们纷纷效仿,都城东京汁梁的公共浴堂一下子多了起来。

到了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公共浴堂就已经很盛行了,里面设有专门供人饮茶休息地方。京师浴堂营业很早,天尚未亮,道上行人尚稀时,就己开门营业,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宋人张择端描绘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在街市两侧林立商肆之中就有一家浴堂。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亦是当时繁华的大都会,公共浴堂众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行业,有了自己的行会组织,称为“香水行”,并成为当时公共浴堂的代名词。

宋朝那位爱吃红烧肉的美食家苏东坡也喜欢去人民浴池泡澡,洗完澡身心畅快,诗兴大发,专门写两首《如梦令》词,来记述他沐浴的感受,写得非常诙谐,

一首:“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其二云:“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呵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从词中可看到当时的公共浴堂服务完善,还专门设有为顾客服务的搓背人,从搓背服务可以看出,宋代开启了许多史学家所认为的“近代生活习俗的先河”。自宋至今,公共浴堂(如今日的桑拿浴)都有专门为顾客而设的搓背服务。而一般人家建房都设有浴室,沐浴就更加普及,就连客人远道而来,主人相迎也要先设香汤给客人沐浴,再摆筵席招待,名曰洗尘。文人士大夫更是酷好沐浴,这在文人笔记中多有记录。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9)

到了元朝,自从蒙古人攻下中原后,对沐浴更是乐此不彼。元代大都的公共浴堂服务体系比两宋更加完善。当时大都的公共浴堂除了洗澡之外,还有搓背、梳头、剃头、修脚的服务,不过价钱不一样,洗澡要交汤钱五个,搓背两个钱,梳头五个钱,剃头两个钱,修脚五个钱,全套服务一共十九个钱,这个价格并不贵,一般市民还有这种承受能力,所以上公共浴堂的人很多,进入浴堂,在浴堂伙计引领下,将衣裳、帽子、靴子脱下放人柜子里,一个个赤条条地走向水池,到里间汤池里洗一会儿,里间睡一觉,如此反复,毕了,梳洗、刮脸、修脚,凉干身子,穿上衣服,吃几盏酒,夫复何求。这和近现代人上澡堂洗澡已无两样。

明清时期“混堂”出现

明清两代,城市公共浴堂已经非常普遍,人们上浴堂泡澡聊天成了一种享受,也成了一种时尚,洗澡不仅成为一种民俗风情,而且亦几乎成为一种生活仪式。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10)

清代澡堂

明清时期,沐浴真正深入人们生活之中。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各种服务行业也日渐兴盛,城市中普遍出现“混堂”,大概是人浴之人不分高低贵贱,“混”而洗之的意思,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交上钱,就可入得浴池泡澡。可见洗浴已经深入民心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11)

混堂巷

清代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沈阳、济南、扬州,都开设了许多公共浴堂,并都有一些著名浴池,老字号名牌甚多,有些高档的浴池密房曲室,悬挂名人字画,摆设古玩鲜花,家具是红木嵌湖石的,洁净光亮,其豪华舒适程度不次于今日的高级桑拿浴。一些浴池除了大池外,还设有单间小池,亦设有盆浴,只是价格不同而己。当时浴池门前的招幌,不再是壶了,而是改挂灯笼,两边楹联多为:“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清水池塘,盆浴两便”等等。公共浴堂行业逐渐趋于规范,成立行业协会,一般叫做“澡堂公会”,还定期举行公祭祖师的活动。

长期洗澡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从个人卫生谈起)(12)

当然,现在我们居家过日子,每户都在卫生间设有淋浴,有的家庭还设有浴缸等,那么淋浴最早是否是在我国出现呢?还有,我国因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每个地方人们洗澡的频率也各不尽同,因为篇幅有限,不再一一累述,欢迎大家交流提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