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太祖高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从南薰殿所藏的明太祖壮年御容可见,朱元璋身着窄袖四团龙常服,胸前、后背以及两肩绣有织金团龙;头戴乌纱折角向上巾,实际上就是一种乌纱幞头,两侧的尖翅向上折,故得此名。初期款式:从洪武到宣德(1368-1435),乌纱折角向上巾和盘领窄袖四团龙常服明代服饰虽然与唐宋一脉相承,但亦吸收了部分元代遗风,特别是刚从元代过渡而来的明初,服饰版型比较紧窄。明初御容中,皇帝身着常服。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围最为广泛,日常上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场合均使用常服。(1)洪武: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1398)

“上承周汉,下取唐宋。”

洪武元年(1368)二月,称帝仅三十八天的朱元璋,通令全国衣冠“复古” “诏复衣冠如唐制”,“上承周汉,下取唐宋”,以圆领袍服等唐宋服饰为“正统衣冠”,并连续颁布多项旨令,从面料、样式、尺寸、颜色等方面作了规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明代服饰制度。

明制服饰体系完善,款式繁多,蔚为大观。同时,有明一代前后时间跨度又近三百年之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因素之影响,前中后期服装款式总会有一些变化。本文通过介绍故宫南薰殿旧藏明代皇帝御容,来展现御容冠服款式的演变。诚然,御容穿着并非帝后之唯一冠服,文中只讨论明代皇帝御容装束——大致可分为初、前、中、晚四个阶段。

初期款式:从洪武到宣德(1368-1435),乌纱折角向上巾和盘领窄袖四团龙常服

明代服饰虽然与唐宋一脉相承,但亦吸收了部分元代遗风,特别是刚从元代过渡而来的明初,服饰版型比较紧窄。明初御容中,皇帝身着常服。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围最为广泛,日常上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场合均使用常服。

(1)洪武: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1398)

从南薰殿所藏的明太祖壮年御容可见,朱元璋身着窄袖四团龙常服,胸前、后背以及两肩绣有织金团龙;头戴乌纱折角向上巾,实际上就是一种乌纱幞头,两侧的尖翅向上折,故得此名。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1)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太祖高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建文:惠宗让皇帝朱允炆(1377-?)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祖父之祚,但四年后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篡位的朱棣又极尽销毁建文一朝之史料,故允炆没有御容留存。从后来的成祖和仁宗宣宗的御容来推测,允炆的冠服应该和祖父款式一致。因此,清人所绘之朱允炆画像,把冠服画成了晚期款式,是完全错误的。

(3)永乐:成祖文皇帝朱棣(1360-1424)

朱棣基本上沿袭了父亲朱元璋的款式,袍服左右两侧有开衩,露出中单。据《大明会典》卷六十记载:

永乐三年定。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

同时,从朱棣开始,龙椅的款式出现了髹绿金龙宝座。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2)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成祖文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4)洪熙:仁宗昭皇帝朱高炽(1378-1425)

朱棣长子,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仅有十个月,留存了一幅坐于交椅的画像,冠服款式一如前代,但四团龙纹饰较浅,交椅上覆盖着云纹椅披,可能为日常生活所绘。此画像线条及敷色处理较为粗疏,推测应是稍晚的摹本。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3)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仁宗昭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宣德:宣宗章皇帝朱瞻基(1398-1435)

宣宗朱瞻基深受祖父朱棣喜爱,“好圣孙”不仅稳定了其父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还被直接隔代指定为皇太孙。瞻基的冠服继承了前代款式,还在袍料上加入了如意云纹,开始出现底饰。同时,这也是朴素初期款式的最后一款。宣德间,乌纱折角向上巾因为外形类似“善”字,也改称为乌纱翼善冠。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4)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宣宗章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5)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宣宗章皇帝坐像(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朱瞻基的御容有两幅,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二幅是清代根据半身像添绘而成,身穿黄色阔袖多团龙袍,拱手坐于宝座上,服饰、宝座均非明代风格。

前期款式:从正统到成化(1436-1487),乌纱翼善冠和窄袖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

初期款式随着宣德朝的结束也走进了历史。从正统开始,皇帝御容以衮服形象出现,有了第一次重大改版。

(6)正统:英宗睿皇帝朱祁镇(1427-1464)

宣德十年,瞻基驾崩,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年号正统。正统六年(1441)明朝正式定都北京。正统初,在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的共同治理下,国家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繁荣,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带来了审美上的奢靡之风。英宗朱祁镇御容的翼善冠的款式延续了前代,袍服则变成了衮服,上有十二团龙和十二章纹。衮服的腰下左右两侧还出现了外摆,用以遮挡开衩之处。

十二章纹最早出现于西周,一直被历代沿用。《尚书·益稷》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十二章纹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神灵等万物规律,每章都有特殊的象征寓意。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取其文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也;黼,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己向背,取其辨也。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6)

图为十二章纹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7)

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着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的朱祁镇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英宗睿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这款衮服开始,十二章纹分布的最有特点之处,便是左右两肩上的日月纹饰,寓意天子“肩扛日月”。可惜,祁镇并没有实现其中的美好寓意,而是宠信奸邪,好大喜功。正统十四年(1449),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征蒙古,在土木堡一败涂地,五十万明军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蒙古人俘虏。不过,八年以后祁镇复位,释放了囚禁多年的允炆之子文圭,还废除了殉葬制度,“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7)景泰:代宗景皇帝朱祁钰(1428-1457)

正统十四年(1449),祁镇亲征蒙古兵败被俘。在瓦剌大军围困北京的危急时刻,众臣选择了国家危难、国赖长君的原则,拥立祁镇之弟郕王祁钰登基,年号景泰。帝任用贤能,力挽狂澜,但因夺门之变被废,没有留下御容。根据英宗和宪宗的御容推断,代宗朱祁钰御容的冠服款式应与英、宪二帝相同,为窄袖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

但是,现在很多涉及朱祁钰的网页、文章和书籍上,却经常配有一幅“代宗朱祁钰”的画像,实际上是兴献王、后追谥为睿宗的朱祐杬。关于睿宗御容,会在后文专门介绍。

(8)成化:宪宗纯皇帝朱见深(1447-1487)

朱见深为祁镇庶长子,即位后改元成化。见深励精图治,体恤民情,任用李贤、商辂、彭时等贤臣;以德报怨,追复叔父朱祁钰的帝号,并为于谦平反;安抚流民,抵御女真,克复河套,经略哈密,文治武功颇为卓著,被称为“成化新风”。见深在位二十三年,是一位宽厚仁爱的太平天子,冠服、宝座、坐姿都完全继承了父亲的款式,长相也和父亲极度酷似。‍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8)

前期款式的最后一款,与父亲高度酷似的朱见深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宪宗纯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见深的款式,也是前期窄袖款式的最后一款。从此以后,袖子越来越宽,袍服的放量也越来越大。

中期款式:从弘治到嘉靖(1488-1566),乌纱翼善冠和琵琶袖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为明代审美高峰

从弘治开始,明代皇帝的冠服演变到了中期款式。中期款式相比前面有两大特点,一是乌纱翼善冠的折角从尖变圆,二是衮服袖子变宽,大袖小口,腋部较窄,形状类似琵琶。中期款式的衮服,无论从版型、剪裁,还是从配色、纹饰来看,都堪称明代衮服之巅峰。

(9)弘治:孝宗敬皇帝朱祐樘(1470-1505)

成化二十三年春,万贵妃薨。秋八月,宪宗崩,太子祐樘即位,改元弘治。祐樘的母亲孝穆纪太后是广西贺州瑶族土官之女,成化年间被俘入掖庭,偶然被见深临幸,“幸之,遂有身”。祐樘混入了南方少数民族基因,一改朱家祖传脸型,容如冠玉,目若朗星,略像俞灏明,不仅是明代帝王颜值巅峰,也是宋代以来有御容留存的帝王的颜值巅峰,可与宋哲宗赵煦合称双璧。

祐樘不仅容貌精致,还是中期款式的开创者,他的这款衮服是中期乃至明代衮服全系版型和剪裁最为得体者。画像严谨对称,描绘了祐樘正在朝堂听政,身着赭色的衮服,底饰如意云纹若隐若现,腰下两侧向外扩张的外摆非常宽大,使整个版型有了伞型剪裁收腰的效果,极尽时尚之感。衮服十二团龙的形象亦不再呆板严肃,变得十分生动有趣。精雕細琢的髹绿金龙宝座背后,矗立着巨大的屏风,上面信笔挥洒着生动的云龙,地面铺设华丽龙纹地毯,人物宛如淹没于精致繁复的纹饰图案中,反映了明代宫廷制作的超凡水准。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9)

国宝级钜制,中国古代帝王御容扛鼎之作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孝宗敬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弘治皇帝朱祐樘是明代中期的有为之君,“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又信用贤臣,广开言路,在位期间“朝序清宁,民物康阜”‍,出现了中兴局面,史称“弘治中兴”。明末内阁首辅朱国祯评价:“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祐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夫一妻制皇帝,与张皇后一生独一。此外,他还是牙刷的发明者。

(10)正德:武宗毅皇帝朱厚照(1491-1521)

弘治十八年(1505),祐樘偶得风寒,太医刘文泰开错药方,导致皇帝驾崩,年仅十五岁的太子厚照即位,改元正德。厚照是一位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任情恣性,惊世骇俗,但又刚毅果敢,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定安化王、宁王之乱,又在应州之役中击败达延汗。厚照学贯中西,倡导中外交流,体现出有为之君的素质,对他的评价功过参半。

厚照的衮服基本上延续了父亲祐樘的款式,或许是不想受到太多的束缚,撤掉了父亲设置于身后的巨大屏风。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10)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武宗毅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厚照长相颇有特点,不类父祖,略像张震,辨识度较高。

(11)睿宗献皇帝朱祐杬(1476-1519)

祐杬是宪宗见深第四子,孝宗祐樘异母弟,武宗厚照之叔,世宗厚熜之父,母为邵宸妃,妻蒋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受封兴王,弘治七年(1494),就藩湖广安陆,府邸为原梁庄王朱瞻垍的旧王府。正德十四年(1519)薨,厚照为四叔赐谥曰“献”,亦称兴献王。

正德十六年(1521),厚照驾崩无嗣,张太后和杨廷和商定迎立祐杬之子,厚照堂弟厚熜入京“嗣皇帝位”,新君定年号为嘉靖。嘉靖与朝臣爆发旷日持久的“大礼议”之争,最终追谥朱祐杬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升祔太庙。

祐杬生前从未当过皇帝,却父以子贵,身后加荣,称宗祔庙。因此,嘉靖命宫廷画师为父亲追绘御容。祐杬画像的冠服款式与侄子厚照相同,因此可以推断,绘制时间应为嘉靖初年,在重订礼仪制度之前。御容共有两幅,一幅龙椅像,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幅交椅像,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11)

朱祐杬交椅像

《大明睿宗献皇帝坐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12)

朱祐杬龙椅像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睿宗献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祐杬是位勤奋的好龙套,他的画像经常被别人“借用”,以“饰演”那些没有画像的皇帝,他已经无数次以建文、景泰、崇祯等身份活跃于现代的各种网页、文章、报刊、书籍和影视作品之中,他扮演的朱祁钰最为深入人心,被百度、搜狗等词条和众多出版物作为朱祁钰的专属配图。除了扮演皇帝,这位亲王还出演过太监汪直。

(12)嘉靖:世宗肃皇帝朱厚熜(1507-1567)

如前文所述,正德无嗣,嘉靖入继。通过“大礼议”,嘉靖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把亲生父亲祐杬称宗祔庙,而不再把宗法关系过继给伯父祐樘。在张璁等人的辅佐下,嘉靖对礼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嘉靖是中期款式的最后一款,大体沿袭伯父和堂兄,但细节有所调整,应该是重订礼制的体现——乌纱翼善冠高度略有提升;琵琶袖比前代略宽,更加下垂,寓意垂拱而治;十二章纹的式样略有变化。还有,嘉靖恢复了伯父的大屏风,御容的风格、装饰和整体构图也极力模仿伯父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13)

中期款式的最后一款,追随伯父风格,十二章纹有所调整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世宗肃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们无从得知,这幅追随伯父风格的御容,是嘉靖本人的授意,还是宫廷画师自作主张,但最终又获得嘉靖的认可。亦不妨推测,经过旷日持久的斗争,大明朝堂早已不复弘治中兴时的君臣一心,嘉靖试图通过画作,传递出对伯父当年朝序清宁的歆羡,并期望能追复盛世。又或者,文官集团虽然在“大礼议”之争中失败了,但依然希望嘉靖继承伯父的衣钵,所以把他画成与伯父相仿的风格,而异于父亲和堂兄,让伯侄一脉相承的形象流传于后世,弥补“大礼议”造成的断裂,维护皇室的团结,含蓄扳回一局。

晚期款式:从隆庆到永历(1567-1661),二龙戏珠翼善冠和大袖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衣冠之绝唱

自隆庆以降,时间进入了晚明,经济、社会、文化和对外交往都出现了重大变局。晚明繁荣的社会经济催生了近代化的萌芽,生活的富足安逸,使宫廷艺术审美如同期之西方巴洛克,亦渐趋奢华繁复。御容仍旧以衮服形象出现,但有了两处显著变化——一是乌纱翼善冠加上了二龙戏珠装饰,二是衮服放量更大,并由琵琶袖演变成了大袖。

晚期款式不仅是明代衣冠的最后形式,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汉家宫廷服饰。

(13)隆庆:穆宗庄皇帝朱载坖(1537-1572)

隆庆为嘉靖第三子,讳载坖,崇祯年间被朱国祯等误记为载垕,导致清代、越南、朝鲜等文献对其名讳记载的混乱。载垕另有其人,是一位郡王,是齐东王厚炳之子。

隆庆是晚期款式的开创者,首次在翼善冠的后山加上了二龙戏珠的装饰,衮服也比父亲的宽大,变成了大袖,这项变革对后世影响非常广泛。值得注意的是,袖子上的华虫不见了,可能是因为通袖长230-250厘米,导致露手时袖子堆叠起来,挡住了上面的华虫。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14)

晚期款式二龙戏珠翼善冠和大袖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穆宗庄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穆宗宽仁大度,抓大放小,重用徐阶、李春芳、高拱和张居正等内阁辅臣。隆庆元年(1567),采纳高拱和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鞑靼部俺答汗议和,结束了与蒙古长达二百年的战争,并册封俺答为顺义王。同年又宣布废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被称为隆庆开关。这两项措施一举解决了困扰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虏”问题。隆庆开关使欧洲人在美洲开采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总数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全球三分之二的贸易都与中国有关,明朝成为白银帝国。

(14)万历:神宗显皇帝朱翊钧(1563-1620)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大众最为熟知的明朝皇帝之一,他的款式基本沿袭父亲,头戴二龙戏珠翼善冠,身着赭色大袖龙衮,坐于弘德殿的交椅之上。

万历十岁即位,在位的前十年在张居正辅佐下呈现了万历中兴。在位中期,也主持了万历三大征,保护藩属,巩固疆土。但是,由于国本之争,万历与文官集团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冲突,从此倦于朝政。

万历年间,社会风气持续走向活泼开放,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觐见,西学东渐之风日盛。同时,朝东林党争开始萌芽,塞外后金坐大,并在万历后期占领了东北大部,迫使明朝逐渐退守山海关。加上气候变化,小冰期来临,灾荒连年。万历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葬于定陵。定陵是明代规模较大的陵寝之一。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15)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神宗显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16)

定陵出土的万历帝金丝翼善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重826克

未见文献记载用于何种场合,推断应为冥器。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万历定陵的主动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万历帝头上所戴的二龙戏珠善冠和画像一致。另外,还有一顶金丝翼善冠放置于旁边的木盒之中。关于纯金的翼善冠,未见《大明会典》或其他史料记载其用途,也未见御容出现过,一般认为是冥器,专供陪葬使用。影视作品中明代皇帝所戴的金色的翼善冠原型便来源于此,但是,把冥器用于影视中活着的皇帝是不正确的,日常所用皆为乌纱翼善冠。

(15)泰昌:光宗贞皇帝朱常洛(1582-1620)

泰昌皇帝朱常洛是万历庶长子,是万历偶然临幸宫女王氏所生,并在事后被迫把王氏封为恭妃。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崩,太子常洛两次发内帑百万犒边,罢一切矿税,召回因言获罪之臣。八月常洛即位,改元泰昌,九月初一暴崩,在位仅二十九天,是明代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晚明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常洛有关——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常洛御容留存了两幅,分藏于海峡两岸,衮服款式和父亲相比有所变化——袖子变成了极其夸张的宽大,腰带也由前代的实束变为虚束。由于在位时间极短,常洛驾崩时候父亲万历帝的棺椁都还没下葬,可能也来不及重订礼制和绘制御容,画像不排除是儿子天启帝朱由校即位时才补画的,冠服实际上是天启朝才开始使用的款式。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17)

常洛玉履安和,大袖下垂,虚束玉带,端坐交椅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光宗贞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18)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光宗贞皇帝坐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的常洛玉履安和,双手平放于膝上,大袖下垂,玉带虚束,端坐于交椅,椅上覆盖团龙椅披。

(16)天启:熹宗悊皇帝朱由校(1605-1627)

泰昌元年(1620),是明朝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情况——由校的嫡祖母孝端皇后、祖父万历帝和父亲泰昌帝相继在同年驾崩,实属罕见。尚未出阁进学、年仅十六岁的由校匆忙即位,改元天启。

天启帝朱由校头戴二龙戏珠翼善冠,身着大袖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虚束玉带,款式一如父亲,但是背景和摆设却不同于前代所有的御容,可谓摆设最为缤纷者,甚至就是由校本人亲自制作的——除了基本配置外,玉雕龙纹宝座上有枕肘的绣墩,宝座两旁放置着红漆金彩高几,几上陈列香炉、瓶花和书册卷轴,地上则铺设华丽的地毯。所有的物件,都是装饰繁多、精致艳丽。藉由锦簇花团般的布景与冠服,构筑了属于明代帝王的威仪与荣盛。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19)

最后存世的翼善冠衮服画像,最后的汉家帝王御容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熹宗悊皇帝坐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永乐时期皇帝的服饰(南薰殿明代皇帝御容冠服演变)(20)

最后存世的翼善冠衮服画像,最后的汉家帝王御容

故宫南薰殿旧藏《大明熹宗悊皇帝坐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两幅御容分藏于海峡两岸,绘画风格和内容大体一致,但配色不同。

由校的御容在中国古代宫廷绘画史和服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现存最后的翼善冠衮服画像,也是最后存世的汉家帝王御容。天启之后的崇祯、弘光、隆武、绍武和永历,都没有留下画像,从此以后再无汉家帝后御容存世。

(17)崇祯:毅宗烈皇帝朱由检(1611-1644)

天启七年,由校崩,五弟信王朱由检即位,改元崇祯。崇祯帝一生操劳,节俭自律,铲除阉党,六下罪己,朝政有了明显改观。惜其生性多疑,刚愎自用。明末民变不断,关外后金坐大,内忧外患,腹背受敌。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之变,李自成攻破北京,由检自缢煤山,终年三十三岁,在位十七年。

甲申北京城破,两度易主,战乱动荡,故没有留下御容。

(18)弘光:安宗简皇帝朱由崧(1607-1646)

甲申之变,朝廷南渡。神宗之孙、光宗之侄、由检堂兄由崧在南京先监国后即位,改元弘光,在位仅一年。弘光元年,清军南侵,由崧被俘于芜湖,后押往北京,翌年被满清杀害,没有御容存世。

(19)隆武:绍宗襄皇帝朱聿键(1602-1646)

弘光元年(1645),由崧被俘,郑芝龙、黄道周等人立太祖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八世孙朱聿键于福州,改元隆武。

隆武帝自奉甚俭,“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隆武二年(1646)郑芝龙降清,隆武帝率宫嫔自延平出狩,欲往江西避难。八月至汀州,“时帝腹饥,命内官市二汤圆以进,方举箸,清兵发矢,帝后背中箭,崩,年四十五”,没有御容存世。

(20)绍武:文宗节皇帝朱聿鐭(1605-1647)

隆武二年(1646),聿键殉国汀州,大学士苏观生、何吾驺,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拥立朱聿鐭监国,以都司署为行宫。同年十一月五日,聿鐭按皇明祖训兄终弟及即位,以明年为绍武元年。然而仅四十天后,清兵压境,广州陷落,绍武帝绝食而崩,没有御容存世。

(21)永历:昭宗匡皇帝朱由榔(1623-1662)

由榔是万历之孙、崇祯堂弟。隆武帝被俘后,由榔于当年十月称监国于广东肇庆,十一月十八日在肇庆正式称帝,年号永历。

永历帝联合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人转战西南抗清多年,是反清精神领袖和天下共主。永历十五年(1661)清军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获国王莽达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兵变夺位。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次年,莽白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

永历十六年四月十五望日(1662年6月1日),永历帝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崩,终年四十岁,南明灭亡,没有御容存世。

结语

有明一代历经近三百年,帝后原本有众多不同装束、不同展示场合和不同使用功能的御容——常服坐像适合奉藏于内廷帝后家庭祭祀的奉先殿,衮服坐像适用于国家正式祭祀场合的太庙,除此之外,御容还会赏赐于宗室成员或宗教领袖。但是,甲申年天下巨变,京师三易其主,宫阙历经劫难,多数明代帝王只留存了一帧全身坐像和册页中的半身像。尽管如此,还是可以从存世作品来管中窥豹­——御容装束从初期干练朴素的窄袖,到到晚期繁复华丽的大袖,体现了社会经济历年变迁,服饰制度日渐完善,审美情趣趋向奢华。

入清后,清政府将历代帝后御容和名臣圣贤画像统一收贮于内务府,长时间无人问津,至乾隆年间“未经启视,尘封蛀蚀,不无侵损”。乾隆十二年(1747),谕令将这批画像送到造办处重新装裱,“或有损缺,概令补缀完好,应重装者,即付装潢”,并详细指示了装裱的档次、用料和颜色等细节。画像装裱完成后,奉藏于修葺一新的南薰殿,被后世研究者称为南薰殿图像。

最后,本文仅为挂一漏万之言,望方家指正。

2021年5月13日

辛丑年四月初二

写于意大利罗马

参考文献

[1]《明实录》梁鸿志影印本,维基文库本,中华书局本(2016).

[2]《大明会典》卷六十,冠服一,明内府朱丝栏写本。

[3]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2010.

[4]钱海岳《南明史》,中华书局,2006.

[5]董进《大明衣冠图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

[6]杨仕、岳南《风雪定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7]张佳《重整冠裳:洪武时期的服饰改革》,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8,卷(2014).

[8]何嘉谊《文字纪实?图像写真?从〈明孝宗坐像〉看明代帝王画像的写实与社会功能》,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月刊455》,台北,2021.

[9]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典藏资料检索系统painting.npm.gov.tw/,台北,202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