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孟尝君战国风云人物(战国时期的孟尝君)

孟尝君战国风云人物(战国时期的孟尝君)这件简单的小事,不仅反映了孟尝君对待门下的宾客都是持有相等的态度,同时又表现了他非常大度,对于宾客的怀疑也不生气,而是耐心解释,温柔待人。上面这段话摘自《孟尝君养士》,主要讲了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孟尝君摆席宴客,其中有人遮住了光,阴影投射到一个门客的饭菜上,那个宾客因此生气了,认为宾客的饭菜有好坏之分,就生气想要离开。孟尝君知道后,马上站起来,端着自己的饭菜和他的对比,结果饭菜当然是一样的。这一举动让宾客为自己的小气度量感到惭愧,甚至想要自刎以谢罪。之后,更多的人因此都纷纷归附孟尝君。出生在这样不缺钱也不缺地的环境下,孟尝君大概率是被“富养”长大的。别的富二代喜欢吃好的、穿好的、养美女来炫富,而他就不一样了,他喜欢养门客。传说他手底下有三千门客,这些人无论出身何地,过往如何,都不计较,只要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才能,都可以被孟尝君招揽门下。在较早的史料,比如战国策的记载中,孟尝君始终保持着礼

作为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孟尝君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和他并列称为战国四公子的,分别是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以及赵国平原君赵胜。

战国四公子的名头说出来非常好听,如果不了解历史,很有可能误以为他们是国王的公子,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名声与雅号,主要归结于,他们在地方是比较有权利的贵族,而且喜欢招纳贤士,名气是比较大的。

但是对于孟尝君这个人,后世的评价往往是褒贬不一的,正如同标题“孟尝君是欺世盗名之辈吗”这样的疑问也不少。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孟尝君战国风云人物(战国时期的孟尝君)(1)

01 孟尝君的侠义心肠

根据史料记载,孟尝君田文在战国时期算是个富二代,他爹是田婴,田婴又是齐威王田因齐的儿子,从身世上来说,他是齐国的皇亲贵族。

出生在这样不缺钱也不缺地的环境下,孟尝君大概率是被“富养”长大的。别的富二代喜欢吃好的、穿好的、养美女来炫富,而他就不一样了,他喜欢养门客。

传说他手底下有三千门客,这些人无论出身何地,过往如何,都不计较,只要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才能,都可以被孟尝君招揽门下。

在较早的史料,比如战国策的记载中,孟尝君始终保持着礼贤下士的形象。史料记载:“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 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孟尝君战国风云人物(战国时期的孟尝君)(2)

上面这段话摘自《孟尝君养士》,主要讲了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孟尝君摆席宴客,其中有人遮住了光,阴影投射到一个门客的饭菜上,那个宾客因此生气了,认为宾客的饭菜有好坏之分,就生气想要离开。孟尝君知道后,马上站起来,端着自己的饭菜和他的对比,结果饭菜当然是一样的。这一举动让宾客为自己的小气度量感到惭愧,甚至想要自刎以谢罪。之后,更多的人因此都纷纷归附孟尝君。

这件简单的小事,不仅反映了孟尝君对待门下的宾客都是持有相等的态度,同时又表现了他非常大度,对于宾客的怀疑也不生气,而是耐心解释,温柔待人。

除此之外,孟尝君的“贤名”还有很多,比如他善于纳谏,同时又非常富有政治才能,先是在秦国担任丞相,后来又辗转担任齐国和魏国的相国,这些也作为他政治才能的“加分项”。

孟尝君战国风云人物(战国时期的孟尝君)(3)

总之在《战国策》记录孟尝君的主旋律中,他是个非常有名的贤士、能人。包括他的侠义心肠,以及对他贤明的大加赞扬,多在民间传说和小说戏曲中出现较多。

02 被贴上“欺世盗名”标签的原因

“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大家都不陌生,都知道这不是什么好词,却鲜有人知,这个成语也是从孟尝君的门客事迹中得来的。

由于孟尝君广纳门客,只要有点本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一并接纳。其中有两个人,一个擅长“学鸡叫”,一个擅长“钻狗洞”。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俩人就是不学无术的流氓混混,可孟尝君不嫌弃,一视同仁。而这两个人在关键时刻给孟尝君帮了大忙。

在一次出使秦国后,秦昭王看中孟尝君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想留下他来在秦国当官做事,于是就在他快要离开秦国时,将他强行扣留起来。在秦昭王看来,如果他愿意留下,自然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不愿意,那也不能放虎归山,就要杀之而后快。

孟尝君战国风云人物(战国时期的孟尝君)(4)

在这样的节骨眼儿上,孟尝君想要回到齐国去,却又不想因此丢了性命。于是就想贿赂秦王,给他送了一件从齐国带来的白狐裘,这件白狐裘非常珍贵,天下无双。

可是东西送过去,秦王并没有放他回去的意思。无可奈何之下,孟尝君只能转变目标,求助秦王妃。

秦王妃的话,秦王是很乐意听的,只要吹吹枕边风,这事多半能成。只不过秦王妃答应孟尝君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她也想要一个和送给秦王一模一样的白狐裘。

这可让孟尝君犯了难。正在这时候,擅长“钻狗洞”的那个门客毛遂自荐,表示他可以帮孟尝君解决这个难题。夜深人静,他偷偷钻进秦王宫,把原本送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偷出来,转手送给秦王妃。

果不其然,收到东西的秦王妃非常高兴,他成功劝说秦王不杀孟尝君,并且让他回齐国。

孟尝君战国风云人物(战国时期的孟尝君)(5)

孟尝君得到秦王的批准,连夜准备回齐国,生怕秦王反悔,又把他们给抓回去。到了秦国边境函谷关,因为天还没亮,城门未开,他们想走也走不了。这时候,那个擅长学鸡叫的门客走了出来,他叫了两声引起公鸡打鸣,让守城士兵以为时间到了,就打开关门,孟尝君得以出关。

这样依靠“聪慧的技能”得以逃脱的方式,非但没有被歌颂,反而被扣上了投机取巧的帽子,由此孟尝君就成了“鸡鸣狗盗”之徒,被人认为上不得台面,只会耍些小伎俩。更甚者,由此推测孟尝君手底下的三千门客,也不一定都是些有才能的人,而孟尝君招揽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折节下士”的好名声。

因此,这就是孟尝君被贴上“欺世盗名”标签比较主要的一个原因。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让孟尝君的名声大打折扣。那就是他先后在三国任丞相之职,先是入秦朝为相,后来又回到自己的齐国担任丞相,最后又到了魏国。对于战国时期来说,各个国家较为独立,彼此又存在竞争和敌对,正所谓忠仆不侍二主,孟尝君却辗转三国,朝秦暮楚,此举颇有叛国的嫌疑。

孟尝君战国风云人物(战国时期的孟尝君)(6)

03 史料的丰富与演变

由于战国时期距今年代久远,要想了解当时的情况,只能凭借古人的史料记载。就拿对孟尝君的记载来说,相较于《战国策》,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更为丰满而完善。换句话说,《史记》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增删。

《战国策》对孟尝君的记载,和孟尝君在民间的传说与口碑比较相近,都偏向于歌颂孟尝君的仗义疏财、折节下士的美好品德。当然,这也和孟尝君手底下的门客众多有关,他们的故事也使孟尝君声名远扬。

而在史学评论家的眼中,孟尝君则更像一个欺世盗名之辈,因为他自身并没有什么才能,只是擅长养门客,而类似于鸡鸣狗盗的门客,又让他显得不那么入流。从种种事迹,更加坐实了他“欺世盗名”的名声。

孟尝君战国风云人物(战国时期的孟尝君)(7)

比如在《战国策》中记载的孟尝君对身边的人非常宽容,从不同方面表现其宽阔的气量和胸怀,这些细节和记录在史记中都做了舍弃,却增加和细化了一些负面描述,譬如“尖锐发问,驳斥父亲”以及“孟尝暴怒,杀人灭县”。

据《史记》本传记载:“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不过据史学家猜测,这大概是司马迁为了更好地塑造孟尝君形象,而虚构出的情节。

最后,我们再回到探讨的主题:孟尝君是欺世盗名之辈吗?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但笔者想借用曹雪芹《红楼梦》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们不能单单一个词就整体概括一个人物,好的名声可以刻意营造,坏的名声可以污蔑而来,要看这个人物如何,还是要看他如何去做的。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张华松《孟尝君田文养士考论》、蔡先金,张林明《司马迁笔下的孟尝君:<史记>对<战国策>的取舍与改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