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啥撤藩(康熙皇帝为什么坚持立即撤藩)
康熙为啥撤藩(康熙皇帝为什么坚持立即撤藩)康熙之所以会下这个判断,是因为之前镇压南明的经验过于顺利。对于清廷来说,南明占据了整个江南,还不是一触即溃。即使是李定国那样“两厥名王”的不世出人物,最终还是因为南明朝廷的内讧被清廷击溃。从康熙的角度来看,三藩之间再加上台湾郑家矛盾重重,不可能步调一致。就算三藩真敢起兵,也应该会像南明一样,在内耗中被迅速平定。就以同样割据云贵的最后的南明政权永历政权对比,就知道康熙的自信是有道理的。永历政权的地盘比造反前的吴三桂更大;永历帝朱由榔的号召力,更比放清军入关、诛杀了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的吴三桂更大;孙可望的政治能力和治理地方能力在吴三桂之上;至于李定国的军事能力,更是远远超过了吴三桂。可结果呢?从永历帝与大西军结合,到三王内讧,不过三四年光景,再到永历帝逃往缅甸,不过五六年时间。既然各个方面都强于吴三桂的南明永历政权都垮台的这么迅速,已经垂垂老矣不复当年之勇的吴三桂凭什么敢造反?他造反能取得更好
清朝逐步统一全国后,依然拥兵自重形同割据的三藩就成为了年轻康熙皇帝的心腹大患,所谓天下税赋一半耗费于三藩,相当于用朝廷的钱给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养兵,给清朝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同时,三藩久据数省,有便宜行事之权,地方的文武官员反倒受到他们节制,非常不利于清朝的集权统治。
于是,年轻的康熙皇帝趁镇广东的尚可喜年老体衰,上疏朝廷请求回辽东养老时顺势撤藩。吴三桂与耿精忠惊疑之下,也上疏撤藩,本意是希望朝廷挽留。没想到的是,康熙皇帝下诏允许撤藩。吴三桂大失所望,于是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联络尚、耿二藩,以及全国各地旧将,就此爆发了三藩之乱。
三藩需要裁撤这点没有什么疑问,唯一的问题就是康熙皇帝为什么坚持立即撤藩,而不是等到吴三桂老死之后才撤藩?要知道当时吴三桂已经六十多了,尚可喜已经七十多了,康熙才刚刚二十岁,时间是站在康熙这边的。尚可喜已经老迈准备回辽东养老了,耿精忠威望和能力都不足,吴应熊则常年在北京心向朝廷与云南方面联系不深。只要等到吴三桂老死,撤藩的阻力会小很多,更加水到渠成。
现在我们知道三藩之乱最终历经八年才宣告平定,耗费钱粮无数,吴三桂势力最大时一度饮马长江,与清廷划江而治。可是当时康熙皇帝不是这么想的,他一没有料到三藩会干脆造反,二没有想到战乱会波及如此大的范围。即使按照康熙皇帝撤藩时最差的估计,他也只觉得造反最多两三年就会被平定,战乱也仅仅会局限在云贵地区。
康熙之所以会下这个判断,是因为之前镇压南明的经验过于顺利。对于清廷来说,南明占据了整个江南,还不是一触即溃。即使是李定国那样“两厥名王”的不世出人物,最终还是因为南明朝廷的内讧被清廷击溃。从康熙的角度来看,三藩之间再加上台湾郑家矛盾重重,不可能步调一致。就算三藩真敢起兵,也应该会像南明一样,在内耗中被迅速平定。
就以同样割据云贵的最后的南明政权永历政权对比,就知道康熙的自信是有道理的。永历政权的地盘比造反前的吴三桂更大;永历帝朱由榔的号召力,更比放清军入关、诛杀了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的吴三桂更大;孙可望的政治能力和治理地方能力在吴三桂之上;至于李定国的军事能力,更是远远超过了吴三桂。可结果呢?从永历帝与大西军结合,到三王内讧,不过三四年光景,再到永历帝逃往缅甸,不过五六年时间。既然各个方面都强于吴三桂的南明永历政权都垮台的这么迅速,已经垂垂老矣不复当年之勇的吴三桂凭什么敢造反?他造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吗?
所以,康熙立即裁撤三藩虽然是政治上的极大不成熟,但却不能全怪罪于他的年少气盛。按照清朝之前入关十几年的战争经验,确实让朝廷觉得吴三桂绝对没有胆量造反。即使造反,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结果,康熙的判断完全错误了,如果不是吴三桂真的在决战前老病而死,鹿死谁手还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