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评价鲁肃(三国演义中被低估的人才)
三国人物评价鲁肃(三国演义中被低估的人才)《三国演义》电视剧中鲁肃据史料记载,鲁肃是江东集团重要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外交家,他为人慷慨,有远见卓识,在联刘抗曹战略制定和维护东吴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中功劳卓著。作为一个被小说家严重歪曲的历史人物,一个出于艺术的需要而被改变了本来面目的历史人物,一个仍然为后世很多读者误读的历史人物。笔者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希望可以给读者们增加见识。看看真实历史记载中的鲁肃真的如被黑的那样懦弱无能甚至有点愚蠢吗?我们这就去看看!
我想很多人知道鲁肃也是和我一样最初通过看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知道的。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刻画成了一位愚笨平庸、懦弱无能、滑稽可笑的老好人形象来作为周瑜和诸葛亮的陪衬角色展现的。
那么真实的历史上鲁肃是这样的吗?
据史料记载,鲁肃是江东集团重要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外交家,他为人慷慨,有远见卓识,在联刘抗曹战略制定和维护东吴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中功劳卓著。
作为一个被小说家严重歪曲的历史人物,一个出于艺术的需要而被改变了本来面目的历史人物,一个仍然为后世很多读者误读的历史人物。笔者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希望可以给读者们增加见识。看看真实历史记载中的鲁肃真的如被黑的那样懦弱无能甚至有点愚蠢吗?
我们这就去看看!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鲁肃
建安五年,在周瑜的大力引荐下,孙权召见了鲁肃,并向其请教成就霸业的良策。鲁肃将自己对于时局的看法及对江东未来的规划说与孙权。
鲁肃认为汉朝国祚将尽,已经不可能再实现复兴,而此时的曹操在北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成气候,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对付的,另外,他为孙权谋划了江东未来的战略,就是趁着北方多战事无暇顾及南方的大好时机,立足江东,等待时机剿灭黄祖 攻打刘表,拿下荆州,进而占领长江以南的大片地区,最后再和北方一决高下 以实现霸业。
鲁肃一鸣便是衡量天下,建号称帝的大手笔,笔者觉得这足可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而且从时间上看,比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间足足早了7年。而且从东吴以后的采取的发展道路来看,基本上也是按照鲁肃的战略规划来实行的。
鲁肃以其高瞻远瞩和对天下大势的精确分析,让当时刚刚上位,面临诸多困境的孙权信心大增,虽然当时孙权在口头上对鲁肃的战略意图不以为然,他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嘴上虽然这么说,但是实际上却是非常的赞赏。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记载,孙权曾和吕蒙吐露心迹,谈起刚和鲁肃见面时候,孙权说,“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黄龙元年孙权称帝,此时的孙权更是对已经亡故的鲁肃念念不忘。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鲁肃、周瑜、诸葛亮
孙刘联盟路线的制定者(一)联刘抗曹
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的统一以后,开始把目标瞄准了南方的刘表和孙权,而此时鲁肃以独具的战略眼光,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抗曹的策略,并打算利用刘表新丧,到荆州为刘表吊丧的机会,去见刘备,以游说刘备一起抗击曹操。不过鲁肃晚了一步,他从柴桑出发,赶到荆州的时候,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而此时的刘备则仓皇南逃途中,于是鲁肃又赶到了当阳,和刘备谈联合抗曹的事情。刘备自然是非常高兴,好像黑暗中看到了一点亮光,随即派诸葛亮跟随鲁肃到东吴共商大计。从这段历史情节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远见和军事策略来看,鲁肃确实不在诸葛亮和周瑜之下。而《三国演义》中,在鲁肃见到刘备之前,刻意的安排了一段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诸葛亮提到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策略,不过从诸葛亮的智慧和以前的战略规划来看,巧合的概率也是有的,但是这段对话到底有没有,不得而知,我们这里只能把他看做是文学家的合理性想象就好。
(二)坚决主战
在江东内部,面对曹操的南下,以张昭为主的一些江东名士主张投降。张昭此人属于东汉末年的名士阶层,依然对汉朝有所留恋,依然抱有幻想,看到曹操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南征,于是劝孙权投降。而鲁肃首先站出来,力排众议,他从孙权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劝谏孙权说:我鲁肃作为臣子投降曹操,可以活命,也许还可以捞个一官半职,而主公您投降不得落的和荆州的刘琮一样的下场吗?鲁肃的一番话,帮助孙权认清了形势,也一语击中要害,说到了点子上,最终促使孙权下定了决心进行抵抗。才有了上面的鲁肃去游说刘备与东吴合作,进而促成了孙刘的结盟。
赤壁之战进军路线图
(三)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中鲁肃作为参军校尉,也就是周瑜的副手,参加了此次战争,赤壁之战最终以孙刘联军的胜利而告终。而《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增加了诸葛亮舌战群儒、计激孙权、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等情节,诸葛亮俨然变成了赤壁大战的主角,成了神一样的存在,而周瑜和鲁肃却黯然失色,这与史实际是不符的。
江东集团战略稳定的维护者周瑜死后,鲁肃接替周瑜做了大都督也就是江东的最高军事统帅。
荆州
(一)借荆州
鲁肃劝孙权暂时把荆州借给刘备来作为其落脚之地、创业基础。当时鲁肃的策略是想借刘备的力量安抚荆州人心,因为荆州的人心还不稳。同时也是想借刘备的力量来牵制曹操,因为此时曹操的实力太强大,不是东吴单独能够对抗的。而且荆州最主要的战略要地江夏掌握在东吴手里,掌握江夏就等于卡住了荆州的脖子,这样做不会对荆州造成很大的威胁。而当曹操知道孙刘联盟的事情以后也是大吃一惊,以至于把正在写字笔掉在地下了。从当时曹操的态度可以看出,这种策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刘备借走不还,是让鲁肃始料不及的,不过从鲁肃的对时局的战略判断上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只是对刘备的为人判断有误,借走不还确实也鲁肃始料未及的,最终鲁肃也不得不对以前的战略有所调整。
(二)与关羽的关系处理
从鲁肃处理和关羽的关系来看,鲁肃也是时刻以维护孙刘联盟的大局为重,关羽为人骄傲自大,连诸葛亮都得让他三分,根本没有把鲁肃等江东的文武大臣放在眼里。鲁肃在和关羽关于交往的过程中依然“常以欢好抚之”。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单刀会
(三)单刀会中的表现
建安十九年,鲁肃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这年刘备取得了益州,孙权想和刘备要回荆州的长沙、零陵和桂阳,但是刘备却开始耍赖不给,于是孙权派出吕蒙率兵要夺回三郡,刘备派关羽进行对抗。盟友开始对峙,剑拔弩张,鲁肃邀请关羽相见,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单刀会,不过历史真实却和罗贯中小说中描述的懦弱的鲁肃不同,被触碰底线的鲁肃据理力争,义正辞严,让一向骄傲自大的关羽无言以对。单刀会没有结果,大战一触即发。正在这时候曹操准备进攻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于是派人和孙权讲和,才有了湘水之盟。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桂阳、长沙归属孙权,零陵、武陵、南郡归刘备,双方这才罢兵。
纵观鲁肃主政时,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计较关羽的傲慢,他的出发点就是维持曹操和孙刘之间的战略平衡,只可惜鲁肃英年早逝,此后孙权改变了策略,派吕蒙袭击了关羽,夺取了荆州,此后孙刘双方争斗便愈演愈烈,虽然后来在诸葛亮的极力撮合下又重回结盟的老路,但是双方都已经元气大伤,最后都亡于司马氏之手。鲁肃的让步,看起来似乎是对东吴利益的损害,但是借荆州给刘备,让刘备的力量壮大,其实也是更好的维护了东吴自身的安全。
三国割据
从我们的叙述可以看出,真实的鲁肃和《三国演义》艺术加工后的鲁肃有着很大的差异,鲁肃的一生时刻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大局观念。他运筹帷幄,洞察形势,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在三国这个人才辈出、群雄奋起的时代成就了一番事业,不失为三国时期一流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而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贬低和丑化,一笑了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