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能在敦刻尔克提前5年结束吗(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时)
二战能在敦刻尔克提前5年结束吗(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撤退中的士兵但是在真实历史上,德国海军并没有这样做,甚至连逼近英吉利海峡的八十万德国大军都没有及时乘胜追击,以致于刚好给了英法联军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机。那么,德国海军为什么没有趁势攻击呢?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为了保存实力,英法联军展开多达三十三万六千人的大规模撤退行动,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电影《敦刻尔克》宣传剧照值得注意的是,敦刻尔克这一狭小而明显的港口其实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的持续攻击,如果德国海军趁此机会对敦刻尔克港口进行炮轰袭击,这三十多万人或许将会不复存在,二战历史的结局就会被改写。
二战时期,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阵营对其它国家展开大肆进攻和侵略扩张,以战争掠夺的手段来获取生存空间和土地资源。
作为在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之中对德国进行霸凌侵占的英法联盟,自然也就成为了德国眼中的“复仇对象”。
巴黎和会
面对德军“闪击战”的猛烈袭击,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在被德军势力占领包围万分危急的形势之下,他们唯一的退路-敦刻尔克这一海边小港就成了最后的求生之匙。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为了保存实力,英法联军展开多达三十三万六千人的大规模撤退行动,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
电影《敦刻尔克》宣传剧照
值得注意的是,敦刻尔克这一狭小而明显的港口其实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的持续攻击,如果德国海军趁此机会对敦刻尔克港口进行炮轰袭击,这三十多万人或许将会不复存在,二战历史的结局就会被改写。
但是在真实历史上,德国海军并没有这样做,甚至连逼近英吉利海峡的八十万德国大军都没有及时乘胜追击,以致于刚好给了英法联军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时机。那么,德国海军为什么没有趁势攻击呢?
撤退中的士兵
马奇诺防线下的英法联军从德国的角度出发,其实不难理解德国仇视英法两国的行为。毕竟,英法德之间是多年来的“世仇”,有着世代恩怨和血海深仇,一战后在英法等国操纵下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凡尔赛条约》,更是激化了德国对英法两国的仇恨情绪。
德法战争
那么,在当时如此强盛的英法两国:有“工业帝国”之称的英国和有着“欧洲最强陆军”之称的法国,为什么联起手来都难以对付一个区区德国,甚至最后被逼得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样一个落荒而逃的结局?
马奇诺防线
其实,这与一战后英法两国“绥靖政策”的消极抵抗脱不了干系。一战后,法国为了预防德军入侵,耗费五十亿法郎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了一道长达数百公里的坚固壁垒防御体系,自1928年开始建造,历时十二年才完成。建成后,法国便以当时的陆军部长马奇诺来命名,称之为“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
这道马奇诺防线十分坚固,其钢筋混凝土壁垒的厚度达到三米之厚,内部配置壕沟堡垒应有尽有,甚至还配有医院工厂发电站等辅助配套设施。除了防御工事,用以反击的枪炮弹药也十分齐全,甚至有的工事里面还包含有轨电车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
马奇诺防线构造
然而,这道看似威风凛凛、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在法国的“绥靖政策”影响下也未能得到任何用武之地。1939年,德国决定拿英法联盟的头号小弟波兰来开涮,正式拉开了二战的序幕。就在德国大肆入侵波兰之时,作为同盟国的英法两国自然要在“名义上”支持一下波兰,于是,英法两国也正式向德国宣战。
无动于衷的英法联军
可笑的是,英法两国在宣战之后并未真正对德国发起进攻,而是开启了“坐山观虎斗”的模式,英法联军聚集在德法边境的马奇诺防线进行观望,大有坐收渔翁之利之势,以致于从波兰被入侵到完全覆灭的整个过程,英法联军都未真正开发射过一枪一弹,只是不断在外交领域上对德国予以谴责。
惬意自在的英法联军
对于英法联军蹲守在马奇诺防线“吃瓜”的这种行为,德军将之戏称为“打假战”“静坐战”或是“奇怪的战争”。
而英法两军在波兰一役之中的消极态度,无疑是对德国恶行的一种放纵,也助长了德军的嚣张气焰,在拿下波兰之后,德军势头便一发不可收拾。
法德战争
1940年,德军汇集了一百三十六个师和三千多辆坦克,直接堂而皇之地绕过了法国斥巨资建造的马奇诺防线,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发动大肆进攻,而英国听闻此讯,也不辞辛劳漂洋过海地进行支援。
敦刻尔克大撤退希特勒研究战术
德军兵分AB两路,左翼A军团便从马奇诺防线北端对易守难攻的山区高地发起进攻,从这个防御缺口绕过英法联军坚守的马奇诺防线。
右翼B军团则负责进攻马奇诺防线之外的比利时,在A军团绕过马奇诺防线之后,便与B军团合击西线,对法国比利时等国展开猛烈攻击。而A军团的“绕后偷袭”,也无疑令英法联军始料未及,节节败退。
二战装甲部队
此时的法国军队,因为在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影响下,以消极防守为主,战斗力薄弱,早已不是德军的对手。在德军的猛烈攻势之下,仅仅十几天,法国阵地和比利时阵地就陷落了。
此时的德军,其装甲部队早已横跨整个法国大陆,在德国军队势力的层层包围下,将四十万的英法联军直逼英吉利海峡。
聚集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
随着比利时军队缴械投降,英法联军在阿拉斯的反攻也陷入失败,局势愈发不利起来。在德军的逼迫下,英法联军被困于比利时和法国沿海狭小的弗兰德地区。而唯一的一线生机,正是海边最后的“幸存者港口”——敦刻尔克。
聚集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
只有通过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狭小港口进行逃脱,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英国,才有可能让这支唯一有实力与德军对抗的英法联军,在德军压境的恐怖实况里得以存活下去。
但是,要在短时间内撤退四十万人并不简单,尤其是德军就在十英里外逐渐压境之时,撤退行动就愈发火急。
运送舰队
为此,英法联盟展开紧急撤退支援行动——“发电机”计划,并迅速调集征用了上千艘舰船前往敦刻尔克运送这幸存下来的四十万英法联军,甚至不惜动员民众来营救军队,呼吁所有有船只的人前往敦刻尔克救援英法联军。
敦刻尔克的小船
在政府的动员之下,许多拥有船只的民众也全部前往敦刻尔克,其中包括不少客轮、渔船、甚至货船。这些不畏牺牲的船主纷纷不停往返在英国港口和敦刻尔克之间进行接送。
面对英法联军如此堂而皇之的撤退行动,德军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虽然陆军还在路上赶来,但是空军已经派出了三百架轰炸机和五百架战斗机对敦刻尔克实施轰炸洗礼。
敦刻尔克
英国空军也不甘示弱,派出两百架战斗机与德军空军在敦刻尔克上空展开激战。所幸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半数时间都处于酸雨频发的天气之中,导致德军空袭效果大打折扣。
敦刻尔克上空激战
不过,尽管境况如此危险残酷,但在英法联盟和民众们的团结努力之下,还是在九天之内将三十三万六千名英法联军成功撤退至英国,创造了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撤退行动,为日后反攻德国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间接影响了二战结局。
那么,既然英法联军是通过海路逃生,那么德国为何不派遣海军对其进行拦截打击,岂不是更有胜率将英法联军一网打尽?
海军军舰
德国海军为何不趁势攻击?其实,并不是德国不想派遣海军,在德国陆军被英法联军外围狙击拦截,而空军力量在恶劣天气影响下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这种情况下,德国当然也想要走个海路图便捷。但现实是,德国海军实在拉胯,拿不出手。
在德国发动二战期间,其三大军种里面实力弱、准备程度最低的就是海军。这是因为德国海军经受一战的洗礼和重创之后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主力海舰,能拿得出手的战舰已经没有几个。
被击沉的德国军舰
而海军的建设速度缓慢,并不像空军陆军那样可以迅速建成,虽然德国海军司令早已开始信心百倍地制定了海军建设计划,但是这个海军建成时期却远在二战开战的十年之后-这导致二战初期,德国的海军还处于重建初期,实力微弱。
德国战舰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所发生的1940年,德国海军的全部家当只有五艘巡洋舰和几艘驱逐舰,军备少得可怜。不仅如此,在德国向法国进攻之前,德国海军还在挪威战役之中遭受重创,多艘航舰被英国海军击沉,水面舰队折损过半,就连德国最引以为傲的“舍尔海军上将”也正在改装,“俾斯麦”战舰也还未服役。
英国战舰
再反观坐守英吉利海峡的英国海军,势头正盛,光是投入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皇家海军战舰的阵容就比德军海军的全部家当还要豪华,更别说还有英国本土的舰队随时蓄势待发。所以,此时德国舰队如果在敦刻尔克里跟英国舰队进行碰撞,无疑于以卵击石。
因此,在敦刻尔克大撤退里,德军海军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英法联军进行撤退,而毫无办法。